文化的積淀——以汕頭、揭陽為例
我們中華民族豐富而厚重的文化,分為無形的和有形的兩大部分。我常在閑暇時琢磨:中華文化中的有形部分,它們是怎樣積淀、保留下來的?
近日到汕頭、揭陽游走,觀賞和觸摸了很多有形的文化遺存,我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中有形的部分,積淀的樣式主要是三種。
其一,是因家族利益?zhèn)鞒卸e淀、保留下來的。像澄海區(qū)隆都鎮(zhèn)前美村陳慈黌家族的宅邸,它是嶺南潮汕建筑文化的一個標本,其“駟馬拖車”的建筑格局,“四點金”的房間壓角裝飾,“下山虎”的建筑氣勢,“雙背劍和單背劍”的建筑樣式,都是中國建筑文化這部大書的重要章節(jié)。它們得以積淀保留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這個家族的人有自覺的文化信念,而只是為了家族利益的傳承。陳慈黌及其子孫們當初花68年建筑這座宅邸時,想的只是怎樣把房子蓋得氣派美觀實用,怎樣讓家里的每個孩子都住得舒心卻又便于管理,他們根本沒有想到,他們辛苦建起來的這座宅邸因為戰(zhàn)爭不能入住,最后成了南中國海岸上的一個建筑博物館,為后人了解潮汕建筑文化寫了一篇詳盡的介紹,客觀上為中國建筑文化的積淀做出了貢獻。
其二,是因滿足群體信仰而積淀、保留下來的。位于揭陽揭西縣城河婆廟角村的三山國王廟,是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qū)三山國王廟的祖廟。廟內(nèi)祀奉的是明山、獨山、巾山的大王,后封為國王,“三山神”非佛非道,是粵東本地神中最古老最有影響的一個,是當?shù)厝说母I?。三山國王廟自隋朝建立至今,歷經(jīng)修繕,所以能保存下來,就是因為歷代民眾相信這位山神能夠解災救難,保境安民,有求必應。不論是何人當政,不管社會進入哪個時代,這座有正殿、左右偏殿和后殿的神廟雖無經(jīng)文教義護持和僧侶住持照應,卻都能得到保護,并享受春天的進香拜祭。這種山神廟的建筑和祭祀三山神的祭典:鳴炮、響號、擊鼓、敲鐘、奏樂、上香、鞠躬、獻禮、頌祝、化帛,是典型的中國宗教文化的內(nèi)容。它的得以保留對我們后人研究漢族人的信仰內(nèi)容極有價值。
其三,是因個體愛好和興趣而積淀、保留下來的。汕頭宜華木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有一個木典館,那里邊收藏了中國和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名貴木材標本,最粗的單個原木腰圍有十幾米,最重的單個原木標本有幾十噸;同時還收藏了各種經(jīng)典的木制用品特別是木制家具,其中,單是各種紅木的床、柜、椅、桌總有上千件,各種各樣的木制家庭藝術擺件數(shù)不勝數(shù)。走進這個木典館,你會對自然界孕育木頭的歷史生出無限的感慨,會對人與木頭的奇妙關系生出無限的興趣;會對人類利用木頭為自己服務的悠久歷史發(fā)出驚嘆;會對人把木頭雕琢打造成那么精美的家具生出無限的驚喜。這個木典館不僅在汕頭,就是在全中國、全世界,恐怕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當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但它的建立卻不是政府行為,不是國家行為,它只是宜華公司的董事長劉紹喜先生在幾十年經(jīng)營自己企業(yè)的過程中,因愛好和興趣而收集建立起來的。他最初的用意,大概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收藏興趣,為了向朋友們展示他在木材、木業(yè)、木器方面的見識和眼力,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他是在為我們中華民族積淀和保留一種重要的文化。這個木典館眼下雖然還是他個人和家族的,但實際上,它已經(jīng)屬于我們這個民族了。
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有形部分,在汕頭和揭陽的積淀、保留樣式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啟示,那就是當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見到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群體在做一件具有文化氣息的事情時,不要打斷他們,不能挖苦他們,更不可打擊他們,要容許他們把事情做下去,做出結果,做出效果來!因為說不定他或他們所做的,是關系我們民族文化的大事情、大事件,是可能傳之久遠的對我們民族功德無量的大事業(yè)!
我們一定要記住,世界上所有關于文化的大事件,最初的形態(tài)都很不起眼。當陳慈黌家族的人在宅地上埋下第一塊磚石時,當河婆廟角村的村民們第一次討論怎樣建立三山國王廟時,當劉紹喜第一次把一塊木頭抱回家時,誰能知道他們做的是事關千秋萬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