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善為無為,未來無限
2020年7月9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王為松社長給我發(fā)來短信:誠懇約稿,聽您幾次講話,總想起斯諾的“兩種文化”的論點,深有啟發(fā)。人文學者的演講較多,科學家的人文演講著實不多。您當出一本,示范學界。
我思考良久,第二天答道:謝謝您的認可,此事一定記在心上,因我目前一線的工作還甚多,包括重大重點專項研究任務,還難以有大段靜下來的時間準備書稿,但一定盡可能及早地兌現(xiàn)對您的承諾。
因此在過去的一年中,盡管有著繁重的大學治理以及專業(yè)研究工作,每當有空,我都會想起承諾,并抽空收集整理相關資料。今年是辦學超過一百四十二年(華東師大的前身包括:1879年建校的圣約翰大學的主體、1924年建校的大夏大學、1925年建校的光華大學)、1951年正式組建的華東師范大學建校七十周年,王為松校友的熱情邀請更顯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要感謝他邀請了該社期刊與文創(chuàng)中心的主任曹楊校友擔任本書的責任編輯,校友之關愛和期待,令我受寵若驚!不得不努力,勤奮工作以迎校慶。
我在演講中常常與聽眾共享:過去存在唯一確定的真相,而未來則充滿無限的可能。我會自嘲地解釋,這句話不僅非常人文,也非常科學,同時很有點量子思維??茖W是一種新陳代謝的進化、一種無盡的前沿??茖W不斷地證明科學的并不一定十分科學,科學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自我修正,永無止境地向真理趨近?,F(xiàn)如今我們遇到的麻煩,常常不是迷信或者無知,而是信息過載、偏聽偏信,把科學看成一成不變的“新迷信”,甚至把科技、人文、藝術截然分開,導致“科學主義”在某種程度上的盛行。
了解過去,把握當今,是為了擁抱未來。四百年前的科學、當今的科學、未來的科學,不是同一個含義,我們不能成為生活在當代的行尸走肉般的“古人”。有時像牢籠一樣禁錮人們思維的恰恰是以笛卡爾、牛頓等為代表的經(jīng)典確定慣性的思維習慣。
微觀和生命中會充斥重疊、糾纏、不確定的量子現(xiàn)象及奇異規(guī)律。對于一個電子、人生、社會的未來“軌跡”,人們可能會想當然地有多種描述。一類視“軌跡”為無可辯駁、清晰明了的軌道,如同經(jīng)典科學描述的宇宙行星運動,萬年后發(fā)生的日偏食、月全食可以預測得不差分秒;而另一類則視“軌跡”為明暗恍惚的云霧繚繞,或出或隱,無處不在又居無定處,如量子學說中的“云”,老子所說的“道”。
人們往往更習慣、更喜歡前者的確定和可精準預測的恒定“軌道”,而懼怕、回避后者的不確定和測不準的“云霧”。但事實是,后者卻非常符合電子、人生、社會的眾多實在。前者代表了一個經(jīng)典的“被動的”世界、有限的世界,后者恰恰代表了量子的“主動的”世界、無限的世界。擁抱了“不確定”“測不準”,就擁有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因為機遇或者危機都暗含其間。
發(fā)現(xiàn)、理解、尊重天地大道和自然規(guī)律,包括作為生態(tài)特例的人類社會規(guī)律,人們就能找到支點,無為善為,四兩撥千斤,暢游未來無限之海,從而擁有幸福感悟能力、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主動設計創(chuàng)造包含自我的嶄新世界。
作訪談時,我常常感嘆,如果以德配天、善為無為,就能未來無限。作為中華兒女,更應該能深刻正確地理解“無為無不為,無為無不治”。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任其自然”,而是善為不妄為。在《道德經(jīng)》五千言中,從未有過“無為而治”這個詞,可惜卻被人強加并傳播了千余年。
回顧歷史,有人曾不免偏激地認為,人類幾千年,除了科學技術在發(fā)展,其余比如人性、思想、認知、判斷等,有的是在退步,古今基本在同一層次上徘徊。我不認同如此激進的觀點,但認同科技會帶來思維、思想層面的改變。我的談話演講常從思維切入,就是希望老子的“自然成長”思維能作為主流而常駐每個人的心間,希望我們每個人的認知像科技一樣不斷進步!
就每個個體而言,未來人生常取決于關鍵的轉折點,如升學畢業(yè)、工作應聘、轉崗升降、結婚生育、生死離別等,此時的思維重塑,升級升維,將影響人們好多年。就人類集體而言,未來社會取決于關鍵時間節(jié)點的發(fā)展選擇與轉向。公元前3500年的大洪水、公元1347年的鼠疫、公元1939年開始的二戰(zhàn)、公元2020年暴發(fā)的疫情等。而2020年是工業(yè)文明向數(shù)字文明演化的分水嶺!
我強調這些時間節(jié)點,并非時間本身有什么特殊意義,而是強調在此關鍵節(jié)點前后,人類思維的重大變化,以及新思維可能帶來的未來產(chǎn)業(yè)、社會、文明的巨大改變。思維和思想的關系,就像蘋果樹與蘋果、漁與魚、面包機與面包之間的關系。如果能讓每個人學會多樣的思維,猶如學會種蘋果樹、學會釣魚、學會做面包,那么,思想就能豐收,各式各樣的蘋果和魚及面包就會滾滾而來。
無論個人還是集體,如果掌握了過去人類各類思維模式的全景格局和地圖,抓住了思維變化趨勢,就能占據(jù)主動,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就能擁有無盡力量!所以,本書匯聚了我在2012年至2021年間的許多演講、談話、致辭等,涵蓋了我擔任華東理工大學校長的后期(2012—2015)和卸任后重返教授崗位期間(2015—2017),以及擔任華東師范大學校長時期(2018—2021)。讀者如果對我更早的類似演講、談話感興趣,可以查看相關的校長訪談錄出版物(2004—2012)。
本書的上編為“量子思維與人文精神”,為上述時間段內我的一些會議演講與對談。下編為“教育的核心”,其第一部分是有關教育和大學發(fā)展方面的訪談言論,第二部分是在大學畢業(yè)和開學典禮上的校長致辭。附錄主要收集了幾篇感想與紀念文章及媒體報道。我不能保證書中的觀點或者描述全部正確,只求能夠促進讀者思考,更歡迎批評指正,讓我們在交流和討論中相互啟發(fā),共同進步。
最后致謝劉志鵬、陳超,他們都為整理和核對這些文稿付出心血,給予我很多幫助。
聽者與說者、學與教的平等互動的可貴之處,在于相互啟發(fā)、激發(fā)與相得益彰。如果聽者心不在焉、呆若木雞、目光呆滯,那么,講者就會語不盡興、缺乏激情、灰心喪氣,無法妙語連珠,反之亦然。許許多多的記者、編輯、主持人、嘉賓曾經(jīng)采訪過我,和我交談過,他們的參與對于我的思考和寫作均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錢旭紅
202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