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傷母性
□[中國]陸克寒
同學的丈夫與她離了婚。同學猝不及防,惟有與年幼的兒子相依為命。兒子在一所寄宿學校上學,雙休日回家。兒子不在身邊的日子,同學天天和他通電話,晚七點半,準時。
那一天同學和女伴來到我們謀生的小城,大家都聚集來,陪她。我們喝了點酒,說起學生時代的往事,唱那些經(jīng)久彌醇的老歌。我們不愿多提及同學傷心的婚變;這年頭,離婚的理由千奇百怪,但男子的見異思遷卻是司空見慣的前因。
道德譴責對于負心人軟弱無力,我們只能用友誼和歌聲讓同學重溫生活的美麗,撫慰她傷痛的心。同學說:現(xiàn)在,兒子是她生命的太陽。那天晚上七點半前,同學心神不寧,惦念在別一城市的兒子:與兒子通話后回來,同學一臉燦爛。
——那是我見到的最溫馨的笑,母性的笑,牽掛與欣慰,還有一抹凄婉和無奈,就像輕風拂動碧綠葉片,美麗而憂傷。
此前一星期,我匆匆過江到另一城市。那里有我大學時代的一位同學,畢業(yè)后十四年從未謀面,他卻因車禍夭亡在人生半途。在一座墻色斑駁的老舊廟宇里,我們追念他遠去的亡靈。殿室外磚地院落里,四月陽光白亮、活潑,我想起許多年前那個暴雨之夜,我們一寢室人在那座美麗古城的馬路上赤足狂奔——其中就有亡友;我依舊看見地上的積水從亡友腳下啪啪飛濺,還有他興奮的青春吼叫從遙遠的故都傳來,鮮活如初。
而今,他十一歲的兒子在一旁低頭翻看一本書,沉默不語。年幼的孩子在漸漸長大的過程里會更深地步入父親早逝留下的巨大空白。孩子的母親佇立在寬闊的屋檐下,在僧人們千遍一律的吟唱里,她的身影倒伏在古廟石階上像樹影在風中瑟縮,任四月明媚陽光在周圍鋪陳流淌……
那一刻我驀然想起一家遠房老親:兒子自小就患癲癇,丈夫早年因故而亡,母親孤身帶著孩子活下去:數(shù)十年光陰,母親老了,兒子也老了。如今,在故鄉(xiāng)小鎮(zhèn)一間空落的舊房里,七十多歲的老母親看護著五十多歲的老兒子,夕陽透過西窗,照亮他們悠遠綿長的苦寂和母親額頭稀疏的白發(fā)——我總是不敢面對鮮黃落暉里那憂傷而謙卑的微笑——一輩子一種微笑!
為什么母親的神情里常有這種深邃的憂傷把我們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