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 酷似一部文化“小百科”

白降河 作者:蔚銀良


序一 酷似一部文化“小百科”

李文祥

廣東作家蔚銀良費時兩年寫作了一部以母親及故鄉(xiāng)風物、習俗為題材的散文集《白降河》,要我提提意見。我對這種書很感興趣,加上與銀良有過交往,便欣然應允了。這本二十多萬字的書稿,我竟集中精力看了十多天,精彩之處,包括故事情節(jié)、細節(jié)及語言等常讓我“一步三回頭”,反復體味、琢磨,覺得很有味兒,不僅時而產生共鳴,而且總有一種獲得感。這部書特色明顯,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構思巧妙

該書沒有單單圍繞母親進行描述、塑造,而是放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背景下,以母親為主線,通過點點滴滴生活瑣事即文化現(xiàn)象的挖掘、展示,多視角地聚焦、反映與此相關群體的生活情景、生存狀態(tài),進而將一位再普通不過的母親形象自然而然地托出水面,凸顯出來,給人真實可信之感。

作者的家鄉(xiāng)是塊風水寶地,文化底蘊豐厚,周邊山岡、河道、廟宇等有諸多傳說、故事,世代廣為流傳;當?shù)卣Z言也很豐富、有趣,包括歌謠、俗語以及經(jīng)典的方言土語等,人們說起來都是一套一套的,該書對此進行了翔實的描述與介紹,給人一種鄉(xiāng)土文化厚重的感覺,很有地域特色。母親置身其中也不例外,略有不同的是,她心靈手巧,說話辦事稍微聰慧點兒、干練點兒,肚子里的故事多一點兒、講起來生動點兒;同時她作為“一頭沉”家庭的主婦,身邊孩子多,身上的擔子重,自然會更加勤快、辛苦,遇到困難辦法多一點兒,為人處世寬厚點兒—母親就這樣里里外外一把手,拳打腳踢,為孩子們撐起一大片天地。

其實,那時家家戶戶都差不多,誰也不比誰強多少,銀良的母親也不例外,沒什么特別的。該書巧就巧在,通過對母親那些與眾稍稍不同的一點點的聚焦、描述,著力透視內心世界,展示心靈之美,彰顯個性,于平常中見精神、顯神奇,真可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抓住了時代特點,寫出了母親內心的堅強與不易,讓人感覺是那么回事。

而在作者眼里,母親則別樣、可愛,猶如“小諸葛”,能掐會算,辦法多,簡直無所不能,也總有唱不完的小曲,講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情理,經(jīng)常是只見拼命干活,不見吃喝睡覺,神得很。這既是兒時天真爛漫的切身感受,也是發(fā)自內心對母愛的一種表達,即使有些夸張,也在情理之中,很具典型性。通過這樣多側面、近距離的審視,母親的形象立體式地樹了起來,富有內涵,更豐滿。這些是該書的成功之處與突破,也是作者的功夫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為普通人立傳提供了一種藍本。

總的來說,該書始終將著力點放在挖掘、反映厚重的鄉(xiāng)土文化上,對鄉(xiāng)間民風民俗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梳理、規(guī)范,提升到了一定高度。水漲船高,通過厚重文化土壤的滋潤、烘托,使主題更突出,人物內涵更豐厚。這是該書的顯著特點與看點,也是價值所在。

二、藝術性強

該書以作者回憶的形式行文,表現(xiàn)主題,定格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的鄉(xiāng)村比較落后,生產、生活方式很原始,自給自足,自食其力,一切都要靠勤勞的雙手與汗水,否則難以為繼,寸步難行。丈夫常年在外做工,身量不高、孩子多,也沒多少文化的母親,肩負著相夫教子、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要面對更多的困難與艱辛。這樣立意與描述,一下子就將人物的特點拎了出來,并通過如此反襯作比形成的巨大反差,猶如蒙上一層神秘面紗,給人以想象空間,充滿著好奇與期待。

那時的鄉(xiāng)村是另一番景象:吃喝穿用、消災祛病等全都靠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并要從源頭做起,家家都是“小作坊”,個個都是大能人。做雙布鞋,即使從紡花織布算起也得大小幾十道工序,道道工序富有技術含量,母親樣樣都能拿得起、做得精致。遇有“大活”時就和街坊鄰居、嬸兒大娘們協(xié)力相助,那場景猶如舞臺劇,“表演”的精彩、地道,閃爍著時代光芒,也不簡單。缸里缺米少面了,母親要扛上糧食,喊上孩子們去推磨,碾米磨面。在露天的石磨場地像打仗,放下刷子就是簸箕,馬不停蹄地轉圈推磨弄得暈頭轉向,為生活常態(tài)。孩子脖子或哪兒長了瘊子,母親就用睡醒后帶有異味的臭唾沫抹,慢慢真的就好了……

該書通過多種創(chuàng)作手法,將這些故事、情景及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躍然紙上,生動有趣,讀之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坍嫛⒚枋龅靡埠芗毮?、深刻,不少細節(jié)很有意思,耐琢磨,讓人開眼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些對過來的人來說,早已成為遙遠的記憶,也物是人非,被丟進了歷史博物館,有一種歷史滄桑感,讓人感慨萬千;而對未曾接觸過者尤其新生代而言,那簡直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短短幾十年就發(fā)生了如此地覆天翻的巨變,讓人震驚、動情,好奇、懷念,總之五味雜陳一股腦兒涌上心頭,產生共鳴,引人沉思。這就是藝術,這就是思想的力量。

三、文化味濃

作者對鄉(xiāng)土文化很感興趣,積累了大量民間故事,包括神話、傳說,以及民謠、小曲兒、歇后語、順口溜、耍話等。光規(guī)范的民諺、俗語就有兩百多條,酷似文化“小百科”,在創(chuàng)作中廣泛運用,使該書很有文化味道,富有內涵,顯得厚重。而不少內容都是從當?shù)厮鸭?、整理而來。比如,母親邊紡花,邊不停地唱著小曲兒:“嗡嗡紡棉花,兔子來了我打它……”,“小羊娃,去打鐵,掙倆兒錢,給他爹,他爹在家趕馬車,馬車滑,絆掉了牙,不吃蒸饃光喝茶……”等等。再比如順口溜“摘棉花,摘棉花,不靠男人不靠娃;左一把,右一把,摘的都是幸?;ā瓛甑藉X,拿回家,老人小孩樂哈哈……”“伊川米,伊川糧,米醋米酒賽杜康,杯杯都是上等糧”等更是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時代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厚。

同時,該書還對過去中原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包括文化娛樂活動及其物件等,進行了翔實描述,并配有圖片,諸如耬、鍘刀、麥杈等;兒時踢毽子、蹦圈、搗雞(斗雞、撞拐)、調龍戲、冰上打“碟溜”(陀螺)等,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很珍貴,較具價值意義,實屬難得。

要說不足的話,感到書中注釋太多,雖然保持了原汁原味,但給人一種累贅感,也不方便,畢竟不是著述。一位學者說過:“好的小說就是化學,對生活作化學處理;反之則為物理,拘于事實,照搬生活。”我覺得該書總體質量不錯,如果在這方面稍作加工、處理會更好。

2020年8月26日于北京

李文祥,河北省武安市人,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高級編輯,先后任編輯記者、采訪部副主任、編輯部主任、記者站站長、專職編委、學會副會長等職,出版有《為黨旗增輝的人》《綠在大地萌動》《李文祥散文集》《激情的燃燒》《在廣播記者崗位上》《廣播新聞的寫作與創(chuàng)新》《理念的變革》《心靈的撞擊》《大雜院兒》等著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