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笞之章亦頌歌—讀杜甫《石壕吏》
◆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1]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2]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3]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4]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5]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6]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7]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8]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9]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10]
◆注釋
[1]投:投宿,即臨時住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南。吏:舊時官府里的小吏或差役。
[2]一何:多么。怒:氣勢洶洶。
[3]致詞:述說。鄴城:今河南安陽市。戍:防衛(wèi)。
[4]附書:捎信;寄信。
[5]偷生:茍且求活。長:永久。已矣:完了;逝去。
[6]母未去:指孫子的母親沒有改嫁。完裙:完好的衣裙。
[7]嫗:老年婦女,此處為老婦人自稱。歸:返回。
[8]急應:應急。河陽: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當時唐朝軍隊與叛軍在此對峙。猶得:還能夠。晨炊:早飯?;蛑盖宄孔鲲?。
[9]夜久:夜深。如:乃。幽咽:低沉輕微的哭聲。
[10]登:踏上。
◆今譯
天黑借宿石壕村,吏役夜里來抓人。
老漢翻墻慌忙走,老婦出門看端詳。
吏役呼喝多狂怒,老婦啼哭多悲苦!
老婦訴說聽得清:“三個兒子守鄴城。
一個兒子捎信至,兩個兒子剛戰(zhàn)死。
生者勉強茍活著,死者永久不復返!
家里沒有別人了,只剩吃奶小孫子。
媽為孫子沒改嫁,衣裙不整難蔽體。
老婦雖然體力衰,讓我連夜隨你去。
速應河陽前線急,還能趕上做早飯。
夜深村里沒聲息,乃聞低微抽泣聲。
天明我又上路程,只能獨與老翁辭。
◆蓊齋語語
據(jù)載,在由于統(tǒng)治者的昏聵荒淫而引發(fā)的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于鄴城包圍安慶緒。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郭子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潰不成軍。唐軍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jīng)過潼關,趕回華州,途中就所見所聞寫成《三吏》《三別》?!妒纠簟肥瞧渲械囊黄?。杜甫被譽為“詩圣”,他的詩是公認的“詩史”?!妒纠簟纺似渥顬槿怂熘拇碜髦?。
在《石壕吏》中,作者滿懷悲憤,揭露了當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鞭撻了官吏差役的橫暴,表現(xiàn)了鮮明的愛憎情感。
我讀《石壕吏》,每每都想到我的母親。那是20世紀40年代,也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反動派兵匪一家,我家曾一再被“砸明火”,即遭受明火執(zhí)仗的搶劫。那是我所經(jīng)歷的少有的驚心動魄的場景。我那時很小,于戰(zhàn)戰(zhàn)兢兢中將父親翻墻出走之后母親的勇敢、沉著與機智銘刻于腦海。
就像我的母親在家庭和親人面臨危險與困厄的關鍵時刻總是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那樣,在《石壕吏》中,“老婦出門看”,并非不知道自己可能被帶走。就常情而言,她是不愿意自己被帶走的,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我相信她所希望的卻正是自己被帶走,而且知道被帶走的結果極有可能是死亡。因為她很清楚,吏役既已到來,她的家在劫難逃,如果能以自己被帶走換取老伴和兒媳不被帶走,從而使已經(jīng)嚴重破敗的家庭不致徹底毀滅,就是理想的結果了。謝天謝地,她達到了這樣的目的。所以,她在離去的時候應該是有所慶幸和欣慰的,盡管這種慶幸和欣慰令人極度心酸??偠灾@是一位勇敢無畏、機智沉著、無私忘我的偉大女性。不管杜甫是不是自覺,反正他在以自己的“詩史”之筆真實描摹石壕村里“有吏夜捉人”的時候,于揭露當被揭露者和同情當被同情者的同時,也為偉大的中國女性高唱了一曲贊歌。
就我有限的視野而論,該詩此點未見有人言及。不知上述所議是否有當,愿方家不吝賜教。
人類的一半是女人。在人類繁衍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中,婦女的偉大貢獻一點也不比男人少。然而,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女性竟一直受到男性的歧視和壓迫。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在父系氏族社會之前,曾有過一個母系氏族社會,但從沒聽說那個時候女性歧視和壓迫男人。兩相對比,男人應該感到羞愧。凡是偉大的人物,大抵都對婦女有著異于世俗的態(tài)度。我不相信對孔夫子之“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的常見解讀是他老人家的本意。時至今日,有些執(zhí)筆為文者仍然以“爺們”為褒義詞,交付褒揚贊賞的差事,以“娘們”為貶義詞,交付貶斥指責的差事,看著頗感不快。至于有些自我感覺甚好的男人,依然好將“頭發(fā)長見識短”一類的話頭掛在嘴邊,只能說明他們是見識短頭發(fā)也短罷了。這是題外話,順便說及,杜甫在天有靈,相信他會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