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自惟從師問學以來,讀書或有所得,雖能預立題目,然下筆常常遲滯,深感所學不足駕馭,所寫不能滿意,于是交稿每多延誤,往往失信于師友,深愧曾子三省,常闕其一。承蒙主編孟彥弘、朱玉麒垂青,命我收拾舊作,裒為一編,收入鳳凰枝文叢,至為感謝!若無師友督促鞭策,此集亦無由面世。
“春明卜鄰集”原本是我的網絡別號,常用這個ID在微博、微信上作社會文化批評,大家或許略有耳聞。這個別號取自北宋宋綬、宋敏求的典故:宋宅在東京(開封)春明坊,其家富于藏書,校勘精審,人許善本,傳譽當時,即使??甜^閣書籍也需向宋家借閱。仁宗朝時好讀書的士人為了方便就近借讀抄錄,多僦居其側,以致春明坊的房租比其他坊里常高一倍。后人常常以此感慨當時讀書好學風氣之盛。我以此為號,總是希賢愛書之意。
本集所收的主要是書評、學術評論、綜述、解題等短札雜纂,分為澄心堂書話、文獻學針膏、數字人文論衡、古籍擷英四個部分,寫作時間分為三個階段:讀書時期,服務國家圖書館時期,以及調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之后。
近來董理舊作,反思所學,深深糾結于矛盾之中:一方面贊成治學當遵循規(guī)范,一方面又試圖挑戰(zhàn)和偏離舊的規(guī)范以求創(chuàng)新。中國人文學術領域既有因失范而發(fā)生的問題,也有太徇規(guī)范而毫無生氣的問題,本集所收評論涉及以上兩個方面。
愚見以為,考古學、歷史學、圖書館學、文獻學四門基本上可以代表傳統(tǒng)學術向現代學術轉變的四種類型??脊艑W不沾舊學,純自外來,但本土金石學、古器物學的營養(yǎng)吸收不足,亦是缺陷;歷史學賴新文化運動一代大師,故能夠融匯中外學理,實現現代學術轉軌;圖書館學興起之初雖有現代學理與實踐的基礎,但因繼踵乏人,在轉變?yōu)樾畔⒐芾韺W之際“得筌忘魚”,專注于圖書館的工具與技術,忽視了研究知識管理方案的主旨,從基礎科學滑坡為應用學科;文獻學雖有古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中醫(yī)文獻學等專科分支,但至今未能實現中外的融通,殊少通性理論與方法,涉及文獻學的基本范疇、內涵外延、科學體系等問題,即使從事斯學者也難以獲得共識。
之所以敢于冒學術界的大不韙,發(fā)表以上愚見,是因為在國家圖書館服務的十四年職業(yè)生涯使我有機會在學科邊際觀察和思考這些問題,我深深感謝這個階段圖書館界同行給予我的教誨和磨礪!近來常有同道學人批評我好“名”,即在常見學科本已涵蓋的領域標立新名,例如倡導以“書志學”打通中外文獻研究的學理,贊成以“二王學”振興王羲之、王獻之為主體對象的書法文化史研究,等等。對此,我只能笑答“予豈好名哉,予不得已也”。
本集收錄的小文多是從某些個案出發(fā)的對于上述相關問題不成熟和不完整的表達,只有數字人文論衡部分是超越具體學科之上的思考,關注并思考中國人文學科現代轉化過程中“索引”的作用與意義。當此傳統(tǒng)紙本媒體與電子媒體交替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繼承人類社會記錄與管理經驗、知識、智慧的方案,如何結合新舊媒體優(yōu)勢實現全部人類知識的安全、平滑地媒體轉移。人工智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多大程度上幫助人類超越自身智力、體力和生命的局限,完成更為偉大的學術工作,在這個時代人文學術應該接受怎樣的挑戰(zhàn),人文學者應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再者,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又要怎樣避免知識利維坦的霸權,維護人文共和體的延續(xù),以上部分敬祈讀者特別垂注。
感謝趙大瑩允許將我們共同撰寫的文章收入集中!感謝榮新江、朱玉麒、孟彥弘、李丹婕、瞿艷丹等師友為本集的編排提出的意見!感謝責任編輯韓鳳冉精心審校!感謝李丹婕所作的細致校對工作!感謝親人對此小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