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不敢騎白馬
2020年的第一天,尚不知將會遭遇新冠之劫,晨起讀張雙棣先生校釋之《淮南子·說山訓》,有句曰“將軍不敢騎白馬”,霍然心驚!錢穆先生稱讀書應保持對字詞的敏感,余平日曾以此自詡,此亦一例也。遂揉眼定睛,細讀原文及所引各家注疏,繼而翻檢其他典籍,草成一篇小文,也算是有“敏感”而發(fā)。
白馬將軍,在古典戲曲小說中是一個敘述亮點,與之相關聯(lián)的是對英雄的禮贊。那種三軍列陣、一將突前搦戰(zhàn)、雙方大戰(zhàn)三百回合的宏大場景,那白馬白甲、白盔白袍的勃勃英姿與橫掃千軍的無畏氣概,都令人血脈賁張,令人陶醉于審美愉悅中,也渾然忘卻去考量人物事件之真?zhèn)巍F浼仁且环N追求極致的傳奇筆墨,塑造了不少俊偉俠義的文學形象,又不無簡單化、反智化的寫作傾向,把殘酷的戰(zhàn)爭等同兒戲,復以類乎市井角力的程式化表演,遮蔽古人深邃豐富的軍事思想與謀略。
這是《淮南子》給我們的啟示。
一 白馬情結(jié)與意象
能進入前人著作的“白馬”,應不僅僅定義為白色的馬,而是指英挺俊逸、通體潔白的駿馬?!赌绿熳觽鳌放c《拾遺記》所記周穆王的“八駿”,考其名色,應不少于兩匹白駿馬。喜愛純良俊逸的動物為人類之天性,如白鹿、白狐乃至白狼等,如歷朝統(tǒng)治者所重的白鷹海東青,如清代的“九白之貢”,似也不若白馬喜好之普遍。軍事天才拿破侖最流行的畫像是騎著一匹前蹄騰空的白馬,一幅以1812年法軍潰敗為題的油畫。這位法蘭西皇帝也騎在白馬上,只是神情有些落寞。而我們的近鄰俄羅斯亦有此好:自巴黎撤軍回國,最先通過彼得堡凱旋門的近衛(wèi)軍上校沃爾康斯基騎著一匹白馬;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后的紅場大閱兵,朱可夫騎著白馬馳過一個個受閱方陣,威武神勇中透出幾分飄逸。
或者可以說:人類社會存在著一種“白馬情結(jié)”,文學藝術作品乃至歷史文獻中有一個“白馬意象”,幾乎不分族群和國家,跨越時空,一直延續(xù)下來。
以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為例:《周頌·有客》的“亦白其馬”,被認為是講述宋微子乘白馬來朝之事;《小雅·白駒》四節(jié),皆以“皎皎白駒”起興,余冠英先生釋為留客惜別,為此將客人的馬拴起來,一個騎著白馬的翩翩佳公子形象隨之躍然紙上;而《小雅·四牡》的“啴啴駱馬”,即白馬黑鬃,記軍人辛勤王事,由四匹白馬的劇烈喘息轉(zhuǎn)而寫馭手思家難歸,字行間流淌著一種艱辛疲累,未寫戰(zhàn)場廝殺,單是離鄉(xiāng)背井的奔波驅(qū)馳就難以承受了。
不知道算不算是一條思維之弧,古人從喜愛白馬、珍惜白馬,竟至于有所謂的“白馬之盟”,聽起來很美,卻是在盟誓時殺白馬而飲其血?!妒酚?span >·張儀列傳》有“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而《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右丞相王陵反對分封呂姓,聲稱漢高祖在世時曾經(jīng)召集重臣,“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刑白馬,即登壇宰殺白馬,是為歃血為盟的較高規(guī)格。后世“刑白馬”設誓的事件頗多,如唐太宗有“渭水之盟”,與進逼長安的突厥首領頡利“刑白馬設盟”,一掃逼近長安的戰(zhàn)爭烏云;遼宋有“澶淵之盟”,殺白馬祭天,結(jié)為兄弟之國,越百余年未再發(fā)生大的戰(zhàn)事;后來在明清之交,女真族崛起于東北,也曾多次與一些蒙古部落“刑白馬烏?!保喗Y(jié)軍事同盟。
沒有讀到對“刑白馬”過程的細微記述,但據(jù)有關草原民族殺馬祭天的場景,可知極為血腥。強健駿逸變?yōu)檠壑щx,可憐的白馬,緣此又在文化記憶中刻下一種不祥的印痕?!妒酚?span >·秦始皇本紀》以“白馬素車”為秦朝喪亡之象征,曰:“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倍鴤髡f伍子胥死后為錢塘神,其魂魄駕白馬素車往來江上,化為層層疊疊的錢塘潮。元王逢《錢塘春感》有“白馬素車江海上,依然潮汐撼西興”句,抒發(fā)的是對英雄蒙冤的惆悵。
如果說“白馬情結(jié)”較多基于對美好事物的惜愛,是對速度、力量與豪放氣概的嘉許,那么世人所目見的還有一種悲慘景象:高壇會盟時,被砍頭剝皮、割頸瀝血的白馬;朝廷淪亡時,載著低眉順眼、頸掛符璽的亡國之君的白馬;遠征途中疲累不堪、呼哧帶喘的白馬,以及它那同樣狼狽的主人……
三國時曹植有組詩《白馬賦》,寫的是一位出身北國的白馬少俠,茲節(jié)引幾段: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fā)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shù)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qū)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
揣摩文句,所寫應是一位白馬將軍了,西征北戰(zhàn),英勇御敵,寫作重點卻落在其難保身家性命,“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令人欽敬,也令人唏噓。
或是覺得曹子建的詩意過于低回,李白創(chuàng)作《白馬篇》五首,縱筆濡染一種豪壯風貌:“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發(fā)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叱咤萬戰(zhàn)場,匈奴盡奔逃”,最后卻寫功成歸來,不肯做官,重過狂放不羈的日子。
白馬,是詩人反復吟詠的主題。再看杜甫筆下的《白馬》:
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
近時主將戮,中夜商于戰(zhàn)。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
一匹白馬自戰(zhàn)場歸來,空鞍,負箭,主人不知死活,不知身在何處。比起李白的馳騁想象、信筆揮灑,號稱“詩史”的老杜更貼近生活。詩中所敘也是一位白馬將軍,或即“主將”,但全不去寫出兵時的意氣鷹揚,不寫戰(zhàn)場上的英勇搏擊,滿紙的喪亂和死亡氣息。
與詩人的白馬情結(jié)相連接的,是多重的白馬意象,又常常由馬及人,馬與人一體,而重在寫人。曹植、李白、杜甫都是如此,各有擅場,而以老杜之作最為真切感人。
二 歷史上的白馬將軍
前面所引白馬詩,守衛(wèi)邊疆、戰(zhàn)死沙場的主人公都可能位居將軍,所重卻不在為某人作傳,不具姓名。而在群雄爭殺的東漢末年,真的出現(xiàn)了一位白馬將軍——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在世時雄踞一方,死后史上留名。
公孫瓚出身官宦門第,“家世二千石”,略如九卿、刺史、郡守的等級,但由于其母乃地位卑賤的妾室,只能從小吏做起。其人一望便覺與眾不同,“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長得帥,聲音洪亮,且能言善辯,被太守看中,招為女婿?;楹蟮乃羞^一段入山從名師讀書的時光,再入官場后被重用,“舉上計吏”,即負責年終時向朝廷呈送郡中統(tǒng)計簿冊,并接受問詢。此一職務通常由各州郡的副職擔任,選中他顯然是格外重視。這時的太守已換為劉君,不久因事被抓,檻車押赴洛陽,律法嚴禁屬下伴隨,公孫瓚化裝成家丁,一路侍奉照料。至京師后,劉君被判處流徙日南(漢代行政區(qū)劃,在今越南中部),當時視為瘴癘絕域,瓚于北邙山置酒祭辭先人,慷慨悲泣,決然隨侍南下。豈知劉君于途中遇赦,公孫瓚得以安然返回,也因此攢了不少人氣,被任為長史。是時漢室衰微,東北部的鮮卑、烏桓等經(jīng)常襲擾邊地,一次公孫瓚率數(shù)十騎巡行塞下,猝然與數(shù)百鮮卑騎兵相遇,見難以脫身,即與屬下相約死戰(zhàn),率先持長矛沖向敵陣,殺傷眾多,己方也傷亡過半。他的坐騎已是白馬了嗎?不能證實,大概還沒有。公孫瓚經(jīng)此一戰(zhàn)名聲大震,升為騎都尉,浴血征殺,曾陷入重圍,歷兩百多天才艱難返回?!逗鬂h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記述交戰(zhàn)實況:“瓚深入無繼,反為丘力居等所圍于遼西管子城,二百余日,糧盡食馬,馬盡煮弩楯,力戰(zhàn)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時多雨雪,隊阬死者十五六,虜亦饑困,遠走柳城?!敝糜谒赖囟笊?,實非僥幸。之后公孫瓚官拜降虜校尉,封都亭侯,掌領重兵,開始在形式上搞點噱頭,不光自己騎乘一匹白駿馬,貼身近衛(wèi)也一律換成了白馬。傳曰:
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zhàn)。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shù)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咸稱萬歲……
于是,公孫瓚就成了胡漢聞名的白馬將軍,一班親衛(wèi)則號為“白馬義從”。義從,歸義從命,本指胡羌各部歸附漢廷之人,此處用以形容那些追隨效命的勇士。公孫瓚曾讀書山中,不會不去研讀《孫子兵法》,卻將“能而示之不能”一條丟在腦后。果然,烏桓首領在告誡回避“白馬長史”的同時,也將其畫像作為靶子,命屬下精騎識別和演習箭法,思謀著搞一次斬首行動。
讓親隨統(tǒng)一騎乘白馬,是一種炫耀夸示,其實也是一種障眼法,有著保護主帥的作用。史稱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為數(shù)十名善射之士,臨戰(zhàn)時分為左右翼,亦重在隨扈捍衛(wèi)。而到了王粲的《英雄記》中,其數(shù)量竟陡然激增——
瓚每與虜戰(zhàn),常乘白馬,追不虛發(fā),數(shù)獲戎捷,虜相告云:“當避白馬?!币蛱斔?,簡其白馬數(shù)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
與曹植并稱“曹王”、被劉勰譽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棄史筆而入于傳奇一路,寫得極度夸張。白馬之為世所珍,第一位的原因當不僅在其神駿,更在其數(shù)量稀少。以鄰近游牧部落的地緣優(yōu)勢,公孫瓚可以為親從配備幾十匹白馬,卻難以組建數(shù)千騎的白馬兵團,這是一種基于常識的推測。
白馬將軍公孫瓚的結(jié)局很悲慘。生性的殘忍嗜殺,在官場的爭名奪利,掌權后的“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殺害舊主劉虞一家老小的惡劣行徑,以及越來越強烈的疑忌之心,注定了眾叛親離的結(jié)果。所建易京被攻破之際,公孫瓚縊死姊妹妻子,引火自焚,其白馬與那些個“白馬義從”,均不知所終。
歷史上的白馬將軍,地位更高、名聲更糟的是侯景。此人狡黠狠鷙,一生叛附無定,先后做過東魏的定州刺史、濮陽郡公,南梁的河南王、大將軍,叛亂后殘破建康城,餓死梁武帝,逼娶溧陽公主,自稱“宇宙大將軍”,篡位自立,暴長暴落,兵敗后竟被民眾分食,尸骸無存。《南史·賊臣傳》述其生平大略時,不忘記一筆他的白馬故事:
先是,大同中童謠曰:“青絲白馬壽陽來。”景渦陽之敗,求錦,朝廷所給青布,及是皆用為袍,采色尚青。景乘白馬,青絲為轡,欲以應謠。
以其地位,侯景不僅可稱“白馬將軍”,還可號稱“白馬郡公”“白馬王”“白馬天子”,后世卻呼為“白馬小兒”。為何?皆因侯景志大德薄,品性殘暴卑污,又迷信兒童謠讖,竟然也做了幾天偽漢皇帝,便將白馬將軍與黃口小兒之歌謠相牽結(jié),構(gòu)成一個謔且虐的語詞組合。
侯景之后,出現(xiàn)了一位頗具人望的白馬將軍,即歷仕唐、后梁和后唐的王審知。審知起家隴畝,與兩個哥哥歷經(jīng)戰(zhàn)陣,皆至高位。《新五代史·閩世家》記述了其家族據(jù)有福建的一段史實,王審知在位時敬賢惠民,實施德政,能于天下大亂之際堅拒分裂自立,也比較重視親情,傳曰:“審知為人狀貌雄偉,隆準方口,常乘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敝艘痪?,則知他的兩個哥哥大約不騎白馬。
史上的白馬將軍不止上述幾人,而白馬也非武將的專屬,皇親國戚與文臣乃至于江湖好漢均可騎乘。如東漢初曾任光祿勛、太子太傅的張湛,就喜歡騎著白馬上朝,也喜歡當面犯顏諫諍,被漢光武帝稱為“白馬生”,多少有一點兒揶揄的意味。
三 真實的與紙上的戰(zhàn)爭
《淮南子》是一部智慧之書,《說山訓》此處,講的是趨利避害與和光同塵,茲多引幾句:
將軍不敢騎白馬,亡者不敢夜揭炬,保者不敢畜噬狗。雞知將旦,鶴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是故不同于和而可以成事者,天下無之矣。
大意是:將軍不敢騎太顯眼易招致攻擊的白馬,逃亡者夜間行路時不敢舉著火把,酒保不敢喂養(yǎng)咬人的惡狗。公雞凌晨報曉,白鶴半夜鳴叫,卻不免會成為砧板上的肉。所以說過于招搖,不懂得與環(huán)境相契合,不知時時處處保持謹慎低調(diào),便做不成大事?!兜赖陆?jīng)》的“和其光,同其塵”,《晉書·宣帝紀論》所謂“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云”,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具體到戰(zhàn)場上,具體到領兵打仗的將軍,從來都是兇險無比,故《孫子兵法》開篇即強調(diào)用兵關系著生死存亡,必須極為慎重,“多算勝,少算不勝”,又說: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逸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始計篇》)
在許多經(jīng)歷戰(zhàn)陣的將軍看來,在淮南王身邊的智者眼中,主帥騎一匹白馬,立于帥字旗下,使對手一望而知,最是一種招禍取死之道。事物的復雜性在于,公孫瓚并未折于陣上,烏桓鐵騎雖然認準了“白馬長史”,也沒奈何其一根毫毛;而他后來自殺于圍城之中,與向來行事夸飾、不體恤屬下不無因果關系,也能窺見白馬將軍的風光幻象。
這位白馬將軍是一個妄人,卻也緣此由史入文,在小說戲曲中都有一席之地?!度龂萘x》對他的描述與史傳略同,只有寫到“白馬”時采用王粲《英雄記》的說法,事在第七回:
次日,瓚將軍馬分作左右兩隊,勢如羽翼。馬五千余匹,大半皆是白馬。因公孫瓚曾與羌人戰(zhàn),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將軍”;羌人但見白馬便走,因此白馬極多。
而在接下來與袁紹的交戰(zhàn)中,他的白馬兵團沒占到任何便宜,身邊的執(zhí)旗將被敵將麹義斬殺,“大紅圈金線帥字旗”也被砍斷,“公孫瓚見砍倒繡旗,回馬下橋而走”,麹義則緊追不舍。若非新來的趙云挺槍躍馬沖出,格殺麹義,并直取袁紹,必然會是一場慘敗,公孫瓚也將性命難保。簡簡一段敘事,也為“將軍不敢騎白馬”作了一個鮮活的注腳。
在羅貫中筆下,白馬將軍公孫瓚只是一個過場人物,所領白馬鐵騎一觸即潰,所謂“白馬義從”一字不提,而對常山趙子龍則濃墨渲染。不少文章寫趙子龍身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三國演義》未及此事,甚至不去寫其坐騎的毛色,重在描繪他的深明大義和忠勇。應該指出的是:書中猛將如云,駿馬無數(shù),號稱“白馬將軍”的僅公孫瓚一人,表現(xiàn)得庸碌不堪;而作者也未見對白馬有何特殊偏愛,呂布的赤兔馬,曹操的爪黃飛電馬,劉備的的盧,甚至蠻王孟獲的卷毛赤兔馬,都明顯比公孫瓚的白馬高一兩個等級。
曾有努爾哈赤父子從《三國演義》學習兵法一說,難辨真?zhèn)?,以反間計害死督師袁崇煥,應有一些影子。但該書中絕多的陣法實在并不高明,總是兩軍相對列陣,總是主帥乘馬立于大纛之下(諸葛亮則是坐四輪車,羽扇綸巾),總是要先互相辯論或罵上幾句,也總是各出一員大將斗勇斗狠……這是真實的戰(zhàn)爭嗎?那些個弓箭手只會看熱鬧嗎?那還是十連弩、車弩、床弩不斷被發(fā)明并裝備部隊的時代,不怕被射中嗎?曾就這個問題向李慶西兄請教,他認為應是受了戲曲的影響。宋元南戲、元雜劇皆有取材“三國故事”的劇目,民間書會也有“說三分”話本流行,都會影響到羅貫中的寫作;而《三國演義》刊行后,也帶動了一大批“三國戲”的誕生,尤其以京劇為多,膾炙人口。也就是在長時間的互動過程中,豐富深邃的戰(zhàn)爭思想變?yōu)楹唵蔚某淌交硌?,血腥味淡遠,英雄氣濃重,真實的殘酷的戰(zhàn)爭演為紙上和舞臺上的對壘。這種文學與藝術呈現(xiàn)自有價值,也構(gòu)成了古典小說戲曲特有的審美韻致。
《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鴻篇巨制,作者羅貫中畢竟閱歷深厚(據(jù)說曾進入張士誠的幕府),是以其寫戰(zhàn)爭也有許多紀實之筆。第五十八回“曹阿瞞割須棄袍”,雖然不無戲劇化,卻也寫出主帥被對方盯上的危險。書中也不止一次寫到白馬,大多非記其雄健,而在描寫其喪?。毫?,劉備將所騎白馬讓給軍師龐統(tǒng),埋伏的敵軍指稱“騎白馬者必是劉備”,“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tǒng)竟死于亂箭之下”;七十一回,曹操白馬金鞍,立于高阜看兩軍爭戰(zhàn)被魏延一箭射中,“折卻門牙兩個”,幸得龐德救下;而就是這個“南安龐德”,七十四回“青袍銀鎧,鋼刀白馬,立于陣前”,結(jié)果是被關公俘獲后斬首。敢于騎白馬的還有幾位,情況都不太妙。
文學中的白馬將軍,令讀者印象深刻的并非公孫瓚,而應數(shù)《西廂記》里的杜確。他與該劇主人公張生一樣,都出于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所不同的是:原作寫杜確為廉使(相當于明清的按察使),與張生并不相識,王實甫則讓二人成為同窗好友、八拜之交,復稱杜確為“白馬將軍”,“官拜征西大將軍,正授管軍大元帥,統(tǒng)領十萬之眾”。如此改編,顯示了作者對此一稱號的推重,既為張生日后求兵弭亂做鋪墊,也在老夫人那里極大地掙了面子,可顧此失彼,漏洞很多——
其一,張生二十三歲,其同窗結(jié)拜兄弟應年齡相仿,縱然是武狀元,豈能暴得大將軍之類高位?
其二,崔鶯鶯一家困居普救寺,孫飛虎起意搶親,派一隊親兵前來帶回即可,又何須全軍出動?更為可笑的是大兵到后,“圍住寺門,鳴鑼擊鼓,吶喊搖旗”,好像生怕別人不知要“擄鶯鶯小姐為妻”。
其三,孫飛虎被張生派人轉(zhuǎn)告幾句話,就乖乖退出“一射之地”,靜等三天,哪里還有一點搶親的架勢,更不像一個亂軍之悍將。
其四,孫飛虎有“半萬賊兵”,白馬將軍杜確也只是發(fā)兵五千,兩邊各引卒子上場,“騎竹馬調(diào)陣”,甫一交手,孫飛虎即被“拿綁下”。
其五,元稹寫張生赴試不利,淹留京師,而劇中的他則是一舉折桂,遮蔽了古代科舉之途的萬般艱辛,也開啟了戲曲人物取功名如探囊之先河;更覺胡鬧的,是在張生中狀元之后,即任河中府尹,“今朝三品職,昨日一寒儒”,完全無視文官體制的明確規(guī)定。
誰能否認《西廂記》是一部偉大的戲曲佳構(gòu)呢?凡此種種,都是劇中存在的不合情理之處,呈現(xiàn)出一種無視歷史真實、消解觀眾思維判斷的反智化傾向。該劇寫了纏綿悱惻的愛情,并以之作為唯一主題,所涉及的變亂與平亂情節(jié),皆為烘托崔張二人的魂靈之愛而設。拈出上述幾條,與其說是作者的疏失,不如說其意不在此。但白馬將軍顯然是王實甫精心設計的一筆,著墨不多,全須全尾,也是崔張愛情的保護神。
四 西門慶也有一匹白馬
將軍不敢騎白馬,揭示出冷兵器時期戰(zhàn)爭的殘酷性,體現(xiàn)了古代戰(zhàn)爭思想的智慧與務實,也凸顯了古代文學作品,包括一些古典名著描寫戰(zhàn)爭之谫陋??稍捰终f回來,那也只限于血腥廝拼的戰(zhàn)場,只要離開了死亡威脅,回歸和平環(huán)境,置身于巡游與慶典活動中,又有何不敢!白馬,常被視為權勢與財富的標志,且莫說位高權重的大臣和將軍,蘭陵笑笑生筆下的西門慶,也有一匹白馬,也愛騎著它在小縣城的街巷中行走。
不是說“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嗎?誠然。切近生活的《金瓶梅詞話》提供了例證,只要兜里有錢,如西門慶之類市井光棍,也可以弄一匹白馬騎騎。而不管是王子還是光棍,愛的都是白馬之神駿,騎在上面也都顯得瀟灑放逸,都會吸引女子的目光?!督鹌棵贰烽_始時未寫西門慶有馬,是以在街巷步行,才會被潘金蓮的叉桿打在頭上,引出一段惡姻緣。至第七回,想是為了娶那富孀孟玉樓,手頭尚拮據(jù)的他咬牙跺腳買了一匹大白馬,騎著先去楊家姑姑那里送禮,求得她的力挺,再去與玉樓相會,果然一舉拿下。順便說幾句:一些讀者因西門慶兇橫淫惡,將之設想得丑陋不堪,實則大不然。在素來挑剔的潘金蓮眼中,他是“張生般龐兒,潘安的貌兒”;而閱人甚多的李瓶兒,對之也是一見傾心,抵死纏綿。白馬,是那個時代的勞斯萊斯。西門慶騎著白馬在清河縣城招搖過市,赴宴會友,洽談生意,尋花問柳,約會情人,也成為一些女子的夢中情人。若僅就長相,西門慶應不輸于通常所說的王子,而以該書所產(chǎn)生的嘉靖隆慶兩朝設譬,不多幾個皇子皇孫,在形象上皆遠不如小說中的他。
該書第三十一回,寫西門慶做了提刑副千戶之后,“每日騎著大白馬,頭戴烏紗,身穿五彩灑線猱頭獅子補子員領,四指大寬萌金茄楠香帶,粉底皂靴,排軍喝道,張打著大黑扇,前呼后擁,何止十數(shù)人跟隨,在街上搖擺”。那份氣勢自與往日不同,當?shù)毓傺煤陀H朋鄰舍都來拜賀,“家中收禮接帖子,一日不斷”。作者以四句詩抒發(fā)感慨:
白馬血纓彩色新,不是親者強來親。
時來頑鐵皆光彩,運去良金不發(fā)明。
前兩句出自南宋時所編《名賢集》,原為:“白馬紅纓彩色新,不是親者強來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泵鞒鯌蛭摹稓⒐酚洝返诙?,將首句改為“白馬黃金五色新”。微有差異,皆在譏刺人情之勢利,實乃一種人人厭憎又大都難免的永恒嘆息。
第三十八回,寫東京蔡太師府的翟管家因西門慶贈送美女,回贈他一匹駿馬,愛顯擺的他立刻騎著去衙門,下班時與正職夏提刑有一番對話:
夏提刑見西門慶騎著一匹高頭點子青馬,問道:“長官那匹白馬怎的不騎,又換了這匹馬?到好一匹馬,不知口里如何?”西門慶道:“那馬在家歇他兩日兒。這馬是昨日東京翟云峰親家送來的,是西夏劉參將送他的……”
接下來,夏提刑在嘖嘖嘆羨后話頭一轉(zhuǎn),說自己的馬病了,只得借別人的馬來騎。西門慶當即表示要送給他一匹黃馬,而且是到家后就讓小廝送去,至于白馬,卻不相送。幾日后西門慶往東門外玉皇廟,騎的又是白馬——高頭點子青馬雖來自西夏,善能長行,畢竟不如白馬引人注目。
公孫龍不是提出過“白馬非馬”嗎?妙極趣極,卻也發(fā)人深思。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著作中,白馬,都被較多地賦予了一種象征意義,作為地位與財富的標志物,也頗能傳遞出主人之心性修為。因為胯下是一匹白馬,幾乎所有的白馬將軍都染上一層傳奇色彩;而“將軍不敢騎白馬”的格言,在文學世界也未被全然遺忘,讓那些藝不高人膽大的白馬將軍在混戰(zhàn)中殺進殺出,也讓他們猝然喪身,蒙上一層宿命的陰影。白馬非馬,已與它的主人渾然一體,團凝成一種豐沛的審美意象。
2020年夏月于京北兩棠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