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聶榮臻留跡趙各莊
1930 年 3 月,時任中共地下黨順直省委組織部長的聶榮臻來唐山視察工作,因那時中共地下黨市委書記邢予洪住在趙各莊,市委機關也就在古冶北部的趙各莊礦,邢予洪將聶榮臻接至趙各莊。
邢予洪公開的身份是在趙各莊當?shù)V工,住在地下黨員老許的家中,老許的家在趙各莊礦東門北面,石榴河東岸一帶。這一帶最初為村落民居,趙各莊開礦后工人日增,便形成民居棚戶區(qū),有的工人單獨租住,也有無妻室的幾個人合租。老許的家為先人遺留的民居,三間屋,院內有對面廂房,是典型的京東村民小院。老許有一兒一女,有幾塊坡田,打些糧食能維持全家一年的口糧,老許左腿落下殘疾,都稱他許拐子。但他有一手修鞋的好手藝,他家的門外是一條小街,有許多小攤販,有理發(fā)的布棚,有賣羊湯、豆腐腦的小吃店,還有一些婦女坐在路邊“縫窮”。那時,來此下井做工的多數(shù)沒有妻室,衣服破了就到這里花上幾分錢讓婦女給縫縫補補。老許就將修鞋小攤擺在門前,邊修鞋邊為地下黨人望風。外人都知道他家的西廂房租給了在礦上做工的邢予洪居住,出出進進也并無人注意。聶榮臻來到趙各莊后就住在邢予洪這里,雖然老許家中多了一個生人,也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那時在這里租住的多為外鄉(xiāng)人,親戚朋友來來往往是很正常的事情。對外,人們只知道來的人是老許的遠房親戚,途經這里留住幾天。
聶榮臻住下后,第一個晚上還有些警惕,兩三天后,放下心來,他見到性格平和的邢予洪在這里人緣極好,每天出門便有小攤吃飯非常方便,老許的小鞋攤旁總有五六把小木座兒,人們圍在老許的小攤前隨意嘮嗑,這些社會底層的工人言語直率,直抒心中所想,聶榮臻坐在旁邊靜聽。這些工人非常佩服《水滸傳》中的英雄,向往吃大塊肉,喝大碗酒,過上好日子。他們對共產黨都有好感,話語間常常議論工人鬧罷工、斗倒黃色工會的往事。聶榮臻將一切安排就緒,第三天晚上,邢予洪陪聶榮臻走到稍遠處的石榴河邊,夜風微涼,河水清碧,靜無旁人,邢予洪開始向聶榮臻匯報了唐山地下黨的活動情況,尤其重點匯報了東三礦地下黨組織的情況,介紹了趙各莊、林西、唐家莊都建立了黨支部,在趙各莊礦工人中還下設了黨小組,黨員已發(fā)展到六七十人。聶榮臻聽后點頭滿意,尤其是能在工人中建起黨小組,在一個礦區(qū)有如此強大的群眾基礎實屬不易,而將市委機關設在這里也非常穩(wěn)妥,這里距市內不算遠,卻避開了國民黨和日本人的監(jiān)視,而這里的工人多是天南地北而來的窮苦人,非常有利于我黨開展工作。聶榮臻叮囑邢予洪要團結工人中的骨干,將他們吸收到黨內,壯大黨的基層組織。那天晚上,兩人對當前的形勢也交換了看法。
為了讓聶榮臻進一步了解工人群眾的情況,邢予洪不動聲色地將黨團小組長、工人中的骨干分撥帶到老許家中,聶榮臻與他們在屋內聊天,老許則在門口做活望風,在不知不覺中聶榮臻了解到了許多人民大眾對時局的看法和他們心中所想,1925 年入團,其后入黨的趙各莊礦工人劉蘭、趙懷安等人都曾與聶榮臻見過面。但他們當時并不知道聶榮臻的真實身份,只知道是邢予洪的親戚,新中國成立后才知道當時老許家那位親戚是聶榮臻,是黨內大領導。20 世紀 80 年代采訪趙懷安老人談起這件事時,他印象最深的是邢予洪的這位親戚很有知識,說起話來非常會打比喻,當他談到工人如何才能擺脫苦難生活,過上好日子時,聶榮臻講了個二郎擔山趕太陽的故事。他說太陽就是光明,二郎神為什么總趕不上太陽呢?因為他肩上擔著兩座大山,我們也是二郎神,前面也有太陽,我們要想追上太陽就得甩掉壓在肩上的兩座大山。他這么一講,我們大家都明白了,一座大山是國民黨反動派,一座是小日本。于是,大伙兒七言八語地熱議起來,這時邢予洪的親戚便不再言語,聽大家暢談……聶榮臻就是這樣用形象的語言啟迪大家的覺悟。
聶榮臻在邢予洪的陪同下,還到趙各莊礦西面八里外的石佛寺野游,實際是到旁邊的白道子村,與黨的骨干在趙各莊礦上班的吳氏兄弟見面,了解到唐山地下黨是如何利用礦區(qū)周圍跑家上班的特殊關系將黨的組織基礎從礦區(qū)延伸到農村。后來,吳氏兄弟都成了工運骨干,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聶榮臻在趙各莊駐足半個月后離開唐山大地,使他對冀東基層黨組織和開灤工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后來的歲月中,趙各莊與他見過面的許多工人在 1938年大罷工中都成了罷工的骨干。在“七一八”大暴動中,有的參加了抗日聯(lián)軍,更有的血染沙場,也有的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進城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