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歷史、文學與時代精神

傾聽歷史的回音:革命歷史小說與新歷史小說研究 作者:徐英春 著


第一章 文學與歷史

第一節(jié) 歷史、文學與時代精神

文學是人類認識、把握人的生活世界的一種基本形式,而每個歷史時期中最能體現(xiàn)當時總的思想活動趨向的時代精神則往往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不能忽視的表現(xiàn)對象。

一、文學與歷史由來已久的密切關系

在各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普遍具有文史不分家的歷史淵源。文學記錄歷史的片段,而歷史則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

“自古至今的歷史是文學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在于用藝術的手法來描述過去的事實,以滿足人們對于古代偉大人物的功績遭遇,王朝的興衰,歷代的天災人禍等事的好奇心?!?sup>1歷史與文學的休戚相關在大量的歷史著作和文學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馬克思曾說,“古代歌謠是他們(日耳曼人)的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sup>2同樣,翻閱世界文學史,我們可以從《荷馬史詩》里瞻仰古希臘文明的風采;可以從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中重溫英國皇帝理查二世時期的歷史生活;可以在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里窺視當時歷史時期法國社會各階層的喜怒哀樂。而在中國歷史上,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其他一些富有文采的歷史作品既是歷史研究中重要的文獻資料,同時又可以被看成是不朽的文學名篇。對于涉及同一段歷史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它們的區(qū)別就在于,歷史文獻是以精簡、客觀的筆墨記錄生活、事件、人物等,而文學文本則是以豐富的想象和華美的詞匯盡可能感性地展示出血肉豐滿的生活圖景。

歷史是對過去事實的記載,它本身包含著無法避免的主客觀的矛盾。一方面,歷史以客觀反映社會實際發(fā)展狀況為主旨;另一方面,歷史本身又是特定時代、特定人物的主觀記錄和整理。法國著名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在講述《藝術哲學》時曾經提到過時代精神對藝術的巨大影響,認為在藝術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氣候起著同樣的作用……時代的趨向始終占著統(tǒng)治地位?!?sup>3這種判斷在史學著述中同樣適用?;厥孜覀児廨x燦爛的悠久歷史,從《春秋》、《史記》到《漢書》乃至當代的各種歷史著作,著者在進行著述時,都希望通過客觀的筆觸為后世留下關于當時社會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但是,作為一個處于特定時代的思維主體,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個體,他們在對浩如煙海的現(xiàn)實資料進行取舍、對各個歷史片段進行符合文本的裁減、修飾時,都不能不帶有主觀思維的痕跡和時代的烙印。因此,“我們所修的歷史只是對歷史的客觀存在的一種闡釋,而不能等同于歷史客觀存在本身”4

人類思考歷史的方法有多種,如哲學性的思考、歷史性的思考和文學性的思考。哲學性的思考是理性地反思歷史,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sup>5詹姆斯·哈威·魯濱孫認為,“歷史是我們對過去的知識。我們要追問歷史,就像我們要回憶自己個人的行為和經驗一樣”6;歷史性的思考是以客觀的態(tài)度記錄、整理和研究歷史,即通過編年體、紀傳體或通史、斷代史的方式書寫歷史著作,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等歷史名著是這種思考方式的物質載體;文學性的思考則是以文本感性地體驗歷史,古今中外大量的歷史性文學作品是具體體現(xiàn)。

翻閱文學史冊,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文學自身的發(fā)展,關于歷史的文學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歷史小說的形式出現(xiàn)的?!八^歷史小說,通常是指以既定的歷史事實、人物、故事以至神話傳說為題材的創(chuàng)作”,7很多作品之所以能流傳于世是跟其中所蘊涵的深刻歷史意義分不開的,如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突出表現(xiàn)了王政復辟時期法國社會的黑暗,揭示了當時尖銳的階級關系和緊張的政治空氣;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記》是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來看待法國大革命的虛構小說;蘇聯(lián)作家肖洛霍夫以《靜靜的頓河》史詩般地再現(xiàn)了20世紀初20年間頓河地區(qū)的社會變革和急劇的歷史轉折中哥薩克的生活與命運。在我國,與詩、詞、歌、賦等文藝形式相比,歷史小說的歷史顯得有些單薄,但是明清以來,以《三國演義》、《水滸》等為代表的優(yōu)秀作品為中國歷史小說奠定堅實的基礎。明清以來中國歷史小說不乏良作,展示了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廣大社會場景,為后人了解歷史生活提供了便捷之道。革命歷史小說與新歷史小說也是在對歷史進行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的藝術作品。它們開創(chuàng)了文學史上的全新局面,記錄和反映了同時代的時代精神。作為對中國歷史小說的承繼,革命歷史小說和新歷史小說的出現(xiàn)無疑充實和豐富了中國文學歷史的篇章,無論是充滿政治意識的《苦菜花》(馮德英)、《野火春風斗古城》(李英儒)、《保衛(wèi)延安》(杜鵬程)、《林海雪原》(曲波)、《風云初記》(孫犁)等革命歷史小說,還是充滿現(xiàn)代意識的《豐乳肥臀》(莫言)、《白鹿原》(陳忠實)、《故鄉(xiāng)天下黃花》(劉震云)、《活著》(余華)等新歷史小說,都能使人們從不同角度對過去的事實產生一種屬于自己的認識。

二、文學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

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本身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不同歷史時期總有不同的文學思潮、形式和風格形成和發(fā)展,可以說,文學在歷史過程中成長,從文學豐富的思想內涵來說,“讀者必須聯(lián)系到歷史現(xiàn)實才能理解一個時代的思想;同時又必須聯(lián)系一個時代的思想,才能理解該時代的歷史真髓?!?sup>8

追溯文學的歷史,我們可以從《詩經》中的國風和先秦諸子的散文中看到春秋戰(zhàn)國以及在此之前古老時代的歷史痕跡?!啊对娊洝L》中的‘民間’戀歌和氏族貴族們的某些詠嘆,奠定了中國詩的基礎以及以抒情為主的基本美學特征……那種一唱三嘆反復回環(huán)的語言形式和委婉而悠長的深厚意味,不是至今仍然感人的么?它們雖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古代長篇敘事史詩,而是一開始就以這種雖短小卻深沉的實踐理性的抒情藝術感染著、激勵著人們。”9同一時期的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的南國文學由于原始氏族社會結構的保留和殘存所造成的巫術宗教文化的影響,在文學作品中呈現(xiàn)出想象奇異,感情熾烈,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的藝術特征。建安風骨成就于東漢末年的動亂之中,社會動亂使文人們飽受亂離之苦,同時也激起了他們的政治熱情,建功立業(yè)、揚名后世,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而戰(zhàn)亂導致的生靈涂炭,疾疫流行,又使人生苦短的哀嘆成為他們吟詠的另一個主題,使建安詩歌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魏晉亂世以及嚴格的門閥制度促成了魏晉風度的形成?!白骷覀兗纫m應戰(zhàn)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一人前后屬于兩個朝代甚至三個朝代的情況很多見?!?sup>10在這一時期,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玄學對文學的滲透、自我表現(xiàn)的要求以及對人生藝術化的追求都為魏晉風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沿襲發(fā)展的唐詩宋詞、元曲雜劇、明清小說乃至現(xiàn)代文學中的白話小說、革命文學和抗日文學等等,也同樣都是歷史的產物,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它們在歷史過程中形成、變化、發(fā)展,同時又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歷史文獻的寫作力求客觀,那么以特定歷史年代的歷史人物、事件等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歷史性文學則竭力掩飾其主觀性。綜合來看,文學體現(xiàn)歷史的特點是因為歷史觀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以及現(xiàn)實與浪漫相結合的形式。如,同樣描述三國時期的歷史狀況,陳壽和羅貫中這兩位歷史觀念不同的作者給后人留下了關于這一時期歷史生活的兩種文本?!度龂尽窂睦砟畛霭l(fā),是客觀描述的具有現(xiàn)實主義寫作風格的歷史文獻資料,作者以發(fā)展的目光看待那段歷史,擁曹貶劉,展示曹操獲取政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三國演義》則從中國傳統(tǒng)道德倫理觀念出發(fā),追求名正言順的儒家封建秩序,是富有強烈感性色彩的文學作品,通篇反映出擁劉貶曹的價值取向。革命歷史小說和新歷史小說的出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新中國建國后所形成的兩種不同歷史觀對同一段歷史的不同評價與認識。它們二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深刻反映了中國的巨大歷史變遷。

無論是從字面意義來理解,還是從內容上來分析,革命歷史小說與新歷史小說中的主要構成因素都是歷史,具體來說是中共革命史,即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廣大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西方殖民主義者、封建傳統(tǒng)捍衛(wèi)者、殘酷的日本侵略者、腐敗無能的國民黨及其境外支持勢力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的歷史。但是,由于寫作年代的不同,取材于同一段歷史生活,兩代作家對近乎相同的歷史素材卻做出了大相徑庭的判斷。而且,他們都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客觀公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并竭盡全力地想通過逼真的敘述和描摹使讀者接受自己通過文學描寫所還原的歷史真實。

李英儒、馮德英、孫犁、曲波、杜鵬程等從戰(zhàn)火硝煙中走出來的作家以虔誠、真摯的筆觸對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革命斗爭進行了態(tài)度鮮明的定位:中國共產黨必然勝利,因為共產黨所領導的部隊紀律嚴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精神內核已經融入了幾乎每個干部戰(zhàn)士的靈魂之中;黨的干部作風優(yōu)良,立場堅定,楊曉冬、周大勇、楊子榮、高慶山、于得海等人就是當之無愧的形象代言人;黨的干部、群眾不沉迷于有礙道德倫理的婚戀,注意自己的革命形象,不談愛情或者只談精神至上的愛戀;在中國共產黨影響下的群眾通過革命實踐的考驗堅定了前進的方向,無數(shù)如馮大娘那樣為保衛(wèi)革命利益寧死不屈的革命者是共產黨取得最后勝利的群眾基礎;無產階級群眾經過火與血的考驗產生思想上的飛躍,團結一致,齊心向黨……而革命歷史小說中所建構的堅定、明確、神圣、崇高等革命品質在《豐乳肥臀》、《白鹿原》、《故鄉(xiāng)天下黃花》、《活著》等新歷史小說作品卻無處容身,充斥作品的是其中處處體現(xiàn)的解構主義消解神圣、消解英雄形象的創(chuàng)作精神。同樣一段歷史因為他們的不同展示而撲朔迷離起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