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風尚 傳承精粹
張仁健
1980年金秋十月,改革開放,大地重光。一份厚重的大型文學雜志,在其封面的居中,以遒勁的老宋方筆“名作欣賞”四字組成方正陽文大印赫然標示刊名,引人注目地拂浴著新時代的曙光,在娘子關內(nèi)的三晉黃土高原上破土而出。
我,作為《名作欣賞》的創(chuàng)意動議者,后來,又由社辦叢刊的責編轉為正規(guī)期刊的主編、社長,對于承辦的這個期刊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而且一枝獨秀,引領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藝鑒賞、藝術審美熱潮的勃興,確實有點始料未及。
如今回顧,實話實說:《名作欣賞》的呱呱墜地,似乎并未感受到十月懷胎的艱辛與一朝分娩的陣痛。
2010年,我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同窗、終身摯友彭慶生教授為拙著《舞文雜輯》揮毫作序,開筆伊始即縱情回顧30年前《名作欣賞》創(chuàng)刊時的舊事。他說:“我翻開了《名作欣賞》最初的三期,那作者隊伍中,有一批聞名遐邇的作家、學者和藝術家。如蕭軍、施蟄存、李健吾、程千帆、王瑤、沈祖棻(遺作)、陳瘦竹、蔣和森、黃秋耘、吳奔星、吳小如、錢谷融、馬茂元、劉逸生、周煦良、謝冕、陳逸飛、蔡若虹、柳鳴九、張英倫、吳熊和、丁景唐等。還有一些當時剛剛出道,后來成為名家的新秀,如袁良駿、張永鑫、吳功正、周溶泉、徐應佩、李如鸞、胡德培、金志仁、劉文忠、毛時安等。余亦何幸,得附驥尾。一份剛剛問世而又遠在娘子關內(nèi)的期刊,竟能聚集起如此眾多的文化精英,用一句時髦話說,可謂是豪華的‘黃金組合’?!闭驗楫敃r的老、中、青幾代文化精英情有獨鐘的深切眷顧,《名作欣賞》有如天賦不凡的寧馨兒,贏得了世人的喜愛。
《名作欣賞》創(chuàng)辦三十余年,始終能結集一大批名家提供精湛之作,個中緣由何在?
1981年11月5日,《名作欣賞》誕生一周年后,刊物的三位編輯人員在山西省人民出版社兩位領導的率領下來到北京新僑飯店,約請首都文藝界的六十多位領導同志(包括三位部級領導)、學界名流和中青年專家舉行座談,請與會者慧眼辨良莠,妙手灑雨露,促使這株新苗能以更茁壯的姿容、更旺盛的生命力成長于文苑刊林之中。與會者以滿腔的真情摯意、高屋建瓴的審視卓見酬答了《名作欣賞》辦刊人員的熱切期望。從領導與專家的思辨性的睿智發(fā)言中,我們辦刊人清晰地認識到這本刊物一經(jīng)問世便以高格調(diào)的名作、高質量的析文、高雅的風貌引起轟動,其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兩點:
其一,抓準先機,應時勢所需,率先以文學名作這一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本來面目示于國人,率先恢復了文藝名作不可玷污、不可抹殺的瑰寶價值與歷史地位。
其二,認準文藝的內(nèi)在客觀規(guī)律,順應品評文藝作品的審美法則,率先擯棄“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文藝批評的極左教條,旗幟鮮明地高標全人類早已認同的藝術欣賞、藝術審美的美學原理。
這就使在“文革”風暴中手捧“紅寶書”、目染“樣板戲”的一代知識青年耳目一新,驚喜不已地領略到人類數(shù)千年來凝聚美學理想,在并不完美的現(xiàn)實土壤上精心構筑起的真、善、美和諧交融的精神家園,從而如饑似渴地從這本刊物中吮吸著精神的乳液。
這就使一大批學養(yǎng)豐贍、早就長于此道而長期無用武之地的老專家與新秀們倍感振奮。他們不約而同地傾心支持這本刊物,將他們壓在箱底或蘊于心田的精粹之作傾囊相授。于是,造就了《名作欣賞》面世以來,連續(xù)而不斷檔的名家新秀薈萃的“豪華黃金組合”的作者陣容。
天(時勢提供的良機)、人(給力的作者、買賬的讀者)合一的巨大客觀力量創(chuàng)造了《名作欣賞》一枝獨秀,獨領藝術審美鑒賞一代風騷的奇跡。
《名作欣賞》亦屬全國較早的社辦期刊之一。創(chuàng)刊時隸屬于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后隸屬于北岳文藝出版社。書刊相兼的體制理應體現(xiàn)出書刊互補的優(yōu)勢。也就是說,在《名作欣賞》最為鼎盛的前十五年間其精華讀本就應問世,把刊物多年積累下的精粹作品資源分類組合,結集出書。不無遺憾的是,由于當時辦刊人員較少,僅可應付刊物的編校,無暇無力他顧,僅在1985年出版刊物的分類選本后,便畏難卻步,鳴金收兵,未克堅定不移,持之以恒。迄至2001年初,我在山西省宣傳工作會議上作創(chuàng)新案例的重點發(fā)言時,作了如下一段表態(tài):“辦刊二十多年來,《名作欣賞》已在海內(nèi)樹立了品牌形象,已經(jīng)積累了一筆相當豐厚的文學鑒賞方面的彌足珍貴的資源。參照精品圖書多次重版覆蓋的出版發(fā)行模式,利用社辦期刊書刊相兼相輔的有利條件,發(fā)揮刊物的品牌優(yōu)勢,我們現(xiàn)已初步規(guī)劃,打算從今年開始,陸續(xù)推出一批分類結集的‘《名作欣賞》精粹叢書’?!敝蟛痪茫疫@個已延聘三四年的主編,便完全退居林下了。于是《名作欣賞》變刊為書、書刊互補的美夢又延擱十余年之久。
誰曾想到2010年創(chuàng)刊30周年的慶典之后,才由當今山西出版集團領導鼎力支持,期刊社領導精心謀劃,十多位辦刊人員齊心打造,歷時兩年多精細繁冗的工作,此套精華讀本方能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于2012年夏出版面世。北京大學,在上世紀50年代接納了我這個不才學子,成為我的母校,并于上世紀80年代,以包容兼愛的胸懷深情眷顧《名作欣賞》,助刊物健勁成長。而今,又機緣巧合地成為“《名作欣賞》精華讀本”的最佳出版方。北京大學與《名作欣賞》數(shù)十年的深厚情緣,既在往昔助我辦刊,又在今朝遂我出書宿愿,怎不令我感奮良深!
從三十余年刊物資源的厚重而不免蕪雜的積淀中,取精提純、適度镕裁、合理加工,轉化為一套分類結集、有序合成、規(guī)模甚大的系列叢書,這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而是一件相當繁復的系統(tǒng)工程。別的不說,單就編選體例而言,此套“《名作欣賞》精華讀本”,首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劃分。然后,又將中國古代文學部分,按中國文學史慣用的朝代分期法,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個歷史時期,并大體按名作的系年排序,最后,還得按大致21萬字篇幅增刪入選之作結為一冊書稿發(fā)排。如此這般,以歷史時期為經(jīng)、以文學名作為緯,以大體均衡的篇幅為容納之限。從實際出發(f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則不循此體例而另起爐灶,不按文學史分期,只按文學的主要體裁分類,各自結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三冊,兩大部分共六冊。如此,需將三十余年三百余期、近兩萬篇文章單篇提出,按出書體例重新分類編排,然后,按質、量等諸多均衡因素綜合審察,經(jīng)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而最后的編校工作,也是不容輕忽的細活,只有縝密的編輯加工與精審的校對,方能不將錯訛由刊入書。
現(xiàn)在看來,這套“《名作欣賞》精華讀本”的選編體例是立足于刊物三十余年的實際,經(jīng)過反復論證,從多種預案中審慎選定的一種較為切實可行,不拘泥于一格,完善大于缺失的方案。盡管編選方與出版方通力合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身心勞作,但是,辦刊三十多年、出刊三百余期的名家名篇薈萃的名刊,編選為300萬字容量的十二分冊的精華本,縱使編選者慧眼如炬,也難免眼睜睜地面對“掛少漏多”的遺珠之憾。特別是,歲月無情,時不待人,原先鐘情此刊、為刊物源源賜作的不少文壇耆宿、藝苑名流,有的業(yè)已作古,有的也已屆掛筆的耄耋之年,他們在滿載歲月滄桑的《名作欣賞》上留存的大作,當是足資傳世或收藏的珍貴筆墨,首選入集,理所當然。深切寄望此套讀本日后倘有修訂重版之可能,不妨適度擴容,將更多候選的佳作,盡快送上時代列車,迅速傳承于世。
也許,這并非是我得隴望蜀、一廂情愿的妄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先進文化全面深入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時代的曙光再次昭示當今《名作欣賞》的辦刊同仁們解放思想,抓住機遇,與時俱進,乘勢而上,繼續(xù)在辦好刊物、提升品牌、引領風尚的同時,將刊物源源產(chǎn)出的精品佳作持續(xù)轉化為圖書產(chǎn)品,讓刊、書互促互補,互利雙贏,難道不是既可望又可即的嗎?
(張仁健,《名作欣賞》創(chuàng)刊人之一,
退休前長期擔任《名作欣賞》雜志社社長、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