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要有目標(biāo)
坦白地說出另一個人的缺點
〔英國〕約翰·密爾 譯/漆 浩
一個人,就算沒有做過什么有損于人的事,也可能被別人看做是一個呆子,或當(dāng)做一個不怎么樣的人物。這種難堪的情形當(dāng)然是無淪什么人都想避免的。那么,預(yù)先警告他不要再弄出那些容易導(dǎo)致這種后果的行為,就是對他的幫助。
這種有益的幫助,若能突破一般的說辭也許效果更佳。一個人能坦白地說出另一個人的缺點,而不致被這個人認為無禮或冒失,那真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事實上,說出這類對某人印象不佳的意見,我們能夠找出許多不同的辦法,既能對他起作用,又不至于壓抑他的個性。而且,這也會使我們的個性由于運用得當(dāng),得到良好的發(fā)展。比如說,我們并不是非和他交往小可;我們有權(quán)利避免與他接觸(雖然不必大肆夸耀這種躲避),因為我們有權(quán)利選擇與我們最能融洽相處的群體。我們也有權(quán)利,甚至還是我們的義務(wù),去警告他人也要這樣——當(dāng)我們認為和一個人結(jié)交會產(chǎn)生有害的結(jié)果的時候。
同時,我們在進行這種有益的幫助時,是有選擇權(quán)的,我們完全可以選擇這一個人而不選擇另一個人。于是,那個不被選擇的人,那個不能從我們這里得到教益的人,其實就是受到了極其嚴厲的懲罰;需要強調(diào)的是:他所受的這種懲罰,只是他的那些缺點本身自然的結(jié)果,也可以說是自發(fā)的后果,和我們無關(guān)。我們并不是有目的地施罰于他,因為他對我們無足輕重,他的那些缺點我們更容易容忍。
一個人魯莽、剛愎自用、傲慢自大,不能約束自己免于有害的放縱,追求獸性的快樂而犧牲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快樂——這樣的人只能指望被人看低,只能指望人們對他印象不好;而他對此——對他陷入這種狀況,是沒有權(quán)利來抱怨的,除非他以特殊優(yōu)越的社會關(guān)系贏得我們的好感,從而具備資格博取我們的有益幫助,而不是只被他自身的缺點所左右。
美文解讀
說到底,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對自己的行為有控制能力,而且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zé)。沒有人是天生的圣人,每個人都有其不完美之處,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既然每個人都有缺點,那么,坦白地說出來,也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了。當(dāng)然,說話還要講究一定的技巧,至少要讓他能夠接受。再者,像作者所說的,你也可以選擇回避——如果你不想交這個朋友的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呵呵。
實施仁慈和慷慨也需謹慎
〔羅馬〕西塞羅 譯/大 衛(wèi)
實施仁慈和慷慨需要小心謹慎。我們應(yīng)當(dāng)注意,我們的善行既不可對我們的施惠對象、也不可對其他人帶來傷害;更不能超越自己的財力;還必須與受惠者本身值得施惠的程度相稱,因為這是公正的基礎(chǔ),而公正是衡量一切善行的標(biāo)準(zhǔn)。有些人將一種有害的恩惠施予某個他們似乎想要去幫助的人,他們不能算是慷慨的施主,而是危險的諂媚者。同樣地,有些人為了向某個人表示慷慨而傷害另一個人,這種施恩也是不公正的,這種不公正猶如將鄰人的財產(chǎn)據(jù)為己有。
現(xiàn)在,有許多人(尤其是那些渴望得到高位和榮譽的人)常常是為了使一些人富裕而對另一些人進行掠奪;假如他們不管用什么手段,幫助朋友富了起來,那么他希望被人們認為對朋友很慷慨。但是,這種行為與道德責(zé)任相去甚遠,以致世界上沒有什么比這種行為更違背責(zé)任的了。因此,我們應(yīng)當(dāng)注意,在慷慨行善時,我們只能幫助朋友,而不能傷害其他任何人。就因為這個原因,盧西烏斯·蘇拉和蓋烏斯·愷撒將合法所有人的財產(chǎn)送給陌生人,不應(yīng)當(dāng)視為慷慨。因為一件事情,若不同時是公正的,就不可能是慷慨的。
我們需要注意的第二點是:行善不應(yīng)當(dāng)超越自己的財力。那些不自量力的慷慨解囊者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侵犯了其直系親屬的權(quán)益,因為他們把本該由其親屬享用或繼承的財產(chǎn)送給了陌生人。第二,這種過分的慷慨常常產(chǎn)生一種掠奪或非法占有財富的熱望,以便為贈送厚禮提供錢財。許多人實施仁慈和表示慷慨只是想炫示自己的崇高,而不是出自內(nèi)心的仁慈;這種人并不是真正的慷慨,而是在某種野心的驅(qū)使下假裝慷慨。這種故意裝出來的姿態(tài)更接近于偽善而不是慷慨或道德上的善。
最后,在行善中我們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各個施惠對象本身值得施惠的程度而區(qū)別對待;我們應(yīng)當(dāng)考慮到他的道德品質(zhì)、他對我們的態(tài)度、他與我們關(guān)系的密切程度、我們共同的社會紐帶,以及他曾對我們有過什么幫助。當(dāng)然最好是以上所說的這些條件,一個人全都具備;如果一個人不能全都具備,那么我們就應(yīng)當(dāng)對那些具備條件較多或較重要者相應(yīng)地施予較多的恩惠。
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的人并不是十全十美、大智大賢的,如能在他們身上找到某些類似于美德的東西,那他們就算是做得很不錯了。因此我認為,大家肯定會贊成這樣一種觀點:如果一個人表現(xiàn)出些許美德,我們就不應(yīng)該完全漠視他;而一個人越是具有這些比較高尚的美德(謙虛、自制,以及我已經(jīng)反復(fù)解說過的那種公正),就越是值得稱贊。我沒有提到剛毅,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達到十全十美、大智大賢的境界,那么一般說來,其勇敢精神往往是非常魯莽的;看來更詳細地表征好人的是其他那些美德。
美文解讀
卡尼紐斯·萊維魯斯只當(dāng)了一天的執(zhí)政官就逝世了,西塞羅對羅馬共和國這一年邁而尊貴的官員的死深有感觸,由此而聯(lián)想到古羅馬行政管理的日益衰頹。因而他常就萊維魯斯的死借題發(fā)揮。有一次,他不無諷刺地說:“我們曾有一位始終保持警覺的執(zhí)政官,在他的任期內(nèi)連一覺都沒睡過。”但有人對西塞羅的態(tài)度不滿,便反駁說,在萊維魯斯生前,他連一次禮節(jié)性的拜訪都不曾有過。
西塞羅對這一指責(zé)不以為然,他說:“誰說我沒有拜訪過他?我已經(jīng)上路去拜訪他了,不料,死神比我走得更快?!薄x到這里,我不禁啞然失笑,看來,不僅是“實施仁慈和慷慨也需謹慎”,就連你去拜訪一個人,也要考慮再三。西塞羅的意思換成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不能泛愛——也就是說,愛心像好鋼,你要把它用在刀刃上。
為過去受苦,又為將來著急
〔羅馬〕塞涅卡 譯/大 衛(wèi)
對人的欲望加以限制,實際上有助于醫(yī)治他的恐懼癥。赫卡托說:“不再希望,也就不再害怕?!蹦阋苍S會問:“希望和害怕如此不同,怎么能聯(lián)系在一起呢?”它們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聯(lián)系,實際上卻是密切相關(guān)的;盡管很多方面不同,但它們是一起行進的,就像犯人和給他戴上手銬的警衛(wèi)隊要一起行進一樣。害怕和希望同步,這并不使我感到驚訝,因為二者都屬于猶豫不決的心理,都是由于焦心于未來而造成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們主要起因于思想不適應(yīng)現(xiàn)實,遠遠地跑到了現(xiàn)實的前頭。于是,預(yù)見這一賜予人類的最偉大的神恩,竟成了一個禍根。
野生動物只逃離它們眼下的實際看到的危險,一旦危險過去,也就不再擔(dān)心。但我們卻既為過去的事受苦,又為將來的事著急。我們的許多福分都使我們受到傷害,因為記憶會帶回害怕的極度痛苦,預(yù)見又提前引起這種痛苦。沒有一個人能把他們的不幸局限于現(xiàn)在。
美文解讀
欲望像海水,越喝越渴。我們不能阻止自己的欲望,因為欲望會讓我們走得更遠、更高;但反過來說,欲望也會給我們帶來這樣那樣的痛苦。塞涅卡似乎指出了我們痛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有思想——也就是說對于生活,我們總會有很多想法。這種想法,讓我們的心靈蠢蠢欲動。但這種所謂的蠢蠢欲動,正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人既然無法讓欲望歸零,那就把它當(dāng)成一個助推器吧。有了痛苦不怕,怕的是麻木。
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英國〕約翰·羅斯金 譯/大 衛(wèi)
明智的法規(guī)和適當(dāng)?shù)目酥?,對于高尚的民族而言,雖說不免有點麻煩,但畢竟不是束縛人的鎖鏈,而是護身的鎧甲,是力量的體現(xiàn),是值得人類尊敬的品質(zhì)。在這些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它的必要性與勞動一樣是不言而喻的。要活下去就要勞動,要活得好就要有克制。
每天,你都可以聽到無數(shù)蠢人高談自由,就好像它是個無比榮耀的東西,其實遠非如此。從廣義上來講,自由并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它不過是動物的一種自然屬性而已。
任何人,偉人也罷,強者也罷,都不能像游魚那般自由自在。人可以有所為,又必須有所不為,而魚則可以為所欲為。把地球上所有的國家拼起來,其面積也抵不上半個海大;即使將世上所有的交通線路和運載工具都用上(現(xiàn)有的再添上將要發(fā)明出來的),也比不上魚用它的鰭游動更加靈便。
你只要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正是這種克制,而不是自由使得人類在萬物之中顯得高明一些。其實在低級動物中也是如此。蝴蝶比蜜蜂自由得多,可人們卻更贊賞蜜蜂,不就是因為它善于遵從自己社會的某種規(guī)律嗎?自由與克制相比,后者是經(jīng)過選擇的,這一點,使它包容了前者。不過,單單從抽象的概念中得出最后的結(jié)論,是不明智和危險的。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對象而忘記了我們的眼睛。對于自由與克制,倘若你高尚地加以選擇,則二者都是好的;反之,二者都是壞的。但是,我還是要你考慮一下,一種品質(zhì)的高尚,不僅在于它自身的作用如何,還在于它對另一些品質(zhì)的作用如何。那么,在這兩者之中,能顯示高級動物的特性而又能改造低級動物的,難道不是更有賴于克制嗎?而且,上自天使的職責(zé),下至昆蟲的勞作,從星體的均衡到灰塵的引力,一切生物、事物的權(quán)力和榮耀,都歸于其服從而不是自由。太陽是不自由的,枯葉卻自由得很;人體的各部沒有自由,整體卻和諧;相反,如果各個部分有了自由,隨之而來一定是整體的潰滅。
美文解讀
羅斯金是由母親精心培養(yǎng)長大的。他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清教徒。她把所有的玩樂都看成是罪惡,所以從來沒給幼小的羅斯金買過玩具。母親每天早上花幾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讀《圣經(jīng)》。當(dāng)時小學(xué)還不是義務(wù)教育,所以羅斯金只上了幾個月的學(xué),而大部分教育則是在家中進行的。他18歲考入牛津大學(xué)。母親硬是在大學(xué)附近租了一間房,密切注視兒子的生活。據(jù)說,這位母親三年多來一直把丈夫留在倫敦,自己住在牛津街。羅斯金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滿,1848年他依從母命與艾菲·格雷結(jié)婚,1854年即行離異。在晚年,他說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說來是錯誤的,而且也是不幸的?!睋?jù)說,他在長大以后曾經(jīng)多次發(fā)瘋。尤其在臨死前的一年,他因精神極度錯亂而痛苦不已。
之所以把羅斯金的簡介寫出來,實在因為這個一生不幸的人,卻可以說出那么偉大的道理:“一切生物、事物的權(quán)力和榮耀,都歸于其服從而不是自由?!逼鋵?,這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問題,但一般人卻很難做到,這篇文章如果用咱們中國一句成語來說,就八個字:不依規(guī)矩,何成方圓?如果用孔老夫子的話來說就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語絲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譯/周作人
觀察者透過意象與結(jié)論制造了時空感,因此,他便和所觀之物產(chǎn)生了分裂。觀察者本身就是時空與距離的制造者,所以問題在于,他能否“無我”地觀察實相?!
各類所謂的通靈經(jīng)驗,只不過是人類接受了傳統(tǒng)的暗示和以往的習(xí)性所策動,而投射出來的念相。
當(dāng)你的心不再被形象、儀式、信仰、符號、言詞及恐懼占據(jù)時,你的所見就是真實、永恒、不受時間限制的東西。你可以稱他為上帝或?qū)嵪?。但實現(xiàn)它需要深刻的洞察力、領(lǐng)悟力以及堅韌力,只有那些真心想探索何謂宗教,并日夜追根究底的人才能知道。只有當(dāng)你的心對一切所謂的宗教產(chǎn)生革新時,你才能找到真相!
你有沒有思考過經(jīng)驗是什么?它難道不是你面對挑戰(zhàn)時的反應(yīng)嗎?當(dāng)你遇到挑戰(zhàn)或刺激時,你總是根據(jù)自身的制約,根據(jù)自身所受教育、文化、宗教、社會及經(jīng)濟背景而反應(yīng)的。如果你不從這些背景中抽離,那么當(dāng)你面對挑戰(zhàn)時的反應(yīng)只會加強或減輕原有的背景。因此你從未真正自由地探索、發(fā)掘和了解什么是真相。
經(jīng)驗不能使人自由,透過經(jīng)驗而學(xué)習(xí),只是根據(jù)個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來的新模子而已,這是永遠得不到自由的。
理想并非是實際之物,它只是一種你認為“應(yīng)該”的情形,它存在于未來之中。而我現(xiàn)在想說:把理想忘掉!覺察你的本來面目,不要追求你認為“應(yīng)該”的樣子,而要了解“真實”的自己。在了解自我中,會開始自然的蛻變。反之,如果你想把自己改變成理想的形象,這其中是沒有任何變化可言的,只不過是包裝改變而已。它只是在追求一種自我投射,延遲對“真我”的了解。
當(dāng)你問一個問題時,重要的是要親自去找出事情的真相,而非只是接受別人所說的話。
我們希望被愛,卻不知道愛是什么,我們不快樂,我們渴求真實,于是我們轉(zhuǎn)向圣書,在語句中迷失。不論在任何地方,人心都是相似的,它只是在不同的天空下,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罷了。
一旦你依賴某人或某個觀念來激勵自己,你必定會產(chǎn)生恐懼,因此這根本不是真的激勵。萬事都能激勵人!葉片的落下、鳥兒的死亡、人們的行為舉止,如果你注意這一切,你就一直在學(xué)習(xí)。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靈,從觀察、掙扎、快樂與眼淚中學(xué)習(xí)。
你害怕接納自己,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就是你為何順應(yīng)社會、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地想改造自己,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后從接納自己開始。
想變成某種人物的過程,其中潛藏著嫉妒,意味著對自況的不滿。其實我們應(yīng)該了解自我是什么,在了解的過程中,統(tǒng)合就產(chǎn)生了。自我矛盾會因為對自我的了解而得到化解。
當(dāng)我們有一種感覺時,我們總是喜歡為它命名,我們說它是愉快或痛苦的。但你可曾想過,如果你不命名會怎樣?試試看,下一次生氣時,不要為它命名,只要覺察那份感覺而不給名稱,然后看看會怎樣。
我們空虛、無聊、悲哀,在心理上我們都是乞丐,不斷追求別人或別的事物來彌補自身不足,來給我們希望,來支持我們,這就是我們把一件極普通的事都弄得十分丑陋的原因。
什么是不實際?請仔細想想。目前我們的生活方式、教書方式、以及永不休止的戰(zhàn)爭……你能說這一切實際嗎?野心和貪婪是實際的嗎?一個建立在貪婪和獲取上的社會,永遠脫離不了戰(zhàn)爭、沖突和痛苦,這些是否實際呢?愛才是世上最實際的事。愛、沒有野心、不被別人的話語影響而能獨立思考……這一切都非常實際。能夠愛就是最實際的事!
一旦我們開始了解自己——不僅在意識上了解,而是連自我的每個隱藏部位都了解,我們就寧靜了。以強迫方式安靜下來的心,事實上并不安靜。這種心是停滯的,不是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接受事物的心。靜心需要不斷地關(guān)注,不斷地覺察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意念、每一絲情感。這些都在揭露我們表面的或隱藏的存在狀況。但是這太辛苦了,所以我們就逃避到種種安適而騙人的把戲里,以為那才是靜心。
美文解讀
克里希那穆提在西方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
怎樣才能寧靜下來?我看不是哲學(xué)家的話題,而是自己的話題。放一塊明礬在水里,再渾的水,也會清澈??戳诉@篇文章,我真希望自己的心,也能變成一塊明礬,痛,并寧靜著。
格言和感想
〔德國〕歌 德 譯/程代熙
能把自己生命的終點和起點連接起來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看出謬誤比發(fā)現(xiàn)真理要容易得多;因為謬誤是在明處,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藏在深處,并不是任何人都能發(fā)現(xiàn)它。
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約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稱自己是受約束的,他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人不會被別人欺騙,他只會欺騙自己。
我們的忠言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堅持走他為自己開辟的道路,不被權(quán)威所嚇倒,不受時興的觀點所牽制,也不被時尚所迷惑。
人類是需要制約的。在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們會焦躁不安;而在得到滿足時,他們又表現(xiàn)出漠不關(guān)心。
最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性格的,莫過于他所嘲笑的是什么東西。
我做錯事時,人人都看得見;可是我撒謊時,卻并非如此。
暴風(fēng)雨襲來之前,塵土最后一次猛然地飛揚起來,而正是這陣塵土將被永遠按捺下去。
你所不理解的東西是你無法占有的。
把恩惠作為至高權(quán)力的一個象征,就往往被無能之輩所用。
雪是虛假的純潔。
大膽的見解就好比下棋時移動一個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卻是勝局的起點。
美永遠不能真正了解它自己。
我能保證做到誠實無欺,但不能保證不偏不倚。
人的錯誤正是使他顯得真正可愛的東西。
生命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
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靈魂。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傻瓜和聰明人都是同樣無害的。最危險的是半傻不傻和半聰明不聰明的人。
提示出人類天性的是弱點,而顯示出個人特色的則是優(yōu)點;人人都有共同的缺點和不幸;而美德則各個不同。
贊美別人就是把自己放在同他一樣的水平上。
容忍一個人無異于侮辱他。
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他能夠和愿意如何來影響他的時代。
美文解讀
歌德在詩、小說、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現(xiàn),而他這些格言,更像一臺臺空調(diào),可以制造冬天里的夏天,夏天里的春天。每一條都給人以巨大的啟示,每一條都可以做一篇大文章。我讀這些東西,總感覺他們像最好的清涼油,給我清醒的力量,仿佛所有哲理都被歌德一網(wǎng)打盡。每一條格言,都可以當(dāng)作生命的干糧,且讓我們笑覽滄桑。
人生是一個幻想消逝的過程
〔德國〕叔本華 譯/劉玉芝
我們?nèi)松娜繒r刻中屬于當(dāng)下的時辰,僅僅是彈指之間。然后,它就屬于過去了。每當(dāng)夜幕降臨后,我們都深感空虛。我們或許會在那瞬息的白晝時光悄悄流逝后,變得有些想入非非,幾近瘋狂。我們內(nèi)心默默地感到我們在生命的幽深之處,仍然有一個不可窮盡的永恒源泉,借助它,我們可以不斷地獲得新的生活,不斷地更新我們的時間。
我們生存的基礎(chǔ),除了建立在當(dāng)下之上,別無依靠。因此,現(xiàn)在的形式,就是那永不停息的運動,不可能存在著那個我們奮力追求以待喘息的休止:這就像一個跑著下山的人,停下來即會摔倒,因此只得馬不停蹄地奔跑;或像一顆行星,不竭盡全力奮力向前,立即就會被它的恒星吸引過去。所以,生命就是運動。
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安穩(wěn)和平靜;這里萬物嬗變、迷亂,為了進一步的變化都將自己繃得緊緊的。在這個世界中,幸福并非像人們預(yù)料的那樣多。
我們的人生畫面,宛如一幅粗糙的鑲嵌畫,近看毫無效果,只有站在遠處,才可發(fā)現(xiàn)它的美麗之處。
人生的開始和結(jié)束之間究竟有何區(qū)別?開始時,我們充滿了瘋狂的欲望和肉體快感;結(jié)束時,都落得個所有器官之毀滅,只聞得到尸骨之腐味。由生到死之路,就像生活之中品嘗到幸福和樂趣時的感受一樣,是一條下坡之路:天賜夢幻的童年,熱血沸騰的青年,吃苦耐勞的壯年,羸弱和常常令人可憐的老年,病魔纏身的晚年,以及最后的碧落黃泉。
假如,我們把人生看做是一個逐漸解除我們幻想的過程,我們對它的這種領(lǐng)悟,也許會是最準(zhǔn)確無誤的。
美文解讀
叔本華的這篇小文像銳利的刀子,它閃著光,割痛了我們。這樣的文字已經(jīng)不是文章,它是思想的鞭子和繩索,它抽打人,把人勒得喘不過氣來。但是,沒有誰能說它不對。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哲學(xué)家和詩人放眼天地間,他們談的是一個終極的問題,從一個極高的終極的角度,這些文字給我們的是一個思考的推力。是的,人生就是一個走向瓦解的過程,每個人都一樣。但是,如果我們站到自己的對岸去看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時間是個巨大的單元,我們生活得是如此的遲緩和從容,我們要干點什么都來得及,人生是一種對“當(dāng)下”的判斷和選擇,從“當(dāng)下”開始,有一千條道路通向遠方,我們要選擇相對正確的一條。一半紅一半黑的人生,它是走過“當(dāng)下”的野馬,它肥壯的背只適合英雄的騎手。
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
〔德國〕馬克思 譯/李 偉
在選擇職業(yè)時,我們應(yīng)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yīng)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xué)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瑕的偉大人物。
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biāo)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jīng)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shù)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dān)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fā)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美文解讀
生命的過程,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你奉獻了多少。一個人只有面朝山谷吶喊,才會得到更多的回聲,如果他只面對自己,只會越來越消弭。當(dāng)?shù)厍蜃兂梢粋€小村,我們都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和諧世界需要付出,付出你的愛與勇氣,你要明白,一滴水如果不想干涸,只能把自己放在大海里。
留給青年創(chuàng)造者的遺書
〔法國〕羅 丹 譯/傅 雷
青年們,想做“美”的歌頌者的青年們,在這里,你們找到一個長期經(jīng)驗的撮要,這也許對于你們是高興的事。
生在你們以前的大師,你們要虔誠地愛他們。在菲狄亞斯和米開朗基羅的面前,你們要躬身致敬。崇仰前者神明的靜穆和后者狂放的憂思吧。對于高貴的人,崇仰是一種醇酒。
可是要小心,不要模仿你們的前輩。傳統(tǒng)把鑰匙交給你們,而靠了這把鑰匙,你們會躲開陳舊的因襲,也就是傳統(tǒng)本身。告誡你們要不斷地探求真實和阻止你們盲從任何一位大師。
你們要真實,青年們;但這并不是說要平板地精確。世間有一種低級的精確,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確。有了內(nèi)在的真理,才開始有藝術(shù)。藝術(shù),就是所謂靜觀、默察;是深入自然,滲透自然,與之同化的心靈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悅,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視這個世界的智慧的喜悅。藝術(shù),是人類最崇高的使命,因為藝術(shù)是要鍛煉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別人了解世界。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xiàn)出美來——在他看來,生命是無盡的享受,永久的快樂,強烈的陶醉。他既然以自己的心靈渲染了物質(zhì)世界,這便是向那些怡然神往的同時代人顯示出千變?nèi)f化的感情色調(diào)。他使這些人在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從來不知道的寶藏。他給他們以種種新的理由、新的內(nèi)在光明,來熱愛人生,來做人。
你們不要浪費時間,在交際場中或政治圈里去拉關(guān)系。你們會看到許多同行,勾心斗角,謀求寶貴——這些不是真正的藝術(shù)家;可是其中不乏聰明人。如果在他們的地盤上打算和他們爭名逐利,你們將和他們同樣浪費時間,就是說耗盡你們的一生——那就不再剩一分鐘時間給你們?nèi)プ鲆粋€藝術(shù)家了。
如果工作對于人類不是人生強索的代價,而是人生的目的,人類將是多么幸福。
為了使這種神奇的變革能夠?qū)崿F(xiàn),希望所有的人都變成藝術(shù)家——都變成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感到愉快的人。
??!我們的社會將要多么快地把過去存在的錯誤與丑惡除掉,我們的世界將會何等迅速地變成樂園!
美文解讀
這是羅丹臨終之際口述的一份遺書,是凝聚了羅丹全部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一段箴言。在這篇簡短的信中,他談到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藝術(shù)與生活的關(guān)系、創(chuàng)造者的真正意義等多方面的問題,其中許多語句都充滿哲理和詩意。
學(xué)會利用藐視
〔西班牙〕葛拉西安 譯/任浩之
獲取難得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對它們不屑一顧。世間之物,苦苦尋覓不見蹤影,而稍后,你不必費力,它們卻奔涌而來。塵世萬物是天國的影子,其行止亦如影子;你追趕它們,它們就逃走;你逃離它們,它們卻追逐你而來。藐視也是一種最機警的報復(fù)手段。
有這么一句智慧的箴言:永遠不要用筆來保衛(wèi)自己,因為這會給你的敵人以可乘之機并使他們出名,而達不到懲罰他們的目的。
卑鄙小人常會狡猾地對抗偉人:他們試圖間接地由此得到他們根本就不配的榮耀。
如果杰出人物對他們的對手置之不理的話,那些小人恐怕將永遠默默無聞。
沒有比漠視更好的報復(fù)了:把那些人埋葬在他們愚昧的灰燼中。輕妄之徒想妄經(jīng)由縱火燒掉世界和歷史的奇跡以成不朽。
平息流言飛語的方法之一就是置之不理。
指責(zé)它們只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對它們反唇相譏只會使自己榮譽受毀。
你應(yīng)為別人想與你媲美而感到高興,盡管他們的言語能使完美蒙上一層陰影,卻畢竟難以將完美真正掩蓋。
美文解讀
如此短文,幾乎句句是格言。這里說了兩層意思:第一,處卑微者,藐視是一種武器,那些東西得不到,不若看不上它罷了,否則朝思暮想,瘦上好幾圈,那真是何苦來哉?要想辦法保持內(nèi)心的平衡。我國的蘇東坡也講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絲毫而莫取?!辈皇亲约旱臇|西一點點都不要!第二,處高位者,藐視也是一種武器,何也?高高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淋到雨。你到達了一個令人矚目的位置,你要知道向這個位置前進的人、志在必得的人,那是成千上萬,但,到達的卻是你,大失望之下,有多少憤怒和不平?其中必有小人在,他們上不來了,沒本事了,他們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對你攻擊來喚起你的回應(yīng),從而將他們自己顯現(xiàn)出來,你可不要上當(dāng)了,“輕妄之徒想妄經(jīng)由縱火燒掉世界和歷史的奇跡以成不朽”,這其中的三昧,你是要明白的。
快樂之道
〔英國〕羅 素 譯/汪淑鈞
道德家們常說:快樂靠追求是得不到的。只有用不明智的辦法去追求才是這樣。蒙特卡洛城的賭徒們追求金錢,但是多數(shù)人都會把錢輸?shù)?,而另外一些追求金錢的辦法卻常會成功。追求快樂也是一樣。如果你要通過喝酒來追求快樂,那就是記憶了酒醉后的不適。伊壁鳩魯追求快樂的辦法是只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生活,同時只吃不涂黃油的面包,節(jié)日才加一點乳酪。他的辦法在他來說是成功的,但他是個體弱多病的人,而多數(shù)人需要的是精力比較充沛。就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沒有其他各種補充辦法,這樣追求快樂就過于抽象和脫離實際,不適宜作為個人的生活準(zhǔn)則。不過,我認為不管你選中什么樣的生活準(zhǔn)則,除了一些罕見的和英雄人物的例子外,都不應(yīng)該是和快樂不相容的。
很多人享有快樂的全部物質(zhì)條件,即健康和充足的收入,可是他們非常不快樂。就這種情況來說,似乎問題出在關(guān)于生活的理論不正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任何關(guān)于生活的理論都是不正確的。我們和動物的區(qū)別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動物是憑沖動生活的,而且只要客觀條件有利,就會快樂。如果你有一只貓,它只要有東西吃,感到暖和,有時晚上能得到機會去尋樂,就會很快活。你的需要比你的貓要復(fù)雜一些,但還是以本能為基礎(chǔ)的。在文明社會中,特別是在講英語的社會中,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
人們給自己定下一個最高的目標(biāo),凡是不利于實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的沖動都加以克制。一個商人可能因為想發(fā)財以致不惜犧牲健康和愛情。他終于發(fā)了財,可是除了苦苦勸人效法他的好榜樣,攪得別人心煩外,他并沒有得到快樂。很多有錢的貴婦人,盡管自然并未賦予她們?nèi)魏涡蕾p文學(xué)或藝術(shù)的興趣,卻決意要使別人認為她們是有教養(yǎng)的,于是情愿花費很多時間學(xué)習(xí)怎樣談?wù)撃承┝餍械男聲_@些書寫出來是要給人以樂趣的,不是可以讓人貿(mào)然假充內(nèi)行的。
你只要注意一下周圍那些可以認為是快樂的男男女女,就會看出他們有某些共同之處,其中最重要的共同點是:有某件事情常常使他們樂意去做,并且逐漸使他們的某種愿望得以滿足。生性喜愛孩子的婦女能夠從撫養(yǎng)兒女的工作中得到這種快樂。藝術(shù)家、作家和科學(xué)家如果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意,也能得到這樣的快樂。不過,這種快樂的形式有不少是比較平常的。許多在城市里工作的人在周末自愿為他們的庭園作無償?shù)膭趧?,到了春天就盡情享受自己創(chuàng)造的美景帶來的快樂。
在我看來,整個關(guān)于快樂的題目探討一向都太嚴肅了。過去一直有這樣的看法:如果沒有一種生活的理論或者一種宗教,人是不可能快樂的。也許由于理論不對頭以致不快樂的人需要一種較好的理論幫助他們重新快活起來,就像你生過病需要吃補藥一樣。但是,在情況正常時,一個人應(yīng)當(dāng)是不吃補藥也會健康,沒有理論也會快樂的。真正有關(guān)系的是一些簡單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喜歡他的妻子兒女,工作又很順利,而且無論白天黑夜,春去秋來,總是感到高興,則不管他的理論如何,都會是快樂的。另一方面,如果他討厭自己的妻子,對孩子們的吵鬧也覺得受不了,而且害怕上班,如果他白天里盼望夜晚,到了晚上又盼望天明,那么,他需要的就不是一種新的理論,而是重新安排生活——改變飲食習(xí)慣,多鍛煉身體等等。
人是一種動物,他的快樂取決于生理狀況的時候多于他的思想狀況。這是個很不高雅的結(jié)論,然而我不能不相信。我確信這一點:不快樂的商人要靠找到新的理論來使自己快樂,還不如每天步行6英里更有用。
美文解讀
生活中的我們正如觀星一樣,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睛??鞓菲鋵嶋S處可見,根本不用我們費心地四處尋找——生活著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biāo),向著目標(biāo)步步前進是快樂的,發(fā)現(xiàn)某個興趣是快樂的;母親可以從撫育兒女成長過程中享受快樂,藝術(shù)家、科學(xué)家可以從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滿足。快樂是晨曦,是太陽的光環(huán),是小鳥的第一聲囀鳴。也許你要迷惑了,既然快樂無處不在,為什么我總覺得快樂的時光過得太快,仿佛是有速度的,稍縱即逝?又怎樣讓它持久呢?我們曾經(jīng)都認為答案是金錢,是勛章,是無盡的浮華。為此,許多人逼迫自己透支體力成本,精神成本,最后換來的只是感官層面上的刺激與滿足,但是它決非快樂。就連戎馬一生的拿破侖在擁有了榮耀、權(quán)利、財富等等之后,仍對圣海琳娜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過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這個在我們眼中原本應(yīng)該是很不幸的殘疾人,卻微笑著感恩:“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見,快樂與財富的多少,地位的尊卑關(guān)系不大。金錢可以買到毫宅,卻買不到家的溫馨,真正的快樂如陽光、空氣,子與我所共適。
生之愛
〔法國〕加 繆 譯/郭小聰
我在舊金山哥特式小修道院中度過很長時間,它那精細而絕美的柱廊以西班牙古建筑所特有的美麗的金黃色大放異彩。在院子里有月桂樹、玫瑰、淡紫色牡荊,還有一口鐵鑄的井,井中懸掛著一只銹跡斑斑的長把金屬勺,來往客人就用它取水喝。在鴿子翅膀干澀的撲撲聲中,突然的沉默蜷縮在花園中心,而我在井邊鎖鏈的磨擊聲中又重溫到一種新的然而又是熟悉的氣息。我清醒而又微笑地面對諸種表象的獨一無二的嬉戲。世界的面容在這水晶球中微笑,我似乎覺得一個動作就可能把它打碎,某種東西要迸散開來,鴿子停止飛翔,展開翅膀一只接一只地落下。唯有我的沉默與靜止使得一種十分類似幻覺的東西可以被接受,而我也參與其中。金色絢麗的太陽溫暖著修道院的黃色石頭。一位婦女在井邊汲水。一小時之后,一分鐘、一秒鐘之后,也可能就是現(xiàn)在,一切都可能崩潰。然而,奇跡接踵而來。世界含羞、譏諷而又有節(jié)制地綿延著。平衡繼續(xù)保持著,然而染上了對自身終了的憂慮的顏色。
我對生活的全部愛就在于此:一種對于用來盜竊逃避自我的東西的悄然的激情,一種是在火焰之下的苦味。每天,我都如同從自身中掙脫那樣離開修道院,我的思維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存在于世界的綿延之中,我清楚地知道,為什么我那時會想到多利亞的阿波羅呆滯無神的眼睛,或紀(jì)奧托筆下熱烈而又呆鈍的人物。直到此時,我才真正懂得這樣的國家所能帶給我的東西,我驚嘆于人們能夠在地中海沿岸找到生活的信念與律條,人們在此使他們的理性得到滿足并為一種樂觀主義和一種社會意義提供依據(jù)。因為最終,那時使我驚訝的并不是為適合于人而造就的世界——這個世界卻又向人關(guān)閉。不,如果這些國家的語言同我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回響的東西相和諧,那并不是因為它回答了我的問題,而是因為它使我覺得這些問題只不過是些無用而多余的困擾。這不是能掛在嘴邊的寬容行為,因為拿達只能面對太陽的被粉碎的景象才能誕生,沒有對生活的絕望,就是沒有對生活的愛。
在伊比札,我每天都去沿海港的咖啡館坐坐。5點左右,這兒的年輕人沿著兩邊棧橋散步。我坐了下來,一切依舊在白天的陽光里搖曳,到處都是白色的教堂、白堊墻、干枯的田野和參差不齊的橄欖樹。我喝著一杯淡而無味的杏仁糖漿,注視著前面蜿蜒的山丘。群山向著大海平緩地低斜,夜晚正在變成綠色。在最高的山上,最后的海風(fēng)使風(fēng)磨的葉片轉(zhuǎn)動起來。由于自然的奇跡,所有人都放低了聲音,以致只剩下了天空和向著天空飄去的歌聲,這歌聲像是從十分遙遠的地方傳來的。
在這短暫的黃昏時分,某種轉(zhuǎn)瞬即逝的、憂傷的東西籠罩著。并不只是一個人感覺到了。至于我,我渴望愛如同他人渴望哭一樣。我似乎覺得我睡眠中的每一小時從此都是從生命中竊來的……這就是說,是從無對象的欲望的時光中竊來的。就像在巴馬的小咖啡館里和舊金山修道院度過的激動時刻那樣,我靜止而緊張;沒有力量反抗要把世界放在我手中的巨大激情。我清楚地知道,我錯了,并知道有一些規(guī)定的界限,人們在這種條件下才從事創(chuàng)造。但是愛是沒有界限的,如果我能擁抱一切,那擁抱得笨拙又有什么關(guān)系?無疑,沒有什么更簡單的了。但是詞語不會掩蓋我遺憾的火焰。我在舊金山修道院中的小井中看到鴿群的飛翔,我因此忘記了自己的干渴。我又感到干渴的時刻總會來臨。
美文解讀
加繆的父親在加繆10個月時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負傷身亡,這使他“從來沒有與那位素不相識的父親哪怕是從理論上接近過”,使他一輩子都有一種解不開的父親情結(jié)。外祖母粗暴、傲慢、專橫,對孩子非常嚴厲,有時甚至用牛筋鞭子抽打他們;溫柔的好母親卻不知道怎么疼愛孩子,結(jié)果也是麻木不仁,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們被打;“家”在加繆的眼里成了“一個貧窮、骯臟、令人厭惡的地方”,在那里,“苦難代替了團結(jié)”。讀完小學(xué)后,外祖母要加繆去做工,賺錢貼補家用,后來多虧小學(xué)老師日爾曼上門勸說,加上他的鼓勵和幫助,加繆才考取中學(xué),并獲獎學(xué)金得以完成學(xué)業(yè)。幸虧有這位老師日爾曼,否則人間會少了一位哲人和文學(xué)家,加繆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