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列女傳〉研究》序
《劉向〈列女傳〉研究》凝聚了作者數(shù)年來的的心血,也記錄了她人生道路上一段非常難忘的經歷,很值得珍惜。
作者于2005年秋天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從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研究。她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盡快轉換思維方式,從單純的古典文學轉入文獻學的學習??梢哉f,這是所有進入這個領域的青年學者都要面臨的問題。這種轉換并不容易,因為習慣于古典文學的思考,注重于美文的欣賞,而古典文獻學,主要涉及目錄、版本、校勘、文字、音韻、訓詁以及歷代職官、歷史地理等知識,初學者不僅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泛濫無歸,不得要領。對此,我深有體會,也曾困惑很長時間。根據(jù)個人的經驗,我建議她從書目文獻入手,逐步擴大閱讀范圍,由此進入古典文獻學領域。為此,作者廣泛涉獵漢魏六朝傳世文獻,以及后代研究成果,包括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研究,也包括新近出土文獻以及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好地實現(xiàn)了學術轉身的目標,逐漸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最重要的收獲。
當初商定這個題目,我個人的想法是通過《列女傳》看作者劉向,再由劉向透視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具體做法就是,先從基本文獻入手,調查《列女傳》的版本,從收藏地點、封面題簽,扉頁情況,行款版式乃至藏章題跋等內容,比較各本的異同,選擇一個最接近原貌本子展開自己的論述。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考察了《列女圖》《列女頌》的形成、流傳及其作者情況,深入分析了《列女頌》產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在漢代的文體學意義等。
正如我所期望的那樣,作者對于《列女傳》文獻的收集整理,只是她研究的一個起點。而劉向的家族背景及其仕宦軌跡,《列女傳》產生的時代癥結與社會環(huán)境,劉向校書、著述的心態(tài),還有《列女傳》出現(xiàn)的意義等問題,更是作者關注的焦點。作者特別指出,“劉向有很強的身份認同感,時刻提醒自己是‘劉氏’的一員,是皇室利益當仁不讓的捍衛(wèi)者”。這樣,就從維護皇權、抑制外戚的考慮出發(fā),為《列女傳》的編纂找到了一個充分的歷史理由。作者深入分析了這種認同感緣由。劉向的祖上被重用,當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同時代很多皇室,譬如與楚王齊名的齊王,當初多么強大,后來似乎也就悄無聲息了。他們的后人,對于歷史的興衰似乎表現(xiàn)得并不那么熱衷,這是為什么?在西漢后期,持有這種心態(tài)的皇室還有多少?這樣的追問和比較,才能凸顯出劉向撰述的意義。為此,作者從梳理劉向的家族發(fā)展演變與文化傳統(tǒng)入手,著重考察了劉向在不同政治時期的際遇,力求從中找尋劉向創(chuàng)作《列女傳》的動因。作者把考察的重點放在了漢成帝朝的“漢德末世說”與“陰陽災異學說”上,探討漢成帝時期嚴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揭示出當時在政治及學術領域的復古思潮興起的緣由。在此基礎上,作者又特別注意到劉向《列女傳》在編撰目的、編撰方法等方面的獨特性。從作者的研究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劉向從青年的時候起,就對于歷代典籍充滿探索的興趣,而歷史也給了他一個整理歷史文獻的機會,讓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歷史、探尋興旺的際遇。而這,又賦予了《列女傳》具有非同一般的歷史意蘊。
這種歷史意蘊,首先就體現(xiàn)在《列女傳》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方面。漢代精英階層對女性社會角色定位的調整,漢代女性與政治關系觀念的演變、漢代貞節(jié)觀念的演變等,無不與《列女傳》有著不可或分的關系。譬如,劉向《列女傳》對女性道德、女性價值觀方面所作的定位,改變了先秦以來對于女性的道德約束相對自由、寬松的局面,出于改革現(xiàn)實政治問題的目的,在恢復先秦古禮的名義下,《列女傳》中樹立了一批尊崇古禮的典范女性,宣揚了一套女性的道德價值觀念。然而,劉向所宣揚的“古禮”,是經劉向改造的,并不是先秦的禮制,這里暫稱其為“新禮制”,這新的禮制里包括新的“貞節(jié)”觀,新的女性價值觀。這些新的禮制因素,在東漢《白虎通義》里面得到固定,又被班昭推廣到廣大的家庭教育中去,在東漢漸漸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列女傳》所蘊含的女性與政治關系的因素,對于女子敗政的“紅顏禍水”論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傊?,從選題到文獻的收集整理,作者步步為營,層層深入,表現(xiàn)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的深度。對此,多數(shù)專家評委給予較高的評價。
當然,作者還是應當有著清醒的認識,因為劉向及其《列女傳》,涉及的問題殊多,歷代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我主張別人論述已經很詳盡的,就將結論性的東西或者最重要的資料提煉出來即可,不必展開。這方面,也許還有精煉的余地。從這個角度看,我希望作者把專家評委的鼓勵,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動力,再由《列女傳》擴大開來,把學問做得更扎實,更有氣象,書寫更精彩的人生樂章。
(《劉向〈列女傳〉研究》,陳麗平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