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上海
那是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上海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當年7月,二十二歲的豐子愷畢業(yè)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因緣際會,就在這年秋天,他到了大上海,辦學、教書,投身于藝術教育事業(yè),開啟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人生?!白訍鹇嫛薄熬壘壧秒S筆”也由此問世。
藝術興學
1919年秋,豐子愷與吳夢非、劉質(zhì)平一起在上海小西門黃家闕路的一條弄堂里租屋,開始創(chuàng)辦上海??茙煼秾W校,由此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藝術興學,桃李天下。
一
豐子愷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以下簡稱“浙一師”)畢業(yè)后,他母親一心希望他回家鄉(xiāng)工作,他表兄也介紹他在家鄉(xiāng)擔任小學循環(huán)指導員。豐子愷沒有接受,因為他不想按部就班,只做一個小學教員,而放棄他喜愛的繪畫藝術。
這個時候,機會來了。他在浙一師時的學長吳夢非、劉質(zhì)平準備在上海創(chuàng)辦一所培養(yǎng)圖畫、音樂及手工教員的藝術專科師范學校,正在招募同人。劉質(zhì)平知道豐子愷暫無升學計劃,又不甘心放棄繪畫,就邀他一起來上海創(chuàng)辦學校。對豐子愷來講,只要能繼續(xù)從事自己喜愛的繪畫、音樂工作,有一個實踐藝術教育的舞臺,有一個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就這樣,他來到上海,躊躇滿志,開始追求他的創(chuàng)業(yè)夢想。
此時的上海,伴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豐子愷他們創(chuàng)辦的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也就在此時應運而生。豐子愷作為創(chuàng)辦者之一,由此也邁出了他在上海實施藝術興學的第一步,辦學校、任教員,辦雜志、發(fā)文章,畫漫畫、作插圖,忙得不亦樂乎。青年豐子愷在上海這個藝術大舞臺上,初試身手,聲名漸起。
當時,豐子愷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這樣一所藝術??茙煼秾W校,有他們自己的理想。吳夢非曾在《上海藝術師范五周年的回顧》一文中闡述了創(chuàng)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的初衷:
一是要改變當時學校普遍重理、化、英、算,輕藝術教育的現(xiàn)狀。二是為了更好地實施他們關于藝術教育的計劃。此前,吳夢非已在江浙幾處學校擔任藝術科教師數(shù)年,但常為學校境況所束縛,不能大膽地開展藝術教育工作。正好,那時與他志同道合的劉質(zhì)平剛從日本回國,也主張創(chuàng)辦一所學校,又征得豐子愷同意加入,三個人便開始了新的嘗試。三是他們認為,若要在全國真正實施藝術教育計劃,首先要培養(yǎng)藝術科教員,非設??茙煼恫豢?。他們初辦學時,校名為“上海??茙煼秾W校”,后來,又改名為“上海藝術師范大學”。
由此可見,他們辦學的宗旨很明確,他們自覺擔負起推廣藝術教育的神圣使命,想要通過創(chuàng)辦一所專門的學校,培養(yǎng)更多的藝術人才,從而在更大范圍內(nèi)更好地實施藝術教育的計劃。事實證明,后來該校確實培養(yǎng)了一大批藝術人才。
雖然當時他們的辦學條件很艱苦,但他們年輕,有理想。他們?nèi)齻€人在浙一師時都是李叔同(即后來的弘一法師)的學生,李叔同的藝術教育觀自然影響到他們的辦學理念。彼時,李叔同也在資金上大力支持他們辦學,還幫忙創(chuàng)作了一些字畫,交由他們變賣后充作辦學的資金。
上海??茙煼秾W校是中國第一所私立藝術專科師范學校,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尤其是在注重藝術教育方面,更是開上海風氣之先。
1922年2月16日,上海專科師范學校正式開學,吳夢非任校長,豐子愷任圖畫主任,劉質(zhì)平為音樂主任。另外,聘任計始復為教務主任兼?zhèn)惱?、教育教師,傅益修為會務主任?923年9月開始,改名后的上海藝術師范大學又添設西洋畫科,豐子愷與周天初一起擔任特別講師,陳抱一為主任。1924年,豐子愷還為“上海藝術師范第四屆暑期學校”教“木炭人體寫生”“音樂常識”“音樂教學法討論”等課。1925年2月開始,豐子愷兼任上海藝術師范大學教務長。
在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茙煼秾W校的同時,豐子愷又在上海東亞體育學校、愛國女學、城東女學等學校兼課。城東女學當時的校長楊白民是李叔同的好友。這所中國人自辦的女學,率先設立了文藝專修科。豐子愷婚后曾送妻子徐力民到上海,進城東女學專修科學習圖畫。后來,徐力民因兒女成群,便回歸家庭,成為豐子愷藝術事業(yè)的賢內(nèi)助。
二
五四運動以后,西風東漸,上海的美術事業(yè)日益發(fā)展,繪畫機構也逐漸增多,留學歸來的畫家也多起來。豐子愷在上海的日本書店內(nèi)購得幾冊美術雜志,從中窺知西洋畫界的一些最新消息和日本美術界的情況。他覺得自己從前在《正則洋畫講義》中所得的西洋畫知識,內(nèi)容實在太陳腐,范圍實在太狹小了,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也都落后了。
有一天,豐子愷在為學生布置靜物寫生的標本時,看著一只半生不熟的青皮橘子而起了自傷之念,突然感覺自己也如這只青皮橘子一樣,只能給人家當標本,而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他很想出國去見識一下西洋美術的全貌,于是在1921年早春赴日本游學。
走出去,海闊天空。在日本短短的十個月內(nèi),豐子愷在洋畫研究會習畫,在音樂研究會學提琴,他還勤奮攻讀日語、英語等,利用各種機會參觀展覽會、聽音樂會、訪圖書館、鉆舊書店、看歌劇以及游玩名勝,甚至跑夜攤等,雖只是走馬觀花,但終究呼吸到了一些東京藝術界的空氣,覺悟到了各種學問的深廣,從而打開了眼界。
從日本歸來后的最初幾個月,豐子愷仍回上海藝術師范大學任教,同時又在吳淞中國公學中學部等學校兼課。
1922年初秋,豐子愷由夏丏尊介紹到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當時,一批實力派作家云集白馬湖,形成了被稱為“白馬湖作家群”的文學群體。白馬湖作家們個性獨特而鮮明,彼此之間友情深厚,趣味相投。尤其是他們有著相近的文學風格,并且有著共同的理想,即以“立人”為基本訴求,張揚藝術個性,提倡美育,并付諸實踐。
在春暉中學,豐子愷擔任美術、音樂教師,兼授英文。這一時期,他在美育理論和美育實踐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也是在白馬湖,他邁出了散文和漫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
豐子愷在春暉中學任教時,仍擔任上海藝術師范大學外校教職,屢次受邀赴滬做藝術演講。上海藝術師范大學舉辦暑期學校時,開設了一系列藝術課程,由豐子愷擔任人體寫生教師。
從1919年秋到1924年底,前后五年多時間,豐子愷在上海藝術師范大學、上虞春暉中學等學校任教,大力倡導藝術教育,并初見成效。
1925年6月開始,上海藝術師范大學與東方藝術專門學校合并為上海藝術大學。學校設有繪畫、音樂、藝術教育等系,初由吳稚暉任校長,后由周勤豪(擅長油畫)任校長。豐子愷任西洋畫教師。
上海藝術大學的目標依然是培養(yǎng)藝術師資,連同其前身上海藝術師范大學和東方藝術專門學校,前后共培養(yǎng)藝術師資八百余人,直至1928年1月宣告停辦。
三
除了創(chuàng)辦學校、開展藝術教育,豐子愷與同人在上海實施藝術興學的另一大成果,就是辦《美育》雜志,倡導“美的思想”。
1919年冬,吳夢非、劉質(zhì)平和豐子愷三人與劉海粟、姜丹書、張拱璧、呂澄、歐陽予倩、周湘等聯(lián)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美育團體“中華美育會”,并在1920年4月20日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本美育學術雜志《美育》月刊,吳夢非任總編輯,豐子愷為編輯之一,并擔任廣告部主任。其創(chuàng)刊號的刊名由豐子愷請弘一法師題寫。
從《美育》第1期上的《本志宣言》可看出該刊的辦刊宗旨是:要以美育界的同志為引領,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大力開展“藝術教育的運動”。
豐子愷他們認為,當下國人最缺乏的就是“美的思想”,需要更多的人來研究藝術的問題。美育界的同志,要趁著新文化運動的呼聲一天高似一天的好時機,用藝術教育來建設一個“新人生觀”,救濟一般煩悶的青年,改革教育,并希望用“美”來代替神秘主義的宗教。
他們公認,“美”是“人生一種究竟的目的”,“美育”是新時代必須盡力去做的一件事,所以創(chuàng)設一個中華美育會,會集全國的同志,創(chuàng)辦《美育》雜志,來推進藝術教育的大發(fā)展,就是大勢所趨。
《美育》雜志由此誕生了,其宣言是:“本志是我國美育界同志公開的言論機關。亦就是鼓吹藝術教育,改造枯寂的學校和社會,使各人都能夠得到美的享受之一種利器。”
中華美育會從1919年由上海??茙煼秾W校和愛國女學的教職員發(fā)起以后,有南京、北京、山東、浙江、江西、江蘇、上海、福建等地學校教職員紛紛加入,會員一下子達到數(shù)百人。
《美育》雜志編輯部設于上海藝術師范大學內(nèi)。雜志初為月刊,后為不定期刊,至1922年4月???,共出了七期。
《美育》雖然只出了七期,其影響卻很深遠。豐子愷、吳夢非等都在該雜志上發(fā)表了大量關于美育理論等方面的論文,發(fā)動和組織美育界共同研究美育,探索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中實施美育的方法,既注重美育的一般理論原理和規(guī)律的研究宣傳,更注重美育的實踐和藝術教育的經(jīng)驗總結與交流,以及藝術知識的介紹。
1919年,豐子愷在《美育》第1期上發(fā)表《畫家之生命》。之后,又在《美育》上發(fā)表了《忠實之寫生》《文藝復興期之三大畫杰》《藝術教育的原理》等一系列文章,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同時,《美育》所開辟的《美育界紀聞》《調(diào)查·研究·通訊》等專欄,及時報道國內(nèi)美育界的活動情況。每期還附有銅版紙印刷的畫頁,如第1期刊有李叔同的油畫《女》,第3期刊有畫家吳法鼎的木炭素描《少年》,第7期刊有豐子愷的人體素描《習作》。此外,《美育》還刊載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也注意介紹外國的美育實施情況和新藝術動向。
從1920年暑假開始,中華美育會主辦夏季圖畫音樂講習會,目的是“利用夏假鼓吹美育,期于短時間內(nèi)傳布圖畫音樂之智識技能”。豐子愷曾承擔講習會工作,擔任授課教師。
四
豐子愷等人無論是創(chuàng)辦上海??茙煼秾W校,還是創(chuàng)辦《美育》雜志,在當時的上海,都具有開風氣之先的意義。
在初到上海的五年多里,豐子愷在積極參與學校藝術教育、創(chuàng)辦《美育》雜志、承擔夏季圖畫音樂講習會等工作的同時,還撰寫并發(fā)表了大量關于藝術教育方面的論文,也翻譯了國外的許多藝術論著。這些文章,除了發(fā)表于《美育》雜志上之外,還在春暉中學、上海東亞體育學校等學校的??约啊秼D女雜志》《學生雜志》《東方雜志》《教育雜志》《民國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這些文章,代表了他早年藝術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看法。
1919年12月,豐子愷在上?!稏|亞體育學校??返?期發(fā)表《圖畫教授談》,為迄今發(fā)現(xiàn)的豐子愷最早發(fā)表的藝術理論文章。1920年11月,他在《東亞體育學校??返?期發(fā)表譯文《素描》,為迄今發(fā)現(xiàn)的豐子愷最早發(fā)表的譯作。
豐子愷在春暉中學任教時,他的藝術論文大多發(fā)表于該校??洞簳煛飞?。從1922年到1924年,豐子愷在《春暉》上發(fā)表了《藝術的慰安》《美的世界與女性》《本校的藝術教育》《唱歌底音域測驗》《裴德文與其月光曲》《藝術底創(chuàng)作與鑒賞》等一系列藝術論文,為春暉中學的藝術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
1922年9月,豐子愷參加“婦女評論社”,成為該社社友。他在《婦女雜志》上也發(fā)表了許多文章。此外,他還在其他報刊上發(fā)表了《使藝術偉大的真的性質(zhì)》《從西洋音樂上考察中國的音律》《畫家米勒的人格及其藝術》等譯文和《藝術教育的哲學》《西洋美術底根源》《音樂知識》《印象派以后》等藝術理論文章。
豐子愷還經(jīng)常為學生們做講演,有時還在現(xiàn)場為他們演奏洋琴、小提琴。春秋佳日,他帶領學生們外出野游,豐富學生們的經(jīng)歷,擴大學生們的視野,寓教于樂,給學生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某年中秋夜,豐子愷在春暉中學講演《裴德文與其月光曲》,并現(xiàn)場用洋琴演奏《月光曲》。學生戚嶼璋在作文《中秋日》中記下了當時的情景:
鐘當當?shù)镍Q了,我的可喜的世界便快涌現(xiàn)了!急急跑上仰山樓,同學們有許多已坐在椅上。有的拍掌,有的注視著在講壇旁的鋼琴,大家都是興高采烈。先生們來了,我們的視線都釘在他們的面上,室內(nèi)充滿著愉快的沉默!忽而夏先生上壇,報告說:“本校自下半年起,星期假已廢止,土曜講演會也隨之而打消。今改為五夜講話。今天是九月二十五,恰好是中秋節(jié),特請愷先生講演,所講的題目,是《裴德文與其月光曲》。講好以后,他還要奏月光曲給我們聽。”我們聽了真是喜出望外。
……
愷先生在掌聲雷動中上了講壇。裴德文苦悶的生涯,聽了使我感奮,月光曲的故事,尤使我引起懷古的幽情。半時間悠揚的琴聲,使我初聽鋼琴和音樂沒有感情的一個人也很動情!靜寂中只有琴聲和一個斗火蟲的飛聲,以外便沒有了。聽琴聲的心,可惜有時被斗火蟲侵占了些去了!
……
一陣掌聲,盛會結束了。先生們在步梯上分月餅,每人得兩個,拿了便走下樓去……
上海,為青年豐子愷提供了嘗試藝術教育的舞臺,并初獲成功,這為他日后的藝術教育和實踐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jīng)驗。
立達元勛
豐子愷在1930年寫的散文《立達五周紀念感想》中,講到校工郭志邦,稱其為“立達的元勛”。其實,豐子愷與匡互生等一起創(chuàng)辦立達學園,他們都是立達的創(chuàng)始人,都稱得上是“立達的元勛”。
一
1924年冬,豐子愷離開春暉中學,遷往上海,與匡互生等人一起創(chuàng)辦立達中學。
為籌措立達中學的辦學經(jīng)費,豐子愷賣掉白馬湖畔的“小楊柳屋”,約得七百余元,會同同事籌款,共得一千余元。在當時教育界人士的共同支持下,1925年2月1日,豐子愷、匡互生等人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儉德里10號(今羅浮路東側(cè))租得兩幢民房,掛起校牌,辦起了立達中學。
“立達”二字,取自《論語》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句,立意高遠。豐子愷為學校設計了一個漂亮的?;請D案。
后來,上海吳淞中國公學的陶載良、上海??茙煼秾W校的師生等都來加入立達中學。立達中學規(guī)模壯大,校舍不夠用了,且因房租太貴,學校又遷至小西門黃家闕路原上海專科師范學校的校舍。
立達中學遷址后,辦學的條件很艱苦。豐子愷在《立達五周紀念感想》一文中回憶:“在那里房租便宜得多,但房子也破舊得多。樓下吃飯的時候,常有灰塵或水漬從樓板上落在菜碗里。亭子間下面的灶間,是匡先生的辦公處兼臥室。教室與走道沒有間隔,陶先生去買了幾條白布來掛上,當作板壁?!?/p>
盡管如此,立達同人的辦學熱情卻并不因此而降低,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自己的教育理想,即“修養(yǎng)健全人格,實行互助生活,以改造社會,促進文化”,艱苦創(chuàng)業(yè),同心協(xié)力。立達中學終于在1925年2月25日開學,3月2日正式開課。
在當時的上海,立達中學是一所新型的藝術學校,教育體制、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式等均靈活創(chuàng)新。學校不設校長,也不設主任,只設校務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制。校務委員有豐子愷、匡互生、朱光潛、夏丏尊、劉薰宇、方光燾、陶元慶、夏衍、陳望道、許杰、夏承燾、裘夢痕、陶載良、黃涵秋、丁衍鏞等人。課程上設有美術科、音樂科、文學科,實行“教導合一制”。
學校師資力量強,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執(zhí)教,如茅盾、葉圣陶、鄭振鐸、陳望道、胡愈之、夏丏尊、劉大白、朱自清、夏衍等。
1925年7月27日,立達中學開辦的藝術專門部招生,豐子愷為教授。
1925年夏秋時,經(jīng)過多方努力,學校籌資三萬余元,在上海北郊江灣淞滬鐵路旁(今新市南路579弄)自建校舍,立達中學更名為“立達學園”,豐子愷任校務委員、西洋畫科負責人。1926年5月22日,立達學園召開第三次導師會,討論添設文學專門部一事,豐子愷被列為籌備委員。
立達學園遷入新校舍后,豐子愷的居所也從西門樂盛里遷入江灣永義里27號學校職工校舍。
二
立達學園除了注重藝術教育之外,還開展學術研究、文藝創(chuàng)作,舉辦畫展等。1925年3月2日,學術團體立達學會成立,匡互生被推選為第一任主席。1927年8月5日,立達學園在江灣召開同人會議,會議決定設立立達學會董事會,豐子愷被選為董事。
立達學會以修養(yǎng)人格、研究學術、發(fā)展教育、改造社會為宗旨。學會成立以后,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如茅盾、胡愈之、劉大白、鄭振鐸、周予同、葉圣陶、朱自清等也紛紛加入。
在匡互生的授意之下,朱光潛執(zhí)筆撰寫了一份“立達宣言”,公開提出教育獨立的主張。立達之所以稱“學園”,是表示“學園”不同于一般的學校。它既能令人聯(lián)想到古希臘柏拉圖學園的自由討論風氣,又包含把青年當成幼苗來培育的更為切實的積極意義。當時如黃源、魏風江等許多來自春暉中學的學生,也加入了立達學園。
立達學會還出版《一般》《立達》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著和文學作品,豐子愷負責刊物的美術裝幀設計。
其中,季刊《立達》創(chuàng)辦于1925年6月。豐子愷在《立達》上發(fā)表了《各國音樂的特征》《圖畫月話》等藝術論文,以及《春鶯》《花生米不滿足》《黃昏》《晚涼》《月上柳梢頭》《浣紗》等漫畫。
《一般》誕生號
月刊《一般》創(chuàng)辦于1926年9月,夏丏尊任主編,豐子愷任編輯和主要撰稿人,并負責美術裝幀設計工作。從1927年至1929年,豐子愷在《一般》上發(fā)表了一系列藝術論文,主要有《女性與音樂》《美術的照相——給自己會照相的朋友們》《現(xiàn)代西洋繪畫的主潮——印象派》《秋的星座及其傳說》《西洋畫的看法》等。
1927年6月,豐子愷主持的立達學園首屆西洋畫展覽會在上海舉行。1927年12月,豐子愷與黃涵秋、陶元慶等共同組織了立達學園第二屆西洋畫展覽會。
三
1928年夏,立達學園西洋畫科因經(jīng)費難籌,決定停辦,由豐子愷備函介紹教師陶元慶、黃涵秋及學生數(shù)十人去杭州,加入西湖藝術??茖W校。該校校長林風眠接納了全部師生,并邀豐子愷也去共事。豐子愷婉謝未去,仍居上海江灣永義里,專心著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