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訪箋雜記

萬事都要全力以赴,包括開心 作者:豐子愷 等著


訪箋雜記

鄭振鐸

我搜求明代雕版畫已十余年。初僅留意小說戲曲的插圖,后更推及于畫譜及他書之有插圖者。所得未及百種。前年冬,因偶然的機緣,一時獲得宋、元及明初刊印的出相佛道經(jīng)二百余種。于是宋、元以來的版畫史,粗可蹤跡。間亦以余力,旁騖清代木刻畫籍。然不甚重視之。像《萬壽盛典圖》《避暑山莊圖》《泛槎圖》《百美新詠》一類的畫,雖亦精工,然頗嫌其匠氣過重。至于流行的箋紙,則初未加以注意。為的是十年來,久和毛筆絕緣。雖未嘗不欣賞《十竹齋箋譜》《蘿軒變古箋譜》,卻視之無殊于諸畫譜。

約在六年前,偶于上海有正書局得詩箋數(shù)十幅,頗為之心動;想不到今日的刻工,尚能有那樣精麗細膩的成績。仿佛記得那時所得的箋畫,刻的是羅兩峰的小幅山水,和若干從《十竹齋畫譜》描摹下來的折枝花卉和蔬果。這些箋紙,終于舍不得用,都分贈給友人們,當作案頭清供了。

這也許便是訪箋的一個開始。然上海的忙碌生活,壓得我透不過氣來,哪里會有什么閑情逸趣,來搜集什么。

一九三一年九月,我到北平教書。琉璃廠的書店,斷不了我的足跡。有一天,偶過清秘閣,選購得箋紙若干種,頗高興,覺得較在上海所得的,刻工、色彩都高明得多了。仍只是作為禮物送人。

引起我對于詩箋發(fā)生更大的興趣的是魯迅先生。我們對于木刻畫有同嗜。但魯迅先生所搜求的范圍卻比我廣泛得多了;他嘗斥資重印《士敏土》之圖數(shù)百部——后來這部書竟鼓動了中國現(xiàn)代木刻畫的創(chuàng)作的風氣。他很早的便在搜訪箋紙,而尤注意于北平所刻的。今年春天,我們在上海見到了。他認為北平的箋紙是值得搜訪而成為專書的。再過幾時,這工作恐怕要不易進行。我答應一到北平,立即便開始工作。預定只印五十部,分贈友人們。

我回平后,便設(shè)法進行刷印箋譜的工作。第一著還是先到清秘閣,在那里又購得好些箋樣。和他們談起刷印箋譜之事時,掌柜的卻斬釘截鐵地回絕了,說是五十部絕對不能開印。他們有種種理由:版片太多,拼合不易,刷印時調(diào)色過難;印數(shù)少,版剛拼好,調(diào)色尚未順手,便已竣工;損失未免過甚。他們自己每次開印都是五千一萬的。

“那么印一百部呢?”我道。

他們答道:“且等印的時候再商量吧?!?/p>

這場交涉雖是沒有什么結(jié)果,但看他們口氣很松動,我想,印一百部也許不成問題。正要再向別的南紙店進行,而熱河的戰(zhàn)事開始了;接著發(fā)生喜峰口、冷口、古北口的爭奪戰(zhàn)。沿長城線上的炮聲、炸彈聲,震撼得這古城的人們寢食不安,坐立不寧。哪里還有心緒來繼續(xù)這“可憐無補費精神”的事呢?一擱置便是一年。

九月初,戰(zhàn)事告一段落,我又回到上海。和魯迅先生相見時,帶著說不出的凄婉的感情,我們又提到印這箋譜的事。這場可怖可恥的大戰(zhàn),刺激我們有立刻進行這工作的必要。也許將來便不再有機會給我們或他人做這工作!

“便印一百部,總不會沒人要的?!濒斞赶壬?。

“回去便進行?!蔽业?。

工作便又開始進行。第一步自然是搜訪箋樣。清秘閣不必再去。由清秘閣向西走,路北第一家是淳菁閣,在那里,很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許多清雋絕倫的詩箋,特別是陳師曾氏所作的,雖僅寥寥數(shù)筆,而筆觸卻是那樣的瀟灑不俗。轉(zhuǎn)以十竹齋,蘿軒諸箋為煩瑣,為做作。像這樣的一片園地,前人尚未之涉及呢!我舍不得放棄了一幅。吳待秋、金拱北諸氏所作和姚茫文氏的《唐畫壁磚箋》《西域古跡箋》等,也都使我喜歡。流連到三小時以上。天色漸漸地黑暗下來,朦朦朧朧的有些辨色不清。黃豆似的燈火,遠遠近近地次第放射出光芒來。我不能不走。那么一大包箋紙,狼狽不堪地從琉璃廠抱到南池子,又抱到了家。心里是裝載著過分的喜悅與滿意。那一個黃昏便消磨在這些詩箋的整理與欣賞上。

過了五六天,又進城到琉璃廠去——自然還是為了訪箋。由淳菁閣再往西走,第一家是松華齋;松華齋的對門,在路南的,是松古齋。由松華齋再往西,在路北的,是懿文齋。再西,便是廠西門,沒有別的南紙店了。

先進松華齋,在他們的箋樣簿里,又見到陳師曾所作的八幅花果箋,說它們“清秀”是不夠的、“神采之筆”的話也有些空洞。只是贊賞,無心批判。陳半丁、齊白石二氏所作,其筆觸和色調(diào),和師曾有些同流,唯較為繁縟燠暖。他們的大膽的涂抹,頗足以代表中國現(xiàn)代文人畫的傾向;自吳昌碩以下,無不是這樣的粗枝大葉的不屑于形似的。我很滿意地得到不少的收獲。

帶著未消逝的快慰,過街而到松古齋。古舊的門面,老店的規(guī)模,卻不料售的倒是洋式箋。所謂洋式箋,便是把中國紙染了礬水,可以用鋼筆寫;而箋上所繪的大都是迎親、抬轎、舞燈、拉車一類的本地風光;筆法粗劣,且慣喜以濃紅大綠涂抹之。其少數(shù),還保存著舊式的圖版畫。然以柔和的線條、溫茜的色調(diào),刷印在又澀又糙的礬水拖過的人造紙面上,卻格外地顯得不調(diào)和。那一片一塊的浮出的彩光,大損中國畫的秀麗的情緒。

我的高興的情緒為之冰結(jié),隨意地問道:“都是這一類的么?”

“印了舊樣的銷不出去,所以這幾年來,都印的是這一類的。”

我不能再說什么,只揀選了比較還保有舊觀的三盒詩箋而出。

懿文齋沒有什么新式樣的畫箋,所有的都是光、宣時所流行的李伯霖、劉錫玲、戴伯和、李毓如諸人之作,只是諧俗的應市的通用箋而已。故所畫不離吉祥、喜慶之景物,以至通俗的著色花鳥的一類東西。但我仍選購了不少。

第三次到琉璃廠,已是九月底。那一天狂風怒號,飛沙蔽天;天色是那樣慘澹可憐;頂頭的風和塵吹得人連呼吸都透不過來。一陣的風沙,撲臉而來,趕緊閉了眼,已被細塵潛入,瞇著眼,急速得睜不開來看見什么。本想退回去。為了像這樣閑空的時間不可多得,便只得冒風而進了城。這一次是由清秘閣向東走。偏東路北,是榮寶齋,一家不失先正典型的最大的箋肆。仿古和新箋,他們都刻得不少。我們在那里,見到林琴南的山水箋、齊白石的花果箋、吳待秋的梅花箋,以及齊、王諸人合作的壬申箋、癸酉箋等,刻工較清秘為精。仿成親王的拱花箋,尤為諸肆所見這一類箋的白眉。

半個下午便完全耗在榮寶齋,外面仍是卷塵撼窗的狂風。但我一點都沒有想到將怎樣艱苦地冒了頂頭風而歸去。和他們談到印竹箋譜的事,他們也有難色,覺得連印一百部都不易動工。但仍是那么游移其詞地回答道:“等到要印的時候再商量吧?!?/p>

我開始感到刷印箋譜的事,不像預想那么順利無阻。

歸來的時候,已是風平塵靜。地上薄薄地敷上了一層黃色的細泥,破紙枯枝,隨地亂擲,顯示著風力的破壞的成績。

從榮寶齋東行,過廠甸的十字路口,便是海王村。過海王村東行,路北,有靜文齋,也是很大的一家箋肆。當我一天走進靜文的時候,已在午后。太陽光淡淡地射在罩了藍布套的桌上。我?guī)е鶒偟男那樵诜{樣簿。很高興地發(fā)現(xiàn)了齊白石的人物箋四幅。說是仿八大山人的,神情色調(diào)都臻上乘。吳待秋、湯定之等二十家合作的梅花箋也富于繁賾的趣味。清道人、姚茫父、王夢白諸人的羅漢箋、古佛箋等,都還不壞,古色斑斕的彝器箋,也靜雅足備一格。又是到上燈時候才歸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