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一種疲勞,叫審善

張重光自選集:影子的重量 作者:張重光 著


有一種疲勞,叫審善

—看韓國電影《隧道》有感

隧道坍塌,山崩地裂,一座山的分量,亂石崗一般壓在那兒。雖說還有幾根鋼鐵支撐,留下幾處窟窿和縫隙,卻是隨時有巨石跌落的危險。保不齊突如其來的“蝴蝶效應(yīng)”—遠處一塊石頭的滾落,引發(fā)無數(shù)石塊一哄而下,到那時隧道就水泄不通,壓結(jié)實了。

一起豆腐渣工程引發(fā)的災(zāi)難,幸好出事隧道內(nèi)僅兩輛小車,而且都沒載其他人,只有那位年輕的女司機載了一條小狗。

不久,女司機因流血過多死了,僅剩下了那位當(dāng)汽車推銷員的男司機和那條小狗。

然而,一天一天又一天,掩埋者的位置竟然一直無法確定,營救隊卻已經(jīng)損兵折將,白白犧牲了一個人。

事情由此開始變得糾結(jié)了。人心浮動、焦慮,輿論就像蹺蹺板上的圓球,從同情的這一端慢慢地滾向另一端。

食物沒了,水沒了,最致命的,是手機終于沒電了。三星手機再牛也總有電源枯竭的一刻。在男司機前兩天還在拿手機跟老婆及營救隊通話時,我就替他捏一把汗,擔(dān)心電用完。

只要能證明你還活著,外面的人再不耐煩,也沒有“見死不救”的借口,政府部門更不敢貿(mào)然讓營救隊撤離現(xiàn)場走人。

因此,即便奄奄一息,氣若游絲,只要能將這口氣通過手機傳出去,那也是活著的鐵證。

一旦失去了證明,也就失去了讓人來尋找你、拼死拼活來救你的理由了。

如今,是死是活,怎么評估?

人們的理由也很簡單:里面的人,沒吃沒喝,早超過了最佳營救時間;外面的人,櫛風(fēng)沐雨幾十天,不僅盡了力,還死了人,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用的都是納稅人的錢……

所有這些輿情,其實都不是男司機已經(jīng)死去的理由,而是他應(yīng)該去死的理由。

真是世事無常,人心不古。

回憶事件剛傳開的時候,人們一個個都是無比驚訝無比難受,因為他們很快會想到,如果我是里面的那個人,或者,我是里面那個人的親人……

那便是設(shè)身處地,是一種善,最樸素的善念。

人們充滿期待,期待掩埋者平安無事,期待出現(xiàn)營救隊在亂石崗中奮不顧身的場面,更期待撥開亂石救出脫險者的那一刻,親人相擁,萬眾歡呼……

那場面必定感人,讓每一個民眾都像受了一場洗,身心愉悅。

然而,人有審美疲勞,也有審善疲勞。一旦救援成了一場遙遙無期的持久戰(zhàn),人們也就不再設(shè)身處地,一天天退到第三者立場“公事公辦”了。

原先那份善,在漫長無趣的等待中漸漸消退,了無蹤影。

只差那句話還沒說出口:隨他去了!

也難怪,久病尚且無孝子,更何況對方與自己沒一點血緣關(guān)系。

至于政府部門,我倒是覺得他們只是在窺測方向,看老百姓的臉色行事。他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營救,也是蠻拼的,你可以說他們在“作秀”,但人命關(guān)天,誰敢不“秀”?

至于最后打退堂鼓,還讓男司機的老婆簽下放棄救援同意書,實事求是地說,還真不是他們的錯。

那也是順應(yīng)了民意,畢竟電臺、報紙還有電視臺,天天在報道,社會輿論幾乎一致地認為再耗下去沒必要,勞民傷財,白白燒錢。

倘若政府部門再堅持營救,倒是真要被人罵作秀了。

最后電影中,那位男司機奇跡般地存活下來,并被成功救出,實在有點不可思議。拯救他的是那只原先故障的汽車喇叭,突然神奇地被按響了。

當(dāng)然,與其說是那只喇叭,還不如說是導(dǎo)演和制片人的良善和憐憫拯救了那個瀕臨死亡的男司機。

不過,影片結(jié)尾,他們借男司機和營救隊長之口,將一口惡氣出在倒霉的政府官員身上,好像是官員們幾乎活埋了男司機,這多少有點陰差陽錯,對不上口了。

除開豆腐渣工程的原委不說,那是另一部電影的事情,就《隧道》中的那些官員而言,無非只是想在大眾面前多露個臉,秀一把。他們一沒封鎖現(xiàn)場,然后將壓土機開進去,掩蓋真相;二沒威脅記者,不讓報道;三沒出錢封家屬的口。

一切都公開而透明,沒隱情可言。

公平地說,沒大毛病。

倒是民眾的情緒變化,審善疲勞,說明了使人性向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9.2.19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