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經(jīng)歷與思想形成
——小泉八云的精神分析
以漂泊和游歷聞名的小泉八云本身就是一個跨國婚姻的產(chǎn)物。其父查爾斯·赫恩(Charles Bush Hearn)是一位英國駐希臘軍隊的軍醫(yī)。不過更準確地說,查爾斯其實是愛爾蘭人,他的家人都在都柏林居住,大致屬于當?shù)氐闹猩想A層。其母羅莎(Rosa Cassimati)則是希臘塞里古島(Cerigo)土生土長的姑娘。
據(jù)說羅莎既不會讀也不會寫,是個文盲,而且她信仰的是希臘東正教,但愛情忽略了這一切差異,查爾斯在塞里古島駐防的時候,遇到羅莎,兩人結(jié)合了。1849年6月,查爾斯被調(diào)往圣莫拉島(Santa Maura,當?shù)厝朔Q為Leucadia),第二年的6月27日,小泉八云降生于此[30]。
1852年8月,由于查爾斯常年派駐西印度群島,羅莎帶著小泉八云,遷往都柏林的婆家。但羅莎很難融入這個家庭,后來又搬到查爾斯的姨母布雷奈夫人(Mrs.Justin Brenane)家里居住。1853年10月,查爾斯終于回到都柏林。但就在查爾斯回來的第二天,羅莎精神似乎出現(xiàn)了問題[31]。
羅莎的問題可能是由于長期精神上承受的壓力的爆發(fā)。在希臘時他們的婚姻就沒有受到家人的祝福,小泉八云在書信中說父親曾遭到過母親兄弟們的襲擊,差點死掉。更重要的是,二人婚后聚少離多,多數(shù)時間羅莎都是一個人帶著孩子在遠離父母家人的環(huán)境中生活,遷往都柏林之后,更要面對語言不通、氣候陰郁、風俗信仰不同等種種麻煩,這對于一個沒有多少知識的婦人來說,其痛苦不言而喻。雖然羅莎的精神后來有所恢復(fù),但此事顯然在婚姻中埋下了巨大的陰影。
1854年3月,查爾斯又奔赴克里米亞戰(zhàn)爭前線,而再次懷孕的羅莎則在當年夏天回到希臘,并在凱法利尼亞島(Cephalonia)生下了小泉八云的弟弟詹姆斯(James Danial Hearn),在此期間,小泉八云被留在姨祖母布雷奈夫人家。1856年7月,查爾斯回到都柏林,開始謀劃與羅莎離婚。而且此時,家庭外部還有著強烈的誘惑:查爾斯年輕時曾有一個戀人叫做艾麗西婭·珀西(Alicia Posy),后來艾麗西婭嫁給了別人。如今,艾麗西婭的丈夫去世了,這位帶著兩個孩子的富孀又回到了都柏林。兩人見面之后很快再續(xù)前緣。查爾斯開始努力解除自己的婚姻羈絆。他向法庭提出離婚訴訟,法庭支持了查爾斯的訴求[32]。次年7月,查爾斯就與艾麗西婭再婚了。結(jié)婚后一個月,查爾斯帶著后妻一家,前往印度赴任。小泉八云則被留在了姨祖母家。查爾斯死于1866年,羅莎據(jù)說死于1882年,但這些跟小泉八云已經(jīng)關(guān)系不大了,因為他從4歲起,就沒有再見過母親;從7歲起,就與父親永遠地分離了。
第一節(jié) 母親與小泉八云
幼年時期與母親的分離,造成了小泉八云一生中對于母親的渴望與追思。與母親的關(guān)系影響了小泉八云的女性觀、家庭觀,影響了他的性觀念和兩性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也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術(shù)語來表述,小泉八云一生都沒有擺脫“戀母情結(jié)”的影響?!皯倌盖榻Y(jié)”或曰“俄狄浦斯情結(jié)”,是弗洛伊德創(chuàng)造的一個術(shù)語。弗洛伊德觀察到,兒童往往將雙親中的異性作為自己幼稚的性欲的對象?!芭⒌淖畛醺星獒槍χ母赣H,男孩最初的幼稚欲望則指向母親。因此父親和母親便分別變成了男孩和女孩的干擾敵手?!?span >[33]弗洛伊德借用古代希臘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將男性的這種無意識沖動稱之為“俄狄浦斯情結(jié)”(Oedipus Complex)[34]。“戀母情結(jié)”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體系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他曾說:“根據(jù)我的廣泛經(jīng)驗,所有后來變成精神神經(jīng)癥患者的兒童,他們的父母在其心理生活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在童年形成的精神沖動的原料中,對父母愛一方恨一方是其中的主要成分,也是決定后來神經(jīng)癥癥狀的重要因素?!?span >[35]對于小泉八云來說,不管他是否符合弗洛伊德的“精神神經(jīng)癥”的標準,但“戀母情結(jié)”是理解其思想與性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小泉八云與“戀母情結(jié)”
盡管弗洛伊德的理論如今已飽受質(zhì)疑,因為他的許多觀點還停留在描述的階段,很難為科學所證實,但“戀母情結(jié)”的引入,的確給我們考察小泉八云的思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當然,小泉八云的情況可能比字面意義上的“戀母情結(jié)”更加復(fù)雜,因為小泉八云對母親的依戀更多的是一種渴望和想象。
如前所述,小泉八云4歲時便與母親分開了。他對母親的記憶很少,而且大都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在給弟弟詹姆斯的信中,他急切地與素未謀面的弟弟分享著回憶:
你不記得曾經(jīng)趴在你搖籃上的那張深色而美麗的臉嗎?有著大大的褐色的野鹿一樣的眼睛?你不記得每天晚上把你的手指按照希臘正教的方式交叉成十字,對你念誦“以圣父、圣子、圣靈之名”的聲音嗎?當你還是嬰兒的時候,她按照她那孩子氣的信仰,在你身上弄了三個小小的傷口,讓你能處在那三種神力的護佑之下……你對她什么都不知道嗎?這真的很奇怪。[36]
其實與母親分離的時候,詹姆斯的年紀更小,他對母親不太可能有什么記憶。小泉八云在與詹姆斯的討論中,與其說是在詢問弟弟,倒不如說是在追索和驗證自己的回憶。難怪有人會對此評價說:他“似乎更在意描繪出母親的形象而不是尋找兄弟情誼。那遙遠無法達到的東西總是距離他的心靈最近?!?span >[37]
小泉八云還記得母親的臉,他在致異母妹妹阿特金森夫人的信中說,他之所以記得是因為這樣的一段記憶:
有一天她親切地躬身貼近我。這張臉膚色深沉而精致,黑色的眼睛很大,非常大。這時我產(chǎn)生了一種孩子氣的沖動要扇她一下??赡芪疑人皇菫榱艘匆幌陆Y(jié)果。結(jié)果就是我立馬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我記得當時一邊哭一邊又感到這種懲罰是罪有應(yīng)得的。我并沒有感到怨恨,盡管在這種情況下,惹事的人通常是最憤怒的。[38]
而他與妻子小泉節(jié)的談話,也印證了這段描述:
4歲左右的時候,我曾經(jīng)做過許多非常無禮的事情。媽媽用她的巴掌在我臉上打了一下,很重。我很生氣,瞪著媽媽的臉,那張臉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正是這樣我才記住了媽媽的樣子。她身材嬌小,有著黑色的頭發(fā)和黑色的眼睛,就像個日本婦人一樣。[39]
這段記憶的核心是淘氣而好奇的兒童試圖挑戰(zhàn)大人的權(quán)威而受挫,說穿了,這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至少是挫折性——的體驗,所以小泉八云才會有這么深刻的印象。但可悲的是,對于深自敬愛的母親,他所擁有的較為完整的記憶卻只有這一段[40]。由此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小泉八云對于母親的愛,更多地不是一種感受和體驗,而是想象和移情。
小泉八云其實對父母的記憶都很少,“這個男孩當然只能復(fù)述親戚朋友們告訴他的東西”[41]。他對于父母關(guān)系的了解主要源自周圍知情人的轉(zhuǎn)述,其中最重要的來源就是布雷奈夫人。布雷奈夫人同情羅莎的遭遇,反對外甥離婚,據(jù)說她因此取消了查爾斯對自己財產(chǎn)的繼承權(quán),還逼他還債,不許他上門。布雷奈夫人對查爾斯的怒火可能源于對羅莎的同情,還有一個原因是她篤信天主教,那時離婚對于天主教來說還是一種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但不管原因如何,她在轉(zhuǎn)述中更多地回護羅莎,譴責查爾斯,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在撫養(yǎng)問題上,其實查爾斯和羅莎都回避了撫養(yǎng)孩子的責任,但小泉八云只怨恨父親,對母親卻表示理解,他在信中跟弟弟解釋說:
關(guān)于你說到的母親對待我們的問題,我必須跟你說,當還只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問過這樣的問題。但是我的老姨奶,還有其他人——特別是家里的老仆人——都會對我說:“不要相信任何關(guān)于你母親的壞話。她愛你們,就像任何母親一樣,她只是沒有辦法。”后來我聽說,跟她結(jié)婚的那個人,跟她提了這樣的條件:“我可以跟你去任何地方,我可以為你放棄一切,但是我不會撫養(yǎng)那個男人的孩子。”母親在一個陌生的國家,沒有收入,一句英語也不會說,再者,孩子們似乎被照料得很好。我是奶奶的繼承人,她很有錢,父親關(guān)于你做過一些承諾。至于說她后來再也沒問過我們,我不相信。我懷疑她一直都在打聽我們的下落和狀況,至少直到20年前。不過即便母親后來真的沒有表示過我們希望受到的那種關(guān)心,我也不能怪她。她一定痛恨跟父親在一起的那段記憶。即便我聽說她犯了什么過錯,我也不能怪她或是不再愛她。她的境遇是如此特殊,如此不幸,而她的天性又是如此輕信,感情用事。[42]
不難看出,布雷奈夫人的解釋對小泉八云的確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也很容易得到解釋:一則小泉八云接受這種解釋的時候還在幼年,先入為主的印象是很難改變的;二則對于被遺棄的少年來說,在父母都無情地拋棄自己和至少母親還愛自己只是無能為力之間,顯然后者更容易接受。且不論事實真相如何,即便后一種解釋中存在破綻,小泉八云也更愿意維護和保持它的完整。
對母親境遇的同情,在小泉八云內(nèi)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小泉八云之所以加入日本國籍,從英國人拉夫卡迪奧·赫恩變成了日本人小泉八云,也跟對母親的同情有莫大的關(guān)系。1891年,剛剛跟小泉節(jié)結(jié)婚的小泉八云就開始考慮入籍的事。因為如果他按照英國法律注冊結(jié)婚的話,妻子就變成了英國人,未來如果生活發(fā)生變動(例如小泉八云先于妻子去世,而后來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妻子繼續(xù)留在日本將無法立足,但如果把妻子帶到國外,小泉八云認為,這對妻子來說就太過悲哀了[43]。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把這個小婦人帶到另一個國家將會使她非常不快樂;因為她將失去自己的社會氛圍——那種思維和感覺與我們的完全不同,這是任何關(guān)心和舒適都不能補償她的?!?span >[44]顯然,妻子可能面臨的境況讓他想起了母親的經(jīng)歷。后來,在與小泉節(jié)的談話中,他有著更為清晰的表述:
媽媽多可憐。多么不幸,多么可憐!想一下吧:你是我的妻子,我?guī)е愫鸵恍邸?span >[45]回到我的祖國去。你聽不懂那兒的話,也沒有朋友。你只有自己的丈夫,而他對你又不好。你一定會非常不開心的。而此后,假若我又愛上了某個本國的女人而跟你說再見的話,你的內(nèi)心會多么苦惱!這就是我媽媽遇到的情況。我沒有那么殘忍,僅僅想想這樣的情況都會讓我傷心。[46]
正是由于不希望重演母親的悲劇,小泉八云開始考慮入籍,只是一些細節(jié)問題阻礙了他,后來在長子出生后,為了家人考慮,小泉八云最終決定入籍日本。
父母離婚后,小泉八云被留給姨祖母布雷奈夫人撫養(yǎng)。孤兒(事實上的)又兼隔代撫養(yǎng),這樣的兒童本來就容易在心理上產(chǎn)生異常,而布雷奈夫人又是一位篤信天主教的富孀,她一心想將小泉八云培養(yǎng)成一位神父,教育比較刻板,所以小泉八云缺失的母愛并沒有在這里得到代償(某種意義上說,母愛本來就無法代償)。而后來被拋棄的心理體驗及生活的艱辛使得小泉八云更加懷念他曾經(jīng)短暫擁有的母愛。終其一生,小泉八云對他的母親羅莎有著一種執(zhí)著的眷戀和近乎圣化的崇拜。
然而小泉八云對母親的這種美好的回憶卻未必站得住腳。尼娜·肯納德就曾對此提出質(zhì)疑:
那些給予了公正評價的人的描述,卻抹去了赫恩在對母親的回憶中涂上的詩意浪漫的色彩。根據(jù)這些描述,羅莎很漂亮,有一雙美麗的眼睛,但脾氣暴躁,不知自制,有時甚至比較極端。她有音樂天分,但太過懶散,沒能培養(yǎng)自己的才能。人很聰明,卻毫無教養(yǎng)。她過得是一種東方婦人的生活,整天躺在沙發(fā)上,抱怨環(huán)境的沉悶、愛爾蘭的天氣和學習英語的困難。對孩子,她是反復(fù)無常而且有點粗暴的,經(jīng)常用嚴厲的懲罰來管教孩子。[47]
不管肯納德的這種說法是否真的公正,但至少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國人所謂“清官難斷家務(wù)事”,這其中的是非曲直到底如何,已經(jīng)無從得知了,但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即小泉八云對于母親的回憶中的確有許多想象和美化的成分。
小泉八云將自己身上的一切品質(zhì)都歸功于母親的遺傳,他在給弟弟詹姆斯的信中說:
我身上任何好的東西——而且我相信,包括你身上任何更好些的東西——都來自那個我們所知甚少的深膚色的種族的靈魂。我對正確的喜愛,對錯誤的厭惡;我對美麗或真實的事物的贊賞;我對一個男子或女子的信任;使我多少獲得了一點成功的對于具有藝術(shù)氣息的事物的敏感;甚至那以我們的大眼為身體標志的語言能力——都來自于她。[48]
小泉八云終其一生都在夢想擁有一張母親的照片,他之所以急切地跟弟弟聯(lián)系,有一個原因就是想看看弟弟手里有沒有母親的照片。當他看到詹姆斯的照片時,小泉八云為他們的相似之處而倍感激動,認為這是從母親那里得來的共同遺傳的明證。他從不承認父親那一半的影響,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當我看著父親的照片的時候,看著那張嚴肅冷峻的臉和鋼鐵一樣堅毅的眼,我根本感覺不到生命中跟他有多少相同之處。我想,我不愛他……我內(nèi)在的靈魂不是他的?!?span >[49]小泉八云說自己一切好的品質(zhì)都是從母親那里繼承來的,哪怕不那么好的,比如嫉惡如仇,也是從母親那里得來的,他幾乎否認自己與父親的一切關(guān)聯(lián)?!拔蚁胛疑砩蠜]有他的任何東西,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span >[50]但有意思的是,其實不光是詹姆斯,“再婚而生的赫恩姊妹們與這位異母長兄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span >[51]這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實無疑徹底否定了小泉八云的斷言。無論他承認與否,他的身上都打著父親的烙?。ǘ粌H只是母親),至少在長相上,父親的影響反倒更多一些。
因為希臘是母親的故國,母親后來又回到了希臘,所以希臘對于小泉八云來說,永遠是個令人向往的地方。他對于南方、拉丁的偏愛,都有因迷戀希臘進而愛屋及烏的成分,他有時甚至會聲稱自己就是一個希臘人:“我自己作為南歐種族的一員,一個希臘人,我覺得更認可拉丁民族而不是盎格魯薩克遜”[52];他熱愛希臘的藝術(shù)和文化,盡可能地了解關(guān)于希臘的種種知識,伊麗莎白·比斯蘭曾評價他說:“他身上那希臘種族的靈魂總是促使他去追求美和真。”[53]移居日本之后,他經(jīng)常將日本與希臘進行類比,在情感上和評價上提高日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在《日本試解》中,他經(jīng)常將日本社會的種種方面與希臘做比,幾乎到了“言必稱希臘”的地步。但另一方面,小泉八云一輩子也沒有踏上過希臘的土地,他也沒能掌握母親的語言,對于真實的希臘,他并沒有多少了解。希臘對于他來說,就如同他常常掛在口邊的“老日本”(old Japan),更多的是一種理想境地罷了。
二、與女性的關(guān)系
“戀母情結(jié)”對小泉八云最大的影響可能體現(xiàn)在他對女性的態(tài)度及與女性的關(guān)系上。母親被父親拋棄的凄慘經(jīng)歷,使得小泉八云對于母親乃至類似的女性,都充滿了哀婉的同情,這對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都有非常明顯的影響,關(guān)于創(chuàng)作的部分,本書將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做更為詳細的論述。而在與女性的關(guān)系上,我們可以說,小泉八云直到赴日之前都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與穩(wěn)定的程度。
兒童時期,由于對愛撫的情感渴求及幼稚的性欲,男童往往會將欲望目標指向母親。但這種欲望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一般不會發(fā)展到過分的程度,而且由于亂倫禁忌和理性的成熟,男童最終會逐漸克服和超越戀母情結(jié),而將欲望指向家庭外的女性。而無法擺脫“戀母情結(jié)”的人,在兩性關(guān)系上往往會保持其幼稚狀態(tài),即希望在兩性關(guān)系中尋找母親的替代品,他們往往傾向于比自己年長、成熟的女性。小泉八云的特殊之處在于,他很早就與母親分開了,后來由親戚們,主要是布雷奈夫人撫養(yǎng)。這就導(dǎo)致兒童期幼稚的欲望一開始可能就是投向家庭外的年輕女性的,而這種欲望由于沒有倫理的禁忌,得以無限制的生長,從而導(dǎo)致對于女性和性欲的異常關(guān)注。在充滿宗教氣氛的家中和宗教學校完成的教育,未能壓抑,反而加劇了這種狀況。
小泉八云幼時曾經(jīng)在布雷奈夫人家的藏書中發(fā)現(xiàn)過幾本關(guān)于希臘神話的藝術(shù)畫冊。這些藏書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快樂。然而后來發(fā)生的事情卻讓他始料不及:
但這種新發(fā)現(xiàn)的快樂很快就變成了新的憂傷的起源。我和我的一切都處在宗教的監(jiān)護之下,當然,我的閱讀也要受到嚴格的審查。有一天那些美麗的書都不見了,我也不敢問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多星期之后,它們又被放回了原來的地方。我重新發(fā)現(xiàn)它們的快樂只持續(xù)了一小會兒,因為到處都被無情地涂改了。我的審查者們受到了那些神癨的裸體的冒犯,他們必須要糾正這種錯誤。有一些人物,如森林女神、泉水女神、美惠女神、繆斯女神們,因為太迷人而被用小刀刮掉了,我現(xiàn)在還記得有一個坐著的美麗的人物,她的乳房就被這樣切除了。顯然“樹叢中的寧芙女神的乳房”被認為是太誘人了,森林女神、泉水女神、美惠女神、繆斯女神們也都沒有了胸部。而且,多數(shù)神癨們都被畫上了襯褲,連小愛神也沒能幸免。肥大寬松的泳褲,用鵝毛筆交織而成,目的是為了遮掩一切美麗的線條,尤其是那修長的大腿。[54]
實際上這種封鎖政策根本沒有取得預(yù)想的效果,反倒反向地強調(diào)了它想要遮掩的東西,引發(fā)了更加濃厚的興趣。證據(jù)之一就是小泉八云此后很久都在試圖恢復(fù)那些被涂改的線條。當然小泉八云談及此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追溯自己對美的追求和對宗教的厭惡,但我們也不妨拿來作為小泉八云性問題的一個注腳。小泉八云對于性的特別關(guān)注在其童年時代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我小的時候必須要去做懺悔,我的懺悔都非常誠實。有一天我跟聽懺悔的神父說,我有罪,因為我希望那個變成美女去誘惑沙漠里的隱士的魔鬼能來誘惑我,那樣的話我會屈服于誘惑的。那個神父是個很陰郁的人,很少動聲色的,但那一次他竟然氣得站了起來。
“我警告你”,他喊道:“我警告你,絕不要妄想這個!你會悔之莫及的!”
他的認真讓我又害怕又高興,我想那種誘惑說不定真會出現(xiàn)呢,他看起來那么認真……但那美麗的女妖一直待在地獄里,沒有來過。[55]
成年后的小泉八云顯然持續(xù)并發(fā)展了這種傾向,許多研究者都發(fā)現(xiàn)他對于性的濃厚興趣,喬治·古爾德(George M.Gould)說:
明眼人一定會發(fā)現(xiàn)赫恩的世界太過千變?nèi)f化、五顏六色,同樣,接受正統(tǒng)教育的人們也一定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世界太過富于肉欲和感官。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將描寫變成幽玄神秘的風格,但即便在這種時候也總是與女性相關(guān)的。山像曲線玲瓏的臀,樹像苗條的發(fā)育中的少女,不一而足。色彩也充斥著整個世界,即便是那些看來暗淡無光的地方也是如此。而且,即便是顏色,也經(jīng)常通過奇妙的聯(lián)想和暗示被賦予了肉欲和性的意味。[56]
愛德華·廷克(Edward Tinker)甚至說:“性欲的情結(jié)完全支配了他的生活。”[57]當然這與小泉八云講述的這件童年趣事倒未必有直接的關(guān)系。因為小泉八云的這種幻想對一個發(fā)育中的男童來說并不算特別出奇,只是在跟宗教的碰撞中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但這其中更有意思的一點是,小泉八云對于女性的欲望,顯然過于沉浸于幻想之中了。
國內(nèi)外的大量研究早就證明了一個事實,即父母離異和隔代撫養(yǎng)的孩子相比于完整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叛逆、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障礙等。小泉八云的童年兼具了多重不幸[58],而他的性格和心理上也幾乎囊括了所有這類兒童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被姨祖母收養(yǎng)后,小泉八云其實只是在生存上有了保障,真正陪伴他左右的是幾個仆人,而且很早又被送到寄宿學校過集體生活,所以小泉八云沒能享受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也就失去了在最佳的年齡和環(huán)境中學到人際交往的機會。所以終其一生,小泉八云都不擅長跟人打交道,尤其在面對女性時更是如此。
在古爾德的《關(guān)于拉夫卡迪奧·赫恩》(Concerning Lafcadio Hearn)中,曾經(jīng)記錄過這樣一件事:小泉八云希望找人記錄一首歌的曲譜,于是古爾德就幫他找了一位女士,但晚上去那位女士家拜訪的時候,小泉八云卻打起了退堂鼓?!半m然最后他已經(jīng)挪到了門口的臺階前,但就在我敲響門鈴的時候,他的勇氣消失了,門還沒開,我就看到他仿佛逃命一般,已經(jīng)跑出去半條街了!”[59]文學家往往異于常人,有幾件軼事倒也不算稀奇。但古爾德記錄的這件事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性格問題,幾乎可以算是病態(tài)了。因為此時的小泉八云已經(jīng)39歲了,而且早已有過一次婚姻。
因為無法與女性正常交往,這種欲望只能在想象世界中得到曲折的釋放。剛剛抵達美國時,小泉八云曾在火車上偶遇一個好心的北歐姑娘。小泉八云說她是個挪威人,19歲,白皙,紅潤,健壯。小泉八云很喜歡這個陌生的漂亮姑娘,“從一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就愿意為她而死”[60],但礙于語言不通,再加上羞怯,小泉八云一直沒有與姑娘交談過。因為兜里沒錢,小泉八云在長途旅行中一直沒有吃過東西,正在苦捱的時候,姑娘遞過來一塊很大的面包,吃完后,小泉八云試圖向姑娘表示感謝,卻引起了姑娘的誤解和憤怒,于是故事在尷尬的沉默中結(jié)束了。這段沒頭沒尾,幾乎都算不上艷遇的經(jīng)歷,卻給小泉八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35年之后,也即臨死之前,他還以《我的第一次羅曼司》(“My First Romance”)為名將其記錄下來。在這件小事中,固然沒有什么浪漫可言,但它打著青春的印記,對于小泉八云來說,當然有觸動心靈的地方,對我們來說,則可以從中看出小泉八云面對女性時的自卑、慌亂、羞怯,以及與此相伴的過分想象的才干和將一切浪漫化的傾向。在文章的末尾,小泉八云充滿懷念地寫道:
即便是到現(xiàn)在,一想到讓那顆同情我的仁慈的心靈生氣、面紅耳赤的那一刻我還會臉龐發(fā)熱,為了她,我會滿心歡喜地獻出我的生命……但她的身影,那金色的身影,永遠與我同在;而且因為她,即便是她出身的那塊土地的名字對我來說都是那么的親切。[61]
這些語句可能只是小泉八云的一種文學表述的手法,我們當然不能過于穿鑿,認為他對北歐文學的熱愛僅僅是因為這個在人生中擦肩而過的挪威姑娘,但對一個四個孩子的父親來說,當回憶起35年前的一段青澀的往事,動不動就說要為之獻出生命,這顯然不是一種常見的表述。
第二節(jié) 父親與小泉八云
要理解小泉八云,就不能不談到小泉八云與父親的關(guān)系。跟母親一樣,這個從7歲起就未曾謀面的父親,同樣是小泉八云在一生中無法擺脫的心結(jié),對他的人格、心理乃至創(chuàng)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小泉八云在辛辛那提時的友人約瑟夫·圖尼森(Joseph S.Tunison)曾回憶說:“他總是帶著最深的敬愛談?wù)撍哪赣H,而對于父親他卻不喜歡,如果不說是憎恨的話。跟他相處日久的話,不可能意識不到,他的童年就是常年的苦澀?!?span >[62]小泉八云對于父親拋棄母親和家庭一直懷著怨懟之心。某種意義上說,小泉八云“戀母情結(jié)”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母子的過早分離造成的童年時的幼稚欲望無法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克服、超越,反倒被固著、強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對父親的憎恨導(dǎo)致的移情,也即小泉八云對母親過于熱烈的愛其實部分源自對父親過于強烈的恨。
這種情感大致依然可以在弗洛伊德式的“戀母情結(jié)”框架中得到解釋。因為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jié)”理論本身就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叭⒛浮庇菑膶儆凇皬s父”沖動的,也就是說兒子對父親地位的挑戰(zhàn)和取代才是這種情結(jié)的核心及目標,“娶母”本身就是一種取代父親的行為,是對父親的模仿和超越。在《圖騰與禁忌》中,弗洛伊德甚至用“戀母情結(jié)”來解釋人類文明起源中的諸多重大問題:如禁忌、道德、社會組織、宗教等。不過,相比于普通人,小泉八云的情況可能更加特殊一點。
小泉八云對父親的怨恨主要是因為他認為父親對于家庭的破裂負有責任。1856年7月查爾斯從克里米亞戰(zhàn)場回到都柏林,1857年1月查爾斯與羅莎正式離婚,1857年7月與艾麗西婭再婚,8月即攜后妻一家前往印度。無論內(nèi)情如何,查爾斯對于家庭責任的背叛是無可否認的。而且不同于對母親模糊的印象,對于這一年中發(fā)生的許多事,小泉八云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記憶,并相應(yīng)地,會有自己的判斷。
例如,對于查爾斯的后妻艾麗西婭,小泉八云就有著深刻的印象?!八麑ν甑幕貞洸粌H包括他那黑頭發(fā)、黑眼睛的母親,還有一個漂亮的金發(fā)女人,她以某種方式將他的幸福變成了痛苦?!?span >[63]在給弟弟的信中小泉八云回憶道:
有一天父親來到姨祖母的家里,帶我出去走走。他帶著我走到一個安靜的巷子,那里有座很高的房子,門前有長長的階梯。之后就有一位女士下來迎接我們,她穿著一身白,金黃的頭發(fā),很苗條。我覺得她像天使一樣漂亮——
可能是因為她親了我,抱了我,又送給我一本很漂亮的書,還有玩具槍。當我們走的時候,父親告訴我不要跟姨祖母說我們來過這里。但姨祖母發(fā)現(xiàn)了,把書和槍都拿走了,并且說那是個很壞的女人,父親也是個很壞的人。她就是那個后來成為父親第二任妻子的女人,后來死在了印度。[64]
關(guān)于這件事,在給阿特金森夫人的信中有大致相同的描述:
那天有太陽,天上有雨云,不過沒下雨。我穿著童裝。我們走了很長一段路。父親最后停在一座高高的房子的石階前面,我記得他敲了敲門環(huán)。進去后,一位女士到樓梯下面來迎接我們。她似乎很高,不過對于小孩來說,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印象可能也不太準確。我清楚地記得,她似乎比我以前見過的任何人都可愛。她彎下腰親了我,我似乎現(xiàn)在還能感覺到她的手的觸碰。然后我記得她送給我一把玩具槍和一本畫冊。在回家的路上,父親給我買了李子蛋糕,并且告訴我決不要跟姨祖母說這件事。我不記得我說了沒有。但姨祖母后來發(fā)現(xiàn)了這件事。她非常生氣,把我嚇壞了。她把槍和畫冊沒收了,我還記得那本畫冊里有張畫是大衛(wèi)殺死歌利亞。姨祖母十多年之后才告訴我為什么生氣。[65]
不難看出,除了措辭和細節(jié)上稍微有些差異,小泉八云對于事實的表述大致是一致的。從天氣、穿著、第一次見面、贈送禮物、姨祖母后來的反應(yīng)等種種情況分析,這件事可能發(fā)生在1856年的夏秋之際,即查爾斯與羅莎正式離婚之前。其實這次會面艾麗西婭給小泉八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個常年缺乏母愛的男孩,對于這樣一位年輕漂亮而又溫柔慷慨的女士,不但沒有任何的抵觸,而且是非常喜歡和渴望的。但他本能地感覺到這次事件的不同尋常。小泉八云在兩次表述中都對姨祖母發(fā)現(xiàn)真相的原因含糊其辭,這顯然是一種遮掩或是選擇性遺忘,事實可能就是他自己吐露了真相。而且從常理分析,對于孩子手里多出的玩具,監(jiān)護人不可能毫無覺察。如果說這時懵懂的男孩還沒有完全認識到這件小事中蘊藏的危機,那么在成年之后,小泉八云對于此事的回憶,一定夾雜著復(fù)雜的感情。一方面這是他童年不多的美好回憶之一,另一方面這件事更加印證了父親的罪惡,而且自己竟參與其中,毫無警覺,并對“敵人”一直抱以好感,這可能也讓小泉八云對母親懷有負罪感。一個證據(jù)是在1890年寫給弟弟的信中,小泉八云說:“我不會愛他(指父親)跟那個小時候親過我的金發(fā)女人在印度生的孩子的。”[66]事實也的確如此。
查爾斯與艾麗西婭再婚后,生了三個女兒。根據(jù)尼娜·肯納德的記述[67],在這三個異母妹妹中,利拉最早給小泉八云寫信,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yīng)。此后,布朗夫人也給他寫過信,同樣石沉大海。后來最小的妹妹阿特金森夫人給小泉八云寫信,不知為什么,小泉八云終于回信了,而且后來與這個妹妹保持了很久的通信。但他只肯跟這一個妹妹聯(lián)系,在1893年的信中,他很嚴肅地正告阿特金森夫人:
我只想要一個妹妹,在我心里沒有更多的地方。她們很漂亮,也很可愛。我樂于知道她們的成功,等等等等。但不要要求我給每個人都寫信,也不要給每個人看我的信。我的交際做不到那么廣。你說你會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這樣多好!假如我告訴你我是個非常嫉妒,非常小心眼的哥哥,如果我不能只有一個妹妹,我就一個也不要,怎么樣呢?是不是非常任性呢?不過這是真的。[68]
在1896年的一封回信之后,小泉八云突然毫無征兆地跟阿特金森夫人斷絕了聯(lián)系。阿特金森夫人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她揣測,哥哥曾經(jīng)多次對自己強調(diào)“一個妹妹就夠了”,有可能是自己反復(fù)建議他與其他妹妹聯(lián)系才導(dǎo)致了這種結(jié)果。而傳記者肯納德則分析有可能是與阿特金森夫人的聯(lián)系引發(fā)了小泉八云的思鄉(xiāng)病,影響了他的心理平衡,進而才引起他的退縮和自我保護。[69]
在筆者看來,其實阿特金森夫人的揣測可能更加接近真相。阿特金森夫人姊妹三人與小泉八云之間的聯(lián)系只在于查爾斯的那一半血緣,她們?nèi)四酥劣谡材匪贡舜酥g感受到的只是一種出乎血緣的親情。但小泉八云卻了解更多的家族歷史,他對于父親一直是怨恨的,而屬于艾麗西婭的那一半血緣,對于小泉八云來說更是一種刺激。不管出于何種考慮,小泉八云與最小的異母妹妹產(chǎn)生了親密的聯(lián)系,但這種聯(lián)系卻是違反小泉八云的理性和原則的,他必須將其置于可控的范圍之內(nèi),才能避免良心的拷問。而阿特金森夫人卻單純地希望他與另外兩個妹妹甚至是艾麗西婭的兩個前房女兒也保持聯(lián)系,共建“和諧家庭”,這對于小泉八云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因為這意味著對歷史的忘卻和對母親的背叛。而且,小泉八云也清楚,這些姊妹就個人而言,可能并不討厭,如果與她們聯(lián)系過多,產(chǎn)生感情之后,自己將陷入情感與原則沖突的尷尬境地。所以他才會將自己封閉起來,以保護自己敏感的內(nèi)心和慘痛的過去不受觸動。
相比于母親,小泉八云對父親的記憶稍多一些,因為父親從克里米亞回國的那一年他已經(jīng)6歲,頗能記住一些事情了。但由于小泉八云當時已經(jīng)在姨祖母家,查爾斯又忙著離婚和追求新歡,父親留給他的印象仍然很淡薄。他給弟弟的信中回憶說:“我記得父親跟部隊進入城區(qū)的時候把我放在馬上。我記得跟一群穿紅外套和條紋褲子的男人一起吃飯,我就在桌子底下爬來爬去,掐他們的腿?!薄拔抑挥浀靡娺^父親四次——不,是五次。他從來不跟我親熱,我老是覺得很怕他。”[70]在給妹妹的信中,他也說:“他從來不笑,所以我有點怕他。”[71]
在對妻子的講述中,他珍藏著一段美好的回憶:
我只記得一次,我跟爸爸在一起的時候是開心的。是的,就那一次。那時我還是個孩子,可能就像嚴或是清那么大。我正在跟我的保姆玩。后面?zhèn)鱽硪魂圐R刷刷的腳步聲響。保姆笑了,把我舉了起來。我看到我的爸爸經(jīng)過。我用我的小手(現(xiàn)在卻這么大了)跟他打了個招呼。爸爸把我從保姆手里接過來,把我放在馬背上。我看到馬后面跟著許多士兵,邁著正步。那一刻,我幻想著自己是一個將軍。只有在那一次,我覺得他是個多么好的爸爸。[72]
每當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筆者都會有一種為之心酸的感覺。殘酷的生活讓小泉八云選擇了憎恨自己的父親,然而在那個被拋棄的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又何嘗不像其他人一樣,渴望著父親強壯的臂彎呢。
小泉八云還記得自己與父親最后一次見面:
我最后一次見到父親是在特拉莫爾,他請假來看我。我們在海邊散步。那天很熱,父親那時候已經(jīng)開始禿頭了,當他摘下帽子的時候,我看到他頭頂上布滿了汗珠。他說:“她很生氣,她永遠不會原諒我了。”她是指姨祖母。我再也沒有見過他。[73]
這就是小泉八云關(guān)于父親幾乎所有的記憶了。我們當然可以看出這其中隱藏的父子之情,但由于見面太少,查爾斯又不善表達,父親留給小泉八云的就只是一個威嚴的印象。年紀漸長之后,小泉八云對于父親有了自己的判斷。查爾斯在印度的時候曾給兒子寫過一封長信,里面談到蛇、大象、老虎之類,還提到一只老虎怎樣進了他的房子。查爾斯顯然希望能跟兒子緩和一下關(guān)系,據(jù)小泉八云的回憶,父親還很貼心地用印刷體工整書寫,以便他能看懂。但小泉八云沒有領(lǐng)情。“我從來沒給他寫過信。我記得姨祖母曾跟我這樣說:‘孩子,我并不禁止你給你父親寫信。’但她看起來并不像是希望我寫的樣子,而且我很懶?!?span >[74]顯然,懶惰并不是小泉八云拒絕給父親回信的真正原因——被拋棄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當然不是一封示好的書信所能彌補的。
在與父親的關(guān)系中,最具標志性的事件莫過于小泉八云的名字了。關(guān)于小泉八云的姓名有很多說法[75],但根據(jù)最權(quán)威的資料,也即小泉八云受洗的文件來看,他的姓名應(yīng)該是帕特里克·拉夫卡迪奧·赫恩。帕特里克(Patrick,小泉八云有時也拼成希臘化的Patricio)是個帶有強烈愛爾蘭色彩的名字。因為帕特里克是在古代愛爾蘭傳教的圣者,傳說中愛爾蘭的保護神,每年3月17日的圣帕特里克節(jié),如今已經(jīng)成為愛爾蘭的國慶日和全世界愛爾蘭人的節(jié)日。這個名字顯然是父系的象征,也是小泉八云真正的名字。從出生直到赴美之前,家人、朋友對他的稱呼就是帕特里克。而拉夫卡迪奧則是作為小泉八云出生地的希臘島嶼的名字。然而赴美之后,小泉八云卻自己改了名字。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說我的名字是‘虛構(gòu)的’是不對的:這是媽媽給我的名字。我一來到這個國家就把Patricio那個名字放棄了。”[76]姓名從本質(zhì)上說只是一個符號而已,但對于人的心理來說,它的意義非常重大。它是人自我認同的一個標志物。改名往往意味著自我認同的劇烈變化。小泉八云舍棄了代表著父親、愛爾蘭及在歐洲度過的一切的“帕特里克”,而將自己的中名,代表著母親、希臘、童年以及他所失去并渴望擁有的幸福的“拉夫卡迪奧”作為自己唯一的名字,顯然宣示了一種態(tài)度。
其實稍加留意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小泉八云對父親的態(tài)度并不像他宣稱的那樣堅決。前往美國時,他身邊帶著父親的照片。抵達辛辛那提后,由于無力交納房租,小泉八云曾被房東掃地出門,并失去了所有行李,這其中也包括父親的照片。小泉八云對此顯然是非常遺憾的。多年后,弟弟詹姆斯與他取得聯(lián)系,寄給他一張父親的照片,小泉八云馬上就回信要求復(fù)制一張。在跟阿特金森夫人聯(lián)系時,他又向妹妹索要父親的照片。如果小泉八云真的對父親那樣漠然,那么父親的照片對他又有什么意義呢?
關(guān)于小泉八云與父親的關(guān)系,有一篇文章是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的,即1874年1月25日發(fā)表于《尋問者》的《在鬼魂之中》(“Among the Spirits”)。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件非常離奇的事件:一位《尋問者》報的記者——“他”,應(yīng)邀前去參觀一個靈媒組織的降神會。沒想到真的招來了鬼魂——記者先生死去的父親。他試著跟父親的鬼魂進行對話:
“你有什么話要對我說嗎?”
“是的?!?/p>
“是什么呢?”
“原諒我。”——長時間的低語。
“我沒有什么要原諒的。”
“你有,真的?!薄浅D:?。
“是什么呢?”
“你很清楚?!薄f得很清晰。
……
“我不該那樣對你:原諒我”——聲音較大,很清晰的低語。[77]
記者希望父親更加清楚地講明需要原諒什么,鬼魂卻表示不愿意當著他人的面講述。在爭取讓鬼魂寫下來的時候,降神會被闖入的人打斷了。
這篇文章的副標題叫做“一個《尋問者》記者與父親的交流”,小泉八云在整篇文章中都使用了第三人稱視角,但這位記者其實就是指他本人,因為文章中出現(xiàn)了父親的真實姓名、經(jīng)歷等非常明確的信息。不過即便如此,這件事情的真?zhèn)我廊粺o法判斷。因為文章中描寫的通靈之事顯然與我們的常識和理性相悖,此外更加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并不知道這篇文章到底屬于新聞紀實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但無論這件事是小泉八云的親身經(jīng)歷還是小說家言,它的文本價值是一樣的?!对诠砘曛小访枋龅氖切∪嗽苾?nèi)心的隱痛,宣泄的是他對父親的怨恨之情。父親的道歉顯然是小泉八云內(nèi)心欲望的一種外化,他并不愿意永遠背負著被拋棄的委屈和對父親的憎恨,他希望與父親和解,希望擁有父愛,希望擁有正常的家庭、童年、生活……
所以父親對于小泉八云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復(fù)雜的。如果將這父子倆的人生軌跡做一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在成年之后,查爾斯和小泉八云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他們的一生都在四處漂泊中度過;他們都很短命,最終都客死異鄉(xiāng);他們的第一次婚姻都發(fā)生在異國,都娶了與自己不屬同一階級的異族婦人;他們的第一位妻子都不識字;他們的第一次婚姻都以失敗告終,并最終在第二次婚姻中穩(wěn)定下來……這些當然可能只是一種巧合,但也同樣存在著其他可能,如小泉八云繼承了與父親類似的性格與氣質(zhì),或者,是小泉八云潛意識驅(qū)動下對父親行為的模仿與追隨?
如果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不管父子情感如何,兒子將父親作為行為的摹本并不奇怪。譬如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在父親暴力下成長的男孩,盡管對自己的父親深惡痛絕,但當面對麻煩時,卻非常自然地傾向于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因為父親就是成熟后的兒子,兒子就是幼稚期的父親,父親不僅為兒子提供了成長的榜樣,甚至提供了規(guī)則和范式。兒子如果崇拜父親當然是如此,即便是在俄狄浦斯情結(jié)式的父子沖突模式下,兒子對父親的模仿和超越依然是應(yīng)有之義。我們不妨看一段小泉八云寫給妹妹的話:“比起英國,我更加希望能去印度看看,探究一下它的傳統(tǒng)。直到去年,我才確切地知道,父親曾經(jīng)去過西印度群島。我去那里時,有一種最最奇怪,最最神秘的感覺,好像似曾相識一樣。我想在印度我會有更加奇異的體驗的。”[78]
小泉八云寫這封信是在1893年,而在赴日之前,他曾在西印度群島待過兩年。有意思的是,查爾斯也去過西印度群島。他曾被派駐多米尼加和格林納達,而且待在那里的時間比兒子還要長一些。這又是父子間的一個共同之處。小泉八云在提到這件事時,用了一個很謹慎的說法:“我才確切地(positively)知道。”那么在此之前,小泉八云是否“不太確切地”知道點什么呢?促使小泉八云前往西印度群島的,除了機緣,是否還有隱秘的追隨父親腳步的無意識沖動呢?小泉八云對于東方的迷戀,乃至最終前往日本,是否是在模仿父親,尋找自己的“希臘”呢?
第三節(jié) 小泉八云的渴望與焦慮
小泉八云無疑是個個性鮮明的人,他敏感、羞怯、溫和、善良,喜歡獨處,但有的時候他又熱情如火,多疑、暴躁、尖刻。這種性格與他的人生軌跡、文學創(chuàng)作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但如果細心考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泉八云身上的許多特質(zhì),都可以在其童年經(jīng)歷中找到淵源。
在剛剛能夠?qū)κ澜缧纬奢^為清晰的判斷的年紀,小泉八云就與自己所有的家人——母親、父親、弟弟永遠分開了。后來,他被姨祖母收養(yǎng)。公平地說,姨祖母對他還算盡心,他衣食無憂,還是大筆財產(chǎn)內(nèi)定的繼承人,這部分地彌補了小泉八云被父母拋棄的缺憾。然而由于他的“頑劣”以及圍繞姨祖母財產(chǎn)的明爭暗斗,小泉八云逐漸被姨祖母疏遠、放棄,最終被送往美國。這時的小泉八云已經(jīng)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幼兒,這種再次被家人拋棄的痛感深深地傷害了他。在給一個日本學生的信中,他回憶道:
當我還是個16歲的男孩的時候,雖然我的親戚中有些非常富有,但沒人愿意為我掏錢完成我的學業(yè)。我不得不變成了你們絕不會去做的傭人。我失去了部分視力,有兩年的時間都病倒在床上。我不得不克服一切困難自學。但是要知道,我是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長大的,身邊到處是西式生活的奢華之物。[79]
慘痛的童年經(jīng)歷給小泉八云造成了一生的影響,使他對家庭總是抱著一種復(fù)雜的態(tài)度。一方面他渴望獲得家庭的溫暖,渴望親情,而另一方面,他又為不安全感所包圍,對身邊的幸福充滿了疑慮。
初抵美國的小泉八云,一無資金,二無技術(shù),三無人脈,過著半流浪的生活,嘗盡了人間的艱辛。直到一個印刷商人亨利·沃特金(Henry Watkin)出于同情收留他作雜役,生活才逐步走上正軌。小泉八云對亨利·沃特金尊敬、熱愛,離開辛辛那提后,他們還保持了多年的通信。米爾頓·布朗納后來將小泉八云的書信收集起來出版,即《烏鴉來信》。
在這些書信中,稱呼很有意思:“長著獅子般大腦袋的沃特金先生,被親昵地叫做‘老頭’或是‘爸爸’,而男孩,則因為他黑色的頭發(fā)和膚色,他思想的陰郁,以及他對愛倫·坡的熱愛,自稱作‘烏鴉’,這是他所鐘愛的一個名字?!?span >[80]
沃特金比小泉八云大26歲,他對小泉八云的照顧和寬容,使小泉八云體驗到了從未擁有的父愛的感覺。他對沃特金的稱呼幾乎都是“親愛的爸爸”(dear Dad),“親愛的老爸”(dear old Dad),偶爾會稱為“親愛的父親”(dear old father),有時會親昵地叫“老頭”(old man)。而自己的署名,有的時候干脆會寫“你的兒子”。顯然,沃特金已經(jīng)被小泉八云當作了父親的替代者。在小泉八云的書信之中,即便是與弟弟、異母妹妹,也沒有過如此輕松親密的語氣。而更多的時候,小泉八云會將自己稱作“烏鴉”,有時署名的時候,干脆就畫一只烏鴉在上面。之所以起這個名字的原因,上文已經(jīng)做了介紹,更詳細一點說,“烏鴉”來自愛倫·坡的名詩《烏鴉》(“The Raven”),青年時代小泉八云曾為愛倫·坡而著迷,他的怪談類作品也頗有愛倫·坡的味道。但有意思的是,在給沃特金的書信中,小泉八云不僅會署名為“烏鴉”,甚至經(jīng)常將其當作自稱。比如在1881年年底的一封信中,小泉八云整封書信都用“烏鴉”代指自己,比如他會說“烏鴉希望見到你”,“烏鴉不能到北方去”,“烏鴉的日子是這樣過的”[81]等等,甚至連代詞,他都會改用“它”(it)。從心理學上看,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是幼稚狀態(tài)的表現(xiàn)。兒童一般需要先經(jīng)過這個階段,才能發(fā)展到用“我”認知自己的程度。而成年人用第三人稱自稱,一般是故意或無意識地將自己降格的一種撒嬌行為??梢娫谛∪嗽菩哪恐校呀?jīng)將沃特金當作可以依賴的家人、長輩來看待了。
1874年,年僅24歲,剛剛從貧困潦倒中穩(wěn)定下來的小泉八云與黑人廚娘福麗(Althea Foley)結(jié)婚了。這段婚姻不管怎樣看來也不太般配,而且小泉八云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當然,作為旁觀者,而且是百年之后的旁觀者,我們無法確定讓他們走到一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也無權(quán)進行道德評判——愛情本來就是不顧一切,不計后果的,尤其對一個浪漫主義者來說更是如此。但僅從心理上揣測,如果說小泉八云如此急于與福麗結(jié)婚(不是同居,而是要建立一種正式的、穩(wěn)定的、合法的婚姻關(guān)系),是出于一種對未曾擁有的家庭烏托邦的渴望,大概是不錯的吧。
但這段婚姻沒有滿足小泉八云對于家庭幸福的想象,反倒給了他一個非?,F(xiàn)實的教訓(xùn)。此后,小泉八云一直保持單身(當然這不僅是一種主動選擇,也有生活所迫的原因),直到前往松江,遇到小泉節(jié)。
在多年的漂泊之后終于品嘗到了家庭幸福的小泉八云,似乎并沒有更多的奢望。在1892年6月7日寫給阿特金森夫人的一封信中,小泉八云說:“我沒有孩子,也沒指望會有?!?span >[82]值得注意的是,小泉八云沒有說自己不想要孩子,他只是沒“指望”(expect)會有,也就是說他其實是希望有孩子的。小泉八云很幸運,就在第二年,他的長子出生了。在1894年春寫給妹妹的信中,小泉八云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當我還只有35歲的時候,我就開始對有孩子的朋友感到嫉妒。你可能會笑我,也可能會覺得這很奇怪。我知道他們的麻煩、焦慮和艱難,但我看到他們的兒子在長大,成長為帥氣、聰明的小伙子。我曾對自己說:“我是永遠都不會有孩子了。”對我來說似乎是這樣的,一個人沒有孩子,那他死了就算徹底拉倒了,對這樣的人來說,我想(有些國家的人的確是這樣思考的),死亡將會是一種徹底的永恒的黑暗。然而,當我聽到我的兒子——過去這些年一直夢想的兒子——的第一聲哭聲的時候,我一下有了一種神奇的“雙人”的感覺。就在那一刻,而且只有那一刻,我不是想到的,而是感覺到“我是兩個”了。這很神秘但卻給我提供了改變一切前世觀念的思想。我兒子的目光對我來說依然是一種奇妙的美麗的東西:當他看我的時候,我感覺就像我在看著自己一樣。[83]
由此我們知道,小泉八云不僅不是不想要孩子,反而是特別希望能夠有個孩子。妻子的懷孕、生產(chǎn)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幸福。既然小泉八云這么喜歡孩子,為什么他沒有做過規(guī)劃呢?尤其是當他說沒有“指望”的時候,早已與小泉節(jié)結(jié)婚了,為什么不能“指望”呢?
這可能依然源自他的童年經(jīng)驗。因為從來沒有擁有過幸福,小泉八云可能多少對幸福有些恐懼感。他不敢指望自己擁有幸福,因為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當幸福來臨的時候,他也不敢掉以輕心,因為不知什么時候,幸福又會失去。他對幸福充滿渴望,但又容易焦慮。查爾斯可以說是給兒子豎立了一個榜樣,一個父親形象的負面榜樣,小泉八云無意識中可能在模仿父親的行為舉止,但另一方面,他又在與這種模板角力,希望自己不要成為一個父親那樣的父親。但可惜的是,父親只教給小泉八云怎樣不成為一個壞父親,父親對兩個兒子都沒有盡到責任,小泉八云知道自己要負責任;但另一方面小泉八云卻不知道怎樣才是一個好父親,無邊的責任感讓他充滿了焦慮。
在寫給沃特金的一封信中,小泉八云談到一雄出生后自己的感受:
當然,我為他十分焦慮。他不能成為一個日本人——他的靈魂、長相完全是一個英國人。我必須得讓他在國外受教育?!医^不會再要孩子了。我覺得這種事情的責任太重大了。但孩子就在那里,活生生地存在著。我必須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獻給他。我希望他永遠不要做他爸爸曾經(jīng)做過的那些蠢事?!屛覍λ奈磥沓錆M了各種各樣的焦慮。[84]
所謂焦慮,是人對于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不確定狀況的一種擔憂。當然,這種不確定狀況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它肯定是負面的,沒有人會為飛黃騰達而焦慮,不確定的是壞事何時發(fā)生,怎樣發(fā)生,到什么程度。恰恰因為這種不確定性,人們無法預(yù)先準備應(yīng)對方案,所以才會有焦慮。小泉八云在前半生中承受的一切,讓他對世界的殘酷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對生活缺乏安全感,對未來充滿了不安定感。小泉八云對成功的追求,對金錢的渴望,對家庭的向往,其實都是在追求一種安全感。兒子的出生,一方面讓小泉八云體驗到了夢寐以求的家庭幸福,但另一方面,失去這種幸福的可能和對兒子未來的擔憂交織起來,卻產(chǎn)生了更大的焦慮。這種必須保障兒子幸福的責任感和其實根本無法保證這一點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壓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小泉八云甚至都不想再要孩子了[85]。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小泉八云的責任越來越大?!拔铱释晒Α紫仁菫榱藘鹤拥木壒?。要創(chuàng)造別人的未來,感受到這種責任——這顯然改變了生活的面目。當然,我總是感到害怕,但我努力并懷有希望。”[86]
但小泉八云的焦慮卻無法減輕,因為他開始為自己的身后事?lián)牧恕?895年2月,在寫給沃特金的一封信中,小泉八云意識到自己開始變老了,他的頭發(fā)開始變白,身材也發(fā)福了:“換句話說,我已經(jīng)翻過山開始走下坡路了。我前面的地平線已經(jīng)變黑了,冷風嗖嗖的。不過我一點也不關(guān)心那神秘的結(jié)局——只有一點,如果我活不到跟我父親差不多的年紀,我的兒子會怎么樣呢?”[87]
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小泉八云已經(jīng)45歲了,而他的父親查爾斯只活了47歲,這顯然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在1896年的另一封信中,小泉八云甚至說:“我只祈求神明能讓我活到他18歲或是20歲。”[88]死亡本身并不是小泉八云最在意的,他焦慮的是死亡之后家人,尤其是兒子的未來。為此,他也做了一些規(guī)劃和應(yīng)對。其實小泉八云轉(zhuǎn)職到神戶《紀聞》報、加入日本國籍等,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為身后家人的前途謀劃。為了家人,小泉八云還開始攢錢。
總體來說,小泉八云不是個善于賺錢的人,他對金錢缺乏概念。跟金錢相比,他更熱愛自由。在新奧爾良的時候,他收入不高,但小泉八云說“我每周只掙差不多十塊錢,但這也比每周掙25塊當報紙的奴隸強?!?span >[89]在西印度群島度過的兩年,小泉八云幾乎沒有什么收入,但他卻為那里的風土人情和舒緩的生活節(jié)奏而傾倒,幾乎到了樂不思蜀的地步。他一生中只做過兩次生意,都以慘敗而告終。一次是在1874年,他在辛辛那提創(chuàng)辦了一份叫做《眼鏡》(Ye Giglampz)的漫畫小報,但由于缺乏訂戶,最后只好歇業(yè)大吉。另一次是在1879年,小泉八云在新奧爾良開了一家飯館,專營廉價飲食,不久也失敗了。這兩次創(chuàng)業(yè),不但沒有為小泉八云帶來財富,反倒將他在文字生涯中積攢的一點錢都敗光了。很顯然,小泉八云的天分不在生意上。比如在《眼鏡》倒閉之后,小泉八云利用自己在《尋問者》報工作的便利,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記述了這份小報從誕生到死亡的過程。在文中,小泉八云將雜志失敗的原因歸罪于美國讀者的品位。他甚至說“如果這份報紙不能靠著我的品味存活下去它就必須死亡——這就是關(guān)于它的一切。即便把美國國庫里的所有金子都給我,我也不會出賣《眼鏡》的節(jié)操?!?span >[90]顯然,小泉八云并沒有弄清楚他的目標到底是賺錢還是實現(xiàn)文學理想。
其實對自己的商業(yè)天分到底如何,小泉八云是清楚的。剛剛抵達新奧爾良的時候,他在給沃特金的信中說:“你知道我根本不了解生意上的事情。關(guān)于生意,有什么好問我的呢?”[91]小泉八云之所以希望賺錢,更多地出自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安全感的追求。就像妻子小泉節(jié)所說:“他非常不在乎錢,直到晚年才有所改變,因為他的健康越來越差,他覺得可能活不長了,開始對家庭的未來感到憂慮”[92]。小泉八云自己也有類似的表述,在給沃特金的一封信中,他透露:
我已經(jīng)攢了3500到4000塊美金了,聽到這個,你不會覺得我沒什么進步了吧。不過我把一切,或者說能夠合情合理地做到的一切,都放在我妻子的名下了。未來看起來異常灰暗。反對外國影響的反應(yīng)非常激烈,我每天都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我最終是要離開日本的,至少在若干年之后。我第一次遇到你的時候才19歲,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44歲了,唉,在我涅槃之前,我估計還有好多麻煩呢。[93]
小泉八云寫這封信是在1894年,長子一雄才一歲,他已經(jīng)為未來積攢了一大筆錢,但這些錢并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的安全感??梢哉f,焦慮感對于小泉八云來說,是伴隨始終的。
小泉八云的許多心理狀態(tài)都可以通過他的夢境加以解讀。小泉八云是個非常重視夢的作家,他的不少作品就干脆以“夢”“空想”等命名,比如《一個夏日的夢》(“The Dream of a Summer Day”)、《幻想及其他空想》(“Fantastics and Other Fancies”)等。除了作品,他在生活中也常常講述自己的夢幻,而這些記錄也就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解析小泉八云思想與心理的素材。當然,與解夢大師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欲望尤其是性欲的曲折表達不同,在筆者看來,小泉八云所記述的多數(shù)夢境,都與焦慮有關(guān)。
小泉八云的有些夢其寓意是相當明顯的。例如,1889年,在致一位女性友人的信中,小泉八云談到了自己的夢。他夢到在一所鄉(xiāng)間別墅,自己的朋友克雷比爾(Henry Krehbiel)在那兒,他告訴小泉八云自己要到歐洲去了,再也不回來了。而這位女性友人也要離開了,小泉八云正在給她收拾東西。每個人都在說話,但卻聽不到聲音。關(guān)于這個夢,小泉八云自己就做了很好的解釋:“我記得最清楚的感覺就是每個人都要走了,而我一個人被留在那里,或者是任何我喜歡的地方?!蚁雺舨淮硎裁?,或者相反,像俗話說的,它意味著相反的東西,那就是我要離開到什么地方去了,而這是我還不知道的?!?span >[94]這封信沒有署具體日期,只知道寫于1889年,即赴日的前一年。但在11月寫于紐約的另一封信中再次提到了這個夢,所以時間應(yīng)該也相距不遠。次年3月小泉八云就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輪船,所以此時的小泉八云即便不能確定赴日的事情,至少也是有思想準備的。這個夢如小泉八云自己所說,顯然是在曲折地表達與友人分離的不安。但有意思的是,在夢中,小泉八云一個人被留在了一個鄉(xiāng)間別墅,這是一個“很大的”“溫暖的”“舒適的”地方,這顯然是因為小泉八云的目的地是他一直渴望的東方,有此作為補償,他的分離焦慮并沒有給他帶來太大的壓力。
1897年,已在東京大學擔任講師的小泉八云,在給松江故友西田千太郎的信中談到了自己的一個夢。他在松江上課時,有個島民常來聽他上課,聽完后就會過來與他親熱地交談一番。
我經(jīng)常夢到那個人,經(jīng)常如此。而夢也總是一樣的。在夢里,他是一個漂亮的不大的學校的校長,學校在一個很大的花園里,周圍有高高的白墻環(huán)繞。我穿過鐵門進到那個花園里。那里永遠是夏天。我為那個人教書,那里什么都是溫和的、熱心的、舒適的、美麗的,就像過去在松江一樣。他也總是重復(fù)著很久以前對我說過的那些熱情的話語。如果我能找到那個有著白墻和鐵門的學校的話,我希望能到那里教書,即使付給我的薪水只是在課程結(jié)束后跟我說的那些熱情的話也行。[95]
這個夢并不難理解。初到日本的小泉八云為了生存,誤打誤撞成為了一名教師,但以他的學識和經(jīng)歷,對這個職業(yè)是有畏難感的。沒想到松江淳樸的學生、同事、市民給予了他最大的熱情,這讓小泉八云一生都難以忘懷。但出于生活的考慮,小泉八云離開松江,先后前往熊本、東京教書[96],這些地方除了薪水,其他方面都不能讓小泉八云完全滿意,這也就使得松江的經(jīng)歷顯得愈發(fā)珍貴。小泉八云的這個夢是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渴望的一種非常直白的表現(xiàn)。不過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幾個細節(jié):他理想的這所學校有個很大的花園,那里永遠都是夏天?;▓@被高高的白墻環(huán)繞,還有鐵門把守。在上文提到的與友人分離的夢中,那個讓小泉八云感到舒適的鄉(xiāng)間別墅,同樣有一個大花園,同樣很溫暖。雖沒有鐵門,但周圍有高高的樹籬,“比人還要高許多”。不難看出,小泉八云潛意識中的理想境地,大致有著固定的標準?;▓@和永夏指向他童年記憶中美好的部分,而能夠與外界隔絕的圍墻、樹籬、鐵門則代表了他的不安和尋求安全感的渴望。
1903年,在被東京大學解聘后,急著尋找工作的小泉八云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自己做了一個沒錢的夢。他獨自在一個美國的城市,身上就剩了10美分,還要拿出3美分寄一封信,身上只剩了7分錢吃飯。[97]而據(jù)小泉節(jié)回憶,在臨死的當天早上,小泉八云還向她講述了自己昨夜的夢:“我做了一次長長的、遙遠的旅行?!?span >[98]這樣的夢無疑都是他對于生存壓力的一種焦慮反應(yīng)。
當然,小泉八云的夢也并非都如此明了。在《漂浮》(“Levitation”)中,小泉八云記錄了一個自己常做的夢。開始他站在樓上的窗口,突然從窗口跌落了下來,恐懼感籠罩了他。不過這跌落的過程比他想象的要漫長,他不停地往下落,直到新的感覺取代了恐懼: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在下落,而是在漂浮。他慢慢地降落到地上,又飛了起來?!叭藗兺O聛矶⒅铱?,我感到一種具有超人力量的狂喜,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像是個神?!?span >[99]即便在快要清醒的時候,小泉八云還在對自己說,這是個夢,但飛翔的感覺是真的。“如今我已經(jīng)學會了如何飛翔,我不會忘記的,就好像會游泳的人不會忘記怎么游水一樣。明天早上我會飛過城市的屋頂,讓人們大吃一驚?!?span >[100]
小泉八云說,自己常常做類似的夢,有時飛過田野,有時飛過街道,但有一點是不變的,他在夢里都會確定,自己醒來后真的會具有這樣的能力。在《漂浮》中,小泉八云試圖對自己的這個夢做集體無意識的解讀,他懷疑這是人類從始祖時代遺留下來的記憶,他甚至猜想人類是否在某一階段曾經(jīng)具有飛翔的能力。但以筆者看來,小泉八云的這個夢依然是個人經(jīng)驗,而非集體無意識的表現(xiàn)。從高處跌落其實暗喻著失去原來的地位。如前所述,小泉八云一直對生存有一種不安定感,跌落的恐懼意味著他擔心失去所擁有的東西。但赴日之后,逐漸向好的生活條件,尤其是妻子的大家族給他提供了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夢中的跌落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而是緩慢觸地,變成了漂浮和飛行。值得注意的是,小泉八云在夢中并不只是飛行而已,他還需要觀眾,他的飛行能力引發(fā)了他人的驚訝,并且在意識到這是個夢的時候,他還在說服自己,希望醒來后依然具備這種能力。這可能是小泉八云欲望的表達,即他在潛意識中,有著強烈的通過自己的能力(寫作)出人頭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