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重新定義每個個體
經(jīng)管學院
鄭立文
我習慣在每一本書中找尋自己的影子。有人說,讀書是一個神奇的過程,它讓人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只是萬千光點中模糊的一個;但在我看來,閱讀又必然會帶有個人的印記。
《瓦爾登湖》卻是一本充滿了回憶與自傳性質(zhì)的書——于是,我嘗試著將我淺薄的人生經(jīng)歷與本書重合,獲得一些屬于自己的獨家感受。當梭羅在描寫自己建造小屋的經(jīng)歷,還有瓦爾登湖旁“實際不宏偉”的景色時,我覺得我能看到一些故鄉(xiāng)的影子。
高考過后我從北京回到老家,事實上,我也只是個故鄉(xiāng)的匆匆旅客。北京給予了我更高質(zhì)量的生活水平,更寬廣的眼界與人際交往圈;它也讓我看到了競爭的緊迫性。當我回到家,我沒有辦法放慢自己生活的腳步,我不明白,為什么大家都這樣無欲無求,卻這樣快樂。我們可以住已經(jīng)三十年的房子,可以接著用推拉式的窗戶,可以從雨后的青苔上從容地走過;我們可以吃不到山珍海味,買不起奢侈品牌,可以坐不了小轎車,逛不到高級商場??擅總€我不認識的同鄉(xiāng)都朝我和善地笑著——也許小城的學生會為課業(yè)壓力抱怨,也許青年們還在為找工作而奔波,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是快樂的。
于是我開始一點點回憶自己在故鄉(xiāng)的日子:未來并不是那么明朗,前方有許多艱難險阻,但還好,我還有很多的機會,有知識來改變命運;還好,我還是很快樂。
而現(xiàn)在的我已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奔跑得比原來更賣力,生活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我似乎變得越來越清醒,對自己的責任感越來越強;但我好像永遠不能滿足似的:因為知道了前路漫漫,承載了太多的期待與陌生的注視,所以才無法停下跋涉的腳步。于是,“欲望”驅(qū)使著我走得越來越快。
但,當我躺回童年的木板床,看向故鄉(xiāng)的天空,看到長江水高高地漲起,我好像也有些明白了,就好像近兩百年前,梭羅發(fā)出了一聲感嘆:
“我腳下的地方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是啊,生于小城,與梭羅近似的人生經(jīng)歷,似乎讓我有了一種特權(quán),讓我能夠感同身受著看到一個梭羅的側(cè)面。梭羅好像站在歷史的制高點,用輕蔑的眼光審視著整個物質(zhì)世界;而這其中的我,則仿佛被嘲笑了。
因此我認為,《瓦爾登湖》不是否決工業(yè)文明,也不是惋惜“古典之殤”,不是倡導文明后退,而是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究竟什么是文明?
當我們以物質(zhì)的堡壘為基礎,構(gòu)建起隱形的、社會中的條條框框,定義出高等的城市、高等的人、高等的生活品質(zhì)時,我們真的能培養(yǎng)出精神的貴族與國王嗎?
梭羅顯然是在追求一種極致的自治,似乎是在重新定義一種“資本主義背景下的核心價值觀”,希望每個國民不是把自己當作合眾國的公民來活,而是當作自然的兒女。我們都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
于是他說:我們不過是人而已。只要有足夠的技術(shù),付出等量的勞動,我們就可以簡單地生活,我們可以拋棄物質(zhì)的輝煌,來成就精神的自我超脫。我們應該重新定義人:將人從人類社會中抽離出來——現(xiàn)在我們既不談什么契約精神,也不說什么自由平等,更不言披上訴求與欲望外衣的人文主義;我們談談自己作為大自然中的生物,都做了些什么;我們對物質(zhì)的訴求,讓自己快樂了嗎?如果每個人都對自己有這樣準確的定位,這個社會的隱形架構(gòu),會不會更加完善,更加牢固,更加富有秩序呢?我們的貧富差距,會不會逐漸縮小呢?
我想,這便是梭羅希望告訴我們的:摒棄世俗的眼光,解放人的天性,無非將自己作為個體活著。我們生存需要吃穿住行,卻不一定需要享受錦衣玉食;我們可以訴求更好的生活,卻應該建立在最基本的要求之上,且在行使權(quán)利的同時,不排他——人的滿足感本身就來源于自己的定義,又為何一定要比個高下呢?
在社會競爭的洪流之中,當代的青年,必然不能夠逆流而行,因此我不得不承認,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追尋梭羅這種非排他性的自由;但我們能做的,是盡量順從自己的本心活著,是在訴求目標時,試著享受既定生活的過程——去尋找一些快樂,去讓自己快樂。
讓我們重新定義每個個體,重新定義“我”。不用別人的愛好,定義我的存在,走在自己的路上,梭羅是我,我即梭羅。

作者簡介:
鄭立文,女,來自北京市,畢業(yè)于北京市十一學校,2016年考入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經(jīng)濟與金融專業(yè)。曾獲2016年清華大學新生獎學金、2015年度十一學校校級年度榮譽學生提名獎、第五屆“方圓”獎學金。
母校寄語:
致最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你遠來是為的這一座山/你在階梯上遠望西山的風和雨/在穹頂下遼闊了心胸
你遠去是為了山那邊的海/思方行圓,志遠意誠/攜你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你們真的很幸運——畢竟,在十一的每一天都彌足珍貴。在這里,你們能夠找到自我,但亦深知規(guī)則與契約的力量;你們能遇到最真摯的老師,最友善的朋友。
記住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堅實而自省地走下去。
天下誰人不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