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
今天是汶川地震的第一個哀悼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我住所樓下的街道上人群肅立,車輛排成長龍;我聽到喇叭長鳴,還有陣陣汽笛聲從電視里呼嘯而出。
默哀之后,我重讀了自己的舊作《夏季臺風》。這部小說的寫作開始于一九八九年夏天,完成于一九九〇年冬天。
仿佛是故友重逢,親切和陌生之感同時來到。這是一個有關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的小說,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是距離唐山千里之外的南方小鎮(zhèn)。就像五月十二日下午汶川地震時,我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住所也搖晃起來,在住所安靜以后,吊燈仍然在搖晃。我想,這就是影響。我在《夏季臺風》里抹去了具體的地點,可是里面的感受全部來自于我十六歲時候的浙江海鹽?,F(xiàn)在我用四十八歲時汶川地震時的感受,重溫了十六歲時唐山地震時的感受。影響就是這樣,時間不能限制它,空間也不能限制它,它無處不在,而且隨時出現(xiàn)。
《夏季臺風》與其說是一個關于地震的故事,不如說是一個關于對地震恐懼的故事。這個故事喚醒了我很多真實的記憶。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以后,我生活的海鹽也發(fā)生了一次地震,于是人們紛紛露宿操場、空地和街邊,那個夏天人人覺得唐山發(fā)生過的地震馬上就要在海鹽發(fā)生了。如同小說里所描寫的那樣,由于當時信息的閉塞,只能依賴街頭傳言,唯一權威的聲音來自縣廣播站的廣播,可是我們縣里廣播站預報地震時的依據(jù)是來自鄰縣的廣播,昨天剛說沒有地震,今天又說有強力地震了。人們被縣里的廣播來回折騰,這個最具權威的聲音到頭來成為了最大的謠言中心。這個故事就是表達了這樣的狀態(tài),人們在精疲力竭之后只剩下昏昏沉沉的狀態(tài)。
哀悼日之后,恐懼和悲傷將會成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