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隱逸之風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元代詩學通論 作者:查洪德 著


第一節(jié)
隱逸之風

元人的隱逸之風,不僅影響元代的詩歌,也影響元代的詩論,它直接影響人們對詩歌特質(zhì)與詩歌功用的認識。

元代隱逸風氣盛行,是20世紀的研究者反復說過的話題。文學研究者論證了“宋末元初知識分子中隱逸之風的普遍”[1]。研究美術史的人也說:“隱逸之風,在元代是空前的。”[2]的確如此。趙孟頫《寄鮮于伯機》詩說:“廊廟不乏才,江湖多隱淪。”[3]以詩歌的方式揭示了元代多隱士的事實。元代隱逸之士,不僅數(shù)量超過往古,其隱逸原因和隱居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多樣:有遺民為隱士者,有求仕不成而隱者,有無意于仕宦而隱者。隱居教授,隱于田園,隱于山林,隱于釋老,隱于市井,隱于書畫。不過,20世紀的研究者強調(diào)元代文人與政權的對立與疏離,以隱逸作為消極對抗,是元代知識分子的普遍選擇,似乎元代的讀書人大多都隱居去了。這其中存在著一些想象成分。元代隱逸之風確實很盛,但遠沒有達到如此程度。元代的隱逸之風,在一定程度上被研究者夸大了。

元代隱逸之風的確盛行,但更盛行的是元代文人中普遍具有的隱逸意識:身居高位的朝臣,口頭筆下卻都是“隱”。如蒙古政權中第一文人耶律楚材,從他跟隨成吉思汗西征起,就沒離開過蒙古大汗。但翻開他的《湛然居士文集》,到處可見對家山舊隱處的懷念,充滿了歸隱的渴望和不能歸隱的無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