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愛情不風流
我始終只有兩種情感:酷愛自由,厭惡偽善。
友誼是沒有羽翼的愛。
如果生命注定是永夜,我只奢望愛情賜予我一點微光。
——拜倫
早在柏拉圖的《會飲》中,就借斐德若之口說過:“我就不曉得,還會有什么是比一個人在年輕時就得到可愛的有情人或有情人得到可愛的情伴更好的事情了?!睕]錯,男女之愛一直是漫漫人生長河中的點睛之筆。
然而,愛情是什么?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愛情是黑夜降臨后的點點星辰,如啟明燈般照亮你黑暗的行程;愛情是大地皸裂后的雨潤恩澤,如蘆葦般濕潤你干裂的雙唇;愛情是在傷口上撒鹽般的痛楚;愛情也是“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惆悵。
在文學作品中,愛情總是喜憂參半,常常是幸福和痛苦相伴而生,接踵而至。而作為一個恒久彌新的話題,愛情始終為文人騷客們所津津樂道。
愛情創(chuàng)造了人類生活最動人的故事,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生活文化史。在西方,愛情曾被認為是“第二個太陽”;愛情可以推動著地球轉(zhuǎn)動;愛情是生命的全部。很遺憾,恰恰又是愛情,讓人歡喜讓人憂,帶來幸福,卻又傳遞不幸。
盡管愛情確實可能讓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價,卻也會使人得到刻骨銘心的收獲。而逃避愛情的代價更大,就像一萬部言情小說也不能填補《紅樓夢》的殘缺一樣,一萬件風流韻事也不能填補愛情的空白。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再信任和關(guān)心彼此的靈魂,肉體徒然親近,靈魂終是陌生,他們就真正成了大堤上無家可歸的孤魂了。如果亞當和夏娃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們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園。風流不過爾爾,愛情卻始終無價。
喬治·戈登·拜倫(Lord Byron ,1788—1824)是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他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天才詩人。在前赴后繼的浪漫主義詩壇上,他手握如椽之筆,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臺上,他又是身披戎裝,叱咤風云,為民主和自由而戰(zhàn)的堅強斗士。
拜倫一生只活了36載,然而自古英雄多磨難,他的生命就像曇花一現(xiàn)般匆匆劃過長空,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他就如墜入凡間的天使,想要帶走些什么,卻什么都沒有帶走,而他到過的每一個角落,寫過的每一篇文字都將成為永恒的不朽。
拜倫出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繼承了父輩傳下來的男爵頭銜,也正因為此,才使得他成年以后有資格進入當時英國的貴族院,能自由出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有機會同那些達官貴人的夫人和小姐們周旋。他一直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漩渦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故而引發(fā)出一系列轟動英國上流社會的風流韻事。
父母與他
拜倫的父親約翰·拜倫是英國陸軍軍官,他身材魁梧,玉樹臨風,上帝不吝嗇地賦予他迷人的眼睛、挺直的鼻子和剛勁的下巴,渾身散發(fā)著男子漢的氣質(zhì),簡直是天地完美的杰作。他性格豪爽,慷慨大方,這樣的英俊相貌再加上豪爽的性格,試問之,怎能不讓女人為之動心呢?
約翰在二十二歲那年,放棄了陸軍大尉的頭銜,躋身于英國倫敦的社交界,來往于明達顯貴之間,過著奢靡的生活。他很快便成了貴族夫人和小姐嘴邊的“常勝將軍”,許多女人為之傾倒,甚至甘愿為其犧牲一切,包括地位、金錢和家庭。
不久,他就擄走了卡爾馬瑟侯爵夫人的芳心,只因為她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每年4000英鎊的收入。婚后,約翰便暴露出其暴烈的真性情——粗野的行為,整日花天酒地,豪飲濫賭,大肆揮霍著侯爵夫人從她父親那里繼承來的家產(chǎn)。但是,4000英鎊到底還是維持不了他的奢侈生活和巨額賭債。兩人只好離開英國,逃到法國去。在那里生下女兒奧古斯塔,她就是拜倫的同父異母的姐姐,是拜倫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對拜倫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生下女兒不久,卡爾馬瑟侯爵夫人由于郁郁寡歡,操勞成疾,不久便告別了人世。
這位失去4000英鎊收入的浪蕩子又悄然回到英國,看上了出身于蘇格蘭貴族家庭的名叫凱瑟琳?戈登的少女,雖然她其貌不揚,絲毫沒有倫敦社交界麗人淑媛們的風雅和氣質(zhì),卻擁有著23000鎊的財產(chǎn)——這對拜倫的父親來說太有誘惑力了,因為它能償還過去的全部賭博欠債。
于是,他向凱瑟琳發(fā)起了進攻。在舞會上,身材魁梧的約翰把矮小的凱瑟琳旋得雙腳離地,在一支又一支的華爾茲舞曲中,她被他征服了,她跳得頭暈?zāi)垦?,不知方向,眼前的美男子已令她靈魂出竅。
這位夫人就是拜倫的母親。新婚后回到北蘇格蘭戈登的家中,他的賭博、好酒和游蕩的生活很快又把戈登家的財產(chǎn)揮霍蕩盡了。夫婦倆只好變賣了土地和家產(chǎn),移居到法國,生活一天天地貧困起來。
看到這里,我們不禁疑惑,為何這樣一個浪蕩子還有女人愿意對他不離不棄?首先應(yīng)該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去考慮。當時的英國,處于18和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代,人們相信愛情是無法控制的,男人和女人都會失去理智地墜入愛河??档聢孕艕矍槭遣荒芸刂频?,因為它是感官的一部分。博斯韋爾也認為愛情“不是一個推理的問題,而是一個感覺的問題,因此涉及到愛情就沒有什么共同的、一個人可以用來說服另一個人的原則?!焙嗬て諣枌懙溃骸皭矍槭沁@么一種柔情,它在我們心里激起洶涌波濤,使我們整個身軀感受到一種不可抗拒的興奮與激動。”關(guān)于愛情是一種不可抗拒的激情的看法,反映了這樣一種浪漫主義的觀點:人不完全是理性的,人的經(jīng)驗的某些部分是不能按照邏輯的方法來觀察的。總的來說,愛情的觀念跟某一特定時期盛行的、占支配地位的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有密切聯(lián)系。
拜倫的母親是個性格復雜的女人,一方面脾氣暴躁,心胸狹隘,固執(zhí)倔拗;另一方面又顯得思想開明,同情受壓迫者。雖然她未受過什么好的教育,寫書信也錯漏百出,但她具有一種非同尋常的詩歌鑒賞力,她后來甚至經(jīng)常評論拜倫的詩歌。
父親給了拜倫美男子的容顏,豪放的俠氣。母親給了他詩人的才情,細膩敏感的性格,不畏壓迫的戰(zhàn)斗精神。于是,在精密的遺傳和變異中,造就了一個詩歌天才,一個無數(shù)窈窕淑女為之折腰的多情種子——拜倫。
童年:壓傷的蘆葦
童年拜倫與母親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早年家庭中的親子關(guān)系對兒童的社會化有重大影響。成年期所有的人際關(guān)系都是建立在幼年與父母的關(guān)系基礎(chǔ)上的,兒童期遭遇的重大事件將會對人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同時,一個人當前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期發(fā)展階段某一內(nèi)化模式的重復。童年是人格形成的關(guān)鍵階段,許多病態(tài)人格和畸形人格的形成與童年經(jīng)歷的不幸和家庭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拜倫童年的家庭環(huán)境是怎樣的呢?他的父親是個十足的浪蕩子,與他母親相遇時正負債累累。結(jié)婚后,他的浪子習性不僅沒有改掉,反而變本加厲了。他大肆揮霍妻子的金錢,卻從不把妻子放在眼里。拜倫一出世便注定成了父親的替罪羔羊,母親將自己對丈夫的不滿、失望和怨恨全部發(fā)泄到拜倫身上,對拜倫拳腳相向,毫不顧忌母子之情。因此,年幼的拜倫并沒有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溫暖。拜倫的性格多疑而敏感,除了遺傳上的原因外,與他早年的生活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嬰兒有不同的“依戀”(attachment)類型,包括安全型、回避型和焦慮矛盾型。安全型的人對情感的親密和相互依賴感到很自在;回避型的人不喜歡依賴和親近,而焦慮矛盾型的人則是過于依賴人的、占有性很強的人,他們尋求更多的親密和安慰,而這常常超出人們所愿意提供的范圍。對兒童早期依戀的研究是有一定意義的,因為它對成年后戀愛和婚姻中的依戀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更直接地說,早期的親子依戀關(guān)系將會轉(zhuǎn)變成戀人或夫妻間的依戀關(guān)系。一般來說,相比回避型和焦慮矛盾型,安全型的人對人會更加信任、投入感情,對浪漫關(guān)系更為滿意。他們在愛情關(guān)系中也會體驗到更多積極的情感、更少消極的情感。整體來說,安全型的人比不安全型的人會擁有更為滿足、更加相互依賴和更加親密的浪漫關(guān)系。
而拜倫,典型的是一個焦慮矛盾型的個體。對于女人,他又愛又恨;對于愛情,他更是想靠近卻又不敢靠近,深怕自己會受到傷害。拜倫是比較典型的焦慮矛盾型的依戀者:一方面他想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因為從小沒有從母親身上體驗到愛,他想通過戀愛關(guān)系來獲得;另一方面,敏感而多疑的性格又使得他不敢與他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生怕自己會受到傷害而深感焦慮和矛盾。
少年拜倫
如果說父親的背棄和母親的神經(jīng)質(zhì)性格造成了拜倫無法得到家庭的溫暖,那么在他的幼年,他的家庭教師兼保姆梅·格蕾對他的影響簡直就是無法泯滅的傷痛。
1821年,拜倫在《隨想》中提及,“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情欲,年齡之小,說出來很難有人會相信。小小年紀就有了那種欲望,還做了那樣的事情?!卑輦惻c梅·格蕾有過非同一般的關(guān)系。她不僅虛偽、殘酷,而且在性生活上也放蕩不羈。
拜倫繼承男爵的頭銜以后,搬進了紐斯臺德的老宅。當時,母親去倫敦向政府申請給新男爵的年金去了,于是梅便肆無忌憚地對待拜倫,把一些最低賤的人(如馬夫)帶進自己的房間廝混,毫無顧忌地在里面尋歡作樂,享受魚水之歡。拜倫從小關(guān)注宗教的事情,并被要求按照教條去行事,而現(xiàn)在,那個每天教他誦讀《圣經(jīng)》的女人卻是個放蕩、無恥而又背信棄義之徒,這使得拜倫如蘆葦般幼嫩的心靈帶來了無盡的傷痛,也給他的愛情觀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使他對女性和愛情產(chǎn)生了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他認為,如果有什么女人想同他產(chǎn)生愛情,那也只是想玩弄他的感情以及滿足她們的虛榮心而已。拜倫自然就把女人當成了對手。每當他遇到一個女人,他不是去想怎樣與對方建立真正的親密關(guān)系,而是想著怎樣應(yīng)付甚至制服對方。
千瘡百孔的初戀
在家鄉(xiāng)祖居,拜倫經(jīng)歷了初戀,這給他的整個少年時代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
1871年,拜倫十歲。當時,他是個身有殘疾的貧兒,同他那脾氣暴躁的不幸寡母住在蘇格蘭一座小城里。在紐斯臺德,青灰色的天穹下,雅致的灰色哥特式主體建筑,聳立于坂田貝路邊的一泓闊遠的湖水旁,顯得那般寧靜而美麗。像所有天資聰穎、富于想象的孩子一樣,在拜倫的心中早已勾勒了一幅美好生活的藍圖。
在紐斯臺德的旁邊有一座孿生姐妹建筑,名叫安娜雷斯,里面住著美麗的瑪麗·恰沃思,她是拜倫的家庭教師。這兩戶人家曾絕交過,但后來卻慢慢淡化了仇恨。當然,作為瑪麗小姐怎么會對一個傾慕自己姿色的幼小表弟記恨在心呢?
拜倫的家——紐斯臺德
瑪麗芳齡十七,恬靜的臉上臥著兩條齊整的柳葉眉,秀發(fā)由一條中縫分覆兩頰。她是在一座大花園里被孤立撫養(yǎng)起來的獨生閨秀,十分天真,對生活幾乎一無所知。她怎會料到,自己的舉手投足會給拜倫帶來如此狂熱的愛戀。暑假里,拜倫每天都會去安娜雷斯,早先的家族仇恨也沒有給這兩個少男少女造成什么隔閡,反倒為他們提供了開玩笑的話題,促使兩個人走得更近了。不久,瑪麗的家人就為拜倫準備了一間房間,免去了他在路途上的勞累。他覺得安娜雷斯無比美麗,不止有優(yōu)美的風光,而這邊風景獨好的,更是姑娘的秀臉,他對她的凝視總感覺難以盡興。拜倫將瑪麗喚作“拂曉的星辰”,“安娜雷斯的晨星”。
初戀情人瑪麗?恰沃思
拜倫癡情地認為瑪麗小姐也非常中意自己。其實她一直把拜倫當作小弟弟,而她自己心中另有他人,那是本郡最出名的圍獵手和優(yōu)秀的騎士。 瑪麗總是禁不住與喜歡自己的人調(diào)情,以此得到樂趣?,旣愃徒o拜倫一張自己的肖像和一枚戒指。可憐的孩子早已魂不守舍了!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天晚上,拜倫聽到了瑪麗和仆人的談話,“你以為我會愛上那個瘸子嗎?別開玩笑了!”這話猶如晴天霹靂般打在拜倫的身上,他的心頓時被撕成千片萬片。他不顧幕幕黑夜沖出大門,發(fā)瘋似的一口氣奔回了紐斯臺德。他悲憤欲絕,想自己了斷“卑賤的”生命,甚至想殺人,這種爆裂的感情整整折磨了他一個通宵。他想盡快擺脫這種“戀愛”的痛苦,但是他不能,因為他的自尊心被打到了冰山腳下。因為他是個瘸子,所以不會有女人愛他——他心中不斷重復著這一令他痛苦到窒息的想法。
無奈的他,只好離開讓他傷透了心的地方,回到了學校。體殘,使他不敢在別人面前行走,生怕招來別人鄙視的眼光和冷嘲熱諷,或者,別人在發(fā)現(xiàn)他身有殘疾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驚訝和憐憫。自童年時起,他就為自己的腿殘而感到自卑,后來又意識到他在家庭的地位卑微,更是難堪,加之與瑪麗的那一段插曲,使他對女人產(chǎn)生了懼怕。他對女人又愛又恨。恨她們,是因為愛慕過深,于是他決定他要征服那些神秘的尤物,羞辱她們,讓她們經(jīng)受痛苦,以雪心頭之恨;怕她們,是因為惟恐自己的情不自禁換來的又是內(nèi)心的傷痕累累!
水與火的交融
在拜倫的一系列情人中,卡羅琳娜是最讓他頭疼的。今天是如水般的溫柔,明天卻又如火燒般灼人心,所謂女人的“善變”在卡羅琳娜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拜倫給卡羅琳娜的一些書信中可以看到,當他希望結(jié)束他們之間暴風雨般的戀情時告訴她:自己必須這么做,目的是為了不讓“傻瓜議論,朋友傷心,聰明人遺憾”。
1814年7月,拜倫在給岳母的信中表達了對卡羅琳娜的強烈憎惡之情,把她說成是“世上最讓他討厭、憎惡的人”。然而不久,他又寫信給卡羅琳娜,說她是“世界上最聰明、最讓人不可思議且令人神魂顛倒的小東西”;“一旦靠近你,周圍美的事物便黯然失色”。可見在拜倫的心中,卡羅琳娜確實是一個捉摸不透的小精靈。
這位在拜倫心中激起如此矛盾情感的女人,沒受過什么正規(guī)教育,仆人就是她的“家庭教師”。長到15歲,她還是個桀驁不馴的頑皮姑娘。也正是這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有語言才能,還意識到自己在音樂、美術(shù)、戲劇和口才方面的天賦。當時,威廉·蘭姆剛從劍橋畢業(yè),即將成為律師,常來她家中做客,并為她的聰穎所傾倒。
蘭姆苦苦追求了三年,雖然她躲躲閃閃,但也頗為有意。這是性格迥異的一對。她聰慧活潑,一束金黃色的短發(fā)飄灑在一雙褐色的眼睛周圍,顯出一臉的天真。而蘭姆總是帶著嘲弄的微笑,表現(xiàn)出有教養(yǎng)的人才有的那種玩世不恭的模樣。他天真,聰明,而那剛愎自用的習性很快就被她自然執(zhí)拗的天性所折服。1805年的一個夜晚,他們雙雙步入了婚禮的圣殿。
開始幾年,夫妻倆都沉浸家庭的歡樂之中。從早到晚,家里賓朋滿座,偶爾倆人在一起談?wù)務(wù)魏凸诺湮膶W,并不失時機地生養(yǎng)了三個孩子。不幸的是,長子患癡呆癥而死,另兩個孩子也在幼年夭折?;橐龅男迈r感消失后,卡羅琳娜便不安分起來。做妻子的那些陳規(guī)陋習讓她厭煩。她決心要找到一個讓自己激動不已的新的夢幻世界。
心理學研究表明婚姻的幸福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呈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兩個原因:其一,作為婚前戀愛階段特征的熾熱的浪漫情懷逐漸消失,以及親昵關(guān)系、和諧性生活的不可避免的減退。激情和親昵消失之時,責任感的喪失就會接踵而至。大抵當人們結(jié)婚的時候,他們往往感覺彼此是最合適的人選。而對這種“最合適”的一種解釋是,進入婚姻關(guān)系,往往是由于他們本身自我懷疑,尤其是懷疑自己的價值;一旦進入了一種成功的關(guān)系,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就會因為對方提供的強化作用而得到改進。但接著,關(guān)系就開始滑坡,因為那促使建立關(guān)系的需求已經(jīng)得到了滿足。其二,“角色緊張”,即因夫妻雙方誰該做什么而引發(fā)的一種沖突。
在一次舞會上,拜倫第一次見到了卡羅琳娜,周圍眾多的女性崇拜者并沒有吸引到他, 而卡羅琳娜卻讓他一見傾心。經(jīng)介紹,拜倫提出要拜訪卡羅琳娜,而她一句話沒說便轉(zhuǎn)身離開了?;氐介|房,卡羅琳娜記下了這第一面的感覺:“那張美麗白皙的臉就是我的命運。”幾天后,拜倫來拜訪卡羅琳娜。當時,卡羅琳娜剛騎馬回來,正滿身塵土的與別人坐在一起,一聽說拜倫來了,馬上跑出去把自己從頭到腳修飾一番。他們之間的戀情從此便開始了。然而,拜倫當時心理上很矛盾,他并不喜歡這種瘦弱又有點變態(tài)的女人,但他無法抗拒那火辣辣的激情。
卡羅琳娜與拜倫的私情不久便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指責。與此同時,拜倫也開始討厭卡羅琳娜那歇斯底里的怪僻行為和瘋狂的占有欲。他決定直截了當?shù)馗鎰e這段情緣,他給卡羅琳娜寫了一封絕交信,但卡羅琳娜的情感猶如蹺蹺板在愛與恨之間上下起伏,并沒有答應(yīng)他絕交的請求。
1815年,拜倫與表妹結(jié)婚。但正如卡羅琳娜所預言的那樣,兩人第二年便解除了婚約。從此,拜倫永遠地離開了英國??_琳娜仍然對舊情耿耿于懷。她出版了一本名為《格蘭那溫》的情節(jié)劇小說。書中的人物一眼就能對上號,拜倫在書中被刻畫成一個小妖怪,他看后對此嗤之以鼻。不久她開始出現(xiàn)精神分裂的癥狀。
跨越友誼和愛情
在拜倫遭受初戀挫折的時候,就開始有了一個說心里話的人,那就是他同父異母的姐姐奧古斯塔。十六年前,拜倫出生時,奧古斯塔被寄放在她的外祖母家里,兩人還從未見過面,只知道自己有一個姐姐或弟弟。
外祖母過世,拜倫的母親認領(lǐng)了這個丈夫與前妻生的女兒。姐弟一見面,奧古斯塔便喜歡上了自己的弟弟,而拜倫除了他那令人生畏的母親外,舉目無親,當他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可以同自己作朋友的姐姐時,興奮至極。奧古斯塔美麗端莊,舉止溫順,完全符合拜倫一直向往的親人形象。
拜倫姐姐——奧古斯塔
奧古斯塔此時已經(jīng)同表兄喬治·萊赫上校訂了婚。她認為愛情是非常凝重的感情,說自己甚至愛到了“痛苦的程度”。在信中,拜倫表示了對姐姐的理解和安慰,并表明了自己對愛情的漠視,以及對女人的輕視。
拜倫由失戀而變得玩世不恭。在瑪麗宣布結(jié)婚后不久的日子里,拜倫孤零零一個人,仿佛被拋進了茫茫大海。早前,奧古斯塔一直認為弟弟是個意氣風發(fā)的溫柔青年,可是當他們再度見面時,拜倫的性格變得簡直讓她認不出是他了。他就像是一只刺猬,動不動便容易對別人造成傷害。
奧古斯塔是一個貞潔女子,從小接受的是祖母作為一個虔信派教徒,給她塞了滿腦子古怪的道德信條。由于自己的丈夫熱衷于賭馬,常年不在家中,偶爾回來一次。奧古斯塔要照顧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正生著病,還得設(shè)法躲避馬場登記賭注者和債主,迫于無奈,她投奔了住在貝內(nèi)大街的弟弟。
一見姐姐,拜倫便被她吸引住了。首先,她的體態(tài)立即迷住了拜倫,她有著拜倫家族的一切優(yōu)點。拜倫一向?qū)ψ陨淼难y(tǒng)懷有好奇心,遇到另一個活像自己的美婦,免不了又驚又喜。兩人的精神面貌也很相似。奧古斯塔有拜倫家族的人的靦腆,又有相當?shù)囊靶?。在社交場合,她和拜倫都默不作聲,但當兩人突然相對而視,頓時感到自由愜意。也許因為他倆是姐弟,也許因為兩人間有無數(shù)相同的回憶以及那個輕率的、朝三暮四的父親。兩人從接觸的第一天起,便非常融洽。奧古斯塔已經(jīng)結(jié)婚,這太遺憾了。拜倫厭惡陌生人,因為他們絲毫不了解他的生活,也不知道他的敏感之處,他倒霉的腿疾,不幸的童年。但是和奧古斯塔在一起,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諧,可以隨心所欲,因為她對拜倫既溫情又寬容。
兩人非同一母親所生,也不屬于同一個家庭,在他倆不同尋常的姐弟情中,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潛移進了一種柔情蜜意。在拜倫的眼中,奧古斯塔具有一切發(fā)現(xiàn)的魅力,不僅可以同他的任何一個女友一樣讓他快樂,而且還有足夠的可能誘惑他。拜倫曾動筆表露心跡,說他喜歡讓女子把自己當成“既非常受寵、又有點乖戾的姐妹”。
此時,亂倫的念頭已在拜倫心中作祟。想象一份充滿危險的愛情,難道不足以讓他信服命中注定嗎?拜倫心知有“罪”,他將自己想象得比實際還要惡劣,從中體味有罪的樂趣。那種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超越,已經(jīng)讓他深深陷入了這份罪孽中,無法得到救贖。拜倫在奧古斯塔身上尋找的,依然是他自我的影子;在對她的興趣里,想必夾雜著他那種奇特的孤芳自賞。
拜倫心中始終抱著對完美愛情的期盼。這在他的《唐璜》中也可窺見。他稱贊唐璜與小萊拉的精神之愛為“最高貴的愛情”。拜倫用近乎理性的描寫手法,把唐璜對小萊拉的癡心迷醉刻畫得細致入微,用唐璜在小萊拉身上瞥到了柏拉圖“美的理念”,從而將這種美的理念投射到了小萊拉這個現(xiàn)實的“美本身”上去,進而由于對“理念”的愛而產(chǎn)生了對小萊拉的愛。唐璜與小萊拉的愛情是完全建立在“精神”之上的。這種精神之愛也是一種超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情懷的反映,它是由于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達到而所表達的一種理想境界。
唐璜與小萊拉
在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時期,柏拉圖的哲學在所有人的思想里都占據(jù)著不可動搖的位置。在拜倫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行動展示了對精神之愛的追求。要說拜倫的身邊最不缺少的就是女人,但令他一生念念不忘的,卻只有奧古絲塔一個人,這又是為什么呢?說起來她并不是那么美麗,也并不是那么溫婉動人。她所做到的只是在精神上給予拜倫無限的寄托和慰藉,正是這種精神之愛使得拜倫把她放在了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然而說到奧古斯塔,為何她沒有阻止這一切的發(fā)生呢?因為在她身上最突出的是心地善良好,這種善良幾乎使她不受任何道德和其他規(guī)范的約束,只要她心愛的人高興,即使是去犯最嚴重的罪行,她也不會認為是件壞事。為此,她那十分純潔的靈魂做出了最癲狂的舉動。由于這樣一種愛情包含罪孽,幸福里摻雜著悔恨,拜倫從中感受到了強烈刺激的樂趣。與之相比,以往的那些艷遇則顯得平淡乏味多了。
亂倫!拜倫違反了人類最古老的一項禁忌。而奧古斯塔就像一只小鳥,蹦跳在自己的思想表面,自娛自樂,將一切內(nèi)疚和罪惡感拋之腦后。后來,拜倫飽嘗悔恨之苦,屢次要同她一起反省,奧古斯塔卻每每靈活地避開這個話題,還試圖逗他開心。
最終,由于擋不住外界的壓力和自己內(nèi)疚感的作祟,他們倆覺得應(yīng)該是結(jié)束這一“犯罪”的時候了。然而兩人誰都不知道如何來澆滅他們之間的熊熊愛火?于是,奧古斯塔提議,讓拜倫娶一個妻子來為他料理家事,那么自己也就沒有理由再長久住在弟弟家里了。好說歹說拜倫才同意了,并且他們共同“鎖定了”安娜貝拉·米爾班克。此時,奧古斯塔已經(jīng)懷上了身孕,安娜貝拉的悲劇開始了。
“墮落天使”的困惑
安娜貝拉·米爾班克是在卡羅琳娜家的舞會上遇到拜倫的,她是卡羅琳娜的表妹,然而一見拜倫,就為他的帥氣所傾心,但由于從小受著教條思想的束縛,而不敢表露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拜倫對安娜貝拉的第一印象是她是一個過于教條化的女子,有點像一個四邊形,所以也經(jīng)常叫她為“四邊形公主”。他們倆人之間不管是在身份還是在性格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反差,安娜貝拉出身于貴族世家,從小接受很好的教育,并且精于數(shù)學和物理,同時對于《圣經(jīng)》也頗有自己的心得;拜倫,出身于破落家族,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家庭不幸福,導致了畸形的性格,以及表現(xiàn)出一幅無法拯救的“墮落天使”的樣子。
雖然,拜倫不喜歡安娜貝拉這樣的女子,但由于自己還背著父親所欠下的賭債,并且在姐姐一再勸說下,他終于通過墨爾本夫人向安娜貝拉求婚,但遭到了安娜貝拉的拒絕。兩年后,安娜貝拉卻主動回信同意與拜倫交往,于是他們相愛了,并且結(jié)為夫妻。但是,新婚的喜悅并沒有保持多久,拜倫與安娜貝拉便產(chǎn)生了巨大的矛盾。安娜貝拉一邊發(fā)狂似的愛著拜倫,一邊想以自己的宗教信仰拯救拜倫。她認為“如果不是自己變成拜倫,或者拜倫變成自己,就難以保持家庭的和平”。她就像運算數(shù)學題一樣,詳細地分析拜倫的一言一動。天性酷愛自由的拜倫對安娜貝拉的這些做法感到十分苦惱,“一天比一天更加感到自己結(jié)婚的錯誤”。后來,拜倫從母親那里繼承下來的壞脾氣終于發(fā)作了,他將安娜貝拉趕回了娘家?;氐侥锛业陌材蓉惱J為再也無法同拜倫生活下去了,于是在父母的幫助下決然與拜倫辦理了分居手續(xù)。拜倫知道分居的消息后好似一個晴天霹靂,因為“他自己雖然被不可壓制的激情苦惱著,但是內(nèi)心還是愛安娜貝拉的。”但是,現(xiàn)實中的英國社會卻扼殺了詩人重拾美好婚姻的念頭,給詩人的身心及社會地位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別林斯基對那個時代的英國做過精辟的論述:“任何地方也不像英國這樣把個人自由擴展到無限的程度,任何地方也不像英國這樣壓制和約束社會自由?!被谶@樣一個社會背景,加上拜倫的親身經(jīng)歷以及所遇到的痛苦,使拜倫不羈的性格通過詩歌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對自己的愛情和生活理想都在這樣一個社會中遭到扼殺提出強烈的控訴,《唐璜》中對自由、真摯愛情的扼殺的揭露正是他控訴之聲的最強音。
《唐璜》中有一個最突出、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對唐璜母親的描寫。唐璜的母親伊內(nèi)茲是一個貌似“十全十美、無與倫比”,實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她聲稱:“早熟是萬惡之源”。她在教育唐璜時,不允許他接受一點“不健康的”思想和言論,并且使這種“俗不可耐的東西”與她的兒子徹底隔離,更為甚者,連年輕的婢女也不準雇傭。正是這個“女界的圣徒都望塵莫及”的“賢母”,卻過著放蕩的生活,與朱利亞五十多歲的丈夫有著不可見人的私情,還卑鄙地收買了朱利亞作為自己的好友以制止“流言”,并反誣自己的丈夫患了神經(jīng)病而找醫(yī)生證明。后來,仿佛是報復這個偷別人丈夫的女人,唐璜母親小心看管的兒子卻被少婦朱利亞偷了。鶴見祐輔認為:“拜倫對這位母親伊內(nèi)茲的辛辣描寫,正是對安娜貝拉的筆誅”。對唐璜的父母家庭不和的描寫,同樣暗示著詩人生平唯一的一次婚姻的不幸。英國上流社會也曾借詩人婚姻的不幸事件,大肆渲染,造謠中傷。
拜倫在《唐璜》中肯定精神之愛的同時,也對夫妻之間互相欺騙,貪圖純?nèi)怏w之愛,尤其是對上流貴族婦女的縱欲無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嚴厲的批判。詩人用毫不晦澀的語言描繪了貴族女子荒唐無稽的生活:“那兒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目標。一個要如愿以償,一個另有心計的單身女子愿意改變她的孤單。而太太都想替小姐承擔這麻煩?!痹谶@群人中,除蘇丹王妃古爾佩霞、俄國女皇喀薩琳、蘇格蘭女王伊麗莎白、阿德玲勛爵夫人之流外,還有唐璜的母親伊內(nèi)茲。然而,事實究竟是這樣的嗎?從表面上看來,無論是作品中的唐璜,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拜倫,他們都有數(shù)不盡的風流韻事,都似乎是那種生活放蕩、貪圖肉欲的好色之徒,絲毫無半點道德可言。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種表面現(xiàn)象之下卻另有深意:唐璜和拜倫曾經(jīng)也想追求心靈和肉體相融合的真摯愛情,只不過他們在追求這種真愛的過程中,撕去虛偽的外套,求真求實。鶴見祐輔指出:“拜倫走著與那些內(nèi)心毫無道德而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人恰恰相反的道路,他痛恨英國社會的偽善。他之所以做出一些詭異的行為,正是對這種偽善的針鋒相對的諷刺。他在忠實于自己的信念這一點上,實在是少見的有德者”。面對當時英國上流社會對詩人“沒有道德”、“不負責任”、“放縱”、“亂倫”等的指責和污蔑,作者將自己長期以來的痛苦和仇恨,轉(zhuǎn)化成在《唐璜》中剝?nèi)ド狭魃鐣奶搨蔚膼矍槊婕?暴露其貪欲、荒淫的本來面目加以嘲諷。這樣,《唐璜》中對上流社會“貴族愛情”的嘲諷和揭露,正是“拜倫主義”的本質(zhì)的體現(xiàn),“它既表現(xiàn)了貴族階級分子的道德墮落,又表現(xiàn)了對貴族階級的反叛”,也構(gòu)成了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批判的重要內(nèi)容。
盡管拜倫的態(tài)度異常強硬,內(nèi)心卻是虛弱的。他黯然離開了陰冷潮濕的倫敦,離開了“密不透風的島國”,去意大利沐浴地中海燦爛的陽光,就像中毒者獲得了他的解藥。命運自有安排。在那里有一位十七歲的美女特瑞莎·奎齊奧利將成為他新的守護神。 “我至少已從墮落中得到了那種好處,名副其實地去愛。這將是我最后的冒險……”拜倫用忘憂的語氣這樣說。與意大利燒炭黨人的秘密交往,揭開了他生命中最為波瀾壯闊的一章,而他與特瑞莎在流放地出生入死的愛情,更閃耀出英雄美人患難與共的壯麗色彩。
風流爾爾,愛情無價
在拜倫一生眾多的戀愛故事中,可以開列出一長串美女的名字:表姐瑪格麗特·帕克、“安娜雷斯的晨星”瑪麗·恰沃思、死纏爛打的卡羅琳娜·蘭姆、信奉盧克萊修哲學的奧克斯福夫人、同父異母的姐姐奧古斯塔、古典情懷的弗朗西斯·安思萊、“飛蛾撲火”的克萊爾·克萊爾蒙特、布商之妻瑪麗安娜·西格蒂、村姑小姐瑪格麗特·科格尼、愛情至上的特瑞莎·奎齊奧利——此外,安娜貝拉·米爾班克小姐顯然是一個很少得到同情的犧牲品。拜倫高興時稱這位熱愛數(shù)學的優(yōu)雅女子為“平行四邊形公主”,不高興時則稱她為“冰柱”,可她的理性卻并沒有幫助自己贏得應(yīng)有的幸福。拜倫一直對婚姻的期望值很低。他說:“我想要有個伴兒,一同打打哈欠?!卑材蓉惱瓍s滿懷宗教熱誠,以為自己能扮演好天使的角色,能一舉將拜倫勛爵從墮落的道路上挽救回頭??墒遣还芩趺磁?,這次數(shù)學與文學離奇的結(jié)合并未如她預想的那樣達成琴瑟和諧的效果。拜倫相中安娜貝拉,首先是因為她高貴的門第和潔白無瑕的名聲,盡管拜倫把英國上流社會的閨閣攪得天無寧日,但他害怕自己有朝一日也會成為被愚弄欺騙的丈夫;其次才是因為她聰明的頭腦和優(yōu)美的身段。這場婚姻簡直比拜倫貧血的臉色還要蒼白,比他敏感的心靈還要脆弱。
在拜倫短暫的一生中,愛情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決定性的?!疤畦降摹备甙?、狂野、乖戾、陰郁、脆弱、叛逆、膽大妄為、見異思遷和逢場作戲,這些壞性子,都在他戀愛過程中得以充分發(fā)揮,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早在拜倫之前,十七世紀的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就曾在筆下調(diào)侃他的唐璜:“我喜歡這種愛的自由,每當一張漂亮的臉孔向我索取真心的時候,我就會毫不遲疑地付出我的感情。當然,這是在我有一萬顆心的情況下。”而拜倫只有一顆心,正是這一顆心,頂一萬顆心用,他用得游刃有余。如果說他的愛情是病態(tài)的,那么那個充滿激情的時代也就是病態(tài)的;如果說他是偉大的,那么那個充滿激情的時代也就是偉大的。
三十六歲的拜倫為希臘民族解放運動獻出了生命,這是他的必然抉擇。一代詩魂不幸凋殞。法國作家莫洛亞將他與拿破侖相提并論,稱之為“雙峰聳峙的文武巨才”。英國思想家卡萊爾的評價則更有見地,他稱拜倫是“歐洲最高尚的人士”;感覺自己好像“喪失了一個兄弟”。假若他倆的話出于至誠,并非諛墓文字,拜倫真可以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拜倫之死
誠然,無論拜倫再怎樣偉大,也擋不過明處和暗處的強大敵人的腹背夾擊。但他轟轟烈烈地活過,高質(zhì)量高密度地活過,他了無遺憾。戀愛中的拜倫既非天使,也非惡魔,而是一位敢做敢當?shù)脑娙?。他表現(xiàn)出了詩人之為詩人的一切弱點,也表現(xiàn)出了詩人之為詩人的全部優(yōu)美之處。
風流不過爾爾。誠然,愛情始終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