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一篇訪談走進一門學問 ——《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學者訪談錄》編后記

春華集:2017年度中華書局員工文選 作者:中華書局


從一篇訪談走進一門學問
——《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學者訪談錄》編后記

賈雪飛

戴燕教授的《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學者訪談錄》出版后,來自四面八方的讀者通過各種渠道向她提問。問題最集中的有兩點:一是怎么想到要做這樣的訪談;二是為什么會選擇這些先生做訪談。這些先生的研究領(lǐng)域各異,如裘錫圭先生研究文字學,陸谷孫先生研究英語文學,王水照、章培恒、興膳宏先生研究古典文學,而李學勤、朱維錚先生研究歷史,何兆武先生的研究領(lǐng)域則可以算是歷史和哲學。戴老師之所以訪談這些先生,應該是說,他們在戴老師眼中是有共性的前輩學者。那么,這個共性是什么呢?

“如果稍微對中國的人文學界有一點了解的話,就會知道我訪問過的這些學者,在他們各自的領(lǐng)域,都是公認最好的。就像有一個朋友說的,中國早期的歷史也就是通常所說夏商周的歷史,在今天能這么受到矚目,一個那么精深的專業(yè)能變成我們時代的顯學,李學勤先生功不可沒,不管是他主持的倍受爭議的夏商周工程,還是他近年負責整理的清華簡,都是大家關(guān)心的話題。還有裘錫圭先生,他曾被稱做‘文科陳景潤’,又是芝加哥大學的名譽博士,在他以前,中國的人文學科中,似乎只有胡適享受過這個榮譽。再有,像章培恒先生,他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以及他提倡的將古代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打通的方法,都影響很大。”“而我訪問的這些學者,據(jù)我所知恰恰都是關(guān)心現(xiàn)實的,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有一些還非常勇于直言,這是要特別強調(diào)的?!贝餮嗬蠋熑缡钦f。

也就是說,戴老師訪談的這些學者有兩個共性:他們都是當今各領(lǐng)域的學術(shù)泰斗,他們在專業(yè)上的建樹,承前啟后地支撐起了當今的中國學術(shù);他們都是有社會責任感、有擔當意識的大學者。

為什么會做這樣的訪談呢?正如戴燕教授在《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學者訪談錄》的序言中所說,“從時代的影響和學術(shù)的傳承來看,他們正好是在我們前面的一代人,是我們要直接繼承的一代,如果沒有對他們的人及其時代的充分了解,恐怕很難作出公正的評價,同時也難以像老話說的‘鑒往知來’”。了解前輩、接續(xù)未來,這是訪談的初衷,也正是將這些訪談結(jié)集為書的初衷。

帶著這樣的時代責任意識和學術(shù)傳承的使命感做訪談,十幾年間,從北京到上海,戴老師在緊張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之余,訪談工作未曾間斷過。李學勤、章培恒、王水照、裘錫圭、朱維錚、陸谷孫、張信剛、興膳宏等先生,戴燕老師的對每一位前輩學者的訪談都做了精心的準備,從每位先生的研究領(lǐng)域到他們畢生的研究成果,從他們個人的歷史經(jīng)歷到他們學術(shù)見解的個性,每一個訪談前準備的內(nèi)容都是充分而深刻的。對何兆武先生的訪談,戴老師則請好友彭剛先生代為訪問。

所以,專業(yè)的深度,是這本訪談錄最大的特色。作為一位嚴謹?shù)膶W者,戴燕老師的每一個訪談,都直指學者研究的最精華處,將他們的治學和人生,他們的追求和夢想,他們的學術(shù)主張和專業(yè)建樹,一一呈現(xiàn)給讀者。且訪談稿整理出來之后,都請被訪問的學者過目和審定。有的讀者評價說,《陟彼景山》一本書,濃縮了當代學人自述的精華,誠不為過。

輕松的帶入,是這本訪談錄的第二個特點。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很可能對這些大學者的研究領(lǐng)域“望而生畏”,如李學勤先生主持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如裘錫圭先生研究的古文字學等,都是專業(yè)研究領(lǐng)域的高、精、尖的學問,非普通人能了解的。但通過戴燕老師訪談提問的帶入,我們可以輕松走入這些高端的學術(shù)領(lǐng)域。例如對裘錫圭先生訪談的各問題為:為什么提出“古典學”重建、“古典學”研究的是作為我們古代文明源頭的上古典籍、要努力提高我們對古代文化的研究水平、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要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郭沫若是個了不起的學者、對我影響大的是張政烺先生和朱德熙先生。這些就是裘先生的研究、主張和影響他學術(shù)之路的原因。一篇訪談,讓我們走進了一個領(lǐng)域。

面對面的溫度,是這本訪談錄的第三個特點。因為被訪談的前輩學者都是戴燕老師的老師輩學人,都和戴老師很熟悉,“我們互相之間有一定的信任,所以談話就比較放松”。所以訪談中,在引領(lǐng)讀者接近各位先生研究領(lǐng)域的同時,也呈現(xiàn)了這些被訪問學者鮮活個性的內(nèi)容。如陸谷孫先生在訪談中惟妙惟肖地介紹自己如何給學生上課講《哈姆雷特》劇本,裘錫圭先生嚴肅認真但也會回憶一下自己曾看過的小說,以及朱維錚先生撇開訪談形式直接拿來一篇文章等,無不使讀者身臨其境,猶如直接與這些大學者對面而坐,一領(lǐng)他們的音容笑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術(sh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無論是宋明的理學、乾嘉的考據(jù),還是近代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的貫通中西之學,每一代學人都在建構(gòu)自己當代的學術(shù)。通過戴燕老師對前輩學人的訪談,我們得以了解那一代學人的學術(shù)和他們所經(jīng)歷的時代,以及他們在面對社會變動時是如何做出人生選擇,又如何在各自的專業(yè)和領(lǐng)域思考歷史和未來的。梳理學術(shù)脈絡(luò),光大前賢,啟發(fā)后人,這本身就是一種擔當。正因為我們的時代學人有這種自覺或不自覺的擔當意識,所以足可以相信明天會更好。

(原載2017年3月21日《光明日報》,作者系中華書局上海聚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