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誨錄
下面是??斯匦值芟蚪虝?nèi)的青年人傳道時的談話錄。其時,他任圖林根代理主教,埃爾福特修道院院長。在??斯刈鬟@些談話時,青年們于一個晚上圍坐在一起聆聽他的講道,并向他提了不少問題。
一
論真正的順從
真正而完全的順從,是位居首位的美德,無此美德,就根本談不上會有什么大的作為。有了真正的順從,不管所作之事多么細小,多么微不足道,就都是有益的了:在做彌撒或望彌撒時,在出聲祈禱或無聲默禱時,或者在做任何你能想到的事時,都是如此。隨便做哪一件事,你若有了真正的順從,就必使這事變得可貴。順從,始終造就萬物中的至善。說實在的,如果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出自真正的順從,那么,他就不會感到會受到什么妨礙,因為,真正的順從不會擯棄任何善行。有了順從,就必定可以無憂無慮,常有善行。
處于順從之中的人,從他的“自我”中擺脫了出來,拋棄了屬他的一切,這時,上帝就必定會在必要的時候進入,因為,如果一個人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會像為自己一樣為他要到一切。如果我已經(jīng)將我的意愿完全交托在我在天上的主的手中,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會因此而為我要到一切,而且,如果他為我而擯棄什么的話,他為自己也同樣擯棄。這樣,萬事都是如此:如我不為自己要什么,上帝就為我要。但是,注意!倘若我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他為我要什么呢?只要我從我的“自我”中解脫出來,他就必定會為我要一切為他自己所要的東西,不多也不少,就像他為自己要的一模一樣。假設(shè)上帝竟然不是這樣,那么,憑著上帝所是的真理,上帝就會顯得不公正了,他就不成其為實實在在的上帝了。
在真正的順從中,沒有什么“我要這樣那樣”或“我要這個那個”,有的只是完完全全地放棄你的一切。故而,在最好的祈禱中,不應(yīng)該有“祈求主賜給我這個美德”,也不應(yīng)該有“哦,主,祈求你賜給我你自己或永生”,應(yīng)該有的是:“哦,主,祈求你只賜給我你所要的,求主做你想要做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這樣的祈禱勝過一切,就像天勝過地一樣;而如果人這樣來祈禱,那就是做了很好的祈禱,就在真正的順從中走出了他的“自我”,進入了上帝。并且,就像真正的順從不應(yīng)該有“我要這樣”一樣,它也不應(yīng)該有什么“我不要”;因為,“我不要”對任何順從來說確實是真正的禍根。誠如圣奧古斯丁所言:“上帝的忠實仆人不會企望人們對他說出或給予他他想聽到的或想看到的東西,因為,他的首要的、最高的追求,乃是聽到最最討上帝喜歡的話?!?sup >(1)
二
論最有力的祈禱和至高無上的作為
最有力的祈禱和幾乎能成就萬事的全能的祈禱,以及最成功的作為,首先就是出自于一顆純凈的心靈。越是做到純凈,所作的祈禱和作為就越是強有力,越是有成效,越是值得贊美和越是完美。有了純凈的心靈,才得以成就萬事。
那么,什么是一顆純凈的心靈呢?
一顆純凈的心靈,不受任何東西的迷惑,也不受任何東西的牽連,從不追求自身的利益,遇事從不想到滿足自己,反之,完完全全沉浸在上帝的旨意之中,徹底拋棄屬于自己的一切。這樣,哪怕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會在其中得到他的力量和他的能力。
我們應(yīng)該做到全身心地祈禱,讓人的所有的肢體和力量,讓眼睛,耳朵,嘴巴,心臟和所有的感官全都投入其中。而且,在我們確實感到我們正要與那位我們向之祈禱并已經(jīng)實實在在得到的主上帝合而為一之前,我們絕不應(yīng)該停下來。
三
論那些滿懷私念而無法擺脫自己的人們
人們說:“啊,我主,是的,我也希望與上帝同在,我也希望像別人一樣虔誠地侍奉上帝,并且,我也愿意過他們一樣的生活,甘受貧窮之苦”,或者說:“除非我到另外某個某個地方,除非我如此如此行事,否則我怎么也不行。我必須到陌生地方生活,或者到修道院過隱居生活?!?/p>
其實,這里面正到處隱藏著你的“自我”,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沒有了。盡管你不知道或感覺不到,但確實是你的私念:每次你感到不安,無一不是來自于私念,只是不一定覺察到而已。我們認為,所謂這人應(yīng)該避離這個去追求那個,也許是指這個地方和這些人,這些方式或這一大堆事情或活動,但是,這些方式或事物妨礙你,過錯不在此,在這些事物中,妨礙你的正是你自己,因為,你顛倒了你對這些事物的關(guān)系。
因此,首先從自己開始,拋棄你自己!說實在的,如果你不是首先避離自己,那么,不管你逃到哪里,你總是會遇到障礙和不安。那些在外界事物中尋求安寧的人們,不管是在地點、方式、人群還是事業(yè)中去尋求,哪怕離鄉(xiāng)背井,甘受貧窮自貶之苦,無所不用之極,然而,卻一無所是,根本得不到安寧。這樣的尋求,適得其反。他們游蕩得越遠,越少得到他們所尋求的東西。他們好像一個迷路者:走得越遠,迷得越深。但是,他們究竟應(yīng)該做什么呢?首先,他們應(yīng)該拋棄自己,這樣,也就拋棄了一切。其實,如果一個人拋棄了一個王國或者整個世界,但他仍然保留了自己,那么,他也許就什么也沒有拋棄。而如果一個人擺脫了自己,即使他還保留有他的財富或榮譽或別的什么,那么,他確是拋棄了一切。
圣彼得說:“看哪,我們已經(jīng)撇下所有的”(《馬太福音》,19章,27節(jié)),而實際上他撇下的只是一張漁網(wǎng)和一條小船。一位圣者(希羅尼姆思)為此說道:誰甘愿拋棄他僅有的細小的東西,那他拋棄的不僅是這個,而是拋棄了一切世俗的人們已得到的或僅僅向往的東西。因為,如果誰連他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本身也拋棄掉了,那么,他當然實實在在地拋棄了一切東西,哪怕這些東西曾經(jīng)是他僅有的財產(chǎn)和全部的家當。因為,你不想去追求的,你就為了上帝的緣故而獻出和放棄掉。因此我們的主說:“靈心方面貧乏的人有福了”(《馬太福音》,5章,3節(jié))(2),這就是說:“少有個人意志的人有福了?!痹诖耍粦?yīng)該有人懷疑;再也沒有比主下面的話說得更好的了:“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馬太福音》,16章,24節(jié))??醋∧阕约海阍谑裁吹胤桨l(fā)現(xiàn)有你自己,你就在那里擺脫你自己;這才是至善之行。
四
論從內(nèi)和從外擺脫自己的好處
你們應(yīng)該知道,在今生中,還沒有人已經(jīng)如此徹底地將自己拋棄,以至于他找不到他還能再拋棄自己什么東西。很少有人能注意到這一點并能持之以恒。這是一種等價的交換和公平的交易:你離開所有的事物有多遠,上帝就恰恰如此帶著他的一切進入,不多也不少,你也就在所有的事物中如此遠地使你完全擺脫你自己。你就此開始吧,讓你為此付出你能承受的一切代價。只有如此,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除此,別無可能。
人們不該太多考慮他們應(yīng)當做些什么;他們倒是應(yīng)該考慮他們會是什么。善良的人,其所作所為也能閃出光輝。如果你是正直的,那么,你的所作所為也正直。我們不會打算以某一種行為而視之為神圣;我們總是以某種存在而視以為神圣,因為,并不是行為使我們得以神圣,而是我們應(yīng)該使行為神圣。不管行為看起來多么神圣,但只要它們還只是行為,就絕不能使我們得以神圣。如果我們是神圣的,具有神圣的存在,那我們就使所有我們的行為得以神圣,不管是吃喝、睡覺、蘇醒還是其他什么。那些沒有偉大的存在的人,不管他們做出了什么樣的行為,都是毫無意義的。由此你們應(yīng)當知道,你們要竭盡全力爭取成為善良,而不是在意做些什么事或行為如何如何;重要的是注意這些行為的根基所在。
五
注意,是什么東西造就善美的存在和根基
人的所作所為得以善美是依賴于他具有善美的存在,而他的善美的存在的根基卻在于:他的心靈完完全全投向上帝。你要竭盡全力崇仰上帝,無論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都是為了上帝的緣故。其實,越是如此,你的一切行為就越是善美。不管是什么事。你要依附上帝,這樣,他就將一切善美賜給你。去尋求上帝,你就能找到上帝并一切善美的東西。是的,說實在的,有了這樣的信念,你可以踏到一塊石頭上去,倒比你一邊領(lǐng)受主的圣體但一邊想到你自己的私事要更討主的喜歡。誰依附上帝,上帝也與他同在,使他具有一切好的品德。而你先前所尋找的,現(xiàn)在來尋找你;你先前所追求的,現(xiàn)在來追求你;你先前想要避開的,現(xiàn)在卻避開你。因此:誰緊緊依附上帝,一切屬神的東西就來依附他,一切跟上帝格格不入的東西就離他而遠去。
六
論離群獨居和侍奉上帝
有人問我:不少人甘愿嚴格地離群獨居,以為可以由此得到安寧,就像處身教堂之中一樣。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我說:“不!”請看為什么。
其實,一個人,若是為人正直,那么,在任何地方和在所有人中間,都是如此。而若是為人不正,那么,在任何地方和在所有人中間,也都是這樣。但是,若為人正直,那他心中就實實在在有了上帝;而心中實實在在有了上帝,他就在任何地方,在街上,在所有的人中間,不管是在教堂里、在荒漠中還是在密室中,都有了上帝;況且,如果他真有了上帝并僅僅只有上帝,那么,誰也無法去阻礙他。
為什么呢?
因為他惟一只有上帝,只向著上帝,在他看來,一切事物全成為上帝。這樣的人,在他所有的所作所為和在任何地點,都帶著上帝,只有上帝來對這人的所作所為起作用;因為,任何行為,從根本上實在應(yīng)首先歸屬于這行為的導(dǎo)發(fā)者,而勝過這行為的實施者。如果我們心目中真的僅僅只有上帝,那么,他必定對我們的所作所為起作用,誰也無法阻礙他的所作所為,不管是什么樣的人和在什么樣的場所。這樣,無人能夠阻礙這樣的人,因為,他不追求任何東西,除了上帝,他對什么也不感興趣;因為,上帝與這人在所有他的意向中合而為一。正像上帝不會因世上形形色色的東西而分心一樣,也沒有什么東西能使這人分心,因為,世上的形形色色本是歸一的,而他卻已歸到這歸一之中。
人應(yīng)當在一切事物中抓住上帝,應(yīng)當使他內(nèi)心習(xí)慣于時時刻刻心中有上帝,驅(qū)使你奮發(fā)向上和常有愛心。注意,你在教堂里或在密室中是如何侍奉你的上帝的,你也應(yīng)該保持這同樣的心情,將其帶到人群中去,別管那里有多么喧囂,有多么千差萬別。并且,我已多次說過,要說沒有差別,并不是指我們應(yīng)該把一切事情或者一切地點或者一切人都同等對待。這是完全不正確的,因為,祈禱總是勝過織布,教堂總是比街道更值得敬重。然而,你應(yīng)該在所有的事情中都有著同樣的心靈,對你的上帝有著同樣的信托和同樣的愛心,有著同樣的認真。確實,如果你做到能保持同樣的心靈,那么,就沒有人能妨礙你每時每刻都與上帝同在。
但是,任何人,如果他不是真正在內(nèi)心中得到上帝,而總是必須從外部,在這個和那個里面,去取得上帝,用不同的方式去尋求上帝,不管是做什么事或者在什么人那里或者到什么地方去,這樣的人,是得不到上帝的。并且,很容易有什么樣的東西會對這樣的人產(chǎn)生阻礙,因為,他并沒有得到上帝,他并不單一地尋找上帝,也不是單一地去愛和追求上帝。因此,會阻礙他的,不單是壞人,還有好人,不單是街道,還有教堂,不單是邪惡的言語和行為,還有善良的言語和行為。因為,阻礙是在他里面,這是由于上帝還沒有在他里面成為一切。
不然的話,他就能在所有的地方和在所有的人那里都守正不移,這是由于,他得到了上帝,無人能從他那里取走,也無人能阻礙他的行事為人。
那么,如何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上帝呢?
這真正地得到上帝,是在心靈之中,是在內(nèi)心深處對上帝的仰望和企求,而不在于經(jīng)久不息翻來覆去的思考;因為,這是不可能或者很難以追求的,同時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人不應(yīng)該滿足于得到一位由思考而得到的上帝;因為,思想過去了,上帝也就過去了。我們寧可要得到一位實在的上帝,他遠遠高出于人和一切被造物的思想。上帝不會過去,除非人有意背離他。
誰如此地,也即在存在之中,得到上帝的,那他就以屬神的方式得到了上帝,上帝就在所有的事物中照亮他;因為,所有的事物都讓他感到了上帝,從所有的事物中他都看到了上帝的形象。在他里面,上帝始終得以榮耀,在他里面,完成了一種解脫,而讓他所愛的無所不在的上帝銘刻在他的心中。好有一比,就像一個人口渴已極:他雖然除了喝水以外還想做些別的事情,他還想到一些別的事情,但是,不管他在做什么,不管他想跟誰在一起,不管他有什么樣的追求,不管他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只要他還是這樣渴,那么,喝水的念頭就怎么也丟不開;而且,渴得越是厲害,想喝水的念頭就越是強烈和迫切,越是無法解脫?;蛘?,一個正處于愛心之中的人,正傾注全身心于此,除此以外別無所求:顯然,一個這樣的人,不管他在哪里,不管他跟誰在一起,不管他開始做什么事,在他內(nèi)心,他所愛的對象總不會消失,在一切事物中他都看到了他所愛的對象的形象,而且,愛得越深,這樣的感覺就越是強烈。一個這樣的人,并不去刻意尋求安寧,因為,沒有什么不安寧會去妨礙他。
這樣的人,得到上帝更多的恩典,因為他用屬神的眼光去把握一切事物,高于它們本身所是的。實實在在,這里面包含有勤奮和奉獻,對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細察,包含有對人的心靈在事物和人群中如何得以相處的清醒的、真實的、審慎的、現(xiàn)實的認知??刻与x現(xiàn)實,靠離群獨居,人是無法學(xué)到這一切的;倒不如說,他應(yīng)該不管在哪里和不管與誰相處都能學(xué)會一種內(nèi)在的獨居。他必須學(xué)會突破事物并且能夠在其中抓住他的上帝,有力地實質(zhì)性地將上帝引入自己內(nèi)心深處。好有一比,就好像一個想學(xué)書法的人。說實在,如果他要掌握這門藝術(shù),那他就必須勤學(xué)苦練,不管看起來有多么艱難:只要他持之以恒,那他總是能學(xué)好,掌握這門藝術(shù)。說實話,一開始他必須把他的思想集中到每一個單個的字母,銘記在心。后來,當他掌握了這門藝術(shù),他就不必再左思右想了,可以驅(qū)筆疾書,駕輕就熟了。對他來說,只要知道自己想要從事自己的藝術(shù)就完全夠了;即使他不是經(jīng)常意識到這一點,腦子里還想些別的什么,但他還是能寫得很好。
同樣,人也應(yīng)該滿懷著屬神的心靈,學(xué)習(xí)他所愛的上帝的榜樣,讓上帝常駐在他的內(nèi)心中,使得不必費力就有上帝照亮著他,使得他在所有的事物中都能做到超然其上,不受牽制。為此,一開始總需要多加小心,就像學(xué)生學(xué)書法一樣。
七
人應(yīng)當如何最最理性地行事為人
如果有心的話,我們可以不難在好多人那里看到這樣的情況:他與之相處的事物對他并不起妨礙作用,也不會使他產(chǎn)生什么割舍不下的念頭;因為,只要內(nèi)心充滿了上帝,那么,被造物就不會有存身之處了。但是,我們不應(yīng)滿足于此;我們應(yīng)該讓一切事物高度為我們所用,不管是什么東西,不管我們在什么地方,不管我們看到或聽到什么,不管是多么地陌生和格格不入。只有這樣,我們才是做對了。而且,不是就此停步不前了,他可以不斷地成長,與日俱增地不斷有所進步。
人應(yīng)當很注意地在他一切所作所為中和在接觸一切事物時都運用他自己的理性,并時時處處都對自身和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一種有洞察力的意識,以盡可能至高無上的方式在一切事物中抓住上帝。因為,就像我們的主所說的,人應(yīng)該做到的是:“你們應(yīng)當像那些始終警醒著等候他們主人的人。”(參見《路加福音》,12章,36節(jié))確實,如此等候著的人始終警醒著,他們密切注視著他們所等候的他會從哪里來,他們在一切來臨者中期待著他,不管是多么地陌生,看起來不會是他也好。因而,我們應(yīng)該在一切事物中有意識地期待著我們的主。這樣一來,勢必需要多費精力,全身心投入;如此,就一切都好了,他們在一切事物中抓住了上帝,同時,他們也從上帝那里找到了這些事物中的許多東西。
雖然每一件事情都不一樣,但是,一個人,如果他以相同的心靈去做每一件事,說實在的,他所做的事就都一樣,都是做得對的,都是按上帝的榜樣做的,其實,上帝既在最最屬神的事情中照亮著他,同樣也在世俗的事情中照亮他。確實,不可認為人應(yīng)該去做某些世俗的或不相宜的事;而是,如果他從外界的事物中看到和聽到了什么,他應(yīng)該將其轉(zhuǎn)向上帝。誰能在一切事物中都看到了上帝的存在,誰能最大限度地運用自己的理性,那么,只有這樣的人,才知道真正的安寧,才得到了真正的天國。
因為,人要想做到守正不移,那么,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是他必須學(xué)會在事情中抓住和保住上帝,或者是他必須拋棄一切事情??墒牵驗槿嗽诮袷乐胁豢赡軟]有活動,人活著就必有活動,且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因此,人應(yīng)該學(xué)會在一切事物中得到他的上帝,在所有的事情中和在所有的地方,都保持不受阻礙。因此:初涉世者如果想要在人間做些什么,那么,他首先應(yīng)該竭盡全力做到與上帝同在,在內(nèi)心中牢牢地記住上帝,將他的一切追求、思想、愿望和他的力量都與上帝合而為一,做到?jīng)]有什么其它的東西能夠占有一席之地。
八
論在突飛猛進中持之以恒
對某一件事情,人不應(yīng)該如此高估,也不可能做得如此正確,以至于他竟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萬分放心,可以高枕無憂了。他應(yīng)當經(jīng)常運用自己的理性和意志這兩方面的力量來使自己得到提高,就此不斷地攀登高峰,并從外部和從內(nèi)部審慎地抵御各種損害;這樣,他在任何事物中都絕不擯棄什么,而是日積月累地突飛猛進。
九
犯罪的傾向如何總是對人產(chǎn)生好處
你必須知道,對正直的人來說,心中產(chǎn)生做壞事的沖動,也絕不是沒有收獲和益處的。聽著!有這么兩個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或很少受到過什么邪惡的引誘;而另一個人生來就是要受到種種引誘。外在的他受到存在著的外在事物的刺激,也會由于不同情況而導(dǎo)致他發(fā)怒、虛榮或去尋花問柳。但是,處在他的最高的力量中,他守正不阿,絲毫不為所動,不會犯什么過錯,既不會發(fā)怒也不會犯罪,有力地克制了自己的軟弱;因為,也許是天生的軟弱,例如有些人生來就容易發(fā)怒或者比較傲慢等等,然而卻不愿意犯下這樣的罪。一個這樣的人理應(yīng)更得到稱贊,他所得的報酬也更大,他的美德比起第一種人來更為寶貴;因為,品德的完善,只有來自于奮斗,正像圣保羅所說的:“好的品德是在軟弱上顯得完全。”(參見《哥林多后書》,12章,9節(jié))
犯罪的傾向并不是罪,但是,愿意做有罪的事,這就是罪了,愿意發(fā)怒,這也是罪。其實,一個正直的人,如果他必須請求得到權(quán)力,那么,他不會要求犯罪的傾向離他而去,因為,沒有了這種傾向,人在一切事物中和在他的一切所作所為中都會顯得無所適從,會對各種事物甚至于對奮斗得勝取得報酬這樣的榮譽也漠不關(guān)心。因為,由邪惡而引起的沖動和激情,會帶來德行并對為此所作的努力給予報酬。也就是說,犯罪的傾向使人奮發(fā)向上,守正不撓,有了這種傾向,便驅(qū)使他和鞭策他嚴守德行;因為,人越是感到自己軟弱,他就必須越是加倍地武裝自己,德行和邪惡畢竟都是存在于意志之中。
十
意愿何以成就萬事,何以一切美德皆在良好的意愿之中
人若知道自己具有良好的意愿,那他就無須擔驚受怕,而且,如果不能如愿以償,他也不該煩惱;況且,如果他知道自己具有良好的意愿,那他也就不應(yīng)該認為自己離美德還很遙遠,因為,美德以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存在于良好的意愿之中。如果你具有真正良好的意愿,那么,你就不會缺少什么,不缺愛心,不缺謙卑,不缺各種美德。倒不如說,你以你全部的意愿極力想要的,如果這意愿確實是一個良好的和屬神的意愿,是一個現(xiàn)實的意愿,那么,上帝和一切被造物都不能從你那里拿走。由此可見,不應(yīng)該說:“不久以后我要怎樣怎樣”,這是將來的事,而應(yīng)該說:“現(xiàn)在我想要如此如此!”聽著:如果某件事相隔千里之遙而我想要它,那么,比起已經(jīng)在我懷抱之中的東西來,我當然就寧可放棄前者了。
善對善,比起惡對惡來,也是同樣強有力的。注意,雖然我什么惡事也還沒做,但是,我有從惡的意愿,那我就有了罪,就好像我已經(jīng)做了惡事一樣;而且,由于有了某個堅定的意愿,即使我還未付諸實施,但我也許因此而犯下了很大的罪,就等于我將全世界都斬盡殺絕一樣。為什么一件善事就不可能也如此呢?其實,還遠遠勝過于此呢!
說實在的,我用意愿可以無所不能。我能夠擔當一切人間的苦難,救濟一切窮人,什么人的事都能做,只要你能想到的。就意愿而言,什么也不缺少,只是不一定有能力去做到,因而,在上帝面前,你什么都做到了,沒有人可以把它從你那里奪走,甚至一刻也無法阻礙你;這是因為,在上帝的面前,我如果能夠,就愿意去做,和我實在已經(jīng)做到了,這二者是一樣的。倘若我甚至于想要有像全世界所有的那么多的意愿,而且我對此有很大和很廣的追求,那么,我確實是有了它;因為,凡是我想要有的,我就有了。同樣,如果我真的想要有那么多的愛,等于所有的人總共曾經(jīng)得到過的那么多,如果我想要同樣那么多地去贊美上帝,或者任何你能想得到的,那么,如果這意愿是完美的,你就確實有了這一切。
現(xiàn)在你也許會問,什么時候意愿才會成為一個正當?shù)囊庠改??要使一個意愿成為完美,那它一定沒有任何的私念,已經(jīng)徹底擯棄了自我,已經(jīng)轉(zhuǎn)化成為上帝的旨意。是的,越是如此,這樣的意愿就越是良好和真實。而且,在這樣的意愿中你無所不能,不管是愛心或者你所愿望的其它什么事情。
現(xiàn)在你會問:“既然我感覺和覺察不到這種愛心,不能像好多人那樣大有作為,顯示出非凡的虔誠和許多奇跡,而我卻一點也沒有,那么,我如何可以具有這個愛心呢?”
這里,你必須注意存在于愛心之中的兩件事情:一件是愛心本身,另一件則是愛心的作為或者說愛心的表現(xiàn)。愛心本身只存在于意愿之中;誰有更多的意愿,誰也就有更多的愛心。但是,誰會有更多,別人誰也不知道;這隱藏在靈魂之中,而上帝又是隱藏在靈魂的根基之中。這個愛心完完全全存在于意愿之中;誰的意愿多,誰的愛心也多。
可是,還有第二件事情:愛心的表現(xiàn)或作為。這件事誠然特別顯眼,譬如虔心奉獻和大聲歡呼,然而,說到底,畢竟這不是至善之事。因為,它有時并不是來自于愛心,而也會是出自于一種本性,即人們會有這樣的喜悅和愉快的感覺,或者,也許會是受了天象的影響或感官的作用所致;而如果他們經(jīng)常如此,那就總不是最好。因為,即使它真是來自于上帝,那我們的主也只是把它給予這樣一些人,為的是吸引他們,使人們由此而得以與別的一些人遠離開來。但是,如果同樣的這些人日后在愛心方面有所長進,那他們也許很容易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不再有那么多的感覺和體驗了,而這就清楚地表明他們具有了愛心:雖然他們沒有了這樣的保留,但他們?nèi)硇牡刂艺\于上帝。
現(xiàn)在,即使確實是出于完完全全的愛心,然而這樣還算不上是至善之事。這可以從下述情況中清楚地看出。我們有時應(yīng)該停止這樣的大聲歡呼去做一件從愛心出發(fā)來說更好的事,做一件恰恰如雪中送炭般的獻愛心的事,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肉體上的。正像我已經(jīng)說過的:如果一個人處在像圣保羅曾經(jīng)有過的那種狂喜之中,這時,他知道有一個病人渴望從他那里得到一小碗湯,那么,我認為,出于愛心,你應(yīng)當停止這樣的狂喜,以更大的愛心去滿足這個病人的需求。
人不可錯誤地認為他會由此而丟棄掉恩典;因為,人出于愛心而自愿放棄掉的,他會極其光榮地加倍得到,就像基督所說的:“凡為我的名撇下的,必要得著百倍”(《馬太福音》,19章,29節(jié))。是的,人為了上帝的緣故而撇下的和放棄掉的,——也許是,如果他為了堅決要得到這種受到安慰和感到親密的感覺,而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事情,但上帝并不給予他,他因此也就不再追求,自愿地為了上帝的緣故而加以放棄,——他也將如此地在他(指上帝)里面得到這一切。譬如說,他雖然曾經(jīng)應(yīng)有盡有,但為了上帝的緣故卻心甘情愿地將其舍棄掉,那么,他就將百倍地獲得。因為,凡是人愿意擁有,但為了上帝的緣故而忍痛舍棄的,不管是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他都在上帝里面得到這一切,就是這一切,人曾經(jīng)擁有的,但又自愿加以放棄的;因為,人理應(yīng)為了上帝的緣故舍棄一切事物,在愛心之中脫離一切的安慰,出于愛心而犧牲一切的安慰。
關(guān)于我們有時出于愛心而應(yīng)該撇下這樣的感受這一點,充滿愛心的保羅如此告訴我們:“為了對我弟兄的愛心,就是與基督分離,我也曾經(jīng)愿意過”(《羅馬書》,9章,3節(jié))。他這里所指的是愛心的現(xiàn)在的方式,而絕不是先前的那種方式,而按照這現(xiàn)在的方式,他一刻也不愿意為了天上地上可能發(fā)生的任何事情的緣故而與基督分離,由此他所指的是:安慰。
但是,你們應(yīng)該知道,上帝的朋友是絕不會沒有安慰的;因為,上帝所希望的,就是他們的至高無上的安慰,不管現(xiàn)在看起來是否有安慰。
十一
當人失去了上帝而上帝隱而不現(xiàn)時人該做些什么
你還應(yīng)該知道,良好的意愿絕不會失去上帝。但是,人的心靈在感覺上有時會以為失去了上帝并且經(jīng)常誤以為上帝已經(jīng)離他而去。這時,你該做些什么呢?恰恰應(yīng)該做你在得到最大的安慰時所做的;當你處于最大的苦難之中時,要學(xué)會也如此,百變不移其志。要得到上帝,再好不過就是要在你們放松他的地方找到他。你最后得到了他,因為你失去他而又找到了他。然而,良好的意愿是絕不會失去上帝的。許多人說:“我們具有良好的意愿”,但他們沒有上帝的旨意;他們愿意有他們自己的意愿,竟然想叫我們的主做這做那。這絕不是良好的意愿。我們應(yīng)當在上帝那里研究他的至善的旨意。
在一切事物中,上帝的目的都是希望我們放棄我們自己的意愿。當圣保羅與我們的主說了很多話、而且我們的主也跟他說了很多話時,這一切都沒有記入,直到他將自己的意愿放棄并說:“主啊,你要我做什么呢?”(《使徒行傳》,9章,6節(jié))因為我們的主知道要他做些什么。當天使出現(xiàn)在圣母面前時,也是這樣:她和他盡管說了很多很多,但這一切都不會使她成為上帝的母親;而一旦她放棄了她的意愿,她就立即成了這永恒之道的真正的母親,立地受胎于上帝;上帝成了她的自然的兒子。除了放棄意愿,再也沒有什么東西能使一個人成為純真的人。確實,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棄自己的意愿,那我們在上帝面前根本什么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們能做到放棄我們?nèi)康囊庠覆⑶覟榱松系鄣木壒矢矣趶耐獠亢蛢?nèi)部擺脫掉一切事物,那么,我們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這之前就做不到。
也有少數(shù)這樣的人,他們有意或無意地總是不希望完全這樣,他們希望能感受到一些驚天動地的事,他們向往的是奇特的方式和出奇的場面:這一切,其實只不過是他們的私愿而已。你應(yīng)當完完全全地奉獻給上帝,這樣,至于他如何以他的方式行事,你就不必操心了。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了進了天國,他們并沒有完完全全擺脫他們自己的意愿。如果我們完完全全進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私愿了,那么,這才是完善和純真的意愿。誰在這方面達到得越多,誰就越是真正地投身于上帝。是的,有一首“圣母頌”說到了這個意思:人擺脫掉自己,這勝過念一千遍《詩篇》而擺脫不了自己;是的,如此走一步,勝過無此而越過海洋。
人若如此將自己的一切都拋棄掉,那他就完完全全地投入主的懷抱之中,以至于要碰到他就勢必先要碰到上帝;因為,他在上帝的懷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蓋住了我的頭,誰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同樣的是,如果我要喝東西,那么,總先要流過我的舌頭,辨出滋味。如果我的舌苔發(fā)苦,那么,不管所喝的酒原本多么甘甜,但由于它必須經(jīng)由我的舌頭,因而我感到是苦的。確實,一個人,如若已經(jīng)將他的一切都擺脫掉了,那么,他就由上帝護衛(wèi)著,世上任何被造物要想觸動他,必須先觸動上帝;要加之于他的,必須先通過上帝然后才到達于他;他這才辨得了滋味,是上帝賜給他的。不管有多大的苦難,它總是先經(jīng)過上帝,上帝先承受了這苦難。是的,憑著上帝所是的真理:人所遭受的任何苦難,不管多么細小,甚至于只不過有些不稱心或者有些反感,只要將其放到上帝里面去,就會大大地觸動上帝,遠遠超過對本人的觸動,上帝為之感到難過,也遠遠超過人。如果說上帝的確是為了某種在其中預(yù)見到的對你的好處而容忍了它,而如果你甘愿遭受這個上帝也在遭受并且是經(jīng)過他才臨到你的苦難,那么,當然這就是屬神的了。遭人蔑視與備受敬重,苦澀與甘甜,漆黑一片與光輝燦爛:這一切的滋味都是從上帝那里得到的,都是屬神的,因為,只要人除此之外別無所求,別無所感,那么,臨到他的一切,就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而形成的;因此,無論在苦澀還是甘甜之中,他都抓住了上帝。
在黑暗中有亮光照入,那里,我們察覺到了上帝。教訓(xùn)或者亮光對人們的好處,不就在于使他們能由此而受益嗎?當他們處在黑暗之中時,他們即將看到亮光。
是的,我們擁有自己的東西越多,我們擁有上帝的東西就越少。擺脫了自己的所有東西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都不會失去上帝。但是,他倘若偶爾失足或失言,或者出了什么差錯,這時,正因為上帝一開始就親臨其境,他必定毫不猶豫地承擔其損失;但你不可因此而中止你的行為。在這方面,我們在圣伯爾納(3)和另外許多圣者那里都找到了例子。在今世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遇到這樣的偶然事情。但是,不能因為谷子里面混進了雜草種子而就要把好的谷子丟棄掉。說實在的,對于善于與上帝融洽相處的正派人來說,有一些這樣的苦難和偶然事情,乃是一種福分。因為,善良的人萬事都會得到益處,就像圣保羅所說的(參見《羅馬書》,8章,28節(jié))以及圣奧古斯丁所表述的:“是的,連罪孽也是如此?!?/p>
十二
論罪惡: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在罪惡之中時我們該如何
說真的,犯了罪,如果我們?yōu)榇烁械絻?nèi)疚,那就不是罪了。人不可心甘情愿去犯罪,不管是一時的還是經(jīng)常的,不管是大罪還是可寬恕的小罪,都如此。誰真正信奉上帝,他就應(yīng)該時刻牢記,可靠而又充滿愛心的上帝使人脫離罪惡的生活而進入屬神的生活,使他由敵人而成為朋友,這些,勝過創(chuàng)建一個新世界。這個也許就是使人完全投靠上帝的最強的推動力之一,并且,令人驚喜的是這樣必定會使人以強大的愛心做到完完全全地擺脫他自己。
是的,誰真正投入到上帝的旨意中去,他就不應(yīng)該希望他業(yè)已陷入的罪惡最好不曾發(fā)生。當然,之所以不應(yīng)該,并不在于這罪惡是違反上帝的旨意的,而是由于你得以由此而增加愛心和變得更謙卑,可見,并不是因為他已經(jīng)作了違反上帝旨意的事。然而,你應(yīng)該真正地信賴上帝,相信他讓你有此遭遇是為了使你由此而得到最大的好處。而一旦人完全從罪惡中解脫出來并徹底遠離罪惡,那么,我們所信靠的上帝就不再追究他曾經(jīng)犯過的罪,一刻也不要他為他所犯的罪作出償還;即使所犯的罪多得像所有的人所犯的加起來那么多,上帝也不要他作出償還;他給予他曾經(jīng)給予任何一個被造物的一切信任。只要他現(xiàn)在信奉主,主就不計前咎。上帝是一位只注視現(xiàn)在的上帝。他一找到你,他就接納了你,不計較你曾經(jīng)是怎樣,而只看你現(xiàn)在怎樣。一切罪惡可能讓上帝蒙受的各種屈辱,他都甘愿忍受并忍受多年,無非是希望人就此可以大大加深對他的愛心的認識,從而,使他自己的愛心和感恩之心得以大大增加,懷有更虔誠的敬神之心。這種情況,的確非常合乎自然地經(jīng)常在犯了罪之后發(fā)生。
因此,上帝甘愿容忍罪惡的禍害,似乎往往視而不見,最多讓其降臨到那些特經(jīng)他挑選要按他的旨意成就大事的人頭上。看:還有誰比使徒們更得到我們的主的愛和信任呢?而他們中無一人得以免于陷入大罪;他們都曾經(jīng)是大罪人。在《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中,他多次借助于那些后來成為他最親近的人來證明這一點;即使今天,我們還很少看到有成大事者不先有這樣那樣的過錯的。我們的主這樣做,目的就在于要我們認識他的憐憫心,要我們真正做到謙卑和虔誠。因為,每加一次悔過,也就增加一次愛心,使愛心得以增強。
十三
論兩種悔過
有兩種悔過:一種是暫時的或者說感性的,另一種則是屬神的或者說超自然的。暫時的悔過總是導(dǎo)致更大的苦難,使人陷于如此的悲哀之中,似乎他就此身處絕境而不能自拔。
而屬神的悔過就完全不同。一旦人感到不對頭,他就立即向上帝祈求,意志堅決地永遠擯棄一切罪惡。這樣,他充分信靠上帝,贏得了很大的安全。而且,由此而產(chǎn)生一種精神上的喜悅,它使靈魂從一切苦難和悲哀中得以升華,使它牢固地緊靠在上帝那里。因為,人越是感到自己軟弱和欠缺,就越是會以全身心的愛去緊靠上帝,在上帝那里,沒有罪惡和欠缺。如果我們要完完全全地敬奉上帝,那么,我們能夠踏上的最好的階梯就是:藉助于屬神的悔過而擺脫罪惡。
而且,我們自己越是認識到罪孽深重,上帝就越是樂意于寬恕它,親臨我們的靈魂來趕走這罪惡;每個人都會盡其所能去去掉它最討厭的東西。罪惡越是深重,上帝就越是愿意寬恕它們,越是愿意盡快的寬恕它們,因為它們也使上帝討厭。這樣,只要屬神的悔過上升到了上帝那里,所有的罪惡都立即消失在上帝的深淵之中,快得甚至我還來不及閉上我的眼睛;然后,它們就完全滅絕,就好像它們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只剩下有一個完美的悔過。
十四
論真正的信心和論希望
要識別是否具有真正而完善的愛心,就要看是否對上帝懷有很大的希望和信心;除了信心以外,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更好地識別是否具有完全的愛心。顯然,如果一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完完全全地愛另一個人,那么,就一定由此而產(chǎn)生信任;因為,我們在上帝那里敢于信托的一切東西,我們就真的在他里面找得到,并且還超過了千百倍。而如果一個人不能做到對上帝懷有高度的愛心,那么,這人也就無法信靠上帝。我們所能夠做的所有的事情,沒有一件能像信靠上帝那樣得益。在由于對上帝的信靠而贏得的一切東西中,上帝都會記住用它們來成就大事。他清楚地明白,這所有的人的信靠都是出自愛心;而愛心不僅產(chǎn)生信靠,它還擁有真正的知識和無可置疑的安全性。
十五
論永生的兩種保障
在今生中有兩種關(guān)于永生的知識。第一種是來自于上帝親口對人所說或派天使轉(zhuǎn)告或通過一種特殊的指點加以啟示的。然而,這并不多見,只針對少數(shù)人。
另一種知識就較此更好和更有益,能為所有具有完全愛心的人所得知。它基于人出于對上帝的愛心和在多次交往中產(chǎn)生的信賴而完完全全地信靠他,對他篤信無疑,而且,由于這樣的人在所有的被造物中一視同仁地只愛他的上帝而更篤信無疑了。即使所有的被造物都奚落他,賭咒發(fā)誓要與他斷絕往來,甚至上帝也好像對他無動于衷,他卻還是堅信不疑,因為,愛心是不會心存疑慮的,愛心總是滿懷信心地有著良好的期待。我們根本不需要對付出愛心者和接受愛心者說些什么,因為,就憑他(指上帝)感知到他(指人)是他的朋友這一點,他就同時懂得了所有于他有益的和帶給他福樂的事情。因為,只要你對他一心一意,那么,他就加倍地加愛于你,加倍地信任于你。因為,他就是真之本身,我們在他那里當然可以不必有任何顧慮,一切愛他的人也都不必有什么顧慮。
這后一種保障,比起前一種來,要遠遠來得大,來得完全和真實,絕無半點虛假。反之,一時的靈感則可能含有虛假的成分,很容易會是一種虛假的覺悟。而現(xiàn)在這后一種保障,則是我們在靈魂的全部力量之中感知到的,它對那些真正愛上帝的人是絕不會有半點虛假的;他們對此堅信不疑,就像一個這樣的人對上帝堅信不疑一樣,這是由于,愛心確實驅(qū)走了一切的恐懼。正像圣保羅所說的,“愛里沒有懼怕”(《約翰一書》,4章,18節(jié));還寫道:“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4章,8節(jié))。因為,有罪惡的地方,就不能有完全的信任,也不能有完全的愛心;愛心完全遮掩罪惡,愛心對罪惡一無所知。并不是說我們根本就沒有犯過罪,而是由愛心完全抹去和驅(qū)除了罪惡,就好像從來沒有過一樣。因為,上帝的一切行為都是如此的完善和充裕,因此,他所寬恕的人他就完完全全地給予寬恕,寧多弗缺,由此而得以造就完全的信靠。我認為這后一種知識遠遠勝過前一種知識,比之更純真,帶來更大的酬報;因為,無論是罪惡還是別的什么東西,都阻擋不了他。確實,上帝以相同的愛心對待的,他也就給予相同的評判,不管這人犯過大錯還是根本就沒有犯過錯誤。但是,能得到更多寬恕的人,也必定有更多的愛心,就像我們的主說的:“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路加福音》,7章,47節(jié))。
十六
論真正的懺悔和論福樂生活
許多人都以為他們必須做一些顯眼的大事情,例如齋期禁食,赤足行路等等,稱之為懺悔贖罪行為。然而,真正而至善的懺悔,也即使人得以強有力地和最高度地改邪歸正的懺悔,卻在于人使自己完完全全地遠離一切不是上帝的和在自身及一切被造物那里不完全是屬神的事物,在于使自己以一顆無可動搖的愛心去完完全全地投靠親愛的上帝,這樣,使他對上帝的虔誠和請求變得偉大。做一件事使你覺得在這方面有長進,你就越成為一個正直的人;越是這樣做下去,懺悔就越是真實,就越是能抵消罪惡,甚至也抵消了一切懲罰。是的,確確實實,你若是能夠如此迅速地痛改前非,遠離一切罪惡而信靠上帝,這樣,即使你曾犯過自亞當時代開始即有的和以后還會有的一切罪惡,你也會得到寬恕,也會免于受罰,你死后即能面見上帝。
這才是真正的懺悔,而它特別地和以最最完善的方式建筑在由我主耶穌基督的贖罪行為所代表的莊嚴受難之上。人對此越是深入思考,一切罪惡和因犯罪而將得的懲罰就越是離他而去。而且,人還應(yīng)該習(xí)慣于在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中始終深思我主耶穌基督的生活和行事為人,深思他的所取和所舍,他的受難和復(fù)活,每時每刻常在眼前有主,就像主也常在他的眼前有我們一樣。
這樣的懺悔(不外)就是那源自一切事物而完全在上帝里面得到升華的心靈。而你能在什么樣的行為中最大限度地得到這個而且通過這樣的行為確實得到了,那么,你就完全放心地去做吧。但是,如果某種表現(xiàn)于外的行為,不管是齋期禁食,守夜不眠,大聲讀經(jīng)還是別的什么,對你在這方面有所妨礙,那么,你應(yīng)當毫不猶豫地停止下來,絲毫不用擔心你是否會因此而在懺悔贖罪方面有什么過失。因為,上帝并不在乎你的行為怎樣,而是惟獨注意你的愛心如何,你是否虔誠,在你的行為中你的心意如何。他并不十分看重我們的行為,而是只注重在我們所有行為中的我們的心意,注重看我們是不是在一切事物中惟獨敬愛他。因為,在上帝那里得不到滿足的人,實在是過于貪得無厭了。對你的行為,只要你的上帝知道了,只要在你的行為中一直念著上帝,那么,你的所有的行為就得到了報酬;這對你永遠是足夠的。而你越是坦誠而單純地侍奉他,你的所有的行為就越是實實在在地贖去了一切的罪惡。
你也許會想,上帝是整個世界的普遍的拯救者,而如果他單單為了拯救我一人而做了什么,那我的感激之情確是無以言表的了。所以,你自己也應(yīng)該成為一個普遍的拯救者,去拯救你自身由于犯罪而敗壞了的一切;你應(yīng)該帶著這一切去緊緊地投靠他,因為由于你的罪惡你已經(jīng)敗壞了你自身的一切:心,感官,身體,靈魂,體力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已病入膏肓,徹底敗壞。所以,你要逃到他那里去,在他那里,什么也不缺乏,一切純真純善,他是幫助你排除你身上所有的敗壞的一位普遍的拯救者,不管是內(nèi)在的還是外在的敗壞。
十七
既然不像當年基督和許多圣者那樣受盡苦難,那么人何以能心安理得;他又該如何去跟隨上帝
人們經(jīng)常會感到恐懼和沮喪,因為他們看到我主耶穌基督和圣者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嚴謹和艱苦,而人卻做不到這樣,并且也不想這樣做。為此,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如此地與此大相徑庭時,他們就以為自己遠離上帝,無法跟隨。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不管是由于有所欠缺或是由于有什么弱點,或者由于別的什么,人都不可據(jù)此就以為自己遠離上帝。而且,即使你所犯下的大罪使你十分惶恐,覺得再也不能靠近上帝了,然而,即使如此,你還是要認定上帝是在你的身邊。因為,人將自己置于遠離上帝,這里面包含著很大的禍害;確實,不管人遠近如何變化,上帝卻絕不遠離,他始終留在你的近處,而如若他無法留下,那他只得離去,但也還是并不遠,他停留在你的門前。
至于如何仿效嚴謹,也然如此。注意,你該如何仿效。你應(yīng)該看到和已經(jīng)注意到什么是上帝對你的最強有力的告誡;因為,絕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同樣的途徑蒙召的,就像圣保羅所說的那樣(參見《哥林多前書》,7章,24節(jié))。如果你覺得你接下來的路并不在于什么顯眼的行為和吃大苦耐大勞,——除非有人是上帝特地為此而有意挑選的,使他有能力如此去做而不會擾亂他的內(nèi)心——,如果你確實并不感到你有這方面的能力,那么,你盡可以滿足,不必為此而耿耿于懷。
你也許會說:如果可以不必耿耿于懷,那么,為什么我們的祖先,許多圣者,要這樣做呢?那么,想一下:我們的主給了他們這種方式,也給了他們將這種方式貫徹到底的力量,而他確實喜歡他們這樣做;他們應(yīng)當如此來達到他們的至善。上帝并不將人的得救束縛在某種特定的方式上。一種方式所具有的,另一種方式就不具有;然而,上帝已經(jīng)將實施能力賦予一切良好的方式,任何良好的方式都不被拒絕,因為良好的東西并不相互排斥。人們自己應(yīng)當注意的是,如果偶爾見到一個善良的人或者聽到在談?wù)撍?,發(fā)現(xiàn)他并不遵循他們的方式,這時,他們絕不可因此而立即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他們不喜歡他的方式,就立即對他的良好的方式和良好的想法不屑一顧,這樣做,是不對的!在看待人們的方式時,更多的要看他們是不是有好的想法,對任何人的方式都不要加以鄙視。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只有一種方式,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只有一種方式,一個人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方式,不可能具有任何一種方式。
就讓每一個人都保持著他的良好的方式,在其中包容所有(其它)的方式,并且以他的方式去把握一切的善和一切的方式。方式的變更使得方式和心靈都不安穩(wěn)。某一種方式能提供給你的,你也能夠在另一種方式中得到,只要它是良好而值得推崇的,是眼中惟獨只有上帝的。況且,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走一條路。有關(guān)仿效任何一個圣者的嚴謹?shù)纳钇沸?,也是這樣。你固然應(yīng)該熱愛這樣的方式,也會喜歡它,但你不一定要去效仿它。
現(xiàn)在,你會問:我主耶穌基督的方式總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按理總該時時效仿他吧。
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確實應(yīng)當效仿我們的主,然而,并不是指任何一個方式。我們的主,他曾禁食四十天;可是,沒有人應(yīng)當這樣去效仿他。基督做了好多事,他想要我們在精神上而不是肉體上去效仿他。所以,我們應(yīng)當努力以精神的方式去效仿他;因為,他更注重我們的愛心,勝過我們的行為。我們應(yīng)該以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效仿他。
那么,如何做到呢?
聽著:在一切的事物中!怎么樣和以什么方式做到呢?那么,正像我經(jīng)常說過的:我以為精神的行為遠遠勝過肉體的行為。
為什么?
基督禁食了四十天。你要效學(xué)的是:你注意自己最樂意做的或者最方便能做到的事,就試著去做,然后對自己保持著敏銳的注視。這樣,你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比你完全禁食還要作更多的放棄。因而,有時要你不說某一句話甚至比要你什么話都不說還要來得難。因而,有時對一個人來說,聽一句無足輕重的臟話比挨打還難以忍受,在大庭廣眾中一人向隅遠比獨居荒野更難以做到,常常是放小比放大還難,做小事比做大事還難。這樣,處于軟弱之中的人還是能夠效學(xué)我們的主,可以不必以為自己離開主很遙遠。
十八
人若自然而然地享有錦衣美食并交友廣闊,那他可以以什么方式去享受這些
你不必因方式中的衣食之類的事而感到不安,似乎覺得這樣過于優(yōu)越不太好;那么,你倒應(yīng)該讓你的內(nèi)心深處習(xí)慣于遠遠超越這些。除了上帝以外,什么東西也不應(yīng)使你感到快樂與鐘愛;與之相比,一切別的事物都顯得渺小。
為什么?
因為只有軟弱的內(nèi)心才會要藉助于外在的衣服以求得妥當;說得正確一些,內(nèi)在的東西應(yīng)當恰當?shù)匾?guī)定外在的東西,因為只有前者才是你擁有的??墒?,如果它(指外在的衣服)確已屬你所有,那你就可以出于你內(nèi)心深處在如下的方式中將其作為好東西接受下來,即你確實做到如果脫掉它了你還是同樣無動于衷。對于食物和朋友和親戚,以及對于一切上帝可以賜給你也可以從你手中奪去的東西,都是這樣。
所以,我以為最好是這樣:人完全將自己交托給主,這樣,如果上帝要讓他挑起什么重擔,受恥辱也罷,勞累也罷,或者別的什么苦難也罷,他都滿懷喜悅和感恩加以接受,讓自己更多地得到上帝的引領(lǐng),而不是自作主張。所以,如果你們愿意在一切事物中學(xué)習(xí)上帝和效仿他,那你們就是做對了!這樣你們也會得到榮譽和舒適。但是,如果人失去了榮譽和舒適,那也要忍受,并且是心甘情愿地忍受。因此,人們既可以理直氣壯地吃,同時也對禁食挨餓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這也確實是理由,說明為什么上帝讓他的朋友免于遭受巨大的苦難;否則,憑他的無比的純真似乎不會允許這樣做,因為在苦難中實實在在包含著如此多和如此大的恩賜,而他不愿意也不可能讓什么善美的東西遺漏掉。但他卻寧可讓自己滿足于一個良好而正直的意愿;不然的話,他也許為了包含在苦難之中的無法形容的恩賜的緣故而不讓他們免于遭受苦難。
既然上帝也滿足了,那么,你也應(yīng)該滿足;但是,如果他喜歡你別的什么,你也照樣應(yīng)該滿足。因為,人應(yīng)當從心底里用他的全部意愿歸順主,他根本就不可由于方式或行為的緣故而使自己感到不安。你尤其要避離一切的標新立異,不管是衣著還是食物,還是言辭,如夸夸其談,或者矯揉造作,這些,都是毫無好處的。這里,你還應(yīng)當知道,并不是禁止你有任何特點。有許多特殊的東西,是我們在許多時間和在許多人那里必須遵循的;因為,誰是一個特殊的人,他也就必須在許多時間以各種方式做許多特殊的事。
從內(nèi)心來說,人應(yīng)當在一切事物中都效仿我主耶穌基督,做到在他里面找到他所有的行為和屬神的現(xiàn)象的一個反射;并且,只要能做到,人就應(yīng)該通過刻苦努力把基督的一切行為帶到自身里面來。你如此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他就會接納。你要以你完全的奉獻和你整個的心念做下去;讓你的心靈在任何時間都習(xí)慣于此,即習(xí)慣于在你的一切行為中都效仿他。
十九
為什么上帝經(jīng)常會讓一些真正的善人在行善事時受到阻礙(4)
上帝之所以會讓他的朋友們常常陷入軟弱之中,其目的僅僅在于使他們失去一切他們能夠向往的或者能夠得到依靠的所有的支撐。因為,對于一個有愛心的人來說,當他能夠做各種大事,不管是在守夜時還是在禁食時,或者在做別的什么特別而艱難的事時,他都會感到莫大的喜悅;他們把這看作是重大的喜悅、支撐和希望,這樣,在他們看來,他們的行為就成了他們的支撐和信賴。而我們的主正是要從他們那里去掉這個,他希望只有他才是他們惟一的支撐與信賴。因為,他要給他們很大的恩賜,而這純粹是出于他的慈悲心;他應(yīng)當是他們的支撐和安慰,而在上帝的一切巨大的恩賜中他們應(yīng)該看到自己一無所是。因為,歸給上帝的心靈越是純凈,越是受到上帝的支撐,人就越是深入地投入到上帝里面,就越是能得到上帝的所有最寶貴的恩賜,因為,人本來就惟獨只應(yīng)該信賴上帝。
二十
論我們的主的圣體,論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地領(lǐng)受圣體,論我們應(yīng)以怎樣的方式和虔誠去領(lǐng)受圣體
愿意領(lǐng)受我主圣體的人,不必去觀察他自己感受到些什么或者他的內(nèi)心靈感和虔誠心有多大,而是應(yīng)當注意他自己的意愿和他自己的心靈究竟處于什么狀態(tài)。你不應(yīng)該把你的感受估計得很高;你倒是更應(yīng)該以你所愛的和所追求的為大。
愿意并能夠無憂無慮地去到我們的主那里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使他自己的良心完全不再受到所犯罪惡的譴責。第二,這個人的意愿要切切實實轉(zhuǎn)向上帝,他除此以外別無所求,他所追求的,惟獨是上帝以及完全屬神的事物,凡是不適合于上帝的,他必不樂于求取。因為,正是如此,人才認識到他離上帝有多遠或者有多近:正是如此,人才認識到他由這樣的舉止行為中得到的是多少。第三,他必須牢牢謹記,對圣餐禮和對我們的主的愛心應(yīng)當由此而不斷增長,不至于由于時常領(lǐng)受圣餐而反而使敬畏之心有所減弱。因為,是生是死,常常因人而別。所以,你應(yīng)當密切注視著,看看你對上帝的愛心是否有所增長,對上帝的敬畏之心是否還保持著。這樣,你越是經(jīng)常領(lǐng)受圣餐,你就越是有所改善,領(lǐng)受圣餐對你就越是有好處。因此,不要因了某些議論而對你的上帝心存疑慮;你領(lǐng)受圣餐越多越好,上帝也就更為可愛。我們的上帝也樂于與人同在。
現(xiàn)在你會問:啊,主啊,我覺得我是那么的空虛、冷淡和懶惰,所以,我不相信我能進到主你那里。
那么,我說:你這就更需要進到主那里去!因為,在他里面,你會熱情高漲,在他里面你變得圣潔,與他緊密相連,合而為一。只有在圣餐禮中,你才真正地得到了恩典,這恩典使你的肉體的力量由于我主圣體的親臨這樣一種無比崇高的力量而得以歸一和凝聚,使得人的所有的分散的感覺和人的心靈得以在這里凝聚和歸一,這樣,雖然它們原本確是趨向于向下散落,但現(xiàn)在在此挺拔而起,呈獻到主的面前。這樣,居住在他里面的上帝就使它們安于向內(nèi),戒除掉由于塵世的事物而形成的種種屬肉體的障礙,輕裝上陣地進到屬神的事物中去;而且,由于受到主的圣體的強化,肉體也得到了更新。因為,我們應(yīng)當變成像主一樣,完全與他合而為一(參見《哥林多后書》,3章,18節(jié)),屬他的就是屬我們的,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的心和他的心成為一顆心,我們的身體和他的身體成為一個身體。這樣,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意愿和追求,我們的力量和我們的肢體,都應(yīng)當進到他里面去,在肉體和靈魂的一切力量中都察覺到有他。
現(xiàn)在你會說:哦,主啊,我在我里面除了貧困以外察覺不到什么別的東西。那我怎么敢去領(lǐng)受圣餐呢?
確實,如果你想要完全改變你的貧困,那么,你就應(yīng)該去往放滿金銀財寶的地方,讓你致富;你心中自應(yīng)明白,只有找到了寶藏,才能使你心滿意足。你就這樣說吧:“所以,我要到你這里,希望你的財富能夠彌補我的貧困,希望你的海闊天空可以填補我的空虛,希望你的莫測高深的神性來充實我的可恥而沉淪的人性?!?/p>
“啊,主啊,我已經(jīng)犯了很多的罪;我無法贖罪?!?/p>
正是為此,你就該去領(lǐng)受圣餐,它已經(jīng)承擔了所有的罪過。在它里面,你可以為你的所有的罪過向你在天上的父獻上確有所值的祭品。(5)
“啊,主啊,我極愿贊美我主,但我做不到?!?/p>
那么,你就該去領(lǐng)受圣餐,惟獨這,才是天父所悅納的感謝,才是對所有屬神的善美的無比崇高真誠而完美的贊美。
總之,如果你想要完全擺脫一切的貧乏,想要具備美德和恩典,想要帶著所有的美德和恩典返歸到自己的本原,那么,你應(yīng)當使你自己能夠莊重而經(jīng)常地去領(lǐng)受圣餐;這樣,你就與他合一,以他的圣體而變得高貴。是的,在我主的圣體里,靈魂跟上帝靠得那么近,以至于所有的天使,不管是基路伯還是撒拉弗(6),都無法把二者區(qū)別開來;因為,他們碰到了上帝,也就碰到了靈魂,而碰到了靈魂,也就碰到了上帝。這是何等親近的合一??!因為,靈魂之親近上帝,遠遠勝過使其成為一個人的肉體與靈魂之間的親近程度。這種合一,遠比把一滴水滴入一個酒桶里更要親密。水滴入酒桶,水還是水,酒還是酒;而靈魂與上帝合一,完全合而為一,沒有一個被造物能夠加以區(qū)分。
現(xiàn)在,你會說:怎么會這樣呢?我一點也感覺不到如此!
究竟怎樣呢?你越是不大感覺到,你越是堅定地信仰,你的信仰就越是值得稱贊,越是得到重視和贊揚;因為,真正的信仰在人里面遠遠不是什么純粹的臆想。在真正的信仰里面,我們具有真正的知識。說實在的,我們所缺乏的,不外就是正當?shù)男叛?。至于我們有時覺得在某一件事里比在另一件事里有大得多的收獲,那么,這只是由于一些外在的條條框框,而事實上沒有大的差別。所以,有著同樣的信仰,所領(lǐng)受到的和所得到的也相同。
現(xiàn)在你會說:既然我尚未達到更高的境界,我有很多缺陷,對許多事物都有所留戀,那我怎能企望去信仰更高的事物呢?
看,你必須看到在你身上有兩類事物,而我們的主也同樣有著這兩類事物。他也同樣具有最高的力量和最低的力量,二者有著兩類行為:他的最高的力量在于擁有和享受永恒的福樂,而他的最低的力量則在同一時間處于在地上遭受到最大的苦難和你爭我斗之中,而在他的密切關(guān)注之下,后者不會對前者產(chǎn)生妨礙。于你也是如此,即你的最高力量應(yīng)當上升到上帝那里去,完全奉獻給上帝,與上帝連在一起。更甚于此:我們還應(yīng)當將一切的苦難完完全全托付給肉體和最低力量以及感官,從而使得我們的靈心以其全部的力量得以升華,得以不受束縛地專注于上帝之中。感官及最低力量的苦難,還有這一類的誘惑,并不觸動其靈心;因為,斗爭越是激烈,取得的勝利以及因勝利而獲得的榮耀就越是令人贊不絕口;因為,遇到的誘惑越是大,做惡事的沖動越是強烈,而人卻克制住了,那么,你就越是品德高尚,深得上帝喜悅。因此:如果你想要隆重地領(lǐng)受你的上帝的圣體,那么,要注意把你的最高力量奉獻給你的上帝,注意讓你的意愿去追尋他的旨意,注意你在他那里所追求的目標,注意你對他的忠誠達到何等程度。
處于這樣的境界,人所領(lǐng)受到的,就絕不單是我們的主的寶貴的圣體,他領(lǐng)受到的是無比浩大的恩典;而且,次數(shù)越多,所得的恩典也越大。是的,人可以帶著這樣的虔誠和信念來領(lǐng)受圣體,即如果安排他到最底下的唱詩班,那他就可以惟一一次領(lǐng)受圣體,使他得以升到第二層的唱詩班;是的,你可以帶著這樣的虔誠去領(lǐng)受圣體,使得你被認為有資格進到第八層或第九層唱詩班。因而:如有兩個人,畢生情況都相同,而其中一人比另一人多一次莊嚴地領(lǐng)受了我主的圣體,那么,這人就可能由此而大大超過這另外的人,如日中天,達到了與上帝的特殊的合一。
對我主圣體的這樣的領(lǐng)受和充滿福樂的享用,這不僅僅在于外在的享用而已,而是在于以渴求的心靈和虔誠的合一而得到的靈心上的享受。人可以充滿信心地這樣領(lǐng)受到,他比地上任何一個人都更因蒙恩而富有。人可以日復(fù)一日地千遍萬遍地這樣做,隨時隨地,不管是在病中還是健康無病,都可以做到。然而,我們還是應(yīng)該像參加領(lǐng)受圣餐禮時一樣對此作好充分的準備,一切按照規(guī)定去做,使之適應(yīng)于所求之事的強度。如果我們并無所求,而我們還是對此作好充分的準備,熱情洋溢,那么,我們就能立時成圣,得到永恒的福樂;因為,上帝隨后就到,直到永永遠遠。愿我主,真理之師,貞潔之愛,永恒之生,將這賜給我們。阿門。(7)
二十一
論熱心
當一個人想要領(lǐng)受我主圣體時,他可以毫無顧慮地去領(lǐng)受。但是,如果我們能事先作懺悔,哪怕根本就沒有負罪感,僅僅只是為了由于懺悔而使圣餐禮更有效果,那么,這就更為恰當和有益了。然而,倘若有什么事判定某人有罪,使他因負罪而不能去懺悔,那么,他應(yīng)當?shù)剿纳系勰抢锶?,對自己的罪深切悔改,直到他感到自己必須去懺悔為止。只要他不再有負罪意識或自責感,那么,他可以認為,上帝也已經(jīng)將其忘記掉了。我們向上帝懺悔,理應(yīng)先于向人懺悔,而且,如果我們有罪,我們就應(yīng)當十分認真地在上帝面前懺悔,尖銳地責備自己??墒牵绻覀兿胍ヮI(lǐng)受圣餐,那么,我們就不可為了追求表露于外的懺悔而輕易將此丟棄,因為,在人的所作所為中,要緊的是使他的靈心保持正直,保持屬神和善良。
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在我們行事為人時在內(nèi)心里做到不受束縛??墒?,對于一個對此感到生疏的人來說,要讓他做到不受周圍的人群和行為的妨礙——這可需要很大的熱心才能做到——,要讓他感到常有上帝與他同在,感到上帝何時何地都在照亮著他,那確實是一件不尋常的難事。這需要一種靈巧的熱心,尤其是要做到下面兩件事。第一,人應(yīng)當保持內(nèi)向,使他的心靈能抵御外面形形色色的影像,不讓它們進入自己里面,不讓自己受它們的誤導(dǎo),不讓它們在自己里面有存身之處。這第二件事,就在于人不管是在他的內(nèi)部影像(可能是什么觀念或者心靈的升越)還是在外部影像中,或者在別的什么他所遇到的事物之中,他都不可因此而神分志奪。人應(yīng)當使他自己所有的力量都矢志于此,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純正。
現(xiàn)在你會說:但人若是要做些什么事他卻是務(wù)必要面向外界的;除非以其固有的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在外,不然要么就什么事也不做。
這是對的。然而,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熟知其道的人來說,就不是什么外在的東西,因為,在注重內(nèi)心世界的人看來,一切事物都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屬神的存在方式。
面對一切事物,必須要做到的是:人一定要正確而完全地使他自己的理性適應(yīng)于上帝,運用他自己的理性;如此,使他的內(nèi)心世界始終保持著屬神。就理性而言,再也沒有什么東西能像上帝那樣完全擁有著它,隨時隨地都運用著它,十分的貼近著它。它絕不改弦易轍。它并不致力于已深陷于暴力和不義之中的眾多被造物,它在那里遭受到的是橫加破壞和顛倒是非。這樣,如果它在某個年輕人那里,或者,在某個人那里,已經(jīng)徹底敗壞,那么,非得花大力才能使其回復(fù),要盡一切所能竭盡全力去重新找回理性。因為,對它來說,盡管上帝是那么的順理成章,那么的合乎本性,但是,一旦它受到誤導(dǎo),把根子扎到了被造物上面去,帶有被造物的種種色彩,習(xí)慣于此,那么,它在這一部分就變得如此的軟弱,無以自制,原先高貴的企求因此而受阻,以致人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完全得到恢復(fù)。而且,即使一切就緒,他自己還是需要得到經(jīng)常的保護。
在一切事物面前,人必須注意使自己培養(yǎng)起堅忍而正直的習(xí)慣。一個沒有良好習(xí)慣的人,如果也想要像一個已具有良好習(xí)慣的人一樣地行事為人,那他也許會徹底崩潰,一事無成。只有當人擺脫了一切的事物,與其疏遠,然后,他就能夠?qū)徤鞯匦惺聻槿?,可以放心地去做什么事,也可以不受阻礙地不去做什么事。反之,如果人愛上了什么,對之有興趣,他甘愿服從于這個興趣,不管是吃什么還是喝什么,或者別的什么,那么,在一個還沒有良好習(xí)慣的人那里,這也往往會引起一些害處。
人應(yīng)該具有這樣的習(xí)慣,即在任何事物中都不尋找和追求屬于自己的東西,而是寧可在一切事物中去找到和把握上帝。因為,上帝絕不會給出這樣的恩賜,而且確實也從來沒有給出過這樣的恩賜,以至于使我們可以坐享它而無需操心了。寧可說,他迄今在天上和在地上已給出的一切恩賜,他總是只到終了的時候才給予,證明他所能給予的恩賜,就是他自己。(8)他用所有那些恩賜,只是要為我們準備這個恩賜,這就是:他自己;而上帝在天上和在地上所做的一切事,他做這些,只是為了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創(chuàng)建福樂,從而使我們能夠享受到福樂。所以,我說:在上帝的一切恩賜和作為中,我們必須學(xué)會注視上帝,我們絕不可由于什么而沾沾自喜,安于現(xiàn)狀而停步不前。在今世生活中,我們不可有任何方式的停步不前,而且,迄今為止,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如此,哪怕他多么功成名就。在一切事物面前,人都應(yīng)該始終向著上帝的恩賜,日復(fù)一日,永無止境。
我想稍稍講一下一位女性(9)的事。她十分想要從我主那里得到些什么;可是,我當時就對她說,她尚未真正準備好,而如果上帝在這樣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給予她什么恩賜,那這種恩賜反而會變成壞事。
現(xiàn)在你們會問:“為什么她沒有準備好呢?她畢竟是具有一個良好的意愿,而你們也說過,良好的意愿無所不能,一切事物,一切完善,盡在其中?!?/p>
這不錯,然而,就意愿而言,我們應(yīng)區(qū)分兩種意義:一種意愿是一種偶然的和非本質(zhì)的意愿,而另一種意愿則是決定性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是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的意愿。
確實,人的心靈因一時沖動而要將自己與上帝聯(lián)為一體,潛身修道,這是不夠的。人一定要具有習(xí)以為常的虔誠信奉,以前如何,以后還是如此;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領(lǐng)受來自于上帝的大事,并在萬事中領(lǐng)受到上帝。若是有人未曾準備好,那么,他就敗壞了上帝的恩賜,而且,跟這恩賜一起,也敗壞了上帝。這也就是為什么上帝并不是每時每刻都賜給我們我們所求的事的道理所在。這過錯不在他,因為,他想賜給我們的心情千百倍地勝過我們想要取得的心情??墒?,是我們使他不得不克制住,是由于我們行了不義之事而因此阻礙他去做他原本要做的事。
人應(yīng)該學(xué)會,在得到所有的恩賜時都要把自我舍棄掉,不再保留任何屬于自己的東西,也不去追求什么,包括利益,樂趣,摯情,享受,報酬,天國,自有的意愿。上帝從未曾而且以后也不會按照某個陌生的意愿將自己賜予;他只按照他自己的旨意將自己賜予。但是,當他找到了他自己的旨意時,他就將自己賜予,并且以一切他所是的投入其中。這樣,我們越是擯棄我們自己,我們就越是實實在在地得到上帝的恩賜。所以,我們?nèi)绻麊问悄骋淮螔仐壍粑覀冏约阂约耙磺形覀兯械暮臀覀兯艿?,那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時時履新,使我們自己在一切事物中變得純樸而解脫。
還有一件極有益的事,那就是,人不要滿足于僅僅在內(nèi)心里具有諸如順從和清貧等美德,人應(yīng)該讓自己在行為和美德的結(jié)果中付諸實踐,經(jīng)常地檢驗自己,并且爭取通過別人來使自己得到實踐和檢驗。所以,我們履行德行,對主順從,甘于清貧和受貶,或以另外的方式使自己保持忍辱負重和泰然自若,這樣還不夠;我們更應(yīng)該要不斷地奮發(fā)努力,直到我們做到從本質(zhì)和根基上贏得美德。至于我們是否具有了美德,可以以如下的方法來加以識別:如果我們傾心于美德勝過所有別的事物,如果我們無須作出準備即能履行德行,在履行德行時并不特別考慮到要以此成就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為行德行而行德行,是出于對美德的愛心,說不上有什么緣故,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就完全具有了美德,否則就還談不上具有美德。
只要我們還沒有徹底拋棄掉所有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們就始終要學(xué)會有所不為。不管我們是否察覺到,實際上,一切狂躁和不安總是來源于私欲。我們應(yīng)當連同所有屬于我們自我的東西,在確實擯棄掉各種愿望和企求以后,投入到上帝的真善而至愛的旨意中去,而且,必須是真正連同我們在萬事中可以愿望的和企求的一切。
有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有意識地要把所有對上帝的甜蜜感情也拋棄掉呢?而這不可能是由于懶惰和對上帝少有愛心所造成的嗎?
是的,如果不作區(qū)別,那當然是這樣。因為,究竟是出于懶惰,還是出于真正的超脫,這就要看我們是不是在內(nèi)心里做到超脫,是不是在超脫以后還是像處于激情時一樣地忠誠于上帝,還是一模一樣,沒有絲毫減弱,對于一切安慰和幫助,還是一如既往地感到不受任何約束。
對于具有如此善美意愿的正直的人來說,時間絕不會太短暫。因為,就意愿而言,他總是要萬事如愿以償。不單是現(xiàn)在,而且,既然他將千百年地活下去,他就要做一切他能做的事。這樣一種意愿,把我們千千萬萬年也許能做到的事都包括進去了;而在上帝面前,他已經(jīng)做到了一切。
二十二
論我們該如何跟隨上帝,兼論良好方式
人若想要開始新的生活或行為,那他就應(yīng)該信靠他的上帝,全力以赴和滿懷虔誠地祈求上帝賜給他至善至美,賜給他他認為最親愛和最有價值的東西,而他則不去企求什么他自我的東西,而是一心一意于上帝的旨意,除此別無所求。只要是上帝所加之于他的,他都直接從上帝那里受取,并視為他的至善至美,完完全全地在其中感到滿足。
雖然在這以后也許他會覺得更喜歡另一種方式,但是,他應(yīng)該想到:這種方式是上帝賜予你的,因而它是上帝認為最好的方式。這里,他應(yīng)該信任上帝,他應(yīng)該將所有好的方式都納入到上述方式中去,并以此去接受所有多種多樣的事物。因為,凡是上帝認為是好的方式,我們也必定在一切良好的方式中找得到。我們正是要在上述一種方式中把握一切良好的方式,而不是這方式的特殊性。因為,人總是只能做一件事,他不可能什么都去做??偸且羞@樣一個“一”,他必須在這個“一”之中去把握萬物。因為,如果人什么都想做,既做這個,又做那個,不要上帝給予的方式而采取另一種他特別喜歡的方式,那么,就會造成極大的不穩(wěn)定。一個脫離塵俗進入一個教團并始終留在那里的人,之所以要比那種從一個教團轉(zhuǎn)到另一個教團的人——哪怕這教團多么圣潔——更要來得完善,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后者那里有了方式的轉(zhuǎn)變。人理應(yīng)抓住一種良好的方式后即始終保持,并將所有良好的方式都引入到它里面,將它看作是從上帝那里受取到的,因而不可朝三暮四,這樣也就無須擔心會有什么閃失。因為,與上帝同在,我們就不會有什么閃失;上帝沒有閃失,與上帝同在的我們也就不會有什么閃失。所以,你們應(yīng)該從上帝那里受取“一”,然后從這個“一”中引出所有的善美。
然而,如果它們彼此之間不相協(xié)調(diào),互不相容,那么,對你來說,這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說明它們不是來源于上帝。各種善美,絕不相互排斥,因為,正像我們的主所說的:“凡一國自相分爭,就成為荒場”(《路加福音》,11章,17節(jié)),而主同樣又說:“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路加福音》,11章,23節(jié))。所以,對你來說,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如果某種善美不容許甚或破壞另一種善美或即使是微小的善美,那么,它必定不是來源于上帝。如若是來源于上帝,則必能將其包容,而不是加以破壞。
這里插入一個簡短的注釋:毫無疑問,忠誠可靠的上帝對每一個人都以其最佳予以接納。
這是千真萬確的。對某一個人,上帝如在他站著的時候可以找到他,就不會在他躺下時才去找到他;因為,上帝出于他的善美本性,對萬事都力求其最佳。
有人問到,有一些人,上帝明知他們受洗之后將要墮落,墮落以后也無法再重新站立起來,那么,上帝為什么不采取最佳的方式,就是在他們還在童年尚未懂事時就讓他們死去呢?
我說:上帝不是破壞某種善美的東西的破壞者,他是一位實施者。上帝不是本性之破壞者,而是它的完成者。上帝的恩典也并不破壞本性,而是去完成本性。如果上帝在一開始就這樣來破壞本性,那就是將暴力和不公正加給本性;他不會這樣做。人具有自由意志,他可以選擇善和惡,而上帝對他指明,行惡者死,行善者生。人應(yīng)該可自由選擇,自主他的行為,不受破壞,也不受強制。恩典并不破壞本性,它是去完成本性。(10)上帝顯靈并不破壞恩典,而是去完成它,因為,顯靈乃是完成了的恩典。由此可見,在上帝里面沒有什么對某種存在之物進行破壞的東西;寧可說他是萬物的完成者。同樣,我們也不可破壞我們里面任何的善美,不可因了某個大的方式而破壞一個小的方式,我們應(yīng)該完成它們,直到至高無上。
這里說起一個人,他要從頭開始過一種全新的生活,我就以這樣的方式對他說:你要做這樣的人,即在萬事中尋求上帝,在一切時間,一切地點和一切人那里以一切方式找到上帝。如此,我們就能夠無論何時都毫不間斷地取得進步,永無止境。
二十三
論內(nèi)在的行為和外在的行為
假定有一個人,他想用他全部的力量,包括內(nèi)部的和外部的,使自己閉目塞聽,修身自好,在他的內(nèi)心,既沒有任何觀念,也沒有任何強制性的驅(qū)動力,使他內(nèi)在或外在均無任何行為可言:那么,要注意,處在這種狀態(tài),是不是出于本身并沒有行為的需求。而如果不是這樣,即并不是沒有什么東西吸引人去做什么行為,并不是他不想做什么,那么,他還是應(yīng)該強制自己去做出行為,不管是內(nèi)在的還是外在的。因為,盡管看起來似乎很好,但人絕不可固步自封。這樣,如果他受到壓力或者出于自我約束,使得大家可以得到他是被驅(qū)使去行為而不是自動做出行為的印象,然后他就學(xué)會與他的上帝共同行為了。并不是要人們逃避或脫離或拒絕他們的內(nèi)心活動,而是人們應(yīng)當學(xué)會正是在其中、藉助于此并由此出發(fā)來做出行為,使得他們的內(nèi)心活動得以展開獲得實效,并且又將這實效引入到他們的內(nèi)心活動中去,使得他們?nèi)绱说靡粤?xí)慣于不是被迫去行為。因為,人們理應(yīng)將眼睛盯住這內(nèi)在的行為,并由此出發(fā)來做出行為,不管是做彌撒還是做祈禱,或是需要時所做的一些外在的事。可是,如果這外在的事對內(nèi)心活動起破壞作用,那么,我們應(yīng)該遵循內(nèi)心活動。二者能一致,那當然最好,我們就得以與上帝共同行為。
有這樣的問題:既然人業(yè)已超脫了自己和所有的行為,——正像圣狄奧尼西所說的那樣(11):以最美的語言談?wù)撋系鄣娜耍捎趦?nèi)心的富有反而可以閉口不談,——既然一切的想法和行為,一切的贊美和感恩,都已去除,那么,我們還應(yīng)如何做到與上帝共同行為呢?
回答是:有一個行為是合乎情理的,那就是,否定自己。然而,這種對自己的否定或者貶低會是十分重大的事,以至于如果不是由上帝親自在某一個人里面予以完成,就總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只有當謙卑已達到足夠完全,當上帝讓人可以通過人自己而達到謙卑,只有這樣,人才算是完美有德了。
還有一個問題:可是,上帝如何讓人可以做到自我否定呢?這種對人的否定似乎是一種由上帝而得到的提升,因為福音書里說到:“自卑的必升為高”(《馬太福音》,23章,12節(jié);《路加福音》,14章,11節(jié))。
回答是:又是又不是。他應(yīng)該“自卑”,但這不能夠就此為止,我們要看上帝是如何做的;他“升高”了,但并不是說這自卑是一回事,而這升高又是另一回事。寧可說,升高所達到的至高的高峰正存在于自卑的最深下的根基之中。因為,根基越深下,升得就越是高,井打得越是深,這井也就越是高;高和深,二者原本就是合一的。所以,一個人,越是能夠自卑,他就越是高。所以我們的主說:“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后的”(《馬可福音》,9章,35節(jié))。(12)愿意作那個的,也就必須作這個。先要成為這個,才可以是那個。成為最小的,其實就是最大的;已經(jīng)成為最小的,也就已經(jīng)是最大的了。這樣,證實和成就了福音書作者的話:“自卑的必升為高”(《馬太福音》,23章,12節(jié);《路加福音》,14章,11節(jié))。因為我們整個的存在,無非就是植根于歸向虛無。
《圣經(jīng)》中寫到:“你們在他里面萬事富足”(《哥林多前書》,1章,5節(jié))。(13)說實在的,我們一定要先做到在一切事物上一貧如洗,不然就做不到那樣。誰想要得到一切事物,他也就必須放棄一切事物。這是一個公平的交易,是一個等價的交換,就像我很久以前說過的那樣。所以,因為上帝愿意把他自己以及一切事物都無償?shù)刭浻栉覀?,因而,他也就要從我們那里把一切屬于我們的東西完全取走。是的,上帝很不希望我們僅僅只占有用我們的鼠目寸光所能看到的那一點點東西。因為,他迄今所給予我們的所有的賞賜,不管是自然之賞賜還是恩典之賞賜,他都只抱有一個愿望,即希望我們什么也不要占有;他對他的母親,對任何人或任何一個被造物,也都從未以任何方式這樣給予過什么。而為了教導(dǎo)我們和使我們對此有所準備,他就經(jīng)常從我們那里把肉體的和精神的財富都取走。因為,榮譽不應(yīng)歸于我們,只應(yīng)歸于他。我們寧可應(yīng)該如此來擁有一切事物,即把它們看成是借給我們的而不是贈送給我們的,我們對它們沒有所有權(quán),不管是肉體還是靈魂,感覺,力量,外在的財富或名譽,朋友,親戚,房子,庭院和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
可是,上帝如此蓄意將這一切加諸我們,究竟為的是什么呢?是為了要做到只有他自己才成為我們所有的全部。他愿意如此,并力求做到如此,他一直致力于使他能夠和可以做到如此。他的最大的喜悅和樂趣,也就在于此。而他越是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做到這個,他就越是歡欣鼓舞;因為,我們對一切事物越是占有得多,我們對上帝就越少擁有,而我們對一切事物越是少有愛戀,我們就越是享有上帝以及他可以提供給我們的一切。所以,當我們的主在談?wù)摳鞣N福樂時,他把靈心的貧乏(14)放在一切福樂的首位,把它放在首位,為的是表明一切福樂和完善毫無例外地以靈心的貧乏作為其開端。確實,如果說確有什么根基使得一切善美得以建于其上,那么,沒有這一點它就不能存在。
因了我們擺脫掉我們的身外之物,上帝愿意賜給我們天堂上的一切,賜給我們天堂及其全部的力量,是的,賜給我們由他里面流出來的一切,賜給我們天使和圣者所享有的一切,希望我們像他們一樣地享有它們,比我們享有任何東西都更高。因了我為他而拋棄我的自我,上帝就把一切他所是的和他所能夠提供的都完完全全地歸我所有,他有什么,我也有什么,不多也不少。他歸我所有,千百倍地勝過一個人曾經(jīng)獲得過的某一樣?xùn)|西,不管是把它藏在箱子里還是愛不離身。我擁有任何東西,都無法與上帝將他自己及其所能和所是的一切歸于我相比擬。
而為了要得到這,我們應(yīng)當丟棄塵世間一切我們所擁有的,丟棄一切不是“他”的東西。并且,這種貧困越是徹底,我們從上帝那里得到的就越多。然而,我們不應(yīng)以這個報酬為目標,不可眼睛盯住它不放,不應(yīng)計較做了什么好事就要得到些什么。因為:越是不在乎,就越是得到得多,就像圣保羅說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哥林多后書》,6章,10節(jié))。這樣的人,沒有私有的財產(chǎn),不去追求也不想要,對自己是這樣,對一切自身之外的東西也這樣,是的,即使對上帝和對一切事物,也都是這樣。
你想知道,如何才是一個真正貧困的人嗎?(15)
一個真正貧困的人,能夠省卻一切非必須的東西。所以,那位裸體坐在桶內(nèi)的人對征服了全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說道:“我比你大得多;因為,我所蔑視的,超過你所擁有的。你自以為了不起所擁有的,我卻不屑一顧?!?sup >(16)能舍棄萬物并對之無所需求的人,遠比那些刻意追求而占有萬物的人更為幸福。能省卻不急需的東西的人,最為好。所以:能最大限度地省卻和蔑視的人,就會盡最大可能加以拋棄。如果一個人為了上帝的緣故作了巨額的捐贈,建成了多個修道院房,并救濟窮人,這算是一件大事了。但是,那個為了上帝的緣故而同樣程度予以蔑視的人,也許更為有福。能得到真正的天國的人,為了上帝的緣故可以放棄萬物,不管是上帝所賜予的還是沒有賜予的。
現(xiàn)在你會說:“是的,主啊,我有很多的缺點,那我豈不是因此而成了障礙了嗎?”
如果你感到有很多缺點,那么,你就理應(yīng)再三地祈求上帝,看他是否愿意讓這些缺點從你那里去掉,要知道,沒有他,你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他把它們?nèi)コ袅?,那你就感謝他;而如果他不這樣做,那你就為了他的緣故而忍受,但不再是作為一種罪孽的缺點了,而是作為一種偉大的實踐,你應(yīng)該以此來獲得報酬并練習(xí)忍耐。不管他賜予你還是不賜予你,你都應(yīng)該滿足。
他對每個人總是按照什么對他最好和最適合于他來賜給他。我們做衣服時要度身裁衣,對這個人適合的,對另一個人就不適合。對每一個人都要按他的尺寸給他裁衣。上帝也是如此,他賜給每一個人的,都是他認為最適合于他的。其實,誰完完全全信靠他,誰就能夠在最小的事物中得到與在最大的事物中所得到的同樣多的東西。假如上帝想要賜給我像他當年賜給圣保羅一樣的東西(17),那么,如他所愿望的,我就樂意受取。然而,如果他不想把這個賜給我,——因為,他只愿意讓很少的人在今世生活中就達到這樣的知識——,如果上帝不給我這個,那么,我還是同樣的敬愛他,我還是同樣的感謝他,同樣的感到完全的滿足,對他的不給予視為同他的給予是一樣的;我對此同樣的心滿意足,雖然它只在我周圍,但我還是同樣的愛慕它,就好像上帝也已賜給了我一樣。確實,對上帝的旨意我應(yīng)當如此感到滿足:只要上帝他想要做什么或賜給什么,那么,對我來說,他的旨意就是如此地可愛和寶貴,一點也不亞于如同他將這賜給我本人或者在我自己里面做這事。這樣,上帝的一切恩賜和他的一切行為,就都是我的,從而,無論所有的被造物行善或行惡,都于我無損。既然給予一切人的恩賜也都是我自己的,那我怎能發(fā)怨言呢?其實,對于上帝為我做什么或賜給我什么或不賜給我什么,我都感到心滿意足,因為我一分錢也不付出卻能夠過我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生活。
現(xiàn)在你會說:“我害怕我對此不夠努力,沒有盡我所能地去敬愛他。”
你要以此為憾,然后用耐心去承受它,將其作為一次練習(xí)而得以安心。上帝他甘愿忍受屈辱和勞累,甘愿得不到侍奉和贊美,為的是使那些敬愛他和跟隨他的人能得到安寧。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要計較他賜給我們些什么或我們還少掉些什么,因而得不到安寧呢?《圣經(jīng)》中寫到,我們的主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馬太福音》,5章,10節(jié))。一個即將被絞死的罪有應(yīng)得的賊,或者一個因犯有殺人罪而依法將被處以極刑的犯人,倘若他們也能夠坦然地認為:“看,你是為了正義而受此苦難,無可非議”,那么,他們無疑也變成有福的了。確實,不管我們?nèi)绾胃械讲还?,但如果我們把上帝為我們所做的或沒有做的都認為是從他的角度出發(fā)是為公正的東西而接受下來,為了上帝的緣故而忍受苦難,那我們就有福了。所以,你不可發(fā)怨言,要發(fā)怨言,只應(yīng)埋怨你竟然還在發(fā)怨言,尚未感到滿足;你只應(yīng)為你已有了太多太多而發(fā)怨言。因為,凡是正直的人,無論是處在貧乏之中還是處在富有之中,他的感受是一樣的。
現(xiàn)在你會說:“上帝在那么多人那里做了那么偉大的事情,使他們因此而顯得屬神,可是,那是上帝的作為,而不是他們的作為啊?!?/p>
那么,你就應(yīng)該在他們里面感謝上帝,而如果他將其賜給你,以上帝的名義,那你就拿下吧!如果他不賜予你,那你也該心甘情愿地沒有得到。你應(yīng)當心中僅僅只有他,至于你的行為究竟是上帝所為還是你自己所為,你就根本不用為之操心;因為,如果你心中僅僅只有他,那么,不管他愿意與否,他都必須這樣做。
你也根本不用去關(guān)注,上帝究竟給予某人什么東西或什么方式。倘若我是如此善美和圣潔,以至于大家把我抬高到圣人之列,這時,人們就議論紛紛,要追根究底看看這里面是恩典還是自然所使然。其實這是不對的。應(yīng)當讓上帝在你里面起作用,將你的行為歸于他,然后你就不用去過問他做事是遵循本性還是超乎本性;二者都是他的:本性和恩典。至于他認為如何行事比較恰當或者他是在你里面還是在另外一個人里面行事,這與你有什么相干呢?他自己會選擇怎樣或在哪里或以什么方式去行事。
若有一個人想把泉水引到他花園里來,他會說:“只要泉水能引來,我才不管用什么樣的水槽,鐵的,木的,骨色的或銹色的,都可以?!彼?,有些人成天在考慮上帝是通過什么在你里面行事,到底是本性還是恩典,這樣的人,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就讓他去行事吧,你盡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