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暝色起愁——黃昏意象的時間意義——日暮的象征及中國文人的心態(tài)分析
黃昏落日中融會著我們民族復(fù)雜而矛盾的性格,表現(xiàn)出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意義。清人楊恩壽《坦園日記》中有兩則關(guān)于日暮黃昏不同心理感受的記載,一則是“歸鴉噪而落日黃,野鐘鳴而江月白,眷言益友,彌切離愁,雙丸不居,三春易逝”;一則是“夕陽貼水,歸鴉噪林,良足玩也”
。同是一人,同在黃昏時刻,同是面對夕陽西沉,歸鴉噪林的景物,而表現(xiàn)的情感則判然有別。前者是青春易去、別緒離愁的沉重嗟嘆,后者是“良足玩也”的審美愉悅。仔細辨識就會發(fā)現(xiàn)黃昏意象蘊含著不同的時空意義,一方面是空間上“夕陽無限好”的溫馨愉悅,一方面是時間上“只是近黃昏”的悲涼感傷。有人注意到古典詩詞里使用“落日”“夕陽”的不同語詞其審美感情就有區(qū)別
,其實這正表明時間和空間兩種不同的意義。時間意義的悲涼與空間意義的溫馨構(gòu)成了中國文學(xué)黃昏意象的象征意蘊。
黃昏意象的時間意義里籠罩著濃重的悲涼之霧,古典文學(xué)里屢屢表現(xiàn)的“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
的基本感情,揭示的都是時間上黃昏難耐暝色起愁的感傷模式。早在《詩經(jīng)》里就有了黃昏閨怨的古老詩篇,清人許瑤光在讀過《君子于役》自為詩曰:“雞棲于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1/24/22131150779679.png" />錢鐘書先生解釋這種黃昏難耐的原因謂:“蓋死別生離,傷逝懷遠,皆于昏黃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1/24/22131150779679.png" />黃昏將人類死別生離傷逝懷遠的感情匯聚于這一特定時刻,顯示出黃昏時間意義的悲劇式主題。時間的悲劇意義源于黃昏的生命象征,源于迫近死亡的深切感受。
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引起人類普遍的焦慮,時間的有限性在于人類生命旅途上橫亙著不可逾越的死亡之谷。“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傳·系辭上》),在原始神話里太陽的東升西落是生命的運動過程,日出意味著生命的誕生,而日落則是死亡的象征——“在所羅門群島上,靈魂是和落日一起進入海洋,這一觀念和太陽早晨升起就是出生、黃昏落下就是有死亡的信仰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因為地球上沒有任何活的東西比太陽更早,太陽第一個‘出生’,也第一個‘死亡’”。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太陽也是一個偉大的生命?!蹲髠鳌ふ压吣辍酚洠骸叭松蓟黄?,既生魄,陽曰魂”,《說文》謂:“魂,陽氣也”,陽氣的獲得意味著生命,太陽的沉落意味著死亡,所以傳統(tǒng)觀念認為人死后即赴陰間冥府。《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論》謂:“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赎枤庹咭蝗斩魍?,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在古代醫(yī)學(xué)觀念里生命的誕生、興盛、衰亡,是同太陽運行的晨午昏聯(lián)系在一起的。太陽走向文化的歷程是不斷被生命化符號化的過程,既然太陽的升沉把生命劃分為生與死,陽與陰兩個世界,那么黃昏意趣就成為生命頹唐與衰敗的象征,表現(xiàn)出迫近死亡的憂懼。在黃昏的時間憂懼里,一方面人們回味著依戀著以往之“生”,一方面又恐懼著悲哀著未來之“死”。這樣就使人類情感世界的依戀與悲傷、壯烈與沉靜、此在與彼在、未來與往昔都興會于白日西傾夜色漸濃的黃昏時刻,顯示出黃昏時間意義的悲涼。
黃昏的時間意義之一——死亡迫近的憂懼
生與死是一切哲學(xué)和藝術(shù)思索的出發(fā)點。人們會從生的角度來思考死,也從死的角度理解生、設(shè)計生;如果沒有死,生的意義也就無須思考。在古典詩詞里隨處可見的“驚風(fēng)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這些感嘆生命短暫的悲涼詩句里,黃昏落日成為接近死亡的象征物,死的永恒與必然引起對生的短暫與偶然的思考,太陽從東方天際噴薄升起到暝色漸起的落日余暉,反映在人們的文化視野里仿佛是親歷了自身生命從壯烈走向寂滅的歷程,因此黃昏意象在中國文學(xué)的頻頻出現(xiàn)總伴隨著春光易去、人生遷逝的沉重嗟嘆。阮籍的《詠懷詩》是有代表性的:
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齊景升丘山,涕泗紛交流。
孔圣臨長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來者吾不留。
愿登太華山,上與松子游。
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
《詠懷詩其三十二》
十日出旸谷,弭節(jié)馳萬里。
經(jīng)天耀四海,倏忽潛濛汜。
誰言焱炎久,游沒何行俟。
逝者豈長生,亦去荊與杞。
千歲猶崇朝,一餐聊自已。
是非得失間,焉足相譏理。
計利知術(shù)窮,哀情遽能止。
《詠懷詩其五十二》
處于魏晉遞代風(fēng)云變幻之中的阮嗣宗,隨時可能遭受不虞之慮,心底時時涌起“人生若塵露”“千歲猶崇朝”的悲涼,而這種白駒過隙的憂生之嗟和世事無常的遷逝之感是寄托于“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十日出旸谷,弭節(jié)馳萬里。經(jīng)天耀四海,倏忽潛濛汜”的黃昏意象,抒發(fā)著“白日經(jīng)天,有時淪沒。運無常隆,理有終極”的內(nèi)心苦悶。借助日落黃昏的典型情境,反映人生短促的憂懼心理,已成為中國文學(xué)的傳統(tǒng)。屈原在《離騷》中就寫下了“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詩人的悲哀莫過于功業(yè)未就而老之已至,而這里的羲和急馳、崦嵫在即的神話景物正是喚起詩人事業(yè)無成垂垂老矣的日落意識,沉落的太陽作為行近暮年、迫近死亡的象征物已為傳統(tǒng)文人普遍接受。薛雪在《一瓢詩話》中批評韋莊愛寫夕陽是“口熟手溜,用慣不覺”
,其實這種黃昏日暮的抒情形式豈止是韋莊個人的愛好,從陶淵明“斂輕裾以復(fù)路,瞻夕陽而流嘆”
,到龔自珍的“白日西傾共九州,東南詞客愀然愁”
,從“楚王宮北正黃昏”中“絕塞愁時早閉門”
的杜甫到“向晚意不適”“萬古貞魂倚暮霞”
的李商隱,從“空懷感,有斜陽處,最怕登樓”
的張炎到“幾絲柔綠乍和煙,倩魂銷盡夕陽前”
的納蘭性德,夕陽黃昏已成為符號化藝術(shù)化的悲涼生命,那種歲時匆迫、時不我待的愴痛襲來之際,黃昏意象便不自覺地“口熟手溜”。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為原型(arche types)的顯現(xiàn),源于原始世界的黃昏意象再現(xiàn)之際,總伴隨著死亡迫近的時間意義。
黃昏的時間意義之二——蒼茫的歷史意味
在太陽的象征意義里,朝日從東方升起經(jīng)過日午的赤熱最后降至慘淡的余暉,正仿佛是一個人經(jīng)歷了青年壯年以至老年,也仿佛是歷史經(jīng)過了源起、興盛、頹敗的過程。因而黃昏中吟哦的詩人便從夕陽殘照中獲得了歷史的啟示。“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1/24/22131150779679.png" />仿佛一看見夕陽晚照,就觸動了中國人敏感的歷史神經(jīng),惆悵蒼茫的歷史往事便如滔滔長江一樣頃刻間滾滾而來。黃昏的歷史意味表現(xiàn)為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方面是個人追憶往事前塵似夢——“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余情繞”的個體生命的歷史意味;一方面對整個社會發(fā)展歷史及意味的追尋——“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謂:“道途晚歸,齋閣夜坐,眺暝色,數(shù)長更,詩思之幽致,尤見于斯”,迷離的黃昏曚昽的暮色,常常引動詩人反顧平生經(jīng)歷坎坷的往事回憶。請看下例:
朝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晉,誰能常美好。
阮籍《詠懷》其四
邈矣垂天景,壯哉奮地雷。
豐隆豈久響,光華但西隤。
日落似有竟,時逝恒若催。
陸機《折楊柳行》
短生旅長世,恒覺白日欹。
覽鏡睨頹容,華顏豈久期。
茍無回戈術(shù),坐觀落崦嵫。
謝靈運《豫章行》
在這些詩里日落西山余暉將盡的景物與瞻顧平生、盛年難留的情思融為一體:夕陽晚照中回首往事徒然地感嘆“朝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日落似有竟,時逝恒若催”“茍無回戈術(shù),坐觀落崦嵫”,同沉落的太陽一樣,生命在沉落著,黃昏的悲涼吞噬著生命,泯滅了個體存在的歷史意義。而隨著魏晉至唐詩歌藝術(shù)從情思化的景物到景物情思化的完成,黃昏的意象與生命的歷史意味有了不假思索的聯(lián)系。姚合《哭賈島二首》其一謂:“白日西邊沒,滄波東去流。名雖千古在,身已一生休。豈料文章遠,那知瑞草秋。曾聞有書劍,應(yīng)是別人收。”詩中沉落在浩渺煙波里的太陽,正象征著這位歷經(jīng)坎坷寂寞而死的苦吟詩人的一生,西沉的白日藝術(shù)地概括著賈島的個人歷程,這是個人生平的總括,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無奈和悲涼。納蘭性德《浣溪沙》詞謂:“誰念西風(fēng)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痹诠诺湓娫~里,夕陽落日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意味成為歷史的符號,最能觸動詩人的歷史神經(jīng)。詩人獨立于夕陽落日之中,伴隨著蕭蕭黃葉寂寂疏窗,紛紛的歷史往事被觸動被喚起,在無奈中回味著咀嚼著沉思著。在藝術(shù)世界里,夕陽是一種經(jīng)歷,也是一種回味。當(dāng)黃昏意象用于表現(xiàn)滄桑巨變,王朝嬗遞的社會歷史時,它就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歷史意義,黃昏的藝術(shù)形式里填充著政治的地坼天崩,古今榮枯變遷的歷史內(nèi)容,使它不僅成為個人生平的象征物,也成為人類歷史的象征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
燕子不知何世,向?qū)こO锬叭思遥鄬?/p>
如說興亡,斜陽里。
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
詩人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幅富有歷史韻味的畫面:黃昏籠罩著紫臺、朔漠以及昭君孤獨的墳塋,斜陽晚映里劉裕金戈鐵馬的風(fēng)流余韻,落日殘照里敘說王朝更迭的燕子,黃昏晚照將我們帶入一個蒼茫的歷史空間。由于文化的象征作用,夕陽的出現(xiàn)常常引起我們對整個宏闊歷史的反思。黃昏是藝術(shù)化符號化的歷史,而符號使歷史的表現(xiàn)形式過于簡約,但簡約的形式卻顯示出巨大的歷史包容量,世事變幻,千年走馬,黃昏夕陽成了歷史殘留物和見證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楊慎《臨江仙》)。
黃昏的時間意義之三——虛無的生命體驗
在死亡迫近的黃昏意象里顯示出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方面生命愈是短暫便愈有意義,生命的缺憾可以通過它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延伸,在短暫中實現(xiàn)永恒,在有限中達到無限,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對死亡的看法首先照亮的也是此在之領(lǐng)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11/24/22131150779679.png" />傳統(tǒng)士大夫?qū)κ聵I(yè)功名的追求即是延伸生命的努力,屈原在《離騷》里表露過“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心跡,陸機亦眷眷詠嘆著“但恨功名薄,竹帛無所宣”(《長歌行》),詩人們希冀著超越時空延伸生命,在憂患中進行著悲劇般的掙扎和努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他鄉(xiāng)閱遲暮,不敢廢詩篇”(杜甫《歸》),夕陽愈是迫近,愈是發(fā)奮,愈是抗?fàn)?,表現(xiàn)出慷慨悲歌積極用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