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的留聲機

當你讀懂人生的時候 作者:羅偉


上帝給我們每人都預留了一部留聲機,一屋一陽,一花一草,一云一雨,都是我們生命的留聲機。它承載著我們的過往,記錄著我們的情感,保存著我們的人生。我想,當我們老去的時候,或許可以這樣:閑坐臺階看風景,靜坐門前賞晚霞,呆坐窗前聽風雨。于是,一輩子就這樣被你重新?lián)焓捌饋砹恕?/p>

生命的留聲機

我的記憶力差極了,且不說我憶不起十年二十年前的事,且不說我記不住路號、地點和時間,且不說我想不起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單單是一兩分鐘之前發(fā)生過什么,我都難以想起。我的記憶力幾乎達到了一種病態(tài)的程度,可是,我還未衰老啊。阿爾茨海默癥應當不會在我三十歲這個年紀就襲而侵之吧?

然而,有些東西,盡管我記不住,但未曾在我記憶的流里消失過。只不過,它藏在了一個深深的記憶的匣里,被妥善地保管著。當有一天,它被某樣東西觸碰時,那個緊閉的口子便會悄然輕啟,里面的東西便會轟然而出,沖擊你的情感之閥。

比如說,我存著一本舊相冊,它記錄著我的過往。當我不經(jīng)意間翻閱那陳舊的相冊時,往事便會翩然而出,我就會被飛出來的人生與情感記憶感慨得唏噓萬千。比如說,我珍藏著學生時代友人送我的一張小賀卡、一封書信,平時不看倒罷,只要有一天,翻抽屜觸碰它們時,曾經(jīng)的記憶又會讓人情不自禁了。又比如說,我存著學生們送給我的一張張小賀卡。有一天,你去看看它們吧,那些稚嫩的字跡,會把你柔軟的心擊倒,粉碎,讓你的記憶與情感都沉浸在那樣的碎片當中,不能自拔。

于是,我知道,盡管我的記憶漸漸退化,但是,我的情感仍在,我的心仍在。我的人生與情感都被記載于那些相片、賀卡與書信里去了。不僅如此,它們還留存于天地自然之中。

有一天去往郊外,清風、泥味、草香撲面而來,忽見簡陋的磚瓦房成排立于眼前。于是,平時無論如何都想不起來的,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倏地在我腦海里閃過,那樣清晰,那樣真切。我看見了我兒時的房子——坐落于山腳之下,矮小,簡陋,黑暗;我看見了許多個晚上,點著一盞燈,母親在一旁微笑著看我做功課;我看見了母親在屋后山腳下辟了一片土地種菜,那蘿卜、紅薯、南瓜大得喜人;我看見了我和哥哥爬山、捕蝴蝶;我聽見母親在山腳喊,回來吃飯了……記憶與情感就被那扇門,讓人淚眼蒙眬。

那一天,紅日渾圓,紫霞漫天。我坐到臺階上,要在夕陽隱去之前欣賞黃昏??墒牵蛔?,我的腦子里便突然記起了什么。多少年前的一個傍晚,也是這樣的紅日,也是這樣的晚霞,我一人坐于校園的臺階上,捧著剛剛收到的,那枚畫有大大的心的賀卡。人已寥寥,我就那樣坐著,與夕陽為伴,與紅霞交心,直至夜晚來臨。那樣的心境,那樣的情感輕易回憶不起來,卻因了一抹斜陽,什么都想起來了。于是,心便會被夕陽浸濕,柔柔地疼。

記憶還會保存在雨里。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心情全都交付雨中,不論是晨雨、夜雨、微雨,還是大雨,一聽便有一個故事,一聽便有一份心情。記得有一次,同學們?nèi)ゴ河?,我托故不去,他們溫暖幸福,我卻寒冷落寞地騎著自行車在雨中飛馳回家,雨把我的衣裳淋得濕透了,我的心也被淋得濕透了。有一次,下著滂沱大雨,我衣裳單薄,卻非要在雨中獨自漫步。結(jié)果,一回宿舍立即生病。老師得知,以為我沒有衣服穿,便把她的毛衣送給我,可是我死活不穿,她一次次地嘗試著溫暖我,我卻一次次地辜負她。

那個不知愁的年月里,我錯過了許多應當珍惜的東西??墒?,當我想回時卻回不去了,想抓也抓不住了。這時才明白,那些東西,真的在我生命的流里消失了。

童年和少年的記憶全部被我的疾病抹去,只有那些固執(zhí)的情感被保存在身邊的物與景致之中。當那樣的景與物再現(xiàn),記憶便會再現(xiàn)。于是,年少時的那些友人、親人、師長,關愛過你的人,以及你喜歡過的人都會一一向你走來,讓你溫情,讓你心疼。

原來,上帝給我們每人都預留了一部留聲機。一屋一陽,一花一草,一云一雨,都是我們生命的留聲機。它承載著我們的過往,記錄著我們的情感,保存著我們的人生。

我想,當我們老去的時候,或許可以這樣:閑坐臺階看風景,靜坐門前賞晚霞,呆坐窗前聽風雨。于是,一輩子就這樣被你重新?lián)焓捌饋砹?。你的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人,重要的事,重要的情會再次蒞臨你的生命。你會感覺到,因了他們,你的人生才會變得充實,才會變得詩情畫意。因此,你才明白,你的生命因了他們,才獲得存在的意義。

而我們年輕的時候,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好好珍重你要珍重的人與情吧。這樣,到了老的時候,留聲機才不至于淌出憂傷的《e小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悲壯的《悲愴交響曲》,而是流淌出如水的《夜曲》,如華的《月光》。

是的,那是月光如水的聲音,是月光如水的情。那是人生如歌的行板。

這聲音,這唱片,是你所珍重的人留給你的,是他們送給你的人生禮物。他們想讓你在生命最重要的時刻能借此回憶你充實、溫情,而又華美的一生。

窗戶里的世外桃源

在我的記憶深處,有一間窄小而黑暗的房子,那是我兒時的家。氈瓦蓋房,水泥砌墻,四周幾近封死,有沒有窗,我已無法清晰地回憶起來了。只知道,我童年的即使是白天,也得亮著燈,否則,便不能看清家里的物什。于是,對于光亮,我便格外向往。

所幸,那段日子在我的記憶里停留的時間不算太長。若干年后,家遷到了一個不錯的樓房里,我第一次感受到白天房子里盛滿光的喜悅。于是,長長的一段時間里,我把陽臺的窗一直開著,讓太陽照來,讓月光爬過,讓清風拂進,讓冷雨敲窗。于是,小小的窗戶便成了我心靈靜美的棲居地。

我平生第一次對窗有了感情。那是一份淡淡的喜悅的情愫,它一掃我兒時黑暗冰冷的記憶,讓我如此真切地感覺到窗戶對于一個人,對于一顆心靈來說是如此不可或缺。

留得枯荷聽雨聲。軒窗數(shù)尺外,便是荷塘。秋寒陰霾,冷雨漸次灑落,點點滴滴,敲打于幾支敗荷之上。入夜時分,便可枕著一窗秋雨入夢。想來,古人對窗之朝向與境之布局竟如此高雅含韻。于是,對于窗的追求便高遠了起來,由最初僅僅追求亮光變成追求聲、色、境的契合。我想,這是一扇窗給予我的心靈指引??上У氖牵巴鉄o塘,便請求母親搭個雨棚。許多個夜里,便盼起雨來。經(jīng)雨一下,空空大大的棚便有了清脆好聽的韻律。雖沒有“留得枯荷聽雨聲”那天地人融合之境,但也略微給了我一些心靈的慰藉。

讀師范時住校,十幾個男生湊在一間宿舍里,喧騰如鬧市。音是雜的,味是濃的,心也跟著跳動與浮躁起來。于是,死活要了一張臨窗的上鋪,有個小小的私心:可以看窗外的果園、青山,更妙的是,距離風雨如此之近。雨夜來臨,把頭向窗戶一側(cè),盡可能地貼近窗外那片雨意潺潺的世界。窗外有些小果樹,雨啪嗒啪嗒地拍于其上,雖不及芭蕉、梧桐、荷葉的韻律清澈厚重,但也能撫慰我那渴窗的心靈。

對于窗,便是這樣的一份偏執(zhí)與熱愛。沒有了它,我便要身居黑暗、喧騰與浮躁之中;沒有了它,我便離塵世如此之近。有了它,我便棲居于光、色與聲的世界里;有了它,我便覺得與“檻外”并不遙遠。

于是,一扇小小的窗戶讓我覓得了塵世與天堂的夾縫。近可入世,出可升天。在這樣紛繁喧囂的世間,難得上天為我留了這樣一扇門。

工作后,對窗的情感仍然念念不忘。每年辦公室搬遷,死活要挑個臨窗的座位。靠窗之位,多有不便——白天正對陽光,辦公不宜。遇寒、遇熱、遇雨、遇風,此處必先受其害,然而,我卻視它如珍寶。辦公室內(nèi),人多語雜,雖不甚吵,但對于一個木訥求靜的人來說,已覺吃力。于是,面朝窗戶,春暖花開。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在這里,雖見不著青山,卻有大樹、白云、飛鳥、清風。戴上一副太陽鏡,掛上耳機,于是,塵世便在我身后,身前便是桃源,我就處于塵世與桃源的夾縫之間。我離同事不遠,也離我的天堂不遠。近可入塵,出可合天。那是我一直追求的心境。一扇小小的窗戶,成全了我一顆簡單的心。

常常一個人靜立窗前,常常觀窗外的落葉,常常聽窗外的鳥鳴,常常捧窗外的微風……對于窗的情感,愣是如此偏執(zhí)與熱愛。有了窗,便有了光明;有了窗,便有了心靈棲息之地;有了窗,便能打開一扇通往塵世外的大門。那一扇小小的窗喲,竟是如此神奇與玄妙。

枕前燈滅,屋外月懸,軒窗半啟。讓我們枕一縷清風,去聽一聽窗外那一片潺潺而靜謐的桃源之聲吧。

撿腳印

我們在世間行走的時候,總是把目光朝著遠處的方向,總認為,美好的東西一定就在前方。于是,步履便匆忙起來,心也跟著匆忙起來。我們馬不停蹄地趕往前面一個又一個站點,卻把身后一處又一處風景遠遠地拋卻,不再張望。

然而,當我們的旅程行將結(jié)束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們已無力行走。遠方無窮盡,而人生卻有窮時,我們匆忙的步履和喧囂的心不得不停歇下來。于是,我們才得以回頭望望曾經(jīng)走過的蜿蜒、漫漫的小路。那一個又一個深深淺淺的腳印在你我視野朦朧出隱約閃現(xiàn)。

于是,你看到了你的過往;看到了你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你看到了你生命中已去而如今卻重現(xiàn)的人;你看到了年幼的無知、青春的無畏和中年的無奈……

于是,你回想,你曾經(jīng)辜負誰,愛過誰,在意過誰,誰曾經(jīng)在意過你,眷戀過你,你曾經(jīng)犯下了哪些荒唐與幼稚的事,你的一生究竟有多少分量……

于是,我們便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會因自己人生的厚重而喜,會因曾經(jīng)的荒唐與幼稚而嘆,會因曾經(jīng)的“不在意”與“錯過”而悵惘……

才明白,人的一生,占據(jù)最大分量的是一個又一個你熟悉的、抹不去的人與情;我們會知道,自己錯過或擁有過多少珍貴的東西。我們也知道,曾經(jīng)的你是否太注重物與利,以至于忽略了最值得珍惜的人與情。然而,不論如何,那一切都已成為過往。

于是,我想,與其把人生當成一個行走的過程,不如把它當成一個撿腳印的過程。有人說,在人死的時候,他的魂要把生前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重新?lián)炱饋?。為了做這件事,他要把生平走過的路再走一遍,車中、船中、橋上、路上、街頭、巷尾,腳印永遠不滅。縱然橋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了,河岸已變成水壩,一旦魂魄重臨,他的腳印自會一個一個浮上來。

然而,何必等到離開人世后才去做這件事呢?我們?yōu)楹尾辉趬m世間完成這項任務呢?一路行走,一路撿拾,一路歌唱。如此,你便不會只顧前方的風景,而忽略了身旁的人與事,你便會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個足跡,讓你的足印顯得清晰可辨,顯得更厚重。于是,你的足音便如空谷回音,渾厚、清脆而邈遠,你的人生也因此厚重了起來。

如今,雖未老去,我卻要籌劃撿腳印這檔子事了。我得準備一個大大的籮篩。一路撿來一路篩。一篩篩清斑斑塵漬,二篩篩空幽幽黑暗,三篩篩除條條影子,只留下塵世里的一路花香。到最后,把它們放在我私人的角落里,芬芳四溢。當我走不動的那一天,我便會把它們重新取出來,捧于手心。于是,童年的夢想、少年的花雨、青年的人生、中年的厚重,全都呈現(xiàn)在我的手心。那一個個深深淺淺、大大小小、輕輕重重的足印被我串聯(lián)起來,綴成一條長而馥郁的花環(huán)。

當我們老了,頭發(fā)白了,睡意昏沉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爐火旁打打盹,取下這串足印,掛于我們的胸前,或捧于我們的手心,慢慢嗅,慢慢想。我們可以想他或她眼神的柔和,可以想他或她昔日的陰影,可以想他或她給我們留下的數(shù)不盡的綿綿情致。于是,我們的一生便在芬芳與花瓣中悄然落幕……

你有多久沒淋雨了

半年雨季,半年干旱。到了六月,南方的雨季終于接近尾聲。我是一個喜歡雨的人。到了這個時候,心里不免惆悵了一番:要聽雨,又得等上半年了。

你也是一個喜歡雨的人吧?可曾想過,自己有多長時間沒淋過雨了?

喜歡淋雨的季節(jié)是我們的花季雨季。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擁有無限的心事。我們會悄悄喜歡上一個人,又不能跟誰明說,就把心事偷偷地寫進雨中。我們會尋一個下雨的日子,不撐傘,走入雨中。專找一個沒人的小路,嗒嗒嗒地獨行。你在聽著雨聲,雨也在聽著你的心聲。仿佛,你就這樣覓到了知己。

有時,也并不一定要有暗戀的心事。年少的時候是很容易惆悵,無端地覺得自己孤單的時候,你也會悄悄地走進雨中?;蛘呤?,也不用什么愁緒,就是一個人矯情的時候,就去淋雨了。這樣,會讓人感覺到,你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

許多人喜歡淋細雨,就是春天的那種感覺。拂在你身上,沒有疼痛感,也不會讓你生病。但是,對于一個真正喜歡雨的人,不會計較雨的大小,心事的深淺不同,淋雨的大小也不同。在蕭蕭的寒秋,在冷冷的冬夜,聽雨淋雨,會有不一樣的愁思。我只記得,年少時的一個寒冷的夜晚,我冒著大雨,一個人走了很長很長的路。

現(xiàn)在想來,年少時的一切,多少有些矯情。不過,我倒是很懷念那段日子,那段長長的,看不清方向的季節(jié)。如今,我惆悵的是,我有多久沒淋過雨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心開始變得僵硬起來。我在想著油鹽柴米,我在想著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再不富有詩情畫意。甚至,我擔心,淋雨會不會生病,生病會不會誤事?

年少時,一顆心軟得像一朵云,輕輕一捏,就能弄出一片雨來。如今,這么大一個人了,有些事看得明白,心便沒有那么敏感,那么脆弱了。再不會為一個人而多情,再不會為一段情而悲愁,再不會為一朵花開而喜,再不會為一縷風而哭泣。不論少男還是少女,不論喜不喜歡淋雨,心事總歸是相同的??墒侨缃?,在我們那顆斑斕柔弱的心變得務實與堅硬的同時,它也失去了年少時那一份不可追的夢幻般的光澤。

到了這把年紀,想聽雨,卻聽不出年少時的味兒;想淋雨,也淋不出年少時的心事。到了不淋雨的季節(jié),我們才知道,不是自己的年齡,而是我們的那顆心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老去了。

青橘子,黃橘子

九月的時候,橘子已經(jīng)上市了,不過都是趕早,橘子還沒完全長熟,青青的,看在眼里瘆得慌。

印象中只有小時候吃過趕早的橘子。那時候嘴饞,顧不上酸,有得吃就慶幸了。不論多酸的橘子都吃過,哪怕酸得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嘴里還不服輸:“不酸不酸?!蹦莻€時候,吃青橘子倒吃出了感情。

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對青橘子已經(jīng)沒有了偏好。有甜橘子吃,為什么要吃酸橘子?或許人大了,不喜歡折騰,在口感上也是如此。這么多年來,橘子新上市,我已經(jīng)沒有了嘗鮮的習慣。

前些天,一位女同事在辦公室放了一袋青橘子。我已有很多年沒有正面看過這種可怕的果實了,便驚訝地問她:“你怎么吃酸橘子?”

她說:“不酸啊,你嘗嘗吧。”

我不信她,因為我知道,許多女同志能吃酸,再酸的東西到她們嘴里都會變成甜的。

“我?guī)湍銊円粋€吧。”我婉拒,但她三兩下就把橘子剝好了,掰了一半,遞給我,我只好接過。橘子青青的,吃進嘴里,果然吃出酸味來。雖不至于不可接受,但肯定不能稱作“甜”。

我說:“這還不叫‘酸’???”

“不會啊,我覺得還好。每年橘子上市,我都會買點青橘子嘗嘗鮮。等到黃橘子上市后,我又買點來嘗嘗。酸橘子有酸橘子的吃法,甜橘子有甜橘子的吃法。先酸后甜,這就好像我們過日子一樣……”

我沒想到她竟說出了這樣一番略帶哲理的話。倒也是,酸酸甜甜,甜甜酸酸,不正是我們的人生嗎?

突然想起小時候吃青橘子來。那時候吃青橘子吃得那樣歡喜,可長大了卻忘得一干二凈了。再吃幾瓣,漸漸地,酸酸甜甜的橘子在我的口中隱隱地有了兒時的味道。愛屋及烏,看著桌上那一袋青得發(fā)亮的橘子,越看就越覺得親切了。

是的,酸有酸的吃法,甜有甜的吃法。剛上市的時候,不趁早嘗個鮮,豈不是可惜了?物、事、人,不論什么東西都是這樣,趁著早,趕個鮮,比什么都好。有的時候,與成熟的東西相比,青澀反而更有一番風味,這就好比我們那個青澀的青春。如今的青春已經(jīng)變得黃黃皺皺的了,甜是甜了,可年少時的那份光澤,那份鮮綠早已不復存在。

感慨中,漸漸有些明了——趁著年輕,該多嘗嘗鮮,也多嘗嘗酸,還得多嘗嘗其他味兒,以免到老時,想吃都吃不了。

不知不覺中,我的歲月過了這么久,久得我?guī)缀醵家暨@個本不該忘掉的理了,真是該遭。

青春就是瘋狂地奔跑

我借用職教學校的教室給學生上課,學生還未來,我便整理一下課桌椅。每走到一個座位旁,便發(fā)現(xiàn)桌子上,抽屜里都寫著、刻著一些字。有留號碼的,有罵人的,有玩幽默的,有練書法的……

最觸動心弦的是這群孩子的一些青春“情語”。十六七歲的孩子,正處于這個階段:青春萌動,感情充沛,如火似陽。他們會經(jīng)歷人生的第一場悸動,第一場疼痛,第一場感動……所以,他們便留下了這些情感滿滿的文字。

這些“青春絮語”中,有宣泄他們情緒的,比如:“你真的讓我反感。你根本不明白,當一個女孩為你邁出這一步的時候,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你真的太無恥了,不配做人……這一切都是你應得的報應?!笔÷蕴柪锏膬?nèi)容是一些看不清的字,或是被涂抹掉的短語。我想,留下這些文字的那個女孩一定經(jīng)歷了什么疼痛,什么苦澀吧?或者是她替她的好朋友鳴不平?

有留下愛情“哲理”的:“兩個人在一起,更多的不是改變對方,而是接受對方。這就是包容。如果只想著改變對方,那不是生活,是戰(zhàn)爭?!蔽抑溃@個少年一定是從哪本青春小說,哪份報刊,或是哪個愛情網(wǎng)站看來的,因為一定有許許多多的少男少女都迷戀過那樣的文字。青春的,酸澀的,唯美的,憂傷的……

他們沒有經(jīng)歷太多生活,沒有經(jīng)歷太多深刻的愛戀,所以,他們不會有這樣深刻的人生感悟,不會有這樣深刻的哲思。他們會故作憂傷,故作深沉,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情懷,表達自己的青春。

這樣的年紀多么讓人懷念,多么讓人迷戀,又多么讓人心酸。那是百味雜陳的滋味。那樣的年紀,誰不會輕易地迷戀上一個人呢,誰不會經(jīng)歷人生的第一次呢,誰不會受傷呢,誰不會品嘗甜甜的美好呢?

那樣的年華,我們曾經(jīng)戀過,曾經(jīng)“愛”過,曾經(jīng)傷過。不論其他人用何種眼光看我們,不論其他人用何種方式阻撓我們,我們都義無反顧,我們都勇往直前。我們曾經(jīng)山盟海誓,我們曾經(jīng)??菔癄€,我們曾經(jīng)天荒地老,我們曾經(jīng)至死不渝……我們朝思暮想,我們相思成災,我們執(zhí)子之手,我們花前月下……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絢爛多姿。

然而,青春固然美好,疼痛也依然相隨。我們不明白“愛”的本質(zhì),我們會遭遇“移情別戀”,會遭遇“朝三暮四”,會遭遇“生死決斗”,會遭遇“初戀”“失戀”……此后,我們便會傻傻地不相信“愛情”,傻傻地不相信每一個人,傻傻地傷害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身邊的每一個人……

我們用我們的生命經(jīng)歷著我們的青春,用我們的生命經(jīng)歷著我們的疼痛,為我們的青春付出昂貴的代價。可是,我們依然無怨無悔。

然而,過了那段青春,過了那段往事,我們才會迎來我們真正的“愛”,才懂得真正的生活,才品出真正的人生。

可是,這個時候,我們已經(jīng)成熟了,已經(jīng)不再求生求死了,不再傷筋動骨了,也不再青春爛漫了……

青春,就在我們的成熟中老去。

那年少時的風花雪月,年少時的花前月下,年少時的你儂我儂已經(jīng)被我們埋進青春的墳墓,成為永遠的印記與符號了。

青春就是瘋狂地奔跑,然后華麗地跌倒。

我想,沒有哪一句比這更能描述那朦朧、青澀而又斑斕的青春了吧。

青春未央,韶華易逝

那一年畢業(yè)前夕,校園里一片歡騰,而我卻悄悄地從人群里走了出來,去往學校后面的一座大山。

山高叢深,并無明顯的山路。叢里滿是荊棘,不斷地刺破我的肌膚。我顧不上這些,只是一味地向上攀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來到一處大大的斜坡上,坡上既無樹木,也無花草,只是一塊近乎斜面的石山坡。雖然很陡,但我無畏地奔跑至斜坡的頂點?;剡^身來,又沿著這面斜坡奔跑而下。坡陡且長,稍有不慎便會摔倒?jié)L落下去??墒牵也]有在意這些,只知道一定要沖下這長長的陡坡,只有這樣,內(nèi)心堵塞的情緒才得以宣泄。于是,我一邊瘋狂呼喊,一邊腳不停歇地往下沖。身旁掠過風,腳下飛過石,轉(zhuǎn)瞬間,我便沖至斜坡的底端。內(nèi)心的情緒便在這樣的興奮中得以宣泄。回頭望望坡頂,興奮之情未滅,未曾多想,便又立即沖向坡頂。那時的我,心里已無它物,只有這眼前的一片山石。由坡底至坡頂,自坡頂又向坡底,往返數(shù)次,來回奔跑,來回吶喊。終于跑得累了,喊得疲了,便坐在坡頂,汗如雨下。望向山腳,望向山下不遠的學校,望向?qū)W校里依稀可辨的人影,淚也和著汗潸然而下。

在那樣的宣泄過后,在那樣的靜默中,種種過往浮現(xiàn)于我的眼前。那個長長的不見蹤影的青春,在我的孤獨中遠去。那些年,我?guī)缀醪慌c人打交道,有人群的地方少去,有活動的地方少去,那個長長而華麗的青春,被我封在一條長長的黑暗隧道里,從來沒有獲得過光亮。于是,我?guī)缀鯖]有朋友。一顆跳動的心就那樣被封在了黑暗里,錯過了它最美好的年華。

驀地,宣泄完畢的情緒再次被激發(fā)出來,化作清淚奪眶而出。朦朧中,我看著自己的過往,看著曾經(jīng)的同學們,他們是那樣明媚,那樣溫暖。他們不止一次地嘗試著把我從深淵里拉出來,可是,我卻那樣拒絕,就這樣與他們錯過了。當我意識到這些的時候,我才知道,歲月已晚,韶華已逝,我回不去了。我想握住他們的手,想撫摸一下他們的臉龐,想與他們唱一首歌??墒?,一切如水如煙,消散得沒有半分痕跡。

天漸漸黑了下來,風吹草動,我知道,我得下去了。一如來時,我瘋狂地沿坡而下。天色已不明朗,叢林漸黑,下山已不似上山時那般容易。許多次,我都找不到腳下可踏之石。于是,便玩命似的跳躍。我顧不上腳下是否有可落之處,顧不上是否有蛇蟲襲擊我。在那樣近乎舍命的跳躍式下山中,我總算無恙地下至山腳?;仡^望望沉沉的天,幽幽的山,我不禁悚然。

從山頂至山腳,從大山至校園,當重新回到同學們身邊時,我感受到了生命前所未有的溫暖。見到一個同學,我突然上前,興奮地與他相擁。他嚇了一跳,推開我,說:“怎么了,今天這么反常?身上還帶著劃痕?”

我淡然一笑,說:“沒事,挺好。”

是的,挺好。自山頂而至山坡,自山坡而又山腳,我獨自去了只有我一人的“青春場”。在那樣的瘋狂奔跑中,在那樣的寂靜中,在那樣危險的跳躍中,我體會到了生命的美好,明白了韶華的珍貴。我知道,我已經(jīng)錯過一幕青春劇,不能再錯過下一處韶華,我得用另一種方式走好我剩余的青春。

也就在那一天,我明白了,人生,青春,都需要一種孤獨的奔跑,需要一種孤獨的宣泄。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生命,找到最美麗的年華。

總有一些青春,青澀,美好,易逝。它們是我們?nèi)松凶蠲赖哪耆A。不論歡快還是憂傷,不論美麗還是痛苦,我們都不妨勇敢地去面對一次,經(jīng)歷一次,奔跑一次。我們可能會摔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憂傷,可能會近乎絕望。但是,就是這些遺憾與悲傷組成了我們青春中斑斕的色彩;也正因為這些,我們的人生才能完整,才能絢爛。

青春未央,韶華易逝。總有些青春的色彩,如遠水孤煙,不許我們輕易錯過。

從今若許閑乘月

黑夜里,走下長長而曲折的樓梯,沒有終點。沒有燈光,便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錯覺:被磚墻阻隔的夜色浸進來了,浸進長長而黑暗的樓梯里。樓內(nèi)與樓外夜色如一,交匯融合,不可分隔。走在長長的樓梯上,仿佛便走在長長的夜色里。雖不可見腳下,卻覺得,腳下便是泥土,頭上便是樹梢,耳邊便是蟲鳴。寂然無聲,我卻分明聽到了心靈的呼吸。特意把腳步放慢,一來實在看不清前面的方向,二來不會過早地把樓內(nèi)似真似幻的夜色走完。突然間,竟覺得自己便是幾米《地下鐵》里的那個行走者,小心翼翼地走進這無風無雨、不斷向下探去的深邃地道;只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回蕩在空氣中。一個人行走,不知何來,也不知何往。

回家的路有兩條,一條燈火通明,一條林蔭小道。我喜歡后者。涼風輕撫,樹葉微響,蟋蟀長鳴。雖然燈光隱隱,卻有星光幾許。在那樣的林間行走,也特意放慢了腳步。有時,甚至停下腳步,把頭仰起,看頭頂?shù)臉淙~,看葉間斑駁細碎的天空。然后,一動不動,人在林間,心在天際。人便那樣與夜色完美地融為一體。雖然沒有燈火通明,雖然沒有熱鬧喧騰,卻擁有一份至靜至遠的恬淡之喜。

小的時候,每逢開家長會,都會隨母親前往。家長會在晚間開,教室內(nèi)燈光如白晝,教室外月光如流水。大人們在里面開家長會,小孩兒們則在外面嬉戲癲狂。有的時候,我特意避開他們,躲在灌木叢后,就再也不出來,或是一個人坐于臺階,靜看沉沉夜色。于是,喧囂便離我而去,唯有寧靜伴我身。

對于夜色,就是有這樣一種深深淺淺的眷戀。人們喜歡給每一樣東西找到一種象征的意味。譬如,人生應如朝陽,不應似晚霞;人生應如白晝,不應似黑夜;人生應如春日,不應似寒秋。因朝陽、白晝、春日皆被賦予樂觀向上的積極意味,而晚霞、黑夜、寒秋則自然而然被樹為假想敵,被賦予“消極”“悲觀”“落幕”之義。想來可笑,自然界,何來如此條條框框?世間庸人自擾罷了!

喜歡朝陽,喜歡白晝,喜歡春日,卻也喜歡晚霞,喜歡黑夜,喜歡寒秋;性木訥,不擅交際,不喜外出,不長于娛樂鬧騰,于是,便喜歡上了夜色。黑夜于我,有著寧靜、深邃與邈遠的意味。常想,光線越是清晰明了,眼睛看得越真切,心里便會看得越不真切。

不論什么時候,我都在等待著夜色來臨。每逢它如約而至,我便會靜坐走廊,或久立陽臺,在夜色的包裹中靜心冥想。最好,有點二胡,咿咿呀呀地拉著,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深邃邈遠。于是,不論思想還是靈魂都融入了那一片無邊無際的夜色中,喜不自勝。

在沉沉的夜色中,你的心會變得無限寬廣,你會置身于另外一個世界。在那長長的樓梯上,你不知道你要去的是何方,你不知你身處何界。于是,你會明了:人生就如同那長而曲折的樓梯,沒有來,也沒有去。有的,只是你心之所向。在夜晚的林間小道上,沒了人語,沒了喧囂,你卻多了一份恬淡與靜謐。于是,心便變得寧靜與芬芳起來。那白日里的車響器鳴,那喧囂里的塵音塵語都被你內(nèi)心的那一片蟲鳴葉響取代,被那風吹云響之聲替代——心靈便收獲了一片廣袤無塵的凈土。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月叩門。愿夜色,長在。

等待你一生的初戀

那一日,群里突然聊起了雪。哪里下了第一場雪,哪里的雪最大最美……他們盡其能描述其狀,我卻插不上一句話,只得在一旁呆呆地看著,眼里流露出滿心的向往。

身居南方,十年才能見一場大雪。我人生的前半段,也只不過見過三兩場罷了,除此之外,便會隔三岔五見點“小米?!?。雖然如此,我依然十分欣喜。那一年,看著屋頂上晶瑩的一片,我覺得,那就是世間最美的風景了。于是,把那些小冰粒刨起,盛在小桶里,舍不得丟棄。

十歲那年,我迎來了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雪。那一日下午,正在上課。窗外優(yōu)雅地飄起了棉花狀的雪花。有生以來,第一次目睹那樣輕盈曼妙的舞姿。整個教室里,似乎都籠罩在白茫茫的童話里,妙不可言。在那樣的空間里,我突然有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我與雪的初戀吧?

自那年以后,每逢冬季,我便翹首癡望雪的來臨。每一年,我都會纏著爸媽問:“今年會不會下雪???”然而,一年一年過去,我始終盼不來那個初戀,那個童話。

才明白,人生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

于是,我便滿足于那隔三岔五的“小米?!绷?。我知道,人不能太貪心。老天看我等得可憐時,自然會賞賜一場雪花撫慰我孤寂的靈魂。

看過一個關于薰衣草的傳說,一直難忘。很久以前,天使與一個凡間女子相戀,并為她留下一滴眼淚,翅膀也因此而脫落。雖然他每天都忍受著劇痛,但他們依然十分快樂??墒遣痪茫蛔セ靥靽?,隨后,被貶下凡。到凡間前,他留下了第二滴淚,那淚化作一只彩蝶,陪伴在她身邊,而她,卻渾然不覺,一直癡癡地等待著他的歸來。最后,她化作一株小草。每年,那株小草都會開出淡紫色的花,它們會飛向各地,尋找那個被貶下凡間的天使。那個女孩就叫“薰衣”。

想來,但凡世間的等待都如此美麗動人吧?

至今,我仍把那場邂逅當作一場初戀。于是,我在想,雪是不是也是一個從天國到凡間的女子???我這一生,是否還有機會與她再次相見?

于是,一邊等待,一邊憧憬,也一邊做夢。

我想,世間的一切等待大抵都是如此美好。但我不知道,今生還能不能再見到她;也不知道,見到她時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愫;更不知道,見到之后,是否能與她再不分隔……

一切都不知道,不過,不論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我都會樂此不疲地等下去。因為我相信,世間一切的等待都會令人變得如此美好。

埋在時光里的琴聲

在四樓上完音樂課,下到二樓時總會逗留許久。二樓是練琴室,里面有鋼琴,專供音師班學生練琴使用。我們普通師范生練琴只能到三樓風琴房,陳舊的風琴隨著一上一下的踏板發(fā)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如同中世紀教堂里傳出來的古老而笨拙的聲音。于是,對鋼琴極向往。中音如海,高音如溪,低音如谷。只要鍵盤一響,便可打開一個塵世外的天堂。

可是,我離我的天堂如此之遠。

在二樓的廊上,徘徊于一間間鋼琴房前,那一扇扇門緊緊地閉著,不讓人進,可音符卻能飄出來。不管是哈農(nóng)指法練習,還是風靡校園的理查德·克萊德曼鋼琴曲,不論是流暢的曲調(diào),還是趔趄的音符,聽起來都是那么美好。可是,我不能入內(nèi),不能彈琴,只能倚門聆聽,只能望門遐想。

我隔著一扇門,卻似隔著一片海。

除了藝術(shù)樓,教學樓一樓的音樂教室里也有鋼琴。不上課的時候,總有人悄悄地進里面去。后來才得知,他們與我一樣,是沒有機會入琴房而又極喜愛鋼琴的普通師范生。有一天,我學著他們,悄悄地進去,于是,我便如愿以償?shù)刈谙蛲丫玫匿撉偾傲恕?/p>

窗外是一片供人休憩的小園,楓樹正紅,飄著落葉,微風拂過,夕陽透進,爬在我的黑白琴鍵上??粗@靜謐的一切,突然覺得,坐在一架鋼琴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會變得如此美好。

普通師范生所學不多,沒有扎實地練過基本功。可是,我與那些偷偷練琴的同學一樣,沒有從基礎練起,而是練習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曲子。沒有底子的手糟糕極了,左右手極不諧調(diào),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來,一個小節(jié)一個小節(jié)地走,往往,一個小節(jié)需耗上許久的功夫才能彈得熟練自如。一個小節(jié)完畢,便艱難地前往下一小節(jié)……

只要下午一下課,我便像他們那樣,鉆進音樂教室里彈琴,直至晚自習來臨。晚自習后,別人回宿舍了,我又鉆進音樂教室里。窗外是靜靜的園子,靜靜的楓樹,靜靜的石桌;窗內(nèi)則是靜靜的桌椅,靜靜的月光,靜靜的寒涼的孤影……就在那樣的物我兩忘中,我遁隱于琴鍵里去了。

花了一個多星期,《秋日私語》終于練成了,那一串串十六分音符如同窗外的落葉,輕輕叩響大地,發(fā)出天籟之音。我終于進了那個日思夜想的世界里,那是一個脫離喧囂與世俗的世界,是一個純澈如水的世界,是一個能聽到靈魂之音的世界。

由秋到冬,自涼至寒,在一架鋼琴前,我走過了深秋,走過了寒冬,走過了花季雨季。師范幾年,所有的事我都淡忘,唯獨那鋼琴、落葉,以及寒涼的月光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不曾抹去。

可是,自從那一年之后,我再沒能坐到我的鋼琴前。那個曾經(jīng)離我如此之近的世界,如今又漸漸地離我遠去。

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能永遠地擁有一架鋼琴該多好。我一直篤信,除了我們身邊的這個世界,一定還有另外一個世界藏在我們身邊,不讓我們知道,而琴鍵和音符就是敲往另一個世界的鑰匙。在這個紛繁的世間,我所需實在不多——一片楓葉,一縷月光,一架鋼琴,足矣!

可是,光陰深處,歲月濃時,不知何時才是我的歸宿。

我們?yōu)槭裁床唤Y(jié)婚

年逾三十,至今未婚。母親常常催問,我則托故經(jīng)濟條件不好,結(jié)不了。于是,母親便常常灑淚相逼。善心的朋友也多次詢問,我的回答也如法炮制。要為我牽線搭橋的朋友已經(jīng)記不清有多少個了,只是,每一次,話題剛起,我便硬生生地塞了回去:“我已經(jīng)有了,多謝您關心?!?/p>

想來甚是可笑,甚或可悲:三十余年,未談過一場戀愛。倒不是我長得奇丑無比,也不是我心腸惡毒,更不是我胸無點墨,而是我真真正正不知道要跟誰談。讀書的時候的的確確“喜歡”過一些女子,但如今想來,那只不過是年少時的一場幼稚心結(jié),不真切。當時也約略明白此點,便始終沒有跨出那一步。拖到至今,三十朽矣,沒有女朋友,惹人笑話。

其實,在我看來,不論談戀愛還是結(jié)婚,都是一個哲學命題。我不知道為什么戀愛,為什么結(jié)婚。想明白就去做,想不明白就這么耗著,許多先哲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柏拉圖認為,精神之戀遠遠高于世俗的婚姻,于是,他寫下了《理想國》;康德是個刻板枯燥的小老頭,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每天按時起床、用餐、散步、就寢,以至于鄰居常常以他散步出行的時間來對表,他的生活里沒有愛情,沒有婚姻,他就在那樣的狀態(tài)下寫了舉世聞名且佶屈聱牙的三大批判;叔本華生來對女性持有偏見,以至于孤僻乖戾,終老一生;尼采說,一個哲學家應該是自由的,而要獲得自由,就必須擺脫職業(yè)、女人、孩子、祖國、信仰,尼采的一生便這樣,沒有職業(yè)、門徒、女人。這便是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也是他們的愛情婚姻觀。

笛卡爾、休謨、克爾凱郭爾、斯賓諾沙、維特根斯坦、薩特……莫不如是。叔本華說,只有哲學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結(jié)婚的。這是一種奇怪的悖論。在歷史長河中,他們就如同怪人一般存在。他們守著那樣的哲學觀,不為世人接納,也不接納世人。

對于戀愛與婚姻這個問題,我想,那些先哲尚且不能明了,而我,何時方能知曉一二?想啊想,直至如今,便仍然是形單影只。

身邊不乏“剩男”“剩女”,他們的想法似與我不同,有的眼光高,有的未找到合適的,而有一同事,與我說過一句話,使我大為欽佩:“結(jié)婚,就要找一個能與之心靈相通的人。否則,再多的金錢,都換不來幸福?!彼莻€大才女,職位與薪金都不算低,但與我一樣,三十之后,還未成家。朋友催,父母逼,但是她都這么挺了過來。我想,我與她的想法是一致的,我們都無法想象,一個形同膠漆,實如陌路的情感和婚姻會是一種何等可怕的生活,何等可怕的煉獄。因此,我為什么至今未談婚論嫁,也有此理。

世間“悲催”的婚姻還少嗎?我想,他們一定是沒弄明白這個哲學問題便倉促結(jié)婚了,或是輕易就“愛”了,又輕易而“恨”了。戀與婚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就如同兒戲。至今,我將所有的情感都視為神圣之物,不可糟蹋。于是,便固執(zhí)地想,一定要等弄明白才行動;便固執(zhí)地想,一定要等到我要等的那個人,方才跨出那一步。然而,我所等待的那個人,我所期待的生活在哪里呢?在古典的中國里,在塵世的桃源里,還是在唐詩宋詞里?

我與塵世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我不唱歌,不娛樂,不癲狂,只沉醉于我心中的那一份古典桃源,不能自拔。我不知道,似我另類者,世上不知凡幾。于是,對于母親的逼問,對于朋友的善意,我便狠下心來拒絕了。其實,不論于友、于母,我都頗不心安。

世間所有的剩男剩女們,且勿焦躁,且勿悲傷。我們形雖不同,心卻一致:非要找到那個人不可。所以,我們還是懷著那顆期待的心,一直等下去吧,一定會等來屬于自己的幸福。說不定,桃源盡處,便是你我相逢之時。

找個老婆聽落葉

宋朝有個商賈,業(yè)大家成后,納了三個妾。他說,三個,不多不少,正合適。為什么?他挑了一身強力壯者,灑掃庭除、做粗工累活;納一心細手巧者,針織烹飪、經(jīng)營瑣碎;再擇一溫柔賢惠者,服侍起居,偶可對其傾訴并進行情緒宣泄。

古來,男人娶妻都隨自己喜好,對娶妻的考量基本上是一種功利驅(qū)使。有一個明顯的佐證就是,人們對于《紅樓夢》中林黛玉、薛寶釵二人孰優(yōu)孰劣的討論:娶妻該選林黛玉還是薛寶釵,主流意見為:薛寶釵更適宜作妻,因其才貌俱佳、性情溫和、寬容大度、善處大局……這樣的女性,不論作為紅顏知己,還是人生伴侶,甚或事業(yè)幫手,都是上佳人選。這樣的結(jié)論是功利化思考后的結(jié)果。入世者,以寶釵為甚;出世者,以黛玉最佳。在這個功利的世間,人們都想娶一賢惠識大體者,誰會選擇一個世外仙女成天吟風弄月、悲悲凄凄呢?所以,哪怕你林黛玉再怎么花容月貌、再怎么才情雙絕,都與這個俗世格格不入。

說到擇偶標準,阮籍倒是個另類。司馬昭為了獲得阮籍的忠心,對其軟硬兼施,有一次,司馬昭甚至提及要與其聯(lián)姻,如若順從,阮籍的日子會舒坦得多。但是,信奉老莊的他向來放浪形骸,無功無利,行事皆隨性所好。他婉拒,婉拒不得,便日日飲酒,接連大醉了六十天。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后來有一次,好友劉伶問他,你究竟要娶一個什么樣的老婆?此時,他們正于竹林下飲酒。阮籍見竹葉纖細,落葉微動,便說:“無須門當,無須戶對,只求能與我共飲濁酒,聽聽落葉,度此余生,即可。”于是,阮籍娶妻是為了“共聽落葉”的說法便在后人中流傳開來。

娶妻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灑掃庭除、溫酒暖被,還是針織刺繡、服侍起居?想必,這是每一個男人,甚至女人都得思考的問題。向來有大男子主義者,把妻當奴使,滿足自己的一切欲望和要求。這樣的生活,哪怕你再怎么尊貴,再怎么風光,都掩飾不了自己作為一個蒼白、淺薄的靈魂的本質(zhì)。

我們的生活是需要有一點精神追求的?!都t樓夢》中,有一次,史湘云勸賈寶玉講些“仕途經(jīng)濟的學問”,賈寶玉甚覺逆耳,下起了逐客令,并說:“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賬話不曾?若她也說過這些混賬話,我早和她生分了。”林黛玉聽得此言不禁驚喜交集,此后,二人相交更深。所以,寶黛二人之間,從來沒有功利上的考量,他們追求的是精神的契合。

以功利而活,還是以自己的心而活,決定著“老婆用是來干什么”的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不過,似寶黛二人這般脫俗至交的,在這個世間已近乎絕跡了;似阮籍這般放浪形骸、隨性而為的人也只怕是鳳毛麟角了吧?

在這樣一個功利的世間,人們的心早已被蒙上了塵埃,連納妻擇友都多了一份赤裸裸的功利。以財富者姻,以權(quán)勢者聯(lián),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不禁令人心生寒涼。不過,不論世人如何享有物質(zhì)的富庶,只要精神淺薄平庸,到頭來終歸只是一副皮囊而已。

老莊彷徨于塵垢,逍遙乎天地;阮籍放浪形骸,追求精神的愉悅和超脫。他們都把精神的追求和對哲學的叩問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找個老婆,與我聽聽落葉,飲飲濁酒,觀觀風雨。一生,就這樣平靜地度過。寧靜、安然、恬淡,如是,還有什么能比這更真實、更富足、更喜悅的嗎?

聽竹

曾經(jīng)路過一片工地,沙石滿地,污水聚溝,斗車、鏟子、鍋盆隨意擺放。凌亂,荒涼,難以入目??墒?,于工地正中卻有一竿修篁韶秀而立。其形纖細,其態(tài)婀娜,于風中翩然而舞。這樣的一片貧瘠污垢之地,卻因一竿修竹而有了審美趣味。

上下班經(jīng)過一隅荒地,亂草橫長,灌木叢生。其間有一簇翠竹茂然而生。竹竿相抱,葉冠如幃,灑落清靜與幽涼,宛若一片靜謐竹林。在這市與郊的相毗之處,在這荒蕪之所,居然有如此幽靜雅致的小竹林。每逢路過,便欲攀爬跳躍,去往那一片小小的竹林略作小憩,去沐浴竹蔭,去聽風聽雨。

曾去過一個景區(qū),景并無特異之處,唯有那一片深深的竹林令人向往。小路沿山蜿蜒而上。小徑之外是密密森森的竹林。竿大節(jié)齊,色翠苔白,葉則稠密如云。走在那一條小路之上,除了人語,便只有竹音。風搖翠竹,似淺唱,似低吟;風撼竹林,如波濤,如海嘯。那是一片絕佳的桃源之聲。

去過一家魚莊。莊遠離市區(qū),于江邊覓得一片竹林,間或有桃花三兩。竹、桃、源皆備,儼然陶潛筆下的桃花源。餐飲之所,也皆用竹。一間間小小的竹閣錯落其中,或臨水,或傍竹,或依桃。推開軒窗,便見清江、粉桃、翠竹。地板也是竹制,踏于其上,有空谷回落之音,于其間,不論喝茶、飲酒,都雅致靜謐。不禁感慨,商人未必皆俗氣,他們也知曉古典的竹林,永遠是最佳的去處。

極向往于空山綠水之處,覓一片竹林,搭一竹樓,春聽鳥聲,夏聽蟬鳴,秋聽蟲喚,冬聽雪落;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吟,山中聽竹搖,水際聽叮咚。如此,方可與我向往的古典生活不遠。城市現(xiàn)代化,生活潮流化,便捷富庶,卻總是掩蓋不了內(nèi)心對那一片聲音的向往,不是車聲人聲搖滾聲,更不是燈紅酒綠之聲,而是松聲水聲竹聲風聲,入門穿竹徑,留客聽山泉。那一片聲音,屬于古典中國。

古人愛竹猶深。晉有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唐有李白、孔巢父等“竹溪六逸”。陶潛、子猷、蘇軾等皆以宅有竹為佳。陶潛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薄妒勒f新語》記載:“子猷寄人空宅,便令植竹。有問:‘暫住何煩爾?’子猷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蘇軾于《於潛僧綠筠軒》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蔽娜说膬?nèi)心之聲,便是一片詩意的竹林之歌。于竹林之中,觀竹,畫竹,詠竹,借此表情操,抒發(fā)做人志向。凌云挺拔、剛直有節(jié)、柔韌卻不失剛強,竹折射出來的是古人不媚權(quán)貴、不為名利、剛正不阿的人格境界與精神追求。

世人皆誤以為文人消遣放蕩,消極避世,卻不知當他們救世無用,反遭貶斥,甚至迫害之時,他們內(nèi)心的凄苦與痛楚。士以天下為己任,可是,凄涼無助的他們最終不得不棲于竹,繪于竹,詠于竹,以表心志,以抨時弊。于是,才有了梅、竹、松“歲寒三友”,才有了梅、蘭、竹、菊“四君子”,才有了鄭板橋畫竹之錚錚風骨。

茅屋一間,新篁數(shù)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朋友來至,烹龍鳳茶,燒夾剪香,令友人吹笛,作《梅花落》一弄。此生無他念,唯愿覓一竹林,搭一竹樓,邀你而至,共聽余生古典竹音。

角落

我有一個小小的角落,這個角落一直在我看不見的地方。我分不清它是在我的身旁,還是在我的心里,抑或是靈魂深處??傊夷苋绱苏媲械馗杏X到它的存在。我也分不清楚它是在什么時候到我這里的,或許是與生俱來的,或許是后天形成的,也或許,在更久遠的年代,它已經(jīng)在另一個地方等著我了。

角落沒有圍墻,但它卻分明地把我與身旁的這個世界隔離開來——隔得很遠很遠。

在那個黑白的年代里,我的目光里沒有父母的影子。我只知道,每一天,他們便早早地開了門。隨著一道亮光射進,門又掩上,于是,我的視覺重歸黑暗。那一整天,我便待在那個幾乎目不視物的屋子里。那是個簡陋破敗的平房,氈瓦頂,水泥墻,有沒有窗,我的記憶里已經(jīng)沒有清晰的印痕了。我只知道,即使是白天,整個屋子也是黑暗的。父母把門掩上,我就棲身于那個無盡的黑暗之中。我蜷在床上、躲在墻角,注視著屋里能勉強看到的一切。盡管時間如水,但是,在我的空間里,我竟覺察不到它的流逝。

我對那樣的世界從來沒有一絲恐懼與拒絕,相反,天長日久,我竟對它有了一種親切感,一種喜悅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竟喜歡上了那空無一人的黑暗。

在那些數(shù)不盡的日子里,我蜷于我的角落,數(shù)著我的淺淺流年。屋后是山,與這個世界隔絕的時候,我便會推門,去往山腳,看山,看樹,看蟲;聽風,聽雨,聽蟲。依靠在巖石的角落里,靜靜地待在沒有人的地方,聽著自然界里最安詳?shù)穆曇?。抬頭看高不可攀爬的巖石,看高不可觸的浮云,我知道,我的世界離喧囂很遠。

家里沒有電視機。每天吃完晚飯,我放下碗,飛快地去往鄰家,俯在窗臺,透過那大大的窗,癡癡地看著電視機里的人影閃動。我多么想進屋,想跟他們一樣,盯著那迷人的畫面??墒牵S多次,我都被大人趕走。不忍離去的我,只得躲在屋外的那個墻角,偶爾探出腦袋,怯怯地張望。

在那個沒有記憶的年代里,我與我的角落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光明不曾屬于我,熱鬧與繁華也不曾青睞于我,我有的,只是那個黑白的、凄涼的、落寞的一角。

到了上學的時候,我早已經(jīng)習慣待在我的角落里了。坐在那個沒有人留意到的地方,我不舉手,不說話,不妄動,不交友。身旁不遠處,小伙伴們或并肩拉手,或玩跳皮筋,或圍著課桌打鬧,我卻只能獨自張望那個熱鬧的世界。我想進,卻不能進;我可進,卻又怕進。在進退兩難之間,我終究還是選擇了那個落寞無人問的角落,眼里流露出滿心的向往。

身外的世界小了,心內(nèi)的世界便大了。當把自己藏于那個無人知曉的小小角落時,我便用那個空蕩的角落裝下游云,裝下夜色,裝下冷雨,裝下寒風,裝下落葉,裝下蟲鳴……我的那個小小的角落,竟容得下如此之多、如此之寬廣的東西。我也把自己埋進書頁里,去往書店、圖書室、風雨亭,只有在那樣的天地中,我才漸漸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孤獨的。我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清香,角落里的物什是如此淡雅而又芬芳。然而,我卻無法觸摸它們,更無法把它們掬捧出來,給我,給我身邊的人看一看,撫一撫,嗅一嗅。但,我的的確確地感受得到——它們是存在的,是存在我那個無人問津的小小角落里的。

有一次,我送給同學一張賀卡,上面畫了一個大大的心,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我至今無法想象,一個呆滯木訥的孩子,當時哪來那樣大的勇氣。我只想告訴她,我有一個小小的角落,就藏在我的那顆心里。我只想邀請她到我的角落坐坐,分享我的喜悅。

那是一個沒有完結(jié)的故事。

正因為如此,在那個本是輕狂的青春歲月里,我卻一直居于那小小一隅,不與人往,不與世接。我看著一個又以個人從我的眼前走過,我在看,有沒有一個人與我一樣,也坐在某一個角落里,不為人知。我要找的人,一定是能夠與我一同安于世界一隅的人。不論世間如何喧囂,如何浮華,我們都能夠安于那個清靜而芬芳的小角。

在人來人往中,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我離塵世已經(jīng)太遠了,遠得我已經(jīng)不屬于塵世,塵世也不屬于我。我在承受那個角落帶給我寒涼的同時,也在享受著它帶給我的寧靜、恬淡與豐盈。

與生俱來的孤獨體驗讓我在塵世間構(gòu)筑了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可是,那個角落不寒涼,也不狹窄,那是個大得足以容納整個天地的角落。它裝進了藍天,裝進了碧海;裝進了春花,裝進了秋月,裝進了濃烈之思,裝進了繾綣之情……那個世界里的東西,比任何人任何地方的思緒與情感都來得廣大,來得深沉,來得熱烈。

我收獲了這個形而上的角落帶給我的光明、溫暖與芬芳。當世人在這個喧囂的世間沉溺享受時,我卻在塵世間偷得一片安寧與靜謐。我知道,自己終究不會是孤寂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總有某些靈魂也像我一樣,獨享恬淡與寧靜。我知道,終歸有一天,我會與某個人相見,會與那個人走進屬于我們的那個安然、溫暖而芬芳的小小一隅。

棲身

常常夢見小時候捉迷藏的情形。幾個伙伴在樹林里捉迷藏,我充當“鬼”的角色——面向一棵樹,趴在樹干上。在漫長的倒計時聲里,我分明聽見他們的腳步聲、說話聲,那些聲音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弱,最后,消失在無盡的黑暗里。在那樣無聲的樹林中,周圍如死般寂靜,當我回過頭時,他們早已不見蹤影。

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從這片林子,到那片林子;經(jīng)過這間木屋,去往另一間木屋……機靈的小伙伴們藏得無蹤跡可尋。倒計時是漫長的,尋找他們的過程更是如此。在彌漫的黑暗和數(shù)不盡的林間,我漸漸心生沮喪與恐懼。在尋找他們的過程中,我也漸漸迷失了自己,我懷疑自己到這里的初衷,我不知道自己在林間行走的目的和意義。

有時,我夢見自己再也不用當“鬼”了,我雀躍地尋找藏身之處。可是,不論我跑到哪里,都不能找到一個足以令我滿意的藏身之所。我并不知道,我的伙伴們都爬到高高的樹上,躲進密不透風的葉叢中去了;我也并不知道,有人走進了一個大大的屋子里,把自己藏得嚴嚴實實。我只能呆呆地望著那紛亂而寧靜的世界,充滿無助與恐懼。

這么大的世界,竟沒有一個地方讓我藏身。

“鬼”迅速地找到我,并突然露出一副我從來沒見過的猙獰面孔,驚恐萬狀的我失聲痛哭。繼而,我在那樣的“捉迷藏”的噩夢中醒來。初醒的我,并未意識到自己已醒來,我依然所處的這個屋子當成捉迷藏的場所。我不知道,我的伙伴去哪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像他們一樣找到一個合適的棲身之地。

當你感覺到,在這個偌大的世界里,只剩下你一個人,并且,“鬼”會隨時隨地出現(xiàn)在你面前的時候,你便心神不寧,便惶恐。你想找到一個地方,以便隔絕黑暗與惡鬼。

在夢醒的日子里,我的噩夢依然縈繞不絕,我不斷地去尋找藏身之處,不斷地去尋找伙伴。然而,這么長久的日子以來,我依然沒有尋到任何蹤影,依然沒有尋到期望的理想藏身之地。

我用近乎動物的感官去觀察世界里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物,每一件事。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尋覓,我始終無法嗅到與我“同類”的氣息。塵世繁華,歡笑盈耳。但是,似乎那樣的繁華與歡笑從來與我無關,在那樣的繁華與極樂的塵世盛宴中,我只是一個冷漠的旁觀者,猶如一匹孤獨的狼,用依戀而嫉妒的目光遙遙地望向塵世。但是,我卻永遠無法入內(nèi)。于是,猶如兒時捉迷藏那般,我不得不繼續(xù)苦苦地尋找屬于我的藏身之地。我不相信,偌大的世間,竟沒有一個地方讓我棲身。

許多人對我說過,不要想得太多,想得多,便是給自己添亂。可是,思想?yún)s是不能停止的。并且,一旦產(chǎn)生,他便會成為捉你的“鬼”,纏住著你不放。也有許多人對我說,不要畏怯,大膽地爭奪你想要的一切??墒?,至今我都未曾想明白,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物?利?名?欲?我找不到答案,只是覺得,他們苦苦得來的那些東西,自己無論如何都提不起興致來。

我終于知道,在那個夢境中,我為什么總是找不到一個最佳的藏身之處了。表現(xiàn)呆滯,不合時宜,不擅營生,愚鈍的內(nèi)心總向往一片真善美的純凈之地,但是,卻始終不知何在。又不肯輕易隨俗從眾,所以,在那樣的一場塵世的競技中,我便被“鬼”輕易捉住,成為它爪下的“亡魂”。

那便是我一場又一場抹之不去的噩夢。

偶爾,我會覓到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夾縫:在書香、音樂、沉思……當你遠離喧囂,選擇清幽孤獨的時候,你已經(jīng)注定拋棄塵世里的種種,拋棄塵世里許許多多的“伙伴”,拋棄塵世里的一切繁華。那是一條孤身前往的道路,沒有人逼你,一切由此導致的后果都是你“咎由自取”。

不過,我是鐵了心的。一如孩提那般,與其將就棲身,倒不如早早地被惡“鬼”捉住,從而結(jié)束這短暫無意義的一生。

一個人活著,就總得冒著致命的危險去干些真正的事情,總得去尋找生命的源頭,哪怕一輩子無果,哪怕一輩子與鬼追逐。

此路漫長,我總會有身心俱疲的時候。這時,我便喜歡到夜色里走走,去悄無人煙的地方。小區(qū)里有一片小小的林子,那里有一條寂靜的林蔭小道,在那一片靜謐的小道上看看葉隙,看看月光。樹干高大,葉密密匝匝,枝葉上下重疊,月光如水,不聞人語,只聽風吟。在那一片月光樹林里,我獨自久立樹下,仰頭高望。我看不清楚樹葉陰影里的世界,只是無端地覺得,那里一定藏著一片寂靜遼遠的天空。在藍色月光、無色清風的寧靜里,我知道,頭頂那一片不可捕捉的葉縫、樹冠之上,高遠澄澈的藍月,以及深邃高遠的藍天一定是我的棲身之處。

世間之大,終歸還是有一個地方能夠容納我的。想到此,心里便不再浮躁,不再悲凄,不再孤獨。

那個小小的棲身之所,不需要喧囂,不需要繁華,不需要人語。需要的,僅僅是可供我思想與靈魂延伸、彌漫、充盈之處。

人生如捉迷藏。人總得去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棲身之地。倘若隨意而居,終究逃離不了成為一個蒼白靈魂的最終宿命。

坐在時光的罅隙里

讀書的時候,常常找個合適的機會,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教室里。比如,做完值日后,伙伴走光了,我則靜靜地坐在教室里;比如,讀師范住校的時候,即使在周末,我也不急著回家,而是花一點時間,在教室里靜坐一會兒。這時,夕陽會爬窗而入,不是那種刺眼的光,而是柔柔的,軟軟的,暖暖的。它會趴在桌子上,與你對視;它會貼在黑板上,與你若即若離;它會俯在你的腳邊,與你安然共處。

什么也不用做,只需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在那樣的對坐中,時光靜止。它會為你打開一扇通往塵世外的門,讓你遁入時光的罅隙,獲得短暫而寶貴的安寧。春光明媚,夏光慵懶,秋光詩意,冬光溫暖。就這樣,你坐在教室里,走過了春夏秋冬,走過了歲月輪回。

從傍晚時分坐到暮色四起,坐到月色初臨。小小的月光,輕柔地瀉下,映在桌子上,黑板上,地板上,它溫柔地朝你笑。在那樣靜謐安詳?shù)臅r刻,誰也不會知道,你正在和月光進行一場浪漫的約會。

看夕陽,看月光,也可看落葉,看冷雨。秋天一到,便是靜坐教室的最佳時節(jié)。夕陽不必看,月光不必看,就看看落葉翻飛,你的時光便會戛然而止,心跟著安靜下來。下雨也好,不必關窗,讓雨絲飄進來,讓雨滴濺進來,親吻你的手心,撫摸你的臉龐。雨不光用來看,也是用來聽的,點點滴滴,在安靜的教室里蕩出輕微的漣漪,仿佛曼妙的小提琴夜曲。

坐在那樣的空間里,聽風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你不知道它會從哪個角落里鉆出來,繼而擴展,充盈整個房間。冬天里,教室奇寒,把門窗關嚴實了,冷風仍會覓縫而入。那鉆縫而入的聲音在你耳邊呼嘯。你會覺得,雖然寒冷,但它卻是一個可以與你傾訴的伙伴。你從來沒有這樣用心地與風交談過。

一年四季,在那樣小小的空間里,風花雪月,落葉游云,輕光微響,都會飄過你的窗前,會漫進你的這個小小的空間里,侵你肌膚,入你周身,鉆你心靈。于是,原本空蕩的教室便會豐盈起來,你的心也會變得豐盈起來。在靜謐中,時光倏然而止,會悄然為你裂開一道罅隙。你的靈魂得以暫且棲息于此,安逸片刻,沉默片刻,思考片刻。你失去了熱鬧與歡快,收獲的卻是寧靜與恬淡。

于是,心便不再喧囂,不再浮躁,不再平庸。那是時光給予你的最恬淡、最豐盈、最喜悅的生命禮物。

晚年唯好靜

每天上下班走過那條馬路,都會看到那個修車攤。兩旁并無多少過客,只有一個老者在靜靜地坐著,或是抽一支煙,或是于傍晚時分喝兩口酒。一個人,一席攤,一杯酒,歲月就在他的靜默中不動聲色地流去。

小區(qū)里有一老人常坐瓜藤下,晨聽鳥鳴,暮拉二胡。他只選安靜的時候獨奏,夜色上來,光線暗淡,他就一個人坐在藤椅上,輕輕地拉起他的樂器。咿咿呀呀,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厚重與滄桑。

下到村里,見一位年邁的阿婆靜靜地倚在門框上。似在等誰,也似乎并不等什么,只是一個人靜靜地看著光陰。門框,阿婆,構(gòu)成了夕陽里一張靜雅而蒼老的素描。

那些老人,坐在只屬于自己的角落里安詳。

與這些老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這個世間。塵世,離安靜太遠了,不論是車響還是人語,抑或是人心,都紛繁復雜。習慣的人迷于浮華,不習慣的人便須忍受心靈的煎熬。

看著老人們所處的那一隅隅靜謐,我便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像他們一樣,也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安靜角落。物不必奢,景不必華,只需有個足夠我藏身的地方便可。這樣,心便不受世間紛擾。在那個黑黑的不起眼的地方,獨語斜陽,捻捻茶,酌酌酒。晨靄暮陽,就在茶水與杯盞的靜謐中悄然流去。

極喜歡古人那樣的意境:“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蹦菢拥漠嬅鎸儆谠娙?,屬于田園客。王維與裴迪對坐夕陽,醉酒狂歌。寒山,秋水,夕陽,炊煙,都在他們的恬淡與超脫中悄悄老去?!鞍兹昭谇G扉,虛室絕塵想。”那樣一幅畫面是所有渴望靜謐的人的最終夢想。

不論是王維、阮籍,還是陶淵明,他們都把自己印在那幅長長的淡雅的中國水墨畫上,留給后人觀看百年千年。

然而,世人多以為如陶潛、王維等隱者為天性疏淡之人,卻不知,古來大多數(shù)的隱者都曾經(jīng)是一個錚錚的入世之人。只因于世間不得法,便無奈遁入田園,歸屬于他們自己的那個寂靜世界中去。不能改其狀,也絕不同流合污,于是便有了世人眼里隱逸而自得的人生。殊不知,那樣的隱逸,實在是一種深深的無奈之舉。

曾經(jīng),我也不止一次地想歸去,像隱客,像老者,找個僻靜的角落,安詳?shù)鬲毧?、獨想、獨語??墒?,我知道,現(xiàn)在還不能,那一角落的風景還不屬于我。我還要面對世事,面對浮華,面對喧囂,我得做完自己該做的事,得行完應行之善,得做一個踏踏實實的入世行者,不能率性撒手而去。否則,我的人生便不完整,便頹廢,便毫無意義。

明了此點,我便堅定地入世行走下去,走好人生的每一天。某一日,當我老了,走不動了,自然會有一個安靜的角落等著我。那個角落是只屬于我一人的靜謐的芬芳,是人生落幕之前的禮贊與犒賞。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坐在那個角落里,我只需靜靜地冥想。想塵事、塵語,想人情、人事。懷抱曾經(jīng)的作為與抱負,靜靜地坐看夕陽,不論前世如何繁華,或是如何悲涼,如今,都與我無關。因為我知道,我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已經(jīng)無憾。在那樣的時刻,我需要做的,就是把曾經(jīng)經(jīng)營過的繁華留給后人,把靜謐與冷寂留給自己。

二胡

傍晚回家,經(jīng)過一條長長的巷子,二胡的咿咿呀呀聲從在一間不起眼的店里傳出,二胡想必是老舊了的,拉二胡的人的技藝也不純熟,曲聲不著調(diào),節(jié)拍也不在點上。但是,二胡與生俱來的悲涼的調(diào)子卻并未消逝,它從那個暗淡的店里傳出來,斷斷續(xù)續(xù)地飄在這個長而狹窄的小巷里,儼然是這個巷子的游魂。

我不知道拉琴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也并不想知道,只是很自然地覺得,一定是一個樸素而艱辛的老者。他一定想通過二胡傳達給我們一些他的滄桑,他的故事。在每一個如血的黃昏,在那樣一間昏暗的屋子里,他通過二胡與每一個過路人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著他的人生,他的悲歡。

我想,二胡一定是一把靈魂的樂器。簡單的琴筒,纖細的琴桿,尋常的兩根弦,便湊成了一把樂器。拉二胡的人只需要隨意地把琴置于腿上,腰桿挺直,手如拈花,琴聲便裊娜而出了。但是,就是那樣簡單的樂器,看似輕巧的演奏,卻拉出了柔情似水、哀婉綿長的情致。華彥鈞雙目失明后,走上街頭開始賣藝。在喧囂的街頭,他閉上雙眼,用琴聲感受他的生命,訴說他的滄桑與厚重。在那樣的街頭,他用一把二胡傳達自己寧靜似水的坦蕩心靈,傳達他平靜的外表下那暴烈、熾熱的靈魂。《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在無數(shù)個街頭拉弦的日子中,他用琴聲感悟生命,超越生死,實現(xiàn)人生的涅槃。

第一次聽《賽馬》時,曾久久立于演奏者身旁,不愿離去。平生第一次為音樂所震撼,為音樂里透出的那股強烈的生命氣勢所震撼。那是原野上縱情馳騁的駿馬,是蕩滌無塵的靈魂宣泄與奔騰,是生命的叩問和追逐。從未想過,一把看似哀哀切切的二胡,竟能傳達出如此恢宏熱烈的生命之音;也從未想過,一首樂曲竟能如此透徹地傳達生命之音和生之所向。我癡癡地想,如果我的文字也能如二胡一般,演繹到如此極致該多好;如果我的人生也能如二胡一般,演繹到如此極致,那么,此生便該了無遺憾。

才明白,二胡,絕不是悲涼之器,而是生命之音。它凝聚著人生的厚重與滄桑。它用貌不驚人的外表,用深沉哀婉的腔調(diào)傳達出除了自己的人生。它可以悲,可以嘆,可以哀,可以婉,但是,它絕不墮,絕不沉,絕不消極,絕不自棄。與二胡形合神離者,只取其哀而丟其魂;與二胡互為知己者,則悲而壯,哀而揚。那是悲壯不屈的《二泉映月》,是洗練蕩滌的《賽馬》。

于是,為自己不能有一把二胡而嘆,為自己不會演奏二胡而悲。許多次,心有凄凄之時,獨自坐于夜色中,多么希望手中能握一把二胡——在那無人的夜色里,獨自拉二胡,獨自傾聽,獨自叩問。就這樣,在與二胡的對話中,蕩滌塵世里的一切浮躁、喧囂與悲涼,找到生命的歡愉和堅強,找到生命的本真與快慰。我想,只有歷經(jīng)黑夜之人,只有歷經(jīng)滄桑之人,才能真正讀懂二胡,才能真正演繹二胡之音,才能真正演繹二胡之魂。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二胡咿咿呀呀地拉著,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故事——不問也罷!

細雨長鳴

南方四月,已是早春。春慵春困,向來不喜歡春天。不過,倘若下雨則不然,聽風聽雨,春才有了韻致。春雨一下,綿綿彌月。隨著天氣冷暖變化,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時而冷如冬,時而暖似春;雨從未停歇,大小輕重也無章法可循。冬夜里,一直盼望的雨遲遲未至,到了春季才姍姍來遲,似乎要把整個冬季里欠下的雨債全部償還。倒希望這樣的雨一直持續(xù)下去,下滿整個春季。這樣,在白天,便可觀雨打江面、雨打闊葉、雨打苔痕。晚上,便可聽雨打屋檐、雨打梧桐、雨打軒窗。于是,枕著雨聲,便欣然入夢。

兒時便是如此入夢。家住山腳,一個簡陋的氈瓦房,幾近無窗,屋里便暗如黑夜。逢雨天,則更甚,不僅更為暗淡,且兼漏雨。這時,家人便急匆匆地端來臉盆和鐵桶。雨從頂上的氈瓦上漏下,一點一滴,濺進盆里、桶里,叮咚有聲。雨一下便是一整天。從白天到晚上,從晚上到天明??粗枥?、桶里濺起的水花,聽著那樣清脆悅耳的聲音,我便進入夢鄉(xiāng)。第二日起床,發(fā)現(xiàn)盆里的水早已溢出。

童年的記憶便與一個簡陋的瓦房緊密聯(lián)系起來。雖然黑暗,卻給我?guī)砹嗣烂畹穆犛X記憶。從此,聽雨、觀雨、賞雨,便長期地伴隨著我的人生,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之事。

中學時,進了師范。晚間自修,但凡有雨,便興沖沖地把椅子搬出去,在走廊上觀夜雨,雨就打在我的眼前,風就拂在我的身旁。把手一伸,能捧得幾滴清雨,幾許清風。

校園里有一僻靜處,雜草叢生,林木蔥蘢。其間有一小亭,頗為雅致。于是,常常擇一空閑之時,于此捧書靜讀。最好有雨時,身旁百米內(nèi)無一人,只觀雨意,只聽雨聲。跟著書本,不知不覺踏上一條狹長的巷子,去往一個寧靜的靈魂之所。于是,方體會到天地人融合之境。

我們所住的宿舍窄而簡陋,十數(shù)個男生擠在一個房間里,聲嘈語繁。于是,便極盼望雨夜來臨。那個時候,舍友睡下,我也躺于床,不過,未曾入眠。宿舍外是一片果園,遠處是青山。在此萬般寂靜之時,我可靜聽細雨聲,雨打翠葉,雨打碎瓦,雖不及雨打梧桐、雨落芭蕉來得有韻致,卻也足夠清脆悅耳。

夜是沉的,音是清的,思緒便跟著飛到遠方。寧靜,遙遠,安詳,整個心都融進了那一片雨夜。在喧囂里待久了,難得有這樣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于是,便有了這樣一種錯覺:塵世是我的肉體所居,雨夜是我的靈魂所棲。我離開我靈魂的家園太久太久了。

工作之后,對于雨的癡心仍然不減。坐于窗前,晴日可觀高天流云,雨日便可賞雨聽風。雨最好要大,黑云壓窗,雨意癲狂,狂風大作,樹影亂顫。于別人,是滿腹牢騷;于我,則是滿心喜悅。那狂風卷著大雨鋪天蓋地而來,連成了一片,成了雨似的薄紗。

有時會選擇在一個雨夜,坐坐末班車。無目的,無站點,跟著車穿梭于這個雨中的城市。車外霓虹燈閃,車上光線黯淡,乘客寥寥,顯得空曠而寧靜,思緒便由此獲得了安寧。想文字,想生活,想人生,皆合時宜。童年和少年的心事都是伴著雨聲度過的,大半生的事都會忘記,但是雨中的記憶卻猶新。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我的少年就是一條長長的雨巷。年少時聽雨,多半帶著年少的心情,多半摻雜了雨季的孤獨、彷徨和不識愁滋味。年少的事、年少的心情且不必提了。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歲月漸長,聽雨的孤寂善感之心漸漸隱去,思索與滄桑之心便漸漸清晰厚重起來。

是的,雨承載的絕不只是一種思緒,一種心情,更是一種人生,一種底蘊,一種歷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部雨史,我們的歷史長河也有自己的一部雨文化、雨歷史。江南雨美,皆因它記載著一段又一段的往事?!敖现俅禾欤氂晟鐭?。”“今夜初聽雨,江南杜若青。”描摹唐時江南之美。而到了晚唐,國之滄桑,江南雨也滄桑?!澳铣陌侔耸拢嗌贅桥_煙雨中?!蹦且环轃熡暌殉蔀橐环N隔世之痛。自此,不論是晚唐五代,還是北宋南宋,所有的雨除了旖旎溫潤之外,更多了一份沉重與哀嘆?!白砝锝下?。問梅花、經(jīng)年冷落,幾番風雨?!薄暗瓱熓栌辏先?。”……唐詩宋詞里,已經(jīng)滿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滄桑意味了。

聽雨,便是讀雨,讀人生,讀歷史。

真正的雨在江南,在唐詩,在宋詞,在古典的中國里。聽了三十年的雨,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在聽塵世之雨,無論如何都回不到文人江南那樣旖旎溫潤的雨里,無論如何都回不到唐詩宋詞那樣厚重滄桑的雨里,無論如何都回不到悠悠古典長河的雨里。

是的,聽雨,就要回到古典中國,那是雨的極致,那是古典樓閣之聲。王禹偁在竹樓里寫道:“夏宜急雨,有瀑布聲。”余光中說:“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蹦枪爬系囊魳?,屬于中國。

那是空山古寺之聲,張潮在空山聽雨,空山聽雨,是人生如意事。聽雨必于空山破寺中,寒雨圍爐,可以燒敗葉,烹鮮筍。

雨到了古典中國,竟能煥發(fā)出如此極致之美。那在天人合一的哲學語境里,融合了儒釋道的哲學意味。如此,方能達到美學的極致。

然而,江南的雨,竹樓的雨,空山破寺中的雨,余光中筆下的雨,如今,我統(tǒng)統(tǒng)聽不到了。

一分冷雨一分心情,一段人生一段歷史,一襲文化一襲長河。

長河亙古,愿那細雨長鳴。

雨中山果落

每念及“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心里便歡喜,王摩詰的這句詩雖有凄清之調(diào),但也有空靈之感。雖喜歡,但總是不甚明了。“燈下草蟲鳴”還好理解,只是“雨中山果落”總是想不明白:難道山林中常會有蘋果那樣大的果實不斷地往下落嗎?此念頭也只出現(xiàn)過幾回,并沒有深究,最后不甚了了。只是偶然中才弄明白此中情境。

我們學校有一片林子,那是校區(qū)擴建后把它納進來的新領地。林子不是很大,但也算是蔚然成片了,高大的樟樹能把天空遮得嚴嚴實實。有一次,秋雨驟降,下了好一陣。我由舊校區(qū)走往新校區(qū)。經(jīng)過樹林,見地上有豆狀的黑色小果實滿滿地鋪了一地。凝神傾聽,竟聽到有噼噼啪啪的落地之聲。抬頭一看,見一顆顆小如指節(jié)的黑色果實不斷從樹上掉落。撲簌撲簌地穿過葉間,伴著雨聲,掉在地上。不論是穿葉之聲,還是落地之聲,都是細細碎碎,如蠶嚙桑,如珠落盤,充滿了山林韻味。

腦海中突然浮現(xiàn)“雨中山果落”的詩句。我才知道,《秋夜獨坐》中所寫的“果”就是這樣的小果實了。想必山林中還有許許多多像這樣高大的喬木,結(jié)滿了數(shù)不盡的細小果實,每逢秋深葉枯,風雨驟至,已熟透的那些小果便會撲簌撲簌地掉落。

此時,于學校林子間,聽得果落之聲,我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雨中山果落”的妙境:寧靜清幽處,搭一竹屋。四周高山環(huán)繞,林木密集。逢山雨一下,風滿荒山。于山深小屋之中,便可聽得風聲、雨聲、葉聲、蟲聲,還有那細細碎碎、清清淺淺的山果墜落之聲。那便是我一直向往的山境了。

那一次,我聽得如癡如醉,以至于久久地立于林子里,再不前行。葉在頭頂,心在山林間,不知不覺地,便感覺自己不在塵世,而是遠離喧囂,心歸山林。

最后,那片林子成了我常去之地。所幸,我們在擴建新校區(qū)之時,盡可能地完整保存了林子的原貌,以至于它古樸清幽的氣質(zhì)未曾滅去。秋冬之際,飛鳥歸南。我又得以體驗鳥群之趣。每天清晨和傍晚時分,四面八方的鳥兒幾乎全聚集于此地?;蜚@林覓食,或直沖云霄,或結(jié)伴穿梭,或引吭高歌……巨大的鳥群連而成片,形成一道壯觀的云影,令人嘆為觀止。白天不見鳥影,只有在黎明和黃昏,在人罕語微之際,才見鳥兒在此鳴叫狂歡?!跋B向林去,晚帆相逐飛。”想此詩句,我便覺得,身雖在此,心卻回到了久遠的群鳥棲息之林。

除了山,除了林,我還向往田園,就像《歸園田居》里所寫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學校圍墻外有一處荒地,單位的一位職工辟了荒,種了菜,原來的一片荒蕪之地,頓時充滿了生機?;蛐〔耍蚬隙?,一茬又一茬,在清香的泥土地里生命未曾斷過。每逢收成,她便下去勞作,然后把所得分給我們。她說:“難得有一片菜地。自給自足,又能吃到新鮮無公害的蔬菜,多好!”她并不富裕,但是,她總能與我們分享收成。我便覺得,她是一個詩意的田園派務農(nóng)者了。她取的不是收成,而是生命的恬淡自得之趣。我羨慕她。有一次,在她將要采摘之時,我跟著她一起到墻外體驗田園之趣,有菜有瓜即為“田”,有心有境,不正是“園”嗎?

不論是“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還是“夕鳥向林去,晚帆相逐飛”,甚或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都是我那顆囚居的心深切的向往:向往寧靜,向往古樸,向往詩境。不論外面的世界多么繁華便利,不論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熱鬧,內(nèi)心深處總有一個不羈的向往。就像一匹馬,囚于城市久了,總有一天,它會掙破束縛重歸原野。在廣闊的天地間,它才能找到心的歸宿和生命的意義。

只要有心,在這個城市的一角,總能找到幾處田園之趣或是山林之妙的——就像我在這個不起眼的學校里覓得一片好林子、一處好菜地一樣。在這個紛擾喧囂的世間,我竟習得了這樣一種尋清覓靜的技能。不過,如果有機會,我還是希望,能到真正的山林里住,到真正的田園里勞作。棲于真正的山林,歸于真正的田園,讓身子和心靈返璞歸真,也不枉來這個世間走一遭了。

說不盡

已經(jīng)有許多年沒有在網(wǎng)上寫自己的“心情”了。曾經(jīng)的青澀日子里,我會與所有人一樣,在QQ面板里改“個性簽名”,在空間里寫“說說”,在日志里寫下自己的心情故事。我簡直就是一個“文藝青年”,盡弄些文縐縐的文字,還弄些詩詞和古文。與所有的“文藝青年”一樣,我在那個小小的空間里吟風弄月,在那里傷春悲秋。當一個個朋友造訪時,看到如此“有才”的“文藝青年”,不免唏噓慨嘆一番。于是,我小小的虛榮心便得到了滿足,我那悲愁得無盡頭的心也得到了一些寬慰。

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變得不喜歡袒露心聲了。因為,我覺得那樣宣泄情感的文字只不過是一場徒勞——知我者自知,不知我者窮辯。況且,我在想,何必求得別人的“知”與“解”?所謂的知己,其實無跡可尋,并不能通過那樣的方式求得。漸漸地,我倒覺得,把自己的心聲表露出來,如同把自己扒了個精光——赤裸裸地站在眾人面前。這樣的錯覺讓我情難以堪。于是,且任由歲月流去,任由風沙流走,我只做固石沉底。

我想做一塊又沉又重又鐵石心腸的“石頭”,沒心,沒肺,沒情感。

看著網(wǎng)友們那些文縐縐的文字,我可分辨出他們的年齡。年過而立者,更新不多,所寫不長,只寫身邊的“油鹽柴米”,寫工作與生活,寫老人和孩子……大抵如此。而十七八歲、二十余歲的年輕人,則在日復一日地吟著自己的心情故事,他們傾訴的,大都是戀人,或者是他們一廂情愿的“戀人”。

韶華如風,如云,如流水,高遠,縹緲,純潔,他們的心聲自然也是如此。而不論風、云、流水,他們終究去得快,且雁去而不留痕。那是屬于他們的青春,屬于他們的年少,屬于他們的“D”調(diào)的華麗。不論憂愁、歡樂,還是亢奮、激昂,都是屬于他們必經(jīng)的年華。

所以,盡管我情不自禁地抵觸“說說”,抵觸一切“矯情”的“心情日志”,但是,我仍然會喜歡看那些斑斕色彩的文字,那些青蔥的日志。所以,我會如同一個孩子般,進入他們的空間,與所有的訪客一樣,留個“贊”,弄個“頂”,送朵花。一如當年,別人待我如此。

然而,看完他們的文字,終究還是想起自己的年少來了。我不知道,自己性情的轉(zhuǎn)變,是否是一種老成的蛻變,是否是一種世故的打磨,是否是一種生命的落幕與凋謝。

不禁悲涼。已經(jīng)過了年少歲月,如今,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多得我無力“說說”,多得我無暇寫“心情”,多得我習慣性地把矯情收斂,把話語深藏,把性情斷芒。那么,我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是磐石吧?是老樹吧?是厚土吧?世事歷練,已然有許多許多事不必說了,許多許多心情不愿提了,許多許多人不必道了。一切隨風逝去。且讓他們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吧,作為我的故事,不讓人知。因為,越是不說的人,越有故事;越是不說的人,越有內(nèi)質(zhì)啊。

張愛玲說,胡琴咿咿呀呀地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

有些人不必見

朋友與我聊天,談及一位同學。不見她已有多年,朋友提及她便滔滔不絕。說完了,他便呆呆地悵惘。好一會兒,他才問我:“要不,我們找個時間去見見她吧?”

我說:“不見。”

“為什么?她不是挺好的嗎?”

我說:“不見就是不見,不為什么?!?/p>

“要不,我們弄個同學聚會?這樣人多,熱鬧些?!?/p>

“那我更不會去了?!蔽艺f。

不善言辭,不喜聚會。人多的地方不去,僅有對方一人在場的情況下也盡量少去。人多語繁,雖熱鬧,但自己總與那個場合格格不入。那樣的氛圍,既難為自己,也難為大家,何苦?第二種情形,如果只有對方一人在場,就那樣呆呆地與對方直視,很多時候,我不知要表達些什么。在那種情形下,往往是對方在滔滔不絕。一個聊天過程下來,我只要“嗯”“啊”地發(fā)出幾個單音節(jié)就可以了。不過,這不算是搪塞,我倒是樂意這么傾聽。我想,還好他這么能說,否則兩人這么干坐著會多尷尬。如果有一個與我一樣不會說話的人對坐,那樣的約會實在折磨人。所以,我便輕易不見人。

雖然不想見任何一個人,但是,我總是很深地去想某個人。

學生時代,是個悶騷的人。我同桌常常幫助我,可是我卻總不領情。畢業(yè)了,我才回想起,她在我寒冷的內(nèi)心留下了多少溫暖。

曾經(jīng)有一個社團學長,手把手地教過我許多東西。她一直關切地注視著我成長。我與她關系雖不錯,但也不至于到了無話不說的地步。這樣不冷不熱的關系,一直持續(xù)到畢業(yè)。畢業(yè)后,我再沒有聯(lián)系她。但是,楓葉紅的時候,秋風起的時候,細雨寒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她來。我恨不得立即約她出來見個面。見,或是不見?內(nèi)心掙扎許久,還是決定作罷。學生時代,我倆尚且不能稱作“摯友”,如今,見了她更不知該說什么。于是作罷,只是偶爾發(fā)一兩條短信,僅此而已。不過,雖是如此,但我們都知道,彼此都在深深地掛念著對方。

真正的朋友,就是這樣,不需要多見。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一直認為,那是情感的極致。

也想過要見某人,很想見,就是那個我很喜歡的人,或是很喜歡我的那個人。最終還是決定不見。因為我知道,我不能逾越那個距離。跨過去,就近了,毀了,結(jié)束了。所以,我只能一直保持那樣若即若離的距離。我的念想曾經(jīng)達到撕心裂肺的地步,但是,對她那份懷想的情愫永遠停留在我的意識里。不說,不作為,不讓她知,也不讓旁人知。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此生,定不會再相見。

是不是很虐心?對于見或是不見,或許是一個糾結(jié)的問題,但是,在美學意義上來說,我們與某人保持一種似遠又近的關系,倒可以把美維持到極致。當然,也并不是說不能見。隔個三五年,實在惦念得緊了,倒可下個決心,見上某人一面。深山老林里,于一間竹屋,兩兩相對。話不需多,靜對時光,三杯兩盞淡酒,如此足矣。

在你我的一生中,總有那么幾個人,是我們想見或是想終生相伴。不過,世事迷離,并不如我們所愿。倒不如淡了這份心,輕了這份念想,把你想要見的那個人,埋在心里最深的地方。在你最寂寞、孤獨、寒涼,或是最幸福的時候,都可以重回你的心里,把那人翻出來,細細回想。這樣,我們與那個最愛的人就從來沒有分隔過,從來沒有遠離過。于是,你與他,或者她,便獲得了形而上的永生意味。

流年里的錯過

在街上遇見一位同學,那樣不經(jīng)意,那樣歡喜。在人流如織的街上,一抬頭,便見她匆匆而過。我生怕錯過,猛一回頭,拉住她的手臂。她也便轉(zhuǎn)過來,看著我。我滿臉喜悅,說:“嗨,還記得我嗎?我啊,小偉!”

她久久地看著我,了然的樣子:“哦,想起來了……”

我一高興話便多:“這些年不見了,你還是和當年一樣漂亮!你現(xiàn)在在哪兒呢?過得還好嗎……”

是的,多年不見,你可安好?這是闊別重逢后每個人最想知曉對方的一件事。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話都抖出來,而且,在心里盤算著:要請她坐下來喝杯咖啡,好好敘敘舊才行。

不過,面對我的“狂熱”,她的反應出乎意料地冷淡。她只是默然,只是冷冷的。對于我的所問,她僅僅是象征性地回復我兩三句。心里的一團熱火突然被冷水澆滅。我覺察出氣氛不對了,便立即止住話頭。我知道,對她而言,我只是一個多余的過客。

在我欲言又止的時候,她突然說:“見到你真好,我們改天再見吧?!庇谑?,她扭過頭,匆匆離去,消失在人群之中。

我立在那兒,久久地茫然。

我知道,她所說的“見到你真好”并不是真的“見到你真好”。那只是一種應付罷了。我本想跟她聊聊往事,跟她說說現(xiàn)狀,邀請她小坐一會兒,可是,她就那樣淡然地離我而去了。

我原以為,每一個人都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情感埋在心里最溫暖的角落珍存起來??墒牵缃癫胖?,那只是我一廂情愿的執(zhí)念罷了。

突然想起張愛玲《愛》里的一個場景: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地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么,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于是,他們就這樣錯過了一生。

我在想,人的一生究竟會有多少次錯過?

“于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边@是張愛玲說的。我想,在我們?nèi)鐭熁鸢闵钥v即逝的流年里,如果不懷著一份濃烈如酒的摯情,那我們的一生,我們的情感,我們的生命會有多大的蒼白與豁口?

親愛的久違的你,不論你是否還記得我,我都覺得,如今遇上你已經(jīng)是一件很值得歡喜的事了。因為這樣,我可以好好回想你的容顏,回想你的過往,回想你我流年里的那些璀璨而斑斕的往事。

見到你真好。這樣想時,心里便一點點、一點點地溫暖了起來。

半生悲涼,半生歡喜

夜晚回家,走在林蔭小道上,一股濃烈的花香撲鼻而來。才想起已是初夏,正是夜來香開花的時節(jié)。

雖然對花有好感,但因其過于濃艷,所以一直以來都不十分喜歡。對于夜來香這類難登大雅之堂的花,更沒有太多的關注??墒牵恢遣皇悄昙o漸長的原因。這幾年,凡是向來不甚關注的東西,我反而更留心了起來。蟲鳴林靜,聞得此香,內(nèi)心歡喜得緊。于是,在花前多待了一會兒。

想來可笑又略有可悲,夜來香真正的模樣我從未注意過。只知道那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花,連它的顏色究竟是白是黃我都沒有十足的把握。于是,就著聞花的時機,我湊近了瞧。的確是些小得不起眼的花,花身纖細似豆芽,花瓣如星狀,又似輕巧的喇叭,淺黃的花一串一串的,開得正熱鬧。

我第一次對這種不起眼的植物充滿了好感。花雖稱不上精致,卻馥郁;形雖小,但一串一串地開滿整株植物,竟有了“蔚為壯觀”的磅礴感。

夜來香開得如此寂寞,又開得如此轟轟烈烈。在那濃濃的月色中,沒有人看清她的容顏,也沒有人關心過她的姿態(tài)。人們只是因一陣花香而輕嘆:“哦,是夜來香。”之后,便淡然離開。

晚風輕拂,露凝滴水,花香輕蕩,人走之后,夜來香繼續(xù)自己的綻放。所有的花都善于給自己涂脂抹粉,可夜來香從不。那慘淡得發(fā)白的臉龐,從來不會為誰容。在那長長的孤寂的一生中,她沒有一個值得為其“容”的知己。所以,她的一生用不著那些濃脂艷粉。只把它們吸入內(nèi),化而為血,幻化成濃郁花香飄蕩在天地間。

正因為孤寂,所以她極力讓自己的靈魂飄蕩得更廣闊,更邈遠,更浩蕩。沒有任何一種花的芬芳比她來得更廣闊,更霸道,更狂野,更豐盈。

容顏清淡似水,心性卻濃烈如酒。生性不愛花,如今卻為這淡雅而有氣質(zhì)有靈魂的花傾心。

用手機拍了照,把它帶回家,權(quán)當個小小的歡喜。回到家,放在電腦里,順便在網(wǎng)上查一查她的資料。這下,我才知道夜來香在夜間飄香的秘密。原來,別的花在白天涂脂抹粉、散發(fā)香氣是為了招蜂引蝶。而夜來香的故土在熱帶,白天氣溫高,飛蟲少出。到了傍晚時分,氣溫驟低,它們才出來覓食。于是,夜來香開始散發(fā)濃烈的香氣,引得飛蟲為其傳播花粉。如此,一代接一代,夜來香便有了在晚上飄香的習性。

開花不美,時間不佳,連選的昆蟲也是如此“下等”,我不禁苦笑。更令我感到失落的是,此花不宜放在室內(nèi),否則,花香會引起人們頭暈、氣喘等。想來,是香氣過于濃烈的緣故。因此,盡管她芳香撲鼻,可終究登不了堂,入不了室,供不得人觀,供不得人賞。

看來,她注定一輩子孤芳自賞,不得知己。

是林黛玉?是妙玉?是絕世佳人?是孤芳自賞?是美人遲暮?

由夏及秋,由炎入寒,夜來香的花期很長?;ㄆ陂L,對其他花來說是一件好事??蓪τ谝箒硐銇碚f,卻儼然多了一份無奈和悲涼。在生命最蓬勃的夏天,在最富詩情畫意的秋天,夜來香與百花一樣,渴望向大地上所有的生靈展現(xiàn)她的容貌與芬芳??墒牵情L長久久的花期,竟無人問津。

這就是夜來香的宿命吧?

這就是夜來香如煙花般的悲涼吧?

不過,慰藉的是,她從沒有因她的宿命而謝過她的花瓣,從沒有因悲涼減弱過一絲芳香。月夜中,在那場長而寂寥的孤獨花期中,她一直開得那么高潔,那么淡雅,那么隱忍,又那么盡興。

想來,有月色的地方必有悲涼,有悲涼的地方必有屬于她自己的美麗與自得吧。

心緒莫名的夜晚,在那柔似水的皎潔月光下,在款款清風中,我見一朵夜來香,臉上含著清清淺淺的露,不知是悲還是歡地在笑。

有風兒在對你歌唱

在漫山遍野盛開著紫色小花的地方,有風兒在對你歌唱。

這是我對于花的最美憧憬,也是我對于生活最理想的構(gòu)想。

有風,有草,有紫色小花,對于我這種不諳世事的人來說,已經(jīng)是我想要的全部了。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活著不是來解決問題,而是來面對問題的。人的一生究竟能解決幾個問題?不說大問題,連雞毛蒜皮的小事恐怕都難以解決。比如選擇題。有人問我,你喜歡什么花?我想了想,不知該選擇什么。好像喜歡的花不少,但真正能讓我刻骨銘心,觸動我靈魂的,我卻說不出來。就像讀書的時候給別人寫同學錄,“你喜歡的顏色是什么”“你喜歡的食物是什么”這一類問題一度讓我不知所措。以至于后來,我花了很長時間去想我喜歡的顏色和食物。選擇性障礙不僅僅存在我個人,它應當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尤其是對于有選擇性強迫癥的人更是如此。一個形而下的小小選擇題,都令人如此困擾,那么,形而上呢?是不是更難解決?在我們那漫長的一生中,庸庸碌碌的我們究竟能解決幾個真真正正的問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