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毅
樂毅(生卒年不詳),戰(zhàn)國時名將。中山國靈壽(今河北平山東北)人,魏將樂羊之后。初游于趙、魏等國。燕王噲(前320—前318年在位)讓君位于相國子之,致國內(nèi)大亂,齊國乘機而攻,燕國幾乎滅亡。昭王即位,招賢報仇,拜樂毅為亞卿,任命上將軍,合燕、趙、楚、魏、韓五國之兵,破齊七十余城,下其國都,遂雪國恥。樂毅因功封于昌國(今山東臨淄東南),號昌國君。燕惠王即位,中齊反間計,疑樂毅,改用騎劫為將。毅自知歸燕必死,乃逃奔趙國,封為望諸君。后客死于趙。
樂毅奔趙后,燕終于屢屢遭敗。惠王悔懼,恐趙用樂毅乘機攻燕,故致書樂毅,責(zé)其誤聽流言,不以先王之遇圖報。《報燕王書》即是樂毅的回信。信中極力贊揚先王的賢明,委婉地回答了惠王的責(zé)難,表明自己奔趙是為了“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絕不會乘人之危,行所不義。
報 燕 王 書
臣不佞〔1〕,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2〕,恐抵斧質(zhì)之罪〔3〕,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4〕,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
今王使使者數(shù)之罪〔5〕,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dāng)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xué)者觀之,先王之舉錯〔6〕,有高世之心,故假節(jié)于魏王〔7〕,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于父兄〔8〕,而使臣為亞卿〔9〕。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背紝υ唬骸胺螨R,霸國之余教而驟勝之遺事也〔10〕,閑于甲兵〔11〕,習(xí)于戰(zhàn)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于結(jié)趙矣。且又淮北、宋地〔12〕,楚、魏之所同愿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jié),南使臣于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于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qū)至國〔13〕。齊王逃遁走莒〔14〕,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歷室〔15〕,齊器設(shè)于寧臺〔16〕。薊邱之植〔17〕,植于汶篁〔18〕。自五伯以來〔19〕,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于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20〕,蚤知之士〔21〕,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22〕,收八百歲之蓄積〔23〕,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后嗣之余義,執(zhí)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24〕,施及萌隸〔25〕,皆可以教于后世。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26〕,故吳王遠跡至于郢〔27〕;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28〕。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29〕,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30〕,墮先王之名者〔31〕,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32〕。臣雖不佞,數(shù)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33〕。
【注解】
〔1〕不佞(nìng):猶不才,自謙之辭。
〔2〕左右:原意為王者身邊大臣,在給王者的書信中常用以借指對方,以示敬畏。下“侍御者”同此。有時也指王之手下人,如下文“左右之說”。
〔3〕斧質(zhì)之罪:指殺身之罪。斧質(zhì),古時極刑之刑具,以兩刃相合,略如鍘刀,質(zhì),通“锧”,為其下座,如砧。
〔4〕足下:敬辭,古代書信中用以尊稱對方。
〔5〕數(shù)(shǔ):列舉罪狀,加以指責(zé)。
〔6〕舉錯:指對人的提拔與處置。錯,通“措”。
〔7〕假節(jié):假,借。節(jié),古時使臣所持作為信物的旄節(jié)。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上加旄牛尾三重。魏王:指魏昭王,襄王之子,前295年至前277年在位。
〔8〕父兄:指與燕王同宗的王室大臣。按當(dāng)時政規(guī),君有決策大事,須與宗室大臣商議。
〔9〕亞卿:戰(zhàn)國時爵位之一,位次于上卿。
〔10〕霸國:成為諸侯國的霸主。霸,作動詞。齊桓公(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為春秋五霸之一,后來齊湣王也曾自稱東帝(秦昭王為西帝)。驟勝:屢勝。
〔11〕閑:通“嫻”,熟練。
〔12〕宋地:春秋時宋國,在今江蘇銅山、河南商丘與山東曲阜之間。前286年,齊、魏、楚滅宋,三分其地。后與淮北之地皆歸屬于齊。
〔13〕國:指齊國國都臨淄。
〔14〕齊王:即齊湣王。前300年至前284年在位。
〔15〕大呂:古代音律名,為十二律之一,《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律中大呂?!币蛞嘁詾殓娒?,為國之禮器。故鼎:指齊軍殺燕王噲時所掠之燕國寶鼎。元英、歷室:均燕國宮殿名。
〔16〕寧臺:燕國臺名,在今河北薊縣北。
〔17〕薊邱:燕國都城,在今北京市。植:樹立,《周禮》:“植虞旗于中?!贝俗髅~,指旗桿、旗幟。
〔18〕汶篁(huáng):汶水(今山東大汶河)邊的竹田。此泛指齊國境內(nèi)土地。
〔19〕五伯:與“五霸”同。通常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為春秋五霸。
〔20〕春秋:指孔子所著《春秋》。這里為一般史書之通稱。
〔21〕蚤:通“早”。
〔22〕夷:平。萬乘(shèng):古以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甲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因以乘的多少來表示國家實力的強弱。萬乘,即大國,此指齊國。
〔23〕八百歲:約公元前十一世紀(jì),武王伐紂后封呂尚(即姜太公)于齊,至前284年樂毅破齊,期間約八百年。
〔24〕庶孽(niè):庶出之子裔。
〔25〕施(yì):延續(xù)。萌隸:百姓。萌,通“氓”(méng)。
〔26〕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大夫,名員,字子胥。父奢為楚大夫,以直言受誅于平王。他因此入?yún)牵o佐闔閭?cè)〉猛跷?,整頓國勢,并攻破楚國。后因勸阻吳王夫差伐齊、抵制越國求和而被賜死。死后,尸體被裝入皮口袋,扔進江中。闔閭:春秋末吳國國君。名光。用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后在與越王勾踐交戰(zhàn)中敗傷而死。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
〔27〕郢: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28〕鴟(chī)夷:又作“鴟”,即皮囊。取馬革為之,或以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本以盛酒,俗亦稱“混沌”。
〔29〕先論:指伍子胥生前曾說,吳國若一意伐齊而不先滅掉越國,必定會被越國攻滅。
〔30〕離:通“罹”(lí),遭受。
〔31〕墮:通“隳”(huī),毀壞。
〔32〕潔:使?jié)?,這里是表白的意思。
〔33〕唯:語氣助詞,有表示希望之意。
【譯文】
臣下我沒有才能,不能敬承先王的遺訓(xùn),從而順合您的心意,又怕回來受到殺身的罪刑,以致使先王的英明受到損害,并且還有損于您的義德,所以才逃奔到趙國。自己把不賢的罪名承擔(dān)了下來,所以也不敢推脫罪責(zé),進行辯解。
現(xiàn)在大王您派遣使者責(zé)備我的罪過,我怕您身邊的人不明了先王留養(yǎng)并寵幸我的理由,而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要那樣侍奉先王的心意,因此才冒昧地用書信來回答。
我聽說賢能圣明的君主,不用爵祿去賞賜他的親信,對功勞多的才給予;不把官職隨意授給他所喜愛的人,對能力足以勝任的才給以安排。所以,考察了能力后授予官職的,是能夠成就功業(yè)的君主;選擇有德行的人去結(jié)識交往的,是能樹立名聲的賢士。我用所學(xué)的知識來觀察,覺得先王的用人之道,表現(xiàn)出高于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才憑借著魏王使臣的身份,能夠在燕國受到舉用。先王破格提拔,把我從賓客中提升起來,而且讓我位居群臣之上,不和宗室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以為奉受了先王的命令和訓(xùn)教,就可以憑此僥幸地免于罪罰了,所以接受任命而并不推辭。
先王指示我說:“我國對齊國有世代的深仇大恨,不計較自己力量的微弱,也要把對付齊國作為自己當(dāng)務(wù)之事?!蔽一卮鹫f:“齊國,有稱霸諸侯的遺訓(xùn),又有屢次取勝的經(jīng)驗,熟悉軍事,擅長攻戰(zhàn)。大王若要討伐它,就一定要發(fā)動天下的力量才能達到目的。發(fā)動天下的力量去謀求這個目的,沒有比聯(lián)合趙國更直接了。況且齊國的淮北和原宋國之地,那是楚魏兩國都想得到的,趙國如果同意結(jié)約,有楚、趙、宋盡力協(xié)作,四國聯(lián)合起來攻打它,齊國就可大舉攻破了?!毕韧跽f:“好。”我于是接受了先王親口下達的命令,準(zhǔn)備好符節(jié),往南出使趙國。我回國復(fù)命后,就發(fā)兵隨先王去攻打齊國。靠著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聲威,黃河以北的地區(qū)隨著先王率軍到達而全部被攻占,直至濟水邊上。推進到濟水邊上的軍隊又奉命追擊齊軍,大獲全勝。輕捷精銳的部隊一直攻入齊國都城。齊王逃奔莒國,只身脫險。而珠玉財物、兵器珍寶,全部繳獲運入燕國。大呂鐘掛置在了元英殿里,原本屬于燕國的寶鼎又回到了歷室宮,齊國的器物放在了燕國的寧臺;原來豎立在燕國都城薊邱的旗幟,插在了齊國汶水邊的大地上。從五霸以來,功業(yè)沒有及得上先王的。先王認為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認為我沒有貽誤使命,所以就分地封賞我,使我能與小國諸侯地位相當(dāng)。我沒有才能,但自以為奉受了先王的命令和訓(xùn)教,可以憑此僥幸地免于罪罰了,所以接受封命而不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功業(yè)建立后就不再讓它廢棄,所以能名顯于史冊;有預(yù)見的賢士,名聲成就后就不再讓它敗壞,所以能稱揚于后世。像先王這樣,報了仇雪了恥,征服了實力強盛的大國,收回了它八百年來積聚起來的財富,一直到他離開群臣而去世的那一天,還留下命令作為告誡后王的遺訓(xùn),這是執(zhí)政任事的大臣遵循法令、使庶出的王子順服的依據(jù),把這推行到百姓中去的話,也都可以用來教育后代。我聽說善于創(chuàng)始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事,開頭好的人不一定結(jié)果就好。從前,伍子胥的意見被吳王闔閭所接受,所以吳王遠征的步伐能達到楚國的郢都;吳王夫差就不是這樣,而是賜給他一個皮囊,把他的尸體拋入長江。原來,吳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先前的話可以用來建立功業(yè),所以將他沉入長江而不悔;而伍子胥不能預(yù)見兩個君主氣量不同,所以直到被拋入長江也不改變主張。
脫身免禍,保全功勛,用來昭明先王的業(yè)績,這是我的上策。遭受詆毀和誣辱非難,敗壞先王的名望,這是我最怕的事情。將要受到不可預(yù)測的罪罰,而憑著僥幸去圖謀私利,這是從道義上講不能去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了,也不說人家的壞話;忠臣即使被迫離去,也不為自己的聲名辯白。我雖然沒有才能,但也多次接受過君子的教誨。我恐怕您聽信了身邊大臣的話,卻不明察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冒昧地用書信回報,希望您對此有所考慮。
【簡評】
這封信以申辯為內(nèi)容。言辭慷慨,辯難懇到,主旨十分鮮明,表現(xiàn)了作者坦蕩的胸懷和正直理智的品格。信中充分運用事實進行說理,通過對照和襯托,顯示了惠王的愚鈍和輕率,在委曲婉轉(zhuǎn)和心平氣和中達到了申述辯解的目的。作為早期的書信,本文表現(xiàn)了“敷陳明白”(明吳訥《文章辨體·書》)的特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注重理性和長于辭說的人文風(fēng)范和語言風(fēng)格,對后世書信散文的發(fā)展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