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zhì)
《左傳》隱公三年
【題解】
這篇短文,先用事實(shí),說明周天子與鄭莊公想通過交換人質(zhì)來緩解矛盾、取信對方的不可靠與不可取,然后通過君子對此事的評論,指出互相之間的了解與信任在于彼此體諒、坦誠相待,強(qiáng)調(diào)恪守禮儀、忠于信義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儒家學(xué)說的中心主旨。文章雖然不長,但有事實(shí),有根據(jù),有旁證,有結(jié)論,詞氣充沛,說服力很強(qiáng)。這樣旁征博引、設(shè)疑送難、理辭俱到的議論手法,是《左傳》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成為后世史論一類文章的圭臬。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1〕。王貳于虢〔2〕,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惫手茑嵔毁|(zhì)〔3〕,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4〕,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5〕。王崩〔6〕,周人將畀虢公政〔7〕。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8〕。秋,又取成周之禾〔9〕。周鄭交惡〔10〕。
【注釋】
〔1〕卿士:周朝的執(zhí)政官。
〔2〕貳于虢:指偏信虢公,想把政權(quán)的一部分讓虢公執(zhí)掌。 虢,指西虢公,仕于周。
〔3〕交質(zhì):交換人質(zhì)。
〔4〕王子狐:周平王的兒子。
〔5〕公子忽:鄭莊公太子,后即位為昭公。
〔6〕崩:去世。
〔7〕畀(bì 避):交給。
〔8〕祭(zhài 債)足:即祭仲,鄭大夫?!兀褐艹軆?nèi)小國,地在今河南溫縣南。
〔9〕成周:周地,在今河南洛陽市東。
〔10〕惡:憎恨,厭惡。
【譯文】
鄭武公、鄭莊公先后擔(dān)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又偏愛虢公,想把政權(quán)分一部分給虢公,鄭莊公因此埋怨平王,平王說:“沒有這么回事?!币虼酥堋⑧嵔粨Q人質(zhì),王子狐到鄭國去做人質(zhì),鄭公子忽到周朝去做人質(zhì)。平王去世,周朝的大夫們打算把國政交給虢公管理。四月,鄭國的祭足率領(lǐng)軍隊(duì)割取了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鄭互相憎恨。
君子曰:“信不由中〔1〕,質(zhì)無益也。明恕而行〔2〕,要之以禮〔3〕,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4〕?茍有明信〔5〕,澗溪沼沚之毛〔6〕,蘋蘩蘊(yùn)藻之菜〔7〕,筐筥锜釜之器〔8〕,潢汙行潦之水〔9〕,可薦于鬼神〔10〕,可羞于王公〔11〕,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風(fēng)》有《采蘩》、《采蘋》〔12〕,《雅》有《行葦》、《泂酌》〔13〕,昭忠信也〔14〕。”
【注釋】
〔1〕中:同“衷”,內(nèi)心。
〔2〕明?。夯ハ囿w諒。
〔3〕要:約束。
〔4〕間:離間。
〔5〕明信:彼此了解,坦誠相待。
〔6〕沼沚(zhǐ 止):均為小池塘?!∶褐参铩4酥敢安?。
〔7〕蘋:淺水中長的植物,即浮萍?!∞溃喊纵铩!√N(yùn)藻:聚集而生的水草。 菜:此指野菜。
〔8〕筐筥(jǔ 舉):均為竹制容器,方的叫筐,圓的叫筥?!¤煟╭í 奇)釜:均為炊具,有腳的叫锜,沒腳的叫釜。
〔9〕潢:積水池?!@(wū 烏):池塘?!⌒辛剩旱缆飞系姆e水。
〔10〕薦:進(jìn)獻(xiàn)。
〔11〕羞:進(jìn)奉。
〔12〕《采蘩》、《采蘋》:均為《詩·召南》篇名,寫婦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13〕《行葦》、《泂(jiǒng 扃)酌》:均為《詩·大雅》篇名。前者寫周祖先宴享先人的仁德,歌頌忠厚。后者寫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14〕昭:表彰。
【譯文】
君子說:“誠信不是出自于內(nèi)心,交換人質(zhì)是沒有益處的。彼此互相體諒而后行事,用禮儀來加以約束,即使沒有人質(zhì)做保證,又有誰能離間他們呢?只要彼此了解以誠相待,山澗小溪與池塘中的野草,蘋蘩蘊(yùn)藻一類野菜,筐筥锜釜一類器具,積水池與水塘、道路上的積水,可以供獻(xiàn)給鬼神,可以進(jìn)奉給王公,何況君子締結(jié)兩國間的信任,按照禮儀行事,又哪里用得著人質(zhì)?《國風(fēng)》有《采蘩》、《采蘋》篇,《大雅》有《行葦》、《泂酌》篇,就是為了表彰忠誠信用的。”
(李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