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章(第二章)[1]

先秦散文選(全二冊) 作者:董洪利,張量,方麟,李峻岫 選注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生平不可詳考,據(jù)史料記載,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做周朝史官的時期,一是退隱后做隱士的時期。老子所做的官,名曰守藏史,其主要職責是掌管東周王朝的圖書。退下來之后,老子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許多情況不為人所知,史書的記載也十分簡略。司馬遷說:“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終。”(《史記·老莊列傳》)。

所謂“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就是流傳后世的《道德經(jīng)》,人們習慣上都稱為《老子》?!独献印愤@部書究竟是誰寫的,成于什么時候,在學術(shù)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老子》成于戰(zhàn)國中期,大約在孟子之后,莊子之前,是老子后學的作品。今本《老子》凡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分為上下兩篇,“道經(jīng)”在前,“德經(jīng)”在后。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則是“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文字與傳世本略有差異。

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一切變化的總門,否定了中國古代以天作為世界萬物主宰的觀念,同時他還對天與道的關(guān)系作了新的解釋,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看法,這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巨大貢獻?!独献印分羞€包含了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他認為宇宙萬物中充滿著大量的矛盾,這些矛盾不是孤立的、凝固的,而是處在對立統(tǒng)一之中,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的。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保ǖ诙拢┮馑际牵寒斕煜氯硕贾烂乐詾槊溃@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就知道什么是惡了。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這是永恒的道理。這些話反映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認為“道”的本性是自然無為的,人也要效法自然之道做到無為。因此他反對一切有為的政治措施,反對一切有所作為的政治學派,主張實行小國寡民的社會政治,對儒家強調(diào)的以仁義治國的政策,對法家主張的以法治國的政策,統(tǒng)統(tǒng)采取反對的態(tài)度。這些觀點是老子思想中的消極因素。

《老子》的文章用辭簡粹而旨趣雋永,韻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詩一般的語言中充滿了智慧的光輝,對后世詩歌、散文、辭賦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章(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3],難易相成,長短相形[4],高下相傾[5],音聲相和[6],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7],行不言之教[8]。萬物作焉而不辭[9],生而不有[10],為而不恃[11],功成而弗居[12]。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1]本章列舉大量的矛盾現(xiàn)象,說明世界萬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并用以論證“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道理。

[2]這二句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知道什么是丑了。斯:這里作“這就”講。又,“斯”后承上句省略了“知”字。下句“斯不善已”之“斯”,同此。

[3]有無相生:有和無是相比較而產(chǎn)生的。

[4]長短相形:長和短是相比較而顯現(xiàn)的。形,顯現(xiàn),顯示。

[5]高下相傾:高和低是相比較而對立的。傾,傾軋、排斥,這里引申為對立。

[6]音聲相和:音和聲是相應(yīng)和而協(xié)調(diào)的。《詩經(jīng)·關(guān)雎序》:“聲成文謂之音?!币馑际?,把聲音按照節(jié)奏和韻律曲調(diào)加以修飾,使之朗朗上口富有文采,才能叫做音。

[7]無為:老子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謂“無為”并不是不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指不妄為,不強求,不能僅憑自己的主觀意志為所欲為;要順應(yīng)世界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

[8]行不言之教:指不用發(fā)號施令的手段管理、教育人民?!把浴保@里指行政法令。一說“行不言之教”指行教不托空言,亦通。

[9]作:興起,產(chǎn)生。不辭:《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以下簡稱帛書)(乙本)作“弗始”,即“不始”,也就是不創(chuàng)造的意思。

[10]生而不有:生成萬物而不據(jù)為私有。按《帛書》甲、乙本均無此句。

[11]為而不恃:施惠澤于萬物而不自矜功德。

[12]弗居:不居功自傲。

天長地久章(第七章)[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2],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3],外其身而身存[4]。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5]。

[注釋]

[1]本章指出,天地永恒,是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存。人亦應(yīng)效法天地,只有“后其身”、“外其身”而無私,才能獲得生存與發(fā)展。

[2]不自生:指不為自己而生存。一說“不自生”指天地不刻意追求自身的長生,任其自然發(fā)展。亦可參考。

[3]后其身而身先:意思是謙居人后反而會受到人們的尊重。

[4]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生命。

[5]私:個人利益。無私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正因為無私,所以個人利益反而能夠保全。

三十輻共一轂章(第十一章)[1]

三十輻共一轂[2],當其無[3],有車之用[4]。埏埴以為器[5],當其無,有器之用[6]。鑿戶牖以為室[7],當其無,有室之用[8]。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9]。

[注釋]

[1]本章論證有與無的辨證關(guān)系,并舉車轂、埏埴、戶牖為例,說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

[2]輻:木車輪中間連接軸心和輪圈的直木條,即“輻條”。共:向,環(huán)繞。轂(gǔ):車輪中心的圓木,中空,用以安插車軸,作用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軸承。“轂”也常泛指車輪。

[3]無:指車轂的中空之處。

[4]以上三句意思是,三十根輻條環(huán)繞著一個車轂,只有當車轂中空插入車軸,才能起車的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