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謝謝,巴黎
|張樸|
時隔4年,有機會再出書,應該懷著感恩之心。在閱讀習慣被慢慢改變的時代,寫作和閱讀變成一種難以言說的奢侈行為,能再次以紙張之悅、文字之思,與這個世界打交道,對于我,是喜悅與感激。從第一本書里寫2008年第一次去過的巴黎,到第三本書里寫電影中的巴黎,只言片語,反復吟唱,巴黎始終是如歌的行板。去年決定再寫書之時,我的出版人說:“不如一次唱足,專程寫一本巴黎吧!”
但是,巴黎是很難被定義的,正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的巴黎都不同,但在這些難以計數(shù)的巴黎印象中,有一些是重合的影子,有一些是被誤解了的層面,還有一些是因為電影、藝術渲染下的那種過分優(yōu)雅和單一的巴黎——這些好好壞壞,千篇一律,在我第一次去巴黎的時候就被映襯過。但是,直到反反復復前往巴黎,直到患上“巴黎綜合征”之后,情況才會有所轉變。
第一次拜訪巴黎的時候,陰雨凄凄,我承認,那時一點都不喜歡彼邦。我覺得巴黎人太過傲慢,和我當時熱愛的倫敦相比,巴黎顯得沒有章法。2008年的時候,我認為巴黎是時裝的代名詞——后來,我深刻檢討自己的膚淺、短視以及因年輕時自命不凡帶來的各種偏見。從2008年到2018年,我去了那么多次巴黎,停留的時間有長有短,我現(xiàn)在如此熱愛巴黎,以至于到了一種“只想去巴黎,對其他旅行目的地失去興趣”的地步。我對巴黎的印象變得深刻的原因是我的經(jīng)歷和年齡帶來的認知的轉變。當我已經(jīng)可以輕易模仿巴黎人的某些風情后,我慢慢也可以接收到巴黎贈予我的信號——這些信號,真的不是一個初次來到這里的旅人可以接收到的,我并非是要夸夸其談其中的玄妙,但是巴黎就是這樣奇妙的城市。這些信號包括:強大的自我;對于日常美學的追求;藝術化的生活;吃甜品、喝香檳、說法語是迷醉的體驗;閱讀是一種抗拒時光衰老的方式;并不是那么在乎別人的眼光……
基于巴黎給我的感受,我決定寫出這本書,我更愿意將這本書定義為這10年反復游歷巴黎的一次文化性總結。我知道很多人喜歡巴黎,很多人討厭巴黎,這個世界就是對立平衡的兩面,但是,既然巴黎已經(jīng)教會了我如何去做自己,如何真誠和熱烈地生活,我覺得這本書對于我的人生也變得異乎尋常的重要了。簡單來說,這本書絮絮叨叨講述了自己對于法式生活方式、歷史文化的一些看法、見聞、思考,不求面面俱到,只是分享一些自己感興趣和對我影響很深刻的東西。當然,我很抗拒寫旅行游記,我想徹底離開前三本書的敘述形式(這也是為何中間有三四年我都沒有寫書和出書的原因。這其中的年月,我也去了更多的旅行目的地,但它們都沒被寫成書),因此,這不是一本單純的旅行分享類圖書(雖然中間涉及了旅行的層面,分享了城市風光和旅行地點),更多的是展現(xiàn)我個人在巴黎的遭遇、心路歷程、創(chuàng)作理念,并始終以歷史文化的視角為主,潛入巴黎,開展描寫。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還有最后是一篇小小說,是我以巴黎夏日盧森堡公園為創(chuàng)作題材寫的一篇小小說。第一部分(愛恨交加在巴黎)寫了巴黎的好和不好,比如巴黎是偷盜和不友好的城市。第二部分(巴黎的微小表情)完全是心愛的巴黎風景,比如我暢游博物館;剖析巴黎的閱讀文化之美好現(xiàn)象;西方現(xiàn)代主義作家們居住的巴黎;聊聊法國電影和巴黎戲院,如此等等。第三部分(一千個巴黎的理由)著眼于巴黎最為細膩的情愫,比如撰寫了巴黎女人為什么喜歡穿黑色,以及關于我曾經(jīng)租住在左岸而感知到的時髦風光。第四部分(并非米其林的巴黎)是關于一些我曾經(jīng)住過的巴黎的酒店,去干邑區(qū)旅行的隨筆,借此想分享一些法式生活藝術(L'art de Vivre),比如聊到了甜品、飲酒文化、設計等等。
去年9月我在巴黎拉丁區(qū)租了一間公寓,步行不遠就是盧森堡公園,每天可以散步去先賢祠,我覺得被各種神性圍繞。走過先賢祠去巴黎五區(qū),就可以造訪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當年在巴黎住過的公寓,以及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居住的公寓,公寓藍色的大門依然流淌著昔日的文藝風光。我在今年開始翻譯海明威《流動的盛宴》一書,書里講述的海明威當年在巴黎走過的街道、去過的博物館,我也在去年走過,并且每天都會重復海明威的散步路線。只要是住進了巴黎的左岸,時光可以被倒流,情緒可以被延展,我覺得巴黎實現(xiàn)了一種無懼時間流逝的可能。在任何一個年代,你都可以在巴黎,毫無障礙地穿行在歷史和文化的長廊間,求得內心最溫暖的安慰。在巴黎,我不再懼怕,因為它收納了我,像海洋一樣,有著深邃的情愫。
在巴黎,我覺得,夜色經(jīng)常無端動人,像是海明威在書里寫過的:“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很年輕,在這里,任何事情都不簡單,甚至貧窮,或者意外之財、月光、是與非,以及在月光下睡在你身旁的某人的呼吸,都不簡單?!比绻麤]有巴黎,我覺得海明威也不會輕易展露內心的細膩,這些細膩和他剛毅的“老爹”形象成為有趣的互補。
住在巴黎的一個周末,我搭歐洲之星往返巴黎和倫敦。我坐在倫敦火車站的咖啡館,隨意散漫,松散不羈,我的倫敦朋友開玩笑地評價我:“你確實是從巴黎來的旅人?!薄野底愿吲d。在曾經(jīng)如此熱愛的倫敦,感覺有點無所適從的時候,我開始想念巴黎了。我不再拘謹、害怕、在乎,以及封鎖——巴黎,形而上的布爾喬亞風格與享樂做派的迷人銷魂似乎慢慢浸染了我。我認為,巴黎是關于靈魂的——這就是它和任何我去過的旅行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我對一位朋友說:“巴黎——藝術家和作家們的終極城市!”這位朋友則說:“巴黎是女人的,倫敦是男人的。”毫無懸念的事實是:每個人的巴黎都充滿這種隨時可以遇見的文藝格調。我也希望在這本書里,進行一些文學性的創(chuàng)作,我希望它會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我是真的這樣祈望的。
除了文字描寫,我把在不同時段拍攝的關于巴黎的照片放在這本書中與你分享。
所以,Merci,Paris(謝謝你,巴黎)!謝謝你教會我的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