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淡泊高潔堅守志
】姓名:陶淵明
】生卒年:365—427
】籍貫: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年名將,都督八州軍事,封長沙郡公,聲威顯赫一時,死后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亦曾出仕。陶氏地位雖不如南下名族高貴,也是潯陽的大族。到了陶淵明這一支,因父早逝,家道中落。直至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淵明均在家讀書,料理家務。
陶淵明一生幾次出仕,幾次辭官。29歲時,經親友推薦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職,很快辭歸。不久州上又招他去做主簿,他拒絕了;36歲時,在江陵桓玄幕府任職,因母喪辭官還鄉(xiāng);40歲始任軍職,任鎮(zhèn)軍將軍參軍,第二年改任建威將軍參軍,八月為彭澤縣令,到十一月,還是因為無法面對政治紛爭和黑暗現實,最后一次棄官,選擇了歸隱。
仕途失意的陶淵明,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首次將大量的農家生活和勞動場景寫入詩歌,擴大了詩的創(chuàng)作內容。在陶淵明筆下,田園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稓w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勸農》《榮木》等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在這些詩歌中,陶淵明描繪了清新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歌唱了親自參加勞動的感受。凡此種種,都表現出他對隱居的熱愛,對安寧閑靜生活的追求,展示了一種隨遇而安、淡泊平和以及安貧樂道的曠達胸懷。
除田園詩外,陶淵明還寫過一些詠史詩,如《詠荊軻》《詠二疏》和《詠三良》等,讀這些詩,我們能感受到陶淵明的政治抱負以及他激烈、慷慨、豪放的一面。
通過他的《雜詩十二首》,可以看出詩人孤獨、寂寞、惆悵之情。陶淵明畢竟是飽讀經史的文人,濟世之志無法實現,僅僅共道桑麻是不能滿足他的精神需要的。這些詩與其散淡的田園詩,恰好合成一個整體,完整地反映出陶淵明的精神境界。
陶淵明在散文方面也有不小的成就,雖然數量不多,卻也清新,富有情致,《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歸去來兮辭》是他歸隱后的第一篇作品。文中作者虛擬了“木欣欣以向榮”、“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的景象,表現出陶淵明對鄉(xiāng)居生活充滿了浪漫的情懷,這種情懷既表現出作者對鄉(xiāng)居生活的熱愛,也表現出對黑暗現實的痛心疾首。
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只用了300多字,就描繪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桃源圖景,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場景,它既是作者依據自己的理想所做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廣大民眾對太平社會的向往。
《五柳先生傳》也是一篇奇文,是仿史傳體寫的一篇人物傳記,全篇只百余字,以一個“不”字貫通始終,體現出了作者“自然”的人生哲學。
陶淵明晚年生活貧困,時常要靠朋友接濟,有時幾天餓著肚子,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但無論境況怎樣惡劣,他始終不愿再為生存去求官求祿。
427年秋天,貧病交加的陶淵明預感到要離開人世了,就給自己寫了《挽歌詩》3首,《自祭文》1篇,他為自己寫道:“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p>
同年十一月,陶淵明去世,享年63歲。
成才啟示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學習重在覺悟與恒心。
最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知足常樂者。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一位成績卓著的科學家。他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7位,這一成果比西方早1000多年。祖沖之還編制了較為先進的《大明歷》。他不僅在天文、數學等方面有聞名世界的貢獻,而且在機械制造等方面也有許多創(chuàng)見。他發(fā)明了“千里船”、“水推磨”、“計時器”等有利于生產發(fā)展的機械,為促進社會進步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受到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