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潘閬

彩圖全解宋詞三百首 作者:[清] 朱孝臧 編


潘閬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譯文】

常常憶起觀潮的情景,全城的人爭著跑到江邊來觀看。潮來時(叫人)懷疑大海的水都被傾瀉一空,聲音如同萬面戰(zhàn)鼓同時敲打。弄潮兒迎潮而立,手揮紅旗而紅旗沒有被打濕。別后幾次從夢中看到這情景,夢醒后依然感覺心驚膽戰(zhàn)。

【賞析】

這首詞描繪的是錢塘江漲潮時的觀潮盛況,氣勢豪邁,筆調雄健。

上片描寫觀潮盛況。“長憶觀潮”,說明詞人對他見過的那次錢塘江觀潮盛會難以忘懷,側面烘托那場盛會的壯觀?!皾M郭人爭江上望”,這里寫觀潮的人很多,為下面對潮水的描寫渲染了氣氛,做好了鋪墊。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這兩句正面寫錢塘江大潮。詞人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將錢塘江潮涌那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xiàn)得傳神生動,讓讀者如臨其境。

下片描寫弄潮情景。“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這兩句寫弄潮兒的表現(xiàn)。詞人繼續(xù)施展奇特的想象,熱情洋溢地夸贊弄潮兒的高超技藝,說他們創(chuàng)造了與巨浪狂濤共舞的奇觀。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那弄潮的場面是多么壯觀呀,因而詞人雖已離開杭州卻仍然頻頻夢到;但那場面又是多么驚險呀,以至夢醒后尚感驚心動魄。

⊙作者簡介⊙

潘閬(?—1009),字逍遙,大名(今屬河北)人。曾在京師賣藥,有詩名傳世。太宗至道元年(995)賜進士第,授四門國子博士。后以“狂妄”罪名被斥,仍以賣藥為生。真宗時受到赦免,任滁州參軍。能詩詞。有《逍遙集》及詞集《逍遙詞》。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西湖。盡日憑闌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

【注釋】

①清秋:明凈爽朗的秋天。②水云寒:這里指水云深處。

【譯文】

我常常憶起西湖,整日倚著欄桿在樓上眺望。三三兩兩的釣魚船,島嶼正值清秋。

笛聲隱約在蘆花中響起,成行的白鳥倏然驚起。(西湖)別后,每當我閑來拾起釣魚竿時,思緒便飄向水云高寒之處。

【賞析】

這首詞寫西湖秋景,畫面清麗。

“長憶西湖。盡日憑闌樓上望”,“長憶”二字引起全篇,點明是回憶。西湖風光那般美好,令詞人十分留戀,整日憑欄觀望。

詞人并未著眼于西湖的笙歌畫船、游人往來如織的繁華熱鬧場面,他看到的是“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那時正值西湖清秋,湖面上三三兩兩泊著釣舟,意境十分閑淡,有一種悠然自得、閑適恬淡的情趣。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這兩句繼續(xù)寫西湖秋景。笛聲、蘆花、白鳥共同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圖景,淡遠閑適。“依約”二字將笛聲渺茫幽遠、若有若無的韻致描摹了下來;“忽驚起”則寫出了白鳥倏然而驚、翩然而去的形態(tài)。這兩句色彩明麗,頗具情味。

“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詞人由回憶轉入現(xiàn)實。詞人雖從西湖歸來,心卻還留在西湖上,閑暇時他總愛收拾釣竿,欲赴西湖垂釣,任神思遨游于水云之間。末二句將詞人憶西湖憶得不能忍耐、亟想歸隱湖上的念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