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言

我見陳道明:用角色與觀眾交流 作者:趙琨 著


導言

本書共分三大板塊,我試圖盡量全面透徹地闡析展現(xiàn)陳道明其藝其人。當然,對陳道明表演里一些待商榷的不妥之處,也提出了不客氣的批評。筆者先自述撰述意義和體例,以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全書。

北京電影學院舒曉鳴教授編著的《石揮的藝術世界》1一書,“填補了我國全方位地對個體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的深入研究的空白”(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詩兵語),全面深入探析了中國老輩演員“第一人”石揮先生的表演藝術成就和特點。但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演員,他們在表演實踐上所觸及的題材寬度非前人所及;演技派演員總體數(shù)量和整體藝術高度(尤以20世紀40到60年代生人,如李保田、鮑國安、李雪健、陳道明、陳寶國、張國立、唐國強、李幼斌、葛優(yōu)、王志文、姜文、馬少驊、王慶祥、張志堅、王學圻、濮存昕、劉佩琦、李誠儒,等等,掛一漏萬,排名不分先后),燦若星辰,蔚為壯觀,很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為他們著書立說并闡發(fā)其表演藝術價值者,幾乎沒有看到。

學術研究對于電影導演大師的興趣和關注,明顯大于表演藝術家。世界范圍內的大導演且不論,單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幾位電影導演大家——楊德昌、李安、侯孝賢、王家衛(wèi),便都有國內外的研究者專門為其著書立說。顯然,電影、電視劇、戲劇藝術研究的現(xiàn)狀是:重導演,輕演員。這種現(xiàn)象不能說不合理(導演大家當然值得多視角深入研究),但終究失之偏頗。

友人“詩酒醉洛陽”曾對筆者慨嘆:“演員在中國的地位甚低(舊社會叫‘戲子’,屬于所謂‘下九流’),表演作為一門學問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都導致無人愿意深入研究?!边@一點,也正如近世大學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言:“后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而為此學者,大率不學之徒;即有一二學子,以馀力及此,亦未有能觀其會通,窺其奧窔者?!膘o安先生斯語,我在大量閱讀中國戲劇、電影理論著作后,更是深感認同。

上述李保田、李雪健等這批演員,在表演藝術的實踐上拓展的寬度和下探的深度,實在都非前人可及,他們的優(yōu)秀表演資產應該有人筆之于書,傳之于后。所以我寫陳道明,也希望有人寫李保田,有人寫李雪健……他們的表演價值值得認真寫,好好寫,讓以后的青年演員讀戲劇學院、電影學院的時候,除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還有更為親切的書可以讀、可以感受,除了石揮、于是之、焦晃、呂中等老輩演員,還有更為切近的演員和演出可以口沫手胝、心摹手追。

但筆者并不認為,學生們必以此書為“表演圣經”、以陳道明表演為“教科書”。陳道明本人便反對表演有“教科書”。據(jù)媒體報道,2014年4月21日張藝謀攜主演陳道明、鞏俐等在京出席電影《歸來》新聞發(fā)布會,張藝謀說:“《歸來》中陳道明和鞏俐的表演可以成為教科書,他們無疑是中國目前最好的演員。”對于張導“教科書”般表演的夸獎,陳道明并不領情,一秒“懟”回:

表演是不成立為教科書的,每個人物不一樣,每個演員不一樣,表現(xiàn)方式就會不一樣,沒有教科書。演員之間相互學習,只能說你是我的教科書,我是你的教科書而已。把我們的表演夸獎為教科書,這是鼓勵我們演員最不準確的一句話。2

表演學宗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便有言在先:“沒有什么能比為‘體系’而‘體系’更加愚蠢,對藝術更加有害的了。不能把體系當成目的,不能變手段為實質。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最大的虛假?!?

表演大師石揮先生在《舞臺語》中強調,表演中的讀臺詞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讀法”:“讀詞分類——以前我只有概念,直到《正氣歌》我才具體地運用起來,現(xiàn)在我把一段臺詞的輕重快慢高低都拿符號注出來,這也是自己杜撰的,像一個樂譜注解一樣,這樣比只憑記憶來得有把握有規(guī)律。這是注解臺詞的一種方法,也是代替記憶的一種手段。但是我注的詞譜,別人不可以照樣抄讀,同樣,別人注的詞譜我也不可以一字不改地搬來運用,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讀法,否則如果劇作者把詞譜好了,那無論誰來演都是那一個調了。千篇一律豈不可怕。尼采說:一百個雕塑家可以有一百件不同的杰作,讀詞的符號是給自己運用的工具,當然是各有巧妙不同的。”4

石揮先生在《慕容天錫七十天記》中又寫道:“我的演出手記——這是我在這七十天中每天記錄下來的一點東西,一點我很珍惜的東西。這里記載著我怎樣排、怎樣演、怎樣創(chuàng)造慕容天錫這角色的型性,怎樣讀詞,又怎樣動作,這是我自己的演劇手記而不是什么‘演劇術’之類的法條文章。我反對把法條文章放在演劇藝術上?!?

陳道明反對表演有“教科書”的說法,正不妨與斯坦尼宗師、石揮大師之論,前后合觀。

石揮《慕容天錫七十天記》一文發(fā)表后,“轟動一時,成為演員們創(chuàng)造性格的圣經?!?但揆諸石揮先生本心,他實在只愿這篇文成為演員演劇的“參考”,而非頂禮膜拜、規(guī)行矩步的“表演圣經”。

筆者同樣希望,我這本書,能成為年輕演員們琢磨怎么演好戲、怎么塑造好人物的參考書,而非嚴守法條的所謂的“表演教科書”。

全書共分三部分,結構和撰述體例如下:

第一部分為“陳道明表演特點綜論”,試圖以一組文章,從不同方面分別論析陳道明的表演特點;該部分寫作特點是,以陳道明某一個表演特點為論析中心,引征陳道明多部作品中相類似的一些表演處理,作“橫向展開”。

第二部分為“陳道明演藝作品專論”,寫作特點是,以陳道明主演之一人物角色為論析出發(fā)點,以人物情節(jié)發(fā)展線為貫串軸線,作“縱向展開”,力求隨物賦形、涉筆成趣,在具體的個案剖析中,展現(xiàn)陳道明表演的精微深美和獨到之妙。此部分乃以對陳氏表演的“具體而微”的評析闡釋,體現(xiàn)第一部分所綜論的陳道明表演特點。同時,更重要的是,第一部分中無法“串錢成貫”、統(tǒng)一歸類的陳道明的一些表演特質特點,都將以“滿地珠玉”的形態(tài),“散見”于第二部分。此部分為筆者所費時間(2013—2017年共五年)、所下心力最多最大部分,專論陳道明30多個演出,總字數(shù)77.8萬字,因出版實體書字數(shù)規(guī)模所限,最后僅選取《圍城》《手機》兩劇中演出評析入書,讀者諒之。這兩次演出,一在1990年,為陳氏演藝生涯早期,一在2010年,為陳氏演藝生涯近期,一前一后,應可代表、涵納陳道明整個演藝周期。7

第三部分為“陳道明藝術人生合論”。一個形成了獨有藝術風格的藝術家,其藝術和人生是互為觀照、交相映發(fā)的。單論其藝,則未為知人;反過來,不知其人,亦何談深知其藝?是故必須合論藝術家之“藝術”與“人生”,方得鑄鼎燃犀,深中陳道明其人其藝之竅要三昧。本編文章如《作為演員的文化自尊》,探尋演藝界“士大夫”陳道明血脈深處的文化流注;《文化深度與表演高度》,試圖透析陳道明的“文”是如何“化”其演藝而生妙彩的;《陳道明和王國維的游戲觀》,論陳道明,而不止于論陳道明,不啻王國維先生“逮爭存之事亟,而游戲之道息矣”之論,在今日今世之“現(xiàn)場演繹”“實力詮釋”。

綜上,筆者認為,以如上三部分的結構,足以層次清晰、立體全面、深邃透辟地呈現(xiàn)“陳道明的表演世界”的橫向廣度和縱向深度。

在具體進入全著之前,先請讀者諸君閱讀《陳道明的藝術人生》。該文試圖對陳氏近四十年來演藝之路,作一個頗具清晰度的線條勾勒。讀畢此文,陳道明的表演世界和藝術人生的雛形,想必已在您之腦中。

1《石揮的藝術世界》,舒曉明/編,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

2《陳道明:那是客氣話,沒必要做語錄》,陳聰麗/文,《青年時報》2014年4月22日。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第234頁。

4《石揮談藝錄:演員如何抓住觀眾》,石揮/著,李鎮(zhèn)/主編,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年:第82頁。原載《萬象》,1943年第3卷:第4期、第5期。

5《石揮談藝錄:演員如何抓住觀眾》,石揮/著,李鎮(zhèn)/主編,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年:第121頁。原文載《雜志》,1942年第10卷:第3期(上)。

6《從黃宗江想到石揮》,董鼎山/文。引自《石揮的藝術世界》:第458頁。原文載董鼎山著《留美五十年》。

7更多陳氏影視劇評、表演評析專文,請讀者移步筆者知乎專欄“陳道明表演藝術賞析研究”:https://zhuanlan.zhihu.com/qmhkxcdm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