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題畫詩的定義和功能
第一節(jié) 題畫詩的定義
一、定義
以畫圖為對象,予以介紹、描述,借以抒情、議論的詩歌,統(tǒng)稱為題畫詩。
二、有關(guān)定義的詮釋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唐·杜甫
韋侯別我有所適,知我憐君畫無敵。
戲拈禿筆掃驊騮,欻見騏出東壁。
一匹嚙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dāng)霜蹄。
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
這首詩雖有八句,但在當(dāng)時的同類詩中可算是短的,不過,詩中對畫家當(dāng)時的處境,詩人與畫家的關(guān)系,作畫的緣由,畫中的內(nèi)容,都介紹、描述得非常清楚。最后兩句是抒情,希望得到這樣能與人同生死的馬,以共度時艱。又如:
題墨梅圖
元·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王冕這首題畫詩和前舉的杜甫的一首題畫詩相比,有些不同,一是畫是自己畫的,二是詩是直接題在畫上的。讀者在讀詩的同時,可以看到畫上的梅花。從而詩就省去了一些說明和介紹,直接去闡釋讀者在看畫時產(chǎn)生的一個疑問:梅花怎么會是淡黑色的呢?詩人運用想象,非常巧妙,也富含詩意地作了解釋。先看一、二兩句,詩人說,那是因為我家的梅樹是種在洗硯池邊上的緣故。你想,池水因天天洗硯而變得墨黑,梅樹因吸入了這樣的水,花上也就留下了淡墨痕。這樣的解釋,用科學(xué)的眼光看來,是講不通的,但寫詩則可以。不但可以,而且很高明。用現(xiàn)在的技法名稱說,這叫“移位”,也就是說,把因果關(guān)系移動了一下。這樣一移動,使畫上的墨梅,帶上了濃濃的書卷氣,為下面的抒情作好了鋪墊。再看三、四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這完全是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梅花是一種物,它沒有思想?,F(xiàn)在詩人把思想感情加到了梅花身上,讓梅花有了畫家的清高。這在美學(xué)上也有一定的概念加以概括。古人不知這些名稱,但運用得還是相當(dāng)熟練的。
元·王冕《墨梅圖》
雖然兩首詩不完全相同,但都符合定義所表述的意思。
但也有些特殊的例子,應(yīng)引起我們注意。先看例子:
乞荊浩畫
唐·僧凈顯(《全唐詩》標(biāo)作沙門大愚詩)
六幅古牢健,知君恣筆蹤。
不求千澗水,只要兩株松。
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
近巖幽濕處,惟藉墨煙濃。
題詩約畫軸
宋·陳與義
日落川更闊,煙生山欲浮。
舟中有閑地,載我得同游。
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請人作畫的。而且,要畫怎么一幅畫,也大體上作了勾畫。對照定義,似乎有不合之處,因為畫還沒有畫出來,詩倒是先出來了。“以畫圖為對象”,不是落空了嗎?但這兩首詩,歷來又公認是題畫詩。我想,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特例。畫,還是有的,不過尚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第二節(jié) 題畫詩的功能
說到題畫詩的功能,題畫詩也有和其他詩一樣的“順美匡惡”的功能,但這里只就和所題畫的關(guān)系立論,暫不及其余。
題畫詩的功能有明暗兩個層面,即互補和互融?;パa是明的,表現(xiàn)在一首首詩和一幅幅畫上。從詩的一方面看,主要是從兩方面對繪畫進行彌補,那就是開頭定義中所說的那樣,一是介紹、描述,一是抒情、議論;從畫的一方面看,從視覺上給詩提供更直觀的形象,彌補詩必須通過想象間接地構(gòu)建形象的不足(下面具體論說時,只從詩一邊說,畫的一邊,不再展開)?;ト谑前档?,是指詩和畫在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和作品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的某種通會和默契,從而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融合。
下面分別加以詳細的分析。
一、互補
(一)介紹和描述
介紹,在題畫詩剛興起階段,即不直接題在畫上的時期,較為普遍,前舉杜詩中就有這樣的介紹。等到詩、畫在同一畫面上出現(xiàn)時,介紹和介紹式的描繪都減少了。如果還有必要作些介紹,就放到詩前的序或詩后的小記中去完成,以此來減少詩的負擔(dān)。這一節(jié)也不再談及介紹的問題,只重點討論題畫詩如何彌補繪畫在描述生活上的不足。有關(guān)詩和序、記的關(guān)系則放到下編題畫詩的寫作中去說明。
描述包括兩個方面,即描繪和敘述。下面從五官感覺、思維活動、時間和空間四個方面作一些說明。
1.五官感覺
五官即眼、耳、鼻、舌、身,它們分別統(tǒng)領(lǐng)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繪畫是視覺藝術(shù),畫家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自己的藝術(shù)感受的,讀者也是通過視覺去感知畫面上呈現(xiàn)的線條、色彩和形象的。但生活中許多現(xiàn)象,要通過視覺以外的其他感覺才能感知。而要表達這種感受,畫是無能為力的,而詩則很容易。先說聽覺。例如:
觀釣臺畫圖
唐·和凝
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萃白云殘。
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
詩前兩句寫釣臺風(fēng)景,江水、青靄、山崖、白云,畫家畫起來都不成問題。詩后兩句說,畫家想到釣臺山崖間啼猿的凄涼的叫聲,心都碎了,但想把啼猿的叫聲畫出來時,卻犯了難(“三聲”指不斷的猿啼聲,巴人諺曰:“巴東三峽巫峽長,哀猿三聲斷人腸”)。因為,這涉及到了聽覺。而詩人和凝雖說這難倒了畫人,但自己卻毫無障礙地把猿啼聲寫到了詩里,而且不止一聲。只是,唐時題畫詩還沒有題到畫上,如果像后來那樣,題到了畫上,那這幅畫就由于詩畫的互補,變得有聲有色了。又如:
西風(fēng)古道圖為寺僧賦
元·劉永之
古道西風(fēng)匹馬還,數(shù)家茅屋住秋山。
只疑路近東林寺,遙聽鐘聲暮靄間。
同樣,“遙聽鐘聲”也是畫不出來的。又如:
題畫子規(guī)
明·王世貞
絡(luò)緯喚織朝從暮,布谷催耕雨復(fù)晴。
汝道不如歸去好,可將耕織了平生。
這幅畫畫的是子規(guī)鳥,它的叫聲如說“不如歸去”。不過,詩人如嫌單調(diào),又引入兩種鳴叫聲來加以陪襯,一種是“絡(luò)緯”,它的叫聲如紡織聲,俗名紡織娘,一種是布谷鳥,叫聲如其名。這三種叫聲在詩里好像是一部小小的交響樂,表述起來也毫不困難。但在畫里,即使是一種鳥叫聲也是畫不出來的。
另外,尚有從嗅覺、味覺、觸覺得來的感受,也同樣需要詩歌這種形式來加以補足。分別舉例如下。先看嗅覺。如:
清·汪士慎《空里疏香圖軸》
空里疏香圖軸
清·汪士慎
小院栽梅一兩行,畫空疏影滿衣裳。冰花化水月添白,一日東風(fēng)一日香。從詩后的小記看,這是一首畫家的舊作,從詩中的文字看,好像原來也不是題畫的詩。詩里沒有寫畫上的梅花,而是寫了院子里的梅花。后兩句說,春天到了,東風(fēng)越來越盛,梅花也一天比一天香。詩不但寫出了無法在畫面上直接畫出來的梅花香,而且輕松地寫出了一日更比一日香的過程。關(guān)于時間的表述問題,后面還會提到。
再看看味覺的應(yīng)用。如:
題畫二十四首之四
明·唐寅
一叢樓閣空江上,日有群鷗伴苦吟。
盡勝達官憂利害,五更霜里佩黃金。
這首詩中的“苦吟”的“苦”,有兩層含意,一是做詩做得很苦,二是吟詩的聲音聽起來有苦澀的味道。這“苦”字,畫也是無法表現(xiàn)的。再來看觸覺。如:
江月圖
宋·朱熹
江空秋月明,夜久寒露滴。
扁舟何處歸,吟嘯永佳夕。
第二句“夜久寒露滴”的“寒”,屬于觸覺中的冷覺,畫家在畫中同樣是無法表達的。
關(guān)于五官感覺的表達,詩和畫有各自的方便和困難,因而需要互補,這樣的情況,已如上述。這里還要說一說的倒是以下三種情況:
(1)有的事物或現(xiàn)象,本是視覺可以感受得到也可以在畫上表達出來的,但由于某種條件,如東西太小又距離太遠,或光線太暗又顏色接近等等,使得以視覺作為表達方式的畫也無能為力,轉(zhuǎn)而求助于詩。下面舉一例以概全體。
梅 月 圖
明·李東陽
清溪倒影入空寒,月色梅花共一般。
夜半落英看不見,暗風(fēng)吹墮玉欄干。
梅花的花瓣,是可以通過視覺去感受到它的。只要畫家想描繪它,也是可以畫出來的。但是在這里,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變得“看不見”了。這些條件從詩里描述的情況看,共有三個:一是夜晚,光線較暗;二是雖有月光,但梅花的顏色和月色又恰好相同;三是如果梅花的花瓣掉在顏色較深的土地上,可能還看得出,而花瓣又恰恰掉在了玉欄干上,花色如玉,又變得看不見了。詩人這樣寫,是匠心獨具,要把月色下的梅花寫得十分高潔和別具個性。我們?nèi)绻惨赃@樣的條件去要求畫家,就會使畫家束手無策。可見,如這一類情景,雖不出視覺范圍,但畫家在畫中表達起來也是有困難的,需要詩的幫助。
(2)在畫家碰到難題時,當(dāng)然也不一定只有求助于詩一法。有時可以用間接的辦法來破解難題。如舊時有人用“踏青歸來馬蹄香”這樣的詩句來考畫工,結(jié)果有的畫工在馬蹄邊畫上一些聞香而至的蝴蝶,很巧妙地破解了這道難題。這是從效果寫。又如,老舍先生也給齊白石大師出過一個難題,要齊把查初白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的詩意畫出來,結(jié)果齊白石畫了幾個蝌蚪順山泉而下以應(yīng),也十分巧妙。這是利用人的聯(lián)想。不過,即使如此,詩中可以輕松地表達的情景,到了畫中卻成了難題。由此也可見,詩表達的范圍和手段要比畫廣闊和豐富得多。
齊白石《蛙聲十里出山泉》
(3)通感,即感覺的挪移,使一種感覺器官可以感知另一種感覺器官所感知的東西。這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常被詩人用來表達一些特殊的感受。這也能使讀畫的人可以在畫上讀出視覺以外的感覺來。這在下編講到題畫詩寫作技法時再作詳細介紹。
2.思維活動
畫要表述思維活動,是非常受限制的,題畫詩則很擅長于此。如描述畫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之間的對話等等畫圖本身很難措手,而題畫詩表述起來則不會有多大障礙。下面舉些例子加以說明。如:
畫高嶺莫行僧眾
明·徐渭
知是峨眉第幾盤,客僧愁宿日低山。頭陀指與煙生處,只隔紅霞四五灣。
“莫”即“暮”,這是寫外地僧人,來到峨眉山,天色漸晚,但還未到達目的地,正在愁晚上無處住宿。這時,帶領(lǐng)他們上山的當(dāng)?shù)厣耍^陀),手指前面有煙(暮煙或炊煙,未明說,可能兩者兼有)的地方,并說,轉(zhuǎn)過紅霞四五灣就到了?!俺睢笔且环N思維活動,畫圖中很難表現(xiàn)。如果是面部特寫,還可以用愁容間接表達。像這種山水畫,人物畫得很小,則就無能為力了。進一步,如果要表述愁什么,像這里的“愁宿”,那么,即使作一面部特寫,也無法如愿。另外,“只隔紅霞四五灣”,畫上是可以表現(xiàn)的,但這里用當(dāng)?shù)厣说脑捳f出,內(nèi)含的意思比畫上能表達的要多得多。如果只重復(fù)畫上的圖像所示,詩人就不必花這個力氣了。那么,這多的又是什么呢?先看“只隔”兩字,字面上的意思是隔得不遠,而“紅霞四五灣”,實際上很遠,比山轉(zhuǎn)四五灣遠得多,差不多是在天邊。那為什么要這樣寫呢?這是在寫當(dāng)?shù)厣说男睦砘顒印_@至少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客僧已很心焦,當(dāng)?shù)仡^陀是在安慰他們,二是當(dāng)?shù)仡^陀是走慣的,這點路,他不在乎,也有點顯擺的意思。當(dāng)然,這樣的分析還只是從世俗的角度作出的,如考慮到徐渭對禪學(xué)的研究和這里寫的又是和尚,頭陀的話中還可能藏著某種機鋒,那就更復(fù)雜了。這樣豐富的思維內(nèi)涵,也只有題畫詩的參與,才有可能得到表達。再看下面的例子: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之一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詩很有名,特別是第二句。鴨在水中游水,是可以畫出來的,當(dāng)然,不會動。這里要講的是“鴨先知”這三個字。認知是一種心理活動,繪畫不能直接表達出來。不過這里又增加了一個難度,鴨不是人,詩人也不是鴨,鴨的感知,詩人又是怎樣知道的呢?像這些復(fù)雜的心理活動,詩表達起來倒并不困難。至于其中的道理在下編講題畫詩寫作時會有較詳細的分析,這里從略。
凡詩中以“憶得”、“夢入”等詞語引起的內(nèi)容,都是對心理活動的描寫,畫中是很難表現(xiàn)的,都需題畫詩予以幫助。
3.時間
詩歌是時間的藝術(shù),它可以描述過程,如一個動作、一個情節(jié)。這對詩歌來說,是舉手之勞,但對繪畫來說,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如:
燕圖
明·高啟
柳上銜蟲立,春風(fēng)似有情。
和枝欲裊裊,方覺爾身輕。
不要小看第三句“欲裊裊”三個字,這里用來形容燕子站在柳枝上,因風(fēng)吹和燕子自身的重量而上下輕輕擺動的情景,十分傳神。這是一個極小的動作,因為在“裊裊”之前,還加了一個“欲”字。這個動作在似裊非裊之間,但即使這樣,畫上也是無法表現(xiàn)的,何況還是一個不斷上下擺動的過程。又如:
黃賓虹《柳陰搖渡圖軸》
柳陰搖渡圖軸
黃賓虹
云山日夕佳,溪上久徘徊。
歸路待新月,柳陰搖渡來。
從詩中的描寫看,是寫了從黃昏到月上這么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的一連串動作,溪上長久的徘徊,等待新月上來,和搖船過渡等。要畫成畫,這個過程是畫不出來的,而只能選擇其中的一點,也就是這時間段中的頃刻。根據(jù)萊辛在《拉奧孔》中的論說,這一點的選擇很有講究。《拉奧孔》第十六章說:繪畫“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這是畫家表現(xiàn)一個過程時最大限度的可能了。黃賓虹老先生是飽學(xué)之士,讀過很多書。但我相信,黃賓虹老先生那時很可能沒有讀過萊辛的《拉奧孔》,因為朱光潛的譯本是1979年出版的。那么再來看一看黃賓虹怎么處理這幅畫的構(gòu)圖,就變得十分有意思了。黃畫的近景是岸石和柳樹,柳樹下的岸邊,停著一只船,已坐上了人,船頭向外,是準(zhǔn)備開船的樣子。這樣的處理也暗合著萊辛的要求,也就是既可想到前面的待月也可以想到后面的搖渡歸來。如果處理成船頭向里,船已到岸,那是到了這一過程的終點。萊辛以為那是“到了止境”,使觀者的眼睛“不能朝更遠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
,是不好的。但即使黃畫完全符合萊辛的要求,選擇了一個過程中“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但光憑畫,還是想不出黃詩中勾畫出來的那個全過程的。這也就更顯出題畫詩的重要性。
4.空間
繪畫是空間藝術(shù),再加上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照理說,不應(yīng)有什么困難了。但事實卻不盡然。由于繪畫采取的材質(zhì)是絹、紙和顏料等,并以這樣的材料在平面上構(gòu)筑出一個空間。這樣的空間,構(gòu)筑和變換起來雖然比用建筑材料構(gòu)筑的空間要容易得多,但比起用語言作為材料構(gòu)筑的空間,則要麻煩得多。作為思想的外殼的語言,其變換的速度,幾乎是和文思一樣快的。《文心雕龍》在描述神思的變化時,有幾句很有名的話:“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意思是文思一動,時間和空間也就迅速變換。這樣迅捷的變換,繪畫是無法跟上的。如:
孤 鶴 圖
元·袁桷
一庭涼月白,萬里海云清。
似欲乘天女,排空入帝京。
《孤鶴圖》,我們已看不到。但從詩中看,畫的應(yīng)是靜態(tài)的立鶴。當(dāng)詩人欣賞這副圖畫時,看到畫上的背景是庭月當(dāng)空、萬里云清的景色,忽然文思一動,以為這只孤鶴似想帶著仙女飛到天上的帝京中去。詩人文思這一動,一瞬間就“視通萬里”,詩歌表達起來也不難,只用了十個字。但如果讓畫家來重新畫這樣一幅畫,可以想見其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似欲”兩字又是思想活動,繪畫也無法表達。又如:
題蘭竹圖
明·楊守阯
深谷香風(fēng)泛紫蘭,云根斜倚碧瑯玕。
若為盡化黃金色,應(yīng)作西山返照看。
這首詩的作者,在前兩句寫了深谷中的紫蘭青竹后,忽發(fā)奇想,要改變畫的顏色,讓它變成黃金的色彩,說這樣可當(dāng)作西山夕陽的返照來看。這一奇想,初看起來,空間沒有變,還是在同一深谷中。詩人只要求“盡化黃金色”,也就是變成一個金色世界。對畫家來說,與《孤鶴圖》的變化相比,這似乎比較容易。但和詩人不過是靈光一閃比較起來,也還是一件困難的事。又如:
寫 山 水
明·陳鶴
夜來風(fēng)雨惡,落葉打柴關(guān)。
曉起敞溪閣,亂云猶在山。
詩同時寫了“夜來”和“曉起”兩個時間段的空間,兩種景色。詩中并列起來毫不困難。但作起畫來,一般只能選擇一個空間、一種景色。不妨想象一下,像這里,畫家會選哪一個空間來作畫。畫家大概只能畫“曉起”的景色。一是早晨的景色好畫,二是在“亂云猶在山”這一景色中,還可以看到“夜來風(fēng)雨惡”的影子。
從以上的論說中,可以看出,無論是主體的五官感受、思維活動,還是客體的時、空表達,畫的局限性是不小的,都需詩的助力。正如西晉陸機所言:“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
如能詩畫互補,則可相得益彰。
(二)抒情和議論
1.抒情、議論在題畫詩中的地位和作用
抒情,是詩歌的本色。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說:“詩言志”,又說:“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sup>至于議論,本非詩歌所擅長。因為議論,用的是邏輯思維。不過,詩歌中的議論,不是長篇的理性的邏輯推理,而是帶著感情的、和詩歌中的形象聯(lián)系著的明晰的片言只語。詩歌中好的議論,往往成為流傳在人們口頭上的格言。因此,這樣的議論,在詩中也不時有所出現(xiàn)。
因為抒情和議論也是思維活動,是繪畫的弱項,而且抒情和議論的內(nèi)容,有的是畫家作畫時已經(jīng)想到的,有的是沒有想到的,而是由詩人或畫家本人在題畫時根據(jù)畫上的形象引申和開發(fā)出來的,所以文人畫或?qū)懸猱嬋缫谇槔砩嫌兴惆l(fā),更需要題畫詩的幫助。反過來說,因為有詩的幫助,也減輕了畫的負擔(dān)。中國的文人畫和由文人畫推動而發(fā)展起來的寫意畫之所以能用簡潔的形象表述豐富的內(nèi)容,除文人畫和寫意畫本身的暗示作用較強外,和詩畫結(jié)合這一形式也是分不開的。
題畫詩抒情和議論的方式很多,內(nèi)容也很豐富,這在本書下編題畫詩的寫作中會陸續(xù)加以介紹。這里只就如何發(fā)揮題畫詩這一功能,概括地提出幾點要求。
2.對題畫詩抒情、議論的要求
先說對抒情的要求。對題畫詩的抒情,這里提出兩點要求:一是題畫詩中的抒情,既要進入畫中,又要跳出畫外;二是題畫詩中的抒情,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入人意中。
第一點是第二點的基礎(chǔ),因為如果單獨提出第二點,那么一切詩文均可適用。
請看詩例。如:
題春江送別圖
明·郭鈺
君上孤舟妾上樓,望中煙雨意中愁。
江波若會離情苦,一夜東風(fēng)水倒流。
詩前兩句寫景,應(yīng)是圖中實有的景象。當(dāng)然,第二句的意思畫面上表達起來會有一些困難,但讀者還是可以從畫面的暗示中意會到的。三、四兩句詩人的抒情既緊緊扣住圖中的景色(江波),又跳出圖外,大膽地想象出送別以后的情景。說,江上的波濤如果懂得這對情人的離別的痛苦,那么,江水應(yīng)該倒流,把離去的人給送回來。江水倒流這個景象,不但圖中無法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般也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因此,很出人意料。而離人希望對方盡早回歸,又是人之常情,這又入人意中。當(dāng)然,有些詩初初一看,好像詩人沒有跳出來,但實際上是已經(jīng)跳出來了的,只是要讀者仔細想一想。如:
峭壁孤亭圖
清·龔賢
空亭特為酒人設(shè),送盡斜陽明月來。
來去酒人凡幾輩,此亭尚復(fù)倚崔嵬。
此詩前后都圍著孤亭和酒人打轉(zhuǎn),似乎始終沒有跳出圖外來。其實,三、四兩句詩人并沒有重復(fù)一、二兩句的意思。詩人在三、四兩句暗暗地給我們設(shè)下了一個對比,意思是酒人老死,已換了幾輩,而空亭依舊。在這里詩人在感嘆人生無常和人生苦短,而更深一層的意思,詩人是要人們不要因貪杯而虛度年華。由于這眼光,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已不是一幅平面的風(fēng)景圖。詩的一、二兩句是現(xiàn)實圖景,是人人可以看見的,三、四兩句是歷史圖景,一般人是看不見的。也因為這種洞察力和眼光,使詩收到了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的效果。
當(dāng)然,詩不一定每首都要在結(jié)尾作直接的抒情,也可以把情感包容在景物的描寫中加以表達,古人稱作“以景結(jié)情”。這在講詩的技法時會有所涉及。
再說說對議論的要求。題畫詩中的議論,和抒情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情緒化一點就是抒情,理性化一點就是議論。從內(nèi)容上說,題畫詩中的議論大致有兩類:一是說情理,即是對生活中的種種事情和現(xiàn)象,發(fā)表一些看法,精煉一點的,可以提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一是說畫理,這是題畫詩的特色,因為在其他詩里說畫理,像是缺少一點依托。對題畫詩中議論的要求,也和對抒情的要求差不多。一是要依托于畫,換句話說,就是從畫出發(fā),不空洞地發(fā)議論;二是要簡潔、雋永。下面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如:
題夏珪風(fēng)雨行舟圖
明·僧來復(fù)
君游南越我西秦,盡日江頭采白。
無限波濤起平陸,順風(fēng)休笑逆帆人。
詩的意思是說,順風(fēng)時的你,不要去笑正逆風(fēng)而行的人,因為風(fēng)向隨時會改變,說不準(zhǔn)你也會遇到逆風(fēng),那時,你也可能同樣被取笑。并暗示,生活中也一樣,你處在順境的時候,不要去笑正處在逆境中的人。這是詩人從生活、從行舟圖中概括出來的人生哲理,而且文字簡潔,生動形象,人們?nèi)缒苡涀∷?,在人生歷程中是會有助益的。再看一首說畫理的題畫詩。
竹 石 圖
清·鄭燮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念}畫詩,鄭板橋也是大家喜愛的畫家,他畫的竹子也已走進了千家萬戶。詩人的議論,不但依托于這幅他自己畫的竹石圖,而且還依托于他四十年畫竹的實踐。這樣的議論,當(dāng)然很能服人。但這樣還不夠,在文字表達上還要簡潔、明快,朗朗上口。對這點,鄭板橋也很好地做到了,特別是最后一句,既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又很好懂、好記。但,說實在的,這樣的話,不是鄭板橋第一個說的。在他之前,已有不止一人說過類似的意思,其中如明顧凝遠在《畫引》中就說過這樣的話:“畫求熟外生,然熟之后不能復(fù)生矣。要之爛熟、圓熟則自有別。若圓熟則又能生也?!?sup>兩則議論,都很好。顧說占著先機,自應(yīng)尊重;鄭詩簡潔明快,易記易懂,也是不爭的事實。
清·鄭燮《竹石圖軸》局部
議論,不是詩的本色,如果沒有真切的體會,可以不強作議論。
二、互融
(一)互融的中國特色
前面,為了說清楚詩與畫兩者之間的互補這一功能,于詩和畫的不同處說得多了一點。詩和畫的這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同樣存在在中畫和西畫上。但有一個問題還是值得思考:為什么西畫在總體上(不排除個別的事例)沒能如中國畫(或者說中國畫的部分畫種)那樣和詩歌發(fā)生密切的關(guān)系呢?
從萊辛的《拉奧孔》的《前言》中,以及西方的其他一些畫論中,我們看到西方古代也有過類似中國畫論中的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這樣的言論,不過并未如中國畫論中那樣占優(yōu)勢,特別是并未如中國詩人和畫家那樣去認真地實踐過。在《拉奧孔》第二十二章《詩與畫的交互影響》里,還舉出一個事例,即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大畫家宙克西斯,把荷馬在《伊利亞特》中描述驚羨的元老們招認所感到的情感的那些名句,題在他自己畫的一幅海倫像下面,但在《拉奧孔》里,也被認作是詩和畫的“競賽”,而不是一種互補。而且在《拉奧孔》中,對主張詩和畫存在“一致性”的一些議論還提出了這樣嚴厲的的批評:
希臘的伏爾太有一句很漂亮的對比語,說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而詩則是一種有聲的畫。這句話并不見于哪一本教科書里。它是一種突如其來的奇想,象西摩尼德斯所說過的許多話那樣,其中所含的真實的道理是那樣明顯,以至容易使人忽視其中所含的不明確的和錯誤的東西。
古人對這方面卻沒有忽視。他們把西摩尼德斯的話看作只適用于畫和詩這兩種藝術(shù)的效果,同時卻不忘記指出:盡管在效果上有這種完全的類似,畫和詩無論是從摹仿的對象來看,還是從摹仿的方式來看,卻都有區(qū)別。
但是最近的藝術(shù)批評家們卻認為這種區(qū)別仿佛不存在,從上述詩與畫的一致性出發(fā),作出一些世間最粗疏的結(jié)論來。他們時而把詩塞到畫的窄狹范圍里,時而又讓畫占有詩的全部廣大領(lǐng)域。在這兩種藝術(shù)之中,凡是對于某一種是正確的東西就被假定為對另一種也是正確的;凡是在這一種里令人愉快或令人不愉快的東西,在另一種里也就必然是令人愉快或令人不愉快的。滿腦子都是這種思想,他們于是以最堅定的口吻下一些最淺陋的判斷。在評判本來無暇可指的詩人作品和畫家作品的時候,只要看到詩和畫不一致,就把它說成是一種毛病,至于究竟把這種毛病歸到詩還是歸到畫上面去,那就要看他們所偏愛的是畫還是詩了。
這種虛偽的批評對于把藝術(shù)專家們引入迷途,確實要負一部分責(zé)任。它在詩里導(dǎo)致追求描繪的狂熱,在畫里導(dǎo)致追求寓意的狂熱;人們想把詩變成一種有聲的畫,而對于詩能畫些什么和應(yīng)該畫些什么,卻沒有真正的認識;同時又想把畫變成一種無聲的詩,而不考慮到畫在多大程度上能表現(xiàn)一般性的概念而不至于離開畫本身的任務(wù),變成一種隨意任性的書寫方式。
這篇論文的目的就在于反對這種錯誤的趣味和這些沒有根據(jù)的論斷。
萊辛這樣的議論,站在他所在的民族文化傳承的立場上,可能自有其道理,我們不必簡單地去評論其對錯。但在中國,情況卻有些不同。詩和畫的不同,中國古代的畫家、詩人和理論家,不會像西方人那樣羅列出多少點的不同來,但心里是清楚的。因此用題畫詩去完成畫所不能承擔(dān)的任務(wù)。至于詩畫的相同處,在中國畫家和詩人看來,卻不會只局限在效果,而要追溯其源頭,即詩人和畫家看萬事萬物的心靈和眼光。
比萊辛早六百多年的時候,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的那幾句話已深深地扎根在中國畫家和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這幾句話,不但總結(jié)了王維詩畫的特色,而且又在一定范圍內(nèi)指導(dǎo)著宋和宋以后的文人畫和寫意畫的發(fā)展。蘇軾的這個題跋不長,我把它完整地移錄在下面: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贝四υ懼姡蛟环且?。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
蘇軾得出此段評論所根據(jù)的詩和畫,原來是特指的。后來多數(shù)的引文,只引前面四句,變成了泛指,但這也沒有關(guān)系。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和寫意畫,“畫中有詩”的特色是很明顯的。這也是注重寫實的西畫所缺乏的。另外,西方的詩歌以長篇的敘事詩為主,與中國詩以短小的抒情詩為主也不同。詩畫相融,以及后來發(fā)展為詩畫同在一個畫面上出現(xiàn),這是民族文化的特有品格所決定的,我們應(yīng)該好好珍惜。當(dāng)然,這種珍惜,并不是要這一類畫來一統(tǒng)天下,也不是去完全否定詩畫的區(qū)別,而只是要珍惜這一類畫和詩中所傳承的民族文化的品格和特色。
與西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理論和實踐作必要的比較后,再來講題畫詩的詩畫相融這一功能,或許會容易一些、清楚一些,也更能看清楚中國詩畫特有的文化品格,即互融的中國特色。
(二)互融的兩個基本層面
從中國詩畫特有的文化品格出發(fā)講互融,就要從具體的一幅幅畫和一首首詩上升到詩人和畫家的層面,上升到詩、畫整體的風(fēng)格上來論述了。對這一問題,下面,試著從兩個層面加以闡述。
1.具有民族品格的詩心和詩眼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思是說,畫不只是寫實,而且要融合著詩意,詩不能一味地直白地抒情,而要把情含蓄到如畫的形象中去。這就要求畫家和詩人都要具有詩心和詩眼,在看世界萬事萬物時要獨具只眼。詩心和詩眼的養(yǎng)成,當(dāng)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是長期的、全面的修養(yǎng)得來的,和詩人的人品、學(xué)問有關(guān),但又不光是人品和學(xué)問。詩心、詩眼的養(yǎng)成有它的特殊性。宋代嚴羽在《滄浪詩畫》中說:“夫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sup>詩和情感有關(guān),詩人要有把宇宙人情化的本領(lǐng),要妙悟,這些都不能光靠讀書去得到。這既要靠不斷的觀察、讀書、體會、實踐、思考,又要如嚴羽所說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這種別材的養(yǎng)成確不是易事。
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融還要求這種詩心、詩眼具有民族文化的品格。外國也有詩人和畫家,而且也往這樣的方向努力過,但結(jié)果不佳。據(jù)說在西方,雖然“詩和畫的類似和一致已經(jīng)多次得到了充分的討論,但是這種討論往往不夠精確,不足以防止對于詩和畫的一切壞影響。這種壞影響在詩中表現(xiàn)為描繪狂,在畫中表現(xiàn)為寓意狂”。而“中世紀的畫家們常常以詩論作為指導(dǎo),用詩的原則和方法去作畫,致使大量圖解性的宗教畫盛極一時”。
那么,這又是為什么呢?那是文化根基不同。關(guān)于這一點,在講下面一點時再稍作展開。
2.具有中國特色的的詩風(fēng)和畫風(fēng)
中國的詩和畫能走出一條融合的道路,而西方的詩和畫則相互“競賽”,分道揚鑣,一旦結(jié)合,又產(chǎn)生了如前所述的種種“壞影響”。這和中國詩、中國畫與西洋詩、西洋畫的風(fēng)格的不同有關(guān)。中國詩有陽剛和外露的一面,但主要的一面是陰柔和含蓄。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和寫意畫,有寫形的功能,更有寫意的品性。中國的詩風(fēng)和畫風(fēng)在含而不露這一點上匯聚在了一起。也由于這種含蓄,西方人以為不可能表現(xiàn)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也變得可能了。如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這段話里舉出的王維的那首詩,雖不一定是王維的作品,但確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好詩。這首詩寫來色彩豐富,又通篇只寫山景,不抒一句情。這樣的詩似乎是超越了詩的位置,而越俎代庖地去干了畫家和畫應(yīng)該做的事情。但這詩又是那樣的簡潔,那樣的含蓄,決不可能是讓人討厭的“描繪狂”。并且從中國詩論的觀點看來,景語也是情語。在寫景的同時,又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詩歌自身抒情的任務(wù)。因而,雖然詩是否是王維所作尚有疑問,但廣受歡迎。許多書中都收錄此詩,《王右丞集箋注》在《外編》中也作了收錄,題目為《山中》,只是字句略有出入,而且借引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以為此詩表現(xiàn)了一種“天趣”。
這也可見,王維或王維現(xiàn)象,并不是單一的、孤立的。
詩與畫的特有的、緊密的結(jié)合,這和中國文化的大環(huán)境有關(guān)。反過來說,題畫詩和畫之間、詩人和畫家(好多是一身兩任的)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對中國文化的品格和特色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功勞的。也可以這樣說,這又是民族文化品格和特色成長的小氣候和小環(huán)境,我們應(yīng)該小心地加以保護。
-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第65頁,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
- 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第83頁,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年。
- 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第19頁。(同一本書多次引用,出版社、版次等不再標(biāo)明。下同)
-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第493頁。
- 錢鐘書在《讀〈拉奧孔〉》一文中對詩畫的差異有更多的闡述。見錢鐘書著《舊文四篇》第26—4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 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第13頁,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0年第2版。
-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第65頁。
- 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第119頁。
- 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第123頁和120頁。
- 原書注:西摩尼德斯(Simonides,公元前556—469),希臘抒情詩人,擅長雋語,有“希臘的伏爾太”之稱。上文詩畫對比兩句話就是他說的。
- 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第2、3頁。
- 孔凡禮點?!短K軾文集》第220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第68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 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第181頁。
- 楊身源、張弘昕編著《西方畫論輯要》第10頁,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90年。
- 參看拙文《論含蓄———中國詩論研究之二》,《浙江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3年第3期。
- 王維撰、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第27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