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雞冠菌

媽媽的味道 作者:巴陵 著


雞冠菌

看到花園里堆積的干樹木,在經(jīng)過雨水的幾次洗刷和太陽的輪番烘烤之后,樹木上長出了雞冠菌之類的小蘑菇,讓我想起了在家鄉(xiāng)常吃的一道美食——雞冠菌,那種鮮美又有嚼勁、韌性的蘑菇,讓我現(xiàn)在回味得直流口水,極其思念。

我從小生活在大梅山深處的新化農(nóng)村,屋前有塊不大的曬谷坪,曬谷坪邊常堆些樹木來增加曬谷坪的寬度,讓狹窄的地方能夠容下一床曬氈展開,有時候就要架樹木搭建平臺。

農(nóng)村的樹木,除了出售換錢的,其他部分或者其他樹木都用來做柴火。出售的樹木主要是杉樹、松樹等,梓樹、株樹等質(zhì)地堅韌的樹木用于家具生產(chǎn),還有不少雜木如桐子樹、楓樹、稠樹等,雖然木材的質(zhì)地很好,卻不是很粗壯,多用于做柴火或者被廢棄,有些甚至白白浪費掉。

越過寒冬,草木回春,萬物發(fā)動,干枯的樹木在雨水的浸潤下合著陽光,會催生出一些白色或者灰色的小蘑菇,但是很多蘑菇是不能食用的或者農(nóng)村人不食用的。桐子樹、楓樹、稠樹等枯木上長出的小蘑菇,多為單生,很少有叢生,大小只有指頭粗細,并且比較干韌,采摘起來比較費勁,需要耐心和細心,數(shù)量也極其有限。堆積在一起的樹木,也不是所有的都長蘑菇,其中一根或者幾根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才能長蘑菇。

雞冠菌別名朱紅硫磺菌、硫磺多孔菌、鮭魚菌、樹花菌等,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硫磺菌屬,子實體大,菌蓋肉質(zhì),扇形至半圓形,有放射狀條棱,表面鮮朱紅色或帶黃的朱紅色,菌肉帶肉色、鱒肉色,幼時肉質(zhì)有彈性,可以食用,干后變白酥脆,反面淡肉色至淡黃褐色。雞冠菌生于落葉松等針葉樹干基部,有時生在櫟樹等闊葉樹干基部,引起干基塊狀褐色腐朽。雞冠菌屬于中、低溫型菌類,子實體群生、叢生,無菌柄,口感脆嫩,是種防癌、抗癌力極強的菌類。雞冠菌分布在我國河北、河南、四川、甘肅、陜西、云南、福建、浙江、香港、臺灣、黑龍江、西藏、新疆等地區(qū)。

目前,我國的雞冠菌多以野生狀態(tài)存在,還沒人工栽培成功;幼時食用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口感脆嫩;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及多種藥用成分,是種食用、藥用價值很高的野生珍稀食藥菌;性溫,味甘,能調(diào)節(jié)肌體、增進健康,有提高人體抵抗力的作用,是治療乳腺癌,前列腺癌的輔助藥物,產(chǎn)生的齒孔菌酸可以用于合成甾體藥物。

據(jù)老農(nóng)民說,雞冠菌獨愛生長在砍伐后留在野外的漆樹蔸上,那金晃晃、黃澄澄的顏色,像極了漆樹的樹芯,明麗燦爛,賞心悅目。我在農(nóng)村生活了十九年,因為怕土漆感染,不敢接近漆樹,對這個說法沒有驗證過。

每年三、四月間,我都要在我家的曬谷坪邊沿堆積的樹木上發(fā)現(xiàn)雞冠菌的跡象:它們開始只有黃豆大小,貼在樹皮上,像個小線球,白絨絨的;經(jīng)過一兩天的陽光滋潤和一兩場春雨的澆灌,雞冠菌慢慢長大,長到指甲大小,菌面伸開,就像一只張開的手掌;等長到指頭大小,就像點在干枯的樹木上的花朵,有那種魔術(shù)的效果;一般只能長到拇指大小,就不再繼續(xù)生長,如果不及時采摘,經(jīng)過陽光烘烤它就萎縮,經(jīng)過過多的雨水澆灌它就腐爛,然后消失得無影無蹤。

雞冠菌是種極其難得的蘑菇,我們農(nóng)村把它視為一種珍貴的山珍,只要長到指甲大小,農(nóng)民就開始采摘。雞冠菌沒有菌柄,像我們常見的平菇,基部就長在樹的表皮上。雞冠菌不像平菇一樣生脆、容易折斷,很綿軟、干韌,無法從根部折斷,也無法用指甲掐斷,順式或者反式都會連帶樹皮撕下,唯一的辦法就是擰:捏緊蘑菇面,指心用力,指甲掐緊蘑菇根部,擰半圈,雞冠菌的基部就在指甲的“刀刃”上割斷了。這樣采摘下來的雞冠菌雜質(zhì)很少,比較干凈。在采摘的時候,發(fā)現(xiàn)腐爛了的蘑菇一捏就爛,就會不要;太小了的蘑菇根本捏不上,采摘無法進行,所以手擰的雞冠菌相對比較勻稱。

在農(nóng)村,拿雞冠菌做菜肴,一般是兩種方式。一種是雞冠菌量比較少,只采到十幾二十朵,農(nóng)民會用雞蛋一起煎著吃,打一個或者兩個雞蛋,煎成薄薄的雞蛋皮,兩面金黃,用鏟子割成兩指見方,再加油與清洗干凈的雞冠菌一起翻炒,炒干水分,再用冷水煮,等雞冠菌煮發(fā),飽含汁水之后,加點辣椒粉和鹽出鍋。一般就是一小半碗,甚至更少,農(nóng)村的說法叫一香茶杯子。雞冠菌有煎雞蛋的香味,甘甜無比,耐嚼有回味;雞蛋有雞冠菌的鮮味,兩者相得益彰,完美結(jié)合。另外一種做法是雞冠菌有一小把,可以抓滿一手,就用來炒新鮮辣椒吃。這種情況一般出現(xiàn)在端午之后,農(nóng)村的新鮮辣椒剛好上市。在連綿的梅雨季節(jié),雞冠菌開始大量生長,把采摘的雞冠菌用溫開水清洗干凈,鍋里油熱后,把雞冠菌小炒一會,加辣椒一起炒或一起煮,農(nóng)民喜歡煮著吃,城鎮(zhèn)人喜歡炒著吃,辣椒熟后加鹽即可出鍋上桌。辣椒不辣,沒有青味,鮮美異常;雞冠菌微辣,炒得干韌異常,很有嚼勁,越嚼越甘甜,回味香甜可口;煮得綿軟、柔韌,嚼出的汁水豐滿,微辣香甜,鮮美異常。

雞冠菌在冬季之外的其他季節(jié)都可以生長,它的生長與陽光、雨水兩樣東西有關(guān)。雨水不能太多,卻需要連綿不絕的雨水澆灌,連續(xù)多天下雨,并不要傾盆大雨,只要每天下場雨滋潤、濕透樹木即可;陽光不要很猛烈,更不要酷暑,溫差變化稍微大點,把樹木表面的水分曬干,讓樹木里面的水分充足,這樣就容易長雞冠菌,并且生長得快,摘完一次,接著又會長出一次,甚至可以連續(xù)采摘無數(shù)次,有些樹木可以從農(nóng)歷三、四月采到農(nóng)歷十一月。

最容易長雞冠菌的樹木是桐子樹、楓樹等,因有充足的陽光和雨水,一年總要長出來幾次。

桐子樹是農(nóng)村發(fā)家致富的經(jīng)濟樹,有“千棕萬桐,家屋不窮”的俗語,農(nóng)民種植它只是為了讓它結(jié)桐子,可以打桐油賣錢。桐子樹做柴火,是種不上火的柴,生起火來燒不起旺火和大火。農(nóng)民不會無緣無故去砍它,只有被蟲蛀或者干枯之后,才把它砍倒,去掉枝葉,帶回家,而且往往不愿意放進柴堆里,而是丟在曬谷坪邊,任其腐爛,所以它有了生雞冠菌的機會。

楓樹是農(nóng)村的風水樹,大的楓樹不會隨便砍伐,被砍的一般是碗口粗的楓樹。農(nóng)民相信“風豬草長”的傳說,在殺年豬的時候就要用楓樹做柴火燒開水燙豬毛。農(nóng)民喜歡事先準備東西,上山一遇到楓樹,就會砍倒,去掉枝葉,單獨扛回家,放在柴堆里。怕沒柴時燒掉,就放在曬谷坪邊,等到臘月再撿到屋檐下,其他時間任其日曬雨淋,故也有機會生雞冠菌。

我到山野砍柴、放牛時很少遇到雞冠菌。只有桐子樹、楓樹枯死在山里,沒人理睬,偶爾才會有生雞冠菌的,我見到后一定會采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