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國文學地理學會自2011年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研究,例如在學會里就有許多來自內(nèi)蒙古、寧夏、新疆、西藏、廣西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會員、理事和常務理事,而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第四屆年會(2014年)就是在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蘭州)召開的。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為什么如此重視少數(shù)民族文學?因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分布是具有地域性的,少數(shù)民族的這個分布特點使得少數(shù)民族的文學也具有地域性。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其民族性與地域性是可以互證的。因此,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就成了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天賜樣本。
稍微有點例外的似乎是回族,回族的分布是比較分散的。那么,回族文學有沒有地域性呢?回族學者馬志英女史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她指出:“回族自萌芽就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格局特色,回族人廣泛地分布在中國的各個地區(qū),小聚居于江浙、云南、陜甘寧等地。這種分布格局為回族文學地域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彼摹兜赜颉っ褡濉の膶W——明清云南回族文學研究》這本書,就是運用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明清時期云南回族文學地域特色的一部專著。
綜觀她的這部書稿,我認為有三個特點比較突出。一是思路清晰。例如,她研究回族文學,為什么會集中在“明清”這個時段?又為什么會選定在“云南”這個地域?這是兩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她解釋說:“宋元時期回族尚未形成,來華的色目人以僑民身份寓居中國,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回族文學。明清時期是我國回族最終形成并迅速發(fā)展的歷史時期,也是回族文學發(fā)展繁榮的重要時期,因而本書將研究的時段選在明清時期。”她進一步解釋說,之所以要把研究范圍選定在云南地區(qū),理由有四點。其一,聚居于云南地區(qū)的回族文人,其族屬清楚,回族身份確定。其二,明清時期集中在云南地區(qū)的回族文人數(shù)量超過江浙地區(qū),居第一。云南府、永昌府、大理府等地出現(xiàn)了回族文人群體和文學家族,他們積極參與云南本土文化活動,發(fā)展并繁榮了云南地區(qū)的回族文學。其三,明清云南回族文學具有豐富的鄉(xiāng)邦文獻資料,這為本項研究的展開提供了豐厚堅實的文獻基礎。其四,目前學術界對明清回族文學的研究尚付闕如。如此回答,可謂明白清晰,言簡意賅。另外,從全書的章節(jié)安排來看,其思路也是很清晰的。
二是比較全面地探討了明清云南回族文學的各個主要方面,如明清云南回族文學興起的歷史背景與文人分布、明清云南回族文人交游考、明清云南回族文人的文化情懷、明清云南回族文人的情感書寫、明清云南回族文學的景觀呈現(xiàn)、明清云南回族文學的主題傾向與文體特征、明清云南回族文學對其他民族文學的學習與接受、明清云南回族文人作品的纂輯等,從環(huán)境到作家到文本到接受,文學的四個基本要素都涉及了,可以說是一部比較全面的關于明清云南回族文學研究的專著。
三是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占據(jù)主導地位。全書正文九章,加上一個“緒論”,一個“余論”,一共十一個板塊,其中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均屬于文學地理學研究,第七章、第八章則包含了較多的文學地理學研究。例如第一章的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探討明清云南回族文學家和文學家族的地理分布,指出“明清時期云南回族文人的地理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這與云南回族的整體分布格局相一致,符合中國回族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她的考察既有一般性考察,又有重點考察,其結論既有歷史文獻資料做依據(jù),又有數(shù)理統(tǒng)計和圖表呈現(xiàn),可以說是相當完整、相當扎實地解決了明清云南回族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問題。又如第三章考察明清云南回族文人的文化情懷,發(fā)現(xiàn)“明清云南回族文人樂好游賞、隱逸超脫及親近佛老等情懷的形成深受云南特有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文學家的性情氣質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息息相關,而文學則是勾連兩者的媒介”。她的這種考察都是“從文本出發(fā)”,先考察“文學表現(xiàn)”,再考察“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突破了“先環(huán)境、后文本”的套路,可以說是比較成熟的文學地理學研究。
總之,從地域的角度、運用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考察明清云南回族文學,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本人樂意向所有關注文學地理學和民族文學的讀者推薦此書。
2019年8月29日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