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詩詞文選評 作者:王水照,朱剛 撰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1. 和:對別人作的詩進行唱和,宋代的和詩一般要用原詩的韻腳,也叫“次韻”。澠池,今屬河南。嘉祐元年(1056)三蘇自蜀赴京,曾路過澠池,在當(dāng)?shù)氐乃聫R內(nèi)借宿,并題詩壁上。至嘉祐六年蘇軾赴鳳翔之任,又單獨路過澠池,蘇轍作有《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此詩即為其和作。
  1. 泥上二句:謂雪泥上偶然留下了鴻雁的指爪痕跡,但鴻雁卻馬上飛走,不知去向了。
  1. 老僧:澠池寺廟的主持奉閑和尚。新塔:僧人圓寂后,弟子們建塔安置其火化后的骨灰。
  1. 無由:無從。舊題:指嘉祐元年曾題在寺壁上的詩句。
  1. 蹇驢:跛足的驢子,此指驢子步履疲艱。嘶:叫。作者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img alt="f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03/08/20264211663322.jpg" />

和人作詩,因為受韻腳的限制,難成好詩;蘇軾這一首卻大大超過蘇轍的原作,成為七律的名篇,尤其是雪泥鴻爪一喻,至今膾炙人口。這一聯(lián)依七律的規(guī)則應(yīng)該對仗,蘇軾卻用單行之句,正見其豪放的本色。然而,這雪泥鴻爪的喻義究竟為何,卻費人尋思。古人注釋蘇詩,多引宋代天衣義懷禪師的名言“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十一)來注釋此句,認(rèn)為蘇軾的比喻是受了這禪語的啟發(fā)。從時間上看,義懷比蘇軾年長數(shù)十歲,蘇軾受他的影響不無可能。但也有人指出,嘉祐年間的蘇軾還沒有參悟禪學(xué)的經(jīng)歷,未必會在詩中用入禪語。我們且不管兩者之間有否淵源關(guān)系,比較而言,潭底的雁影比雪上的鴻爪更為空靈無實,不落痕跡,自然更具禪意。而蘇軾的詩意,恐怕不是要無視這痕跡,相反,他是在尋覓痕跡。雖然是偶然留下的痕跡,雖然留下痕跡的主體(鴻雁)已經(jīng)不知去向,雖然連痕跡本身也將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失去其物質(zhì)的寄托(僧死壁壞,題詩不見),但蘇軾卻能由痕跡引起關(guān)于往事的鮮明記憶,在詩的最后還提醒弟弟來共享這記憶。所以,義懷和蘇軾的兩個比喻雖然相似,但禪意自禪意,詩意自詩意,兩者并不相同。

是的,雖然人生無常,在這世上的行蹤也偶然無定,留下的痕跡也不可長保,但只要有共享回憶的人,便擁有了人世間的溫馨。這不是禪,而是人生之歌。后來寫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正是同一個作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