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讀書游歷時期
(公元七一二——七四五)
為了使我們能夠比較容易、比較清楚地看出杜甫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他的創(chuàng)作和他的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我們把杜甫的詩,大體上分成了四個時期。
這第一期,是讀書游歷時期,包括他三十四歲以前的作品。據(jù)《壯游》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又據(jù)《進雕賦表》:“臣幸賴先臣緒業(yè),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有馀篇?!笨梢?,杜甫打七歲時起便已經(jīng)有詩,到他四十三歲寫《進雕賦表》時,連同文章(即所謂“筆”)已有了一千多篇。那么照理推算,其中屬于三十四歲以前作的詩,少說也該有個三四百首。可是,據(jù)現(xiàn)存的詩來看,我們能確定為這一時期作品的,總共不過二十幾首。這自然是一種遺憾,因為使我們不能看到這位詩人的創(chuàng)作全貌。
盡管這期作品遺留的是這樣少,但我們認為仍然應(yīng)該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時期來處理。因為在這一時期,杜甫寫過好幾百首詩,畢竟是一個客觀存在,不容抹殺;同時,即從這些詩來看,由于時代和生活的不同,在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上也都自成一個段落,如果和第二期混淆起來,合并起來,便不易看清杜甫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變和發(fā)展的跡象。
杜甫三十四歲以前,正是所謂“開天盛世”,他自己也過著一種“裘馬頗清狂”的游歷生活,“快意”了“八九年”。因此,這一期的詩,主要是寫個人生活或摹寫景物,充滿一種年少氣盛的活力。但在個別詩篇里,我們也可看出詩人杜甫對人民的災(zāi)難已流露了他的同情,對上層社會的“機巧”,也初步有了憎厭,這正是他此后詩歌成長的根苗。
在詩的體裁方面,這時寫得最多也最成熟的是五言律詩,其次是五言古體詩,所謂“長句”的七言古和七言律,這時似很少寫(現(xiàn)存的只七律一首)。五言排律和五七言絕句也很少(現(xiàn)存的只五言排律和七絕各一首)。詩的規(guī)模也不大,篇幅很短,《臨邑舍弟》一首一百二十字,算是最長的了。
總之,第一期,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杜甫的創(chuàng)作準備時期。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中國有五岳,這是望的東岳——泰山。杜甫于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第一次游齊趙,大概就是這時寫的,要算是現(xiàn)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他這時二十五歲,然而氣魄的雄偉,語言的警拔,已足夠“驚人”了。
- 岱宗,即泰山。夫如何,是自己問自己。初見泰山,有點瞠目結(jié)舌,一時感到難以形容,不免心口商度沉吟起來。有人以為“夫”當作“大”,便索然無味了。
- 這一句是自答。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是指山色,作名詞用。未了,沒完。是說走出齊魯?shù)膰?,還望得見,極寫泰山的高大。只五個字,囊括數(shù)千里。
- 造化,即天地或大自然。鐘,是結(jié)聚或集中的意思。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 陰,是山后背日處,陽,是山前向日處,陰處為昏,陽處為曉。割,是分割?!妒酚洝氛f昆侖之高是“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的,可悟“割”字的用意。
- 這是倒裝的句子。望見山上云氣層疊,故心胸為之開豁。
- 決,是裂開。眥,音字,眼角。決眥,形容張目極視的樣子。鳥向山飛,目隨鳥去,所以說入歸鳥。岑參詩:“鳥向望中滅”(《南樓送衛(wèi)憑》),可與此句互參。這和上句都是寫望時的出神,故下文有登山的打算。
- 會當,就是定要?!皶敗薄ⅰ皶殹被颉皶倍际枪湃丝谡Z,多半含有“要”的意思?!锻ㄨb·唐紀四十六》:“會歸上都?!焙ⅲ骸皶?,合也,要也?!边@兩句詩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xiàn)了杜甫的壯志和毅力,能開拓讀者的眼界和心胸,鼓舞人們積極向上。韓愈詩:“求觀眾丘小,必上泰山岑?!北敬?。據(jù)晚年所作《又上后園山腳》詩:“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則杜甫實已“凌絕頂”。但沒有留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