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是我想要的〕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時擁有〕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生,生命〕義亦我所欲也;〔義,禮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甚于,超過〕故不為茍得也;〔所以就不去茍且偷生。茍得,茍且得到〕死亦我所惡,〔惡,厭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所厭惡的東西有超過死的〕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面對禍患(死亡威脅)就不一定躲避了。患,禍。辟同“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人所珍惜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則凡可以得生者,〔得生者,能生存的辦法、手段〕何不用也?〔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使,假使〕則凡可以辟患者,〔辟患,避禍〕何不為也?〔哪一樣不可以做呢。為,作〕由是則生,〔通過這些辦法就能生存。是,這些〕而有不用也,〔但有人卻不采用〕由是則可以辟患,〔通過這些辦法就能避禍〕而有不為也,〔而有人卻不去做〕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由此可知,人之所求確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惡有甚于死者。〔人之所憎也確有比死還嚴重的情況〕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不單單賢明的人有這種想法。是,這個。心,思想〕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賢明的人能堅持信念、不失其本心罷了。喪,失〕
“一簞食,〔簞(dān),竹籮〕一豆羹,〔豆,古代食具,似盞〕得之則生,〔得到了就能生存〕弗得則死。〔得不到就將餓死。弗,不〕呼爾而與之,〔呵叱著給人(指食、羹)。呼爾,惡聲惡氣地呵喝〕行道之人弗受;〔饑餓的過路人也不愿接受〕蹴爾而與之,〔足踏腳踢后再給人。蹴(cù),用腳踩〕乞人不屑也。〔乞丐也不屑一顧〕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禮義就接受它。鐘,古代量谷的量器〕萬鐘于我何加焉?〔這些俸祿對我什么好處呢。加,增益〕為宮室之美、〔為了建造豪華住宅〕妻妾之奉、〔為有眾多的妻妾侍奉左右〕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為所認識的窮朋友因受到施舍而對我感恩戴德嗎。得同“德”,感謝。與同“歟”〕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原先寧可死也不接受的。鄉(xiāng)同“向”,向來〕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現(xiàn)在為豪華住宅而接受了〕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這些難道不可以克制不做嗎。已,止〕此之謂失其本心?!?span >〔這就叫喪失了自己的本心〕
品讀
孟子認為人的道德價值高于一切,見利忘義、貪求富貴是可恥的;一切志士仁人,都應(yīng)堅持“舍生取義”的道德操守。文章論證嚴密,運用正反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手段,說理透徹,用辭警辟,邏輯性強,極富說服力,非常有氣勢,堪稱議論文章的典范。
妙語警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