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環(huán)境為準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政治清明,要言語正直,行為正直;政治黑暗,要行為正直,言語謙遜。”
【感悟一點】
孔子在這里主張的兩套言行標準,其實并非一種滑頭行為,而是一種相機行事的智謀。對于我們在社會中立身行事,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比如處于一個單位之中,倘若上司鼠肚雞腸,妒賢嫉能,很顯然,“危言危行”就會惹得他不快,弄不好要被“穿小鞋”;倘若情況完全與此不同,則可以放開手腳,盡顯才華。這種指導方法可以讓人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中既保持原則,又不受傷害;而在有利的環(huán)境中,能夠主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
蕭何與岳飛的不同遭遇
天下太平,國法嚴明,社會穩(wěn)定,環(huán)境寬松,就要力爭在行為和言語上都做一個正人君子;只要依法辦事,說話坦率直接一點,不僅不會被“穿小鞋”,反而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在動亂的社會中,國無章法,人無依靠,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固然在行動上必須公道行事,可是在言語上則一定要注意少發(fā)牢騷,千萬避免得罪別人,甚至有時為了不得罪人而寧可裝聾作啞,也不要把矛盾挑明而引禍降身,從歷史的記錄可以清楚地看到,堅持這條行事原則的“得”和違反這一原則的“失”。
西漢初年,作為“漢初三杰”之一的蕭何,協(xié)助呂后,用計謀誘殺了韓信。漢高祖劉邦此時正率軍隊在外平叛,聞此訊后,立即派使者拜蕭何為相國,外加許多優(yōu)厚的恩賜獎賞。文武百官都為此而向蕭何賀喜,惟有一位叫召平的老臣卻前來報憂吊喪。他對蕭何說:“目前諸王都心懷二志,所以皇帝要親自率兵在外平叛,無暇后顧。而相國您卻鎮(zhèn)守京都,不用冒負傷戰(zhàn)死的危險,皇帝難免對您有疑心。所以,皇帝給您加封晉爵,用意只在于試探您。若您因此而居功自傲,日后就難免有不測之禍。所以我懇求您堅決推辭這些封賜,再拿出全部家財來資助勞師遠征的軍隊,惟有如此,才可消除皇上對您的疑慮?!笔捄温牶?,恍然大悟,馬上依計而行,消息傳到前方的劉邦那里,劉邦十分高興,對蕭何不再疑心了。
同年秋天,淮南王黑京布又起兵反漢,劉邦不得不再次率兵親征。出發(fā)后,他數(shù)次派遣使者回京,詢問蕭何在后方具體做了一些什么事。蕭何想,準是劉邦又在提防自己了,所以他就想舊戲重演,他的一位賓客知道此事后,馬上勸阻他:“您如果再像上次所做的那樣的話,就將面臨殺頭滅族之禍了。作為相國,您已是功蓋群臣,權(quán)利爵位已是登峰造極,這七年來嘔心瀝血的苦心經(jīng)營,您已更加受到百姓的愛戴與擁護?,F(xiàn)在皇上之所以數(shù)次派使者來詢問您的情況,就是害怕您以自己的聲望,給他來一個‘后院放火’,所以,您現(xiàn)在最好是用賤價來強買民間的田宅,并向民眾放債,以此來招致民眾的怨恨,這樣皇帝就會對您感到放心了?!?/p>
蕭何醒悟過來,又是依計而行。不久,他低價收買田產(chǎn),高價放債,裝出一副貪婪鬼、守財奴的嘴臉,對政事卻再也不多過問,硬是把自己搞得聲名狼藉,劉邦在前線知道了蕭何與民眾失和,懸著的心果然放了下來。蕭何也就因此而避開了即將加身大禍。
蕭何做到了“危行言孫”,免去了災禍。可是歷史上有一位人物,民族英雄岳飛,世人多說他冤死在奸臣秦檜手上,這是不假的,但岳飛的死與南宋高宗皇帝也不無關系。岳飛奮力抗金為什么會“得罪”高宗呢?若是從岳飛身上找原因,則可以說與他沒有做到孔子所說的“危行言孫”也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