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呂家故事(圖片提供:呂宏新)
呂志超,祖籍江西,1918年生于貴陽。曾任國民黨貴陽市“禁煙委員會”委員,20世紀40年代曾因當時的“禁煙運動”得罪軍統(tǒng)要員,入過國民黨監(jiān)獄(圖1-2)。
圖1-2 父親呂志超青年時代攝于1938年
呂志超1947年與劉寶琴結婚(圖1-3)。
圖1-3 父親呂志超、母親劉寶琴結婚照攝于1947年
從1947年始,呂志超在貴陽豫章中學任教,劉寶琴在貴州銀行(后為中國工商銀行)工作。其時兩人已有子女五人(圖1- 4)。兩年后呂志超被錯劃成右派,加之歷史問題被判刑十五年。1972年遇特敕出獄后,呂志超及其家庭懾于當時的社會輿論壓力,始終不能正?;丶?,其間有約兩年時間,獨自一人居住在郊外的農舍里,直至落實政策平反后才得與家人團聚。但仍不便立即回家,所以其間與家人的幾次會面均在暗中進行。
圖1-4 前排左起:呂建虹 呂建寅 呂宏新 呂宏范后排左起:母親劉寶琴 呂建蘭父親呂志超攝于1954年
1974年某日,全家人合影留念(圖1-5)。在去相館的路上大家心情緊張,生怕遇到熟人,沒料到還是碰上了熟人,據(jù)說一家人為此四處藏匿。不過照片上似乎看不出此前驚魂一幕的痕跡。
圖1-5 全家合影于光明相館攝于1974年
劉寶琴的父親劉樹槐,約攝于20世紀30年代(圖1-6)。
圖1-6 呂宏新外公劉樹槐攝于1937年
劉樹槐民國時期曾歷任四川長壽縣縣長、貴州水城縣縣長、綏陽縣縣長和石阡縣縣長。1936年紅軍一支部隊黎明前進入石阡城,保安隊長及事前召集的民團聞訊后,不通知劉樹槐即率眾棄城逃離,劉樹槐不得已也隨后出逃,后來他向上司遞交了一封申辯函。一個多月后,劉樹槐調往國民黨貴州省政府任職,1954年去世。這是劉樹槐全家合影(圖1-7)。攝于20世紀30年代。
圖1-7 母親劉寶琴家族合影攝于1938年
劉寶琴1921年生于貴陽,這是20世紀30年代讀女子中學時,身著童子軍服與外婆外侄合影(圖1-8)。
圖1-8 左起:姨外婆 母親劉寶琴 外婆前排:外侄 攝于1935年
1958年劉寶琴的大姐一家遷居東北,臨行前劉寶琴帶著六個子女與其大姐及其三兒子合影(圖1-9)。其時呂志超已入獄一年。大姐一家怕被牽連,遷居東北后與劉寶琴漸漸疏遠,直到大姐的大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亦遭受迫害并被打成臭老九、二兒子精神失常,兩家才逐漸恢復了一些聯(lián)系。
圖1-9 前排左起:呂建華 呂建虹 呂建寅中排左起:呂宏新 母親劉寶琴呂建蘭 大姨媽后排左起:呂宏范 三表哥 舅攝于1958年
1960年,劉寶琴帶領子女與親友陳金父女留影(圖1-10)。時值三年困難時期中最困難的階段。
圖1-10 前排左起:呂建寅 呂宏新 呂建虹呂宏范中排左起:呂建蘭后排左起:表姐 母親劉寶琴 表姨爹攝于1960年河濱公園
呂志超入獄后,整個三年困難時期,劉寶琴獨自支撐起全家九口人的衣食:除六個子女外,呂志超的母親及劉寶琴的弟弟都靠她一人的工資生活,除劉寶琴本人、呂志超的母親及弟弟外,六個子女通常連牙刷都是共用的。這是1965年劉寶琴與其余四個子女送長女呂建蘭上山下鄉(xiāng),二兒子呂宏范到水利建設單位工作時的合影(圖1-11)。其間,劉寶琴為不使子女在就業(yè)問題上受到呂志超的牽連,已于三年前被迫與呂志超辦理了離婚手續(xù),此后十年間,劉寶琴再也沒有去監(jiān)獄探過監(jiān)。
圖1-11 前排左起:呂建華 母親劉寶琴 呂建寅后排左起:呂建虹 呂建蘭 呂宏范 呂宏新攝于1965年8月
劉寶琴與呂志超1972年復婚后,仍不便公開露面,這是劉寶琴到郊外農舍看望丈夫時,在農舍旁的草地上拍攝的復婚后的第一張照片(圖1-12)。
圖1-12 左起:呂宏范 呂志超 呂宏新攝于1972年
1971年劉寶琴率子女與從延安返筑的五妹劉碧琴合影(圖1-13)。
圖1-13 前排左起:舅 五姨 表弟 母親劉寶琴 姨爹中排左起:表妹 呂建虹 呂宏新 呂宏范后排左起:表妹 呂建寅 呂建華 呂建蘭攝于1971年
老大呂建蘭1952年與弟弟呂宏范合影,時年四歲(圖1-14)。
圖1-14 呂宏范與呂建蘭的兒童時代攝于1952年
1964年,呂建蘭十六歲時的留影(圖1-15),兩年后她為了學習當時的下鄉(xiāng)知青董加耕、邢燕子等,同時也為了減輕家庭生活負擔,報名當上了知青,來到烏當區(qū)洛灣公社羅吏大隊。為爭取進步,建蘭表現(xiàn)積極,一次進城在貴陽城西小學廁所掏糞時,恰被正在該校讀書的四弟宏新及其同學看見,令宏新十分難堪,據(jù)說當天建蘭擔糞回生產隊途中扁擔折斷,糞便灑落一地,為不損失集體農肥,建蘭用雙手將糞便捧回桶中。在下鄉(xiāng)期間,建蘭曾多次被評為“五好青年”,事跡報道后,宏新引以為榮。
圖1-15 大姐呂建蘭的青年時代攝于1964年
1972年,一個下鄉(xiāng)支農的公安干部來到呂建蘭所在的生產隊,了解到她的家庭情況后深表同情,該干部利用自己的工作關系,積極為建蘭尋覓工作,后來又恰逢水田鐵廠招工,于是牽針引線,上下奔波,終于使建蘭結束了七年的知青生活,進鐵廠當上了工人。這是劉寶琴帶著幾個子女到鄉(xiāng)下接建蘭返城時的合影(圖1-16),照片中可以看到建蘭喜悅的笑臉。
圖1-16 呂建蘭終于結束了七年的農村知青生活,全家在鄉(xiāng)村合影前排左起:呂宏新 母親劉寶琴呂建寅后排左起:舅 呂建蘭 呂建華攝于1972年
幾年后,呂建蘭調入劉寶琴所在的銀行,1975年與應時黔結婚,1977年生女應暉,1979年生子應濤。應暉畢業(yè)于貴州大學外語系,現(xiàn)在北京工作;應濤畢業(yè)于某航天學院(圖1-17)。
圖1-17 呂建蘭全家合影攝于1995年
劉寶琴當年懷抱外孫應濤在威西門的銀行宿舍中留影(圖1-18)。三年后,即1982年,劉寶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圖1-18 三代人合影左起:應濤 母親劉寶琴呂建蘭 應暉攝于1979年
老二呂宏范,1949年生于貴陽(圖1-19)。讀書時學習成績很好,還酷愛文學和唱歌,但因為家里經濟困難,不得不于中學畢業(yè)后輟學,于1964年到水電九局當了一名合同工。工作期間表現(xiàn)積極,很快轉為正式工、技術員,1980年被單位破格保送到成都地質學院就讀巖體力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在水電部貴陽勘測設計院從事研究工作。
圖1-19 呂宏范少年時代攝于1959年
呂宏范工作后,為減輕家庭負擔,每月均向母親劉寶琴匯寄二三十元錢,這在當時無異于雪中送炭,所以宏范深得家人的敬重,被視為呂家的頂梁柱。進入勘測設計院之后,宏范的主要工作,即是作水庫大壩砼的強度試驗并經常出入于剛剛爆破的現(xiàn)場,提取巖樣進行研究,因此其身體以及呼吸系統(tǒng)備受影響,后轉為肺癌,終于不治,于1985年去世,年僅三十六歲。這是去世前,四弟宏新與三妹夫劉慶新送他到北京治病時在天安門前的合影。
圖1-20 呂宏范在北京治療時與呂宏新、劉慶新合影攝于1984年6月
老三呂建寅,1951年生于貴陽,1977年與劉慶新結婚(圖1-21)。駕駛第一列火車進入貴陽的火車司機就是劉慶新的父親。
圖1-21 呂建寅、劉慶新與女兒劉莉莎合影攝于1978年
呂建寅從小熱愛唱歌跳舞,理想就是長大后能從事文藝工作,但限于種種條件,這個心愿始終難遂,好在女兒劉莉莎已從云南藝術學院導演系畢業(yè),現(xiàn)居新加坡,從事導演工作,終于圓了她的夢(圖1-22)。
圖1-22 劉慶新、呂建寅與女兒 劉莉莎合影攝于2003年
老四呂宏新,1952年生于貴陽,喜好游泳,已堅持三十余年。這是全家人的合影(圖1-23)。
圖1-23 袁鳳鳴、呂宏新與兒子合影于貴陽照相館攝于1983年
呂宏新是六兄妹中最頑皮大膽的一個(圖1-24)。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開始,其居住的銀行宿舍內設立了南下串聯(lián)接待站,宏新得以認識兩個河北省張家口中學南下串聯(lián)的初三學生。在他們的攛掇下,宏新懷揣母親給他理發(fā)用的三毛錢不告而別,跟著兩個學生輾轉來到北京,參加了毛澤東在天安門對紅衛(wèi)兵的第五次或是第六次接見。二十天后,宏新用學生證在北京辦理了回程的手續(xù),并在北京紅衛(wèi)兵接待站得到兩個解放軍代表饋贈的一件軍大衣和三元錢以及三斤全國糧票。宏新感激之余,當即在接待站寫下一篇感謝信,題目是“見到你們格外親”。那段經歷在宏新的記憶中銘刻至深,至今還記得兩個軍代表中,有一個戴著窄邊框眼鏡的軍代表其親切形象。
圖1-24 呂宏新的少年時代攝于1968年
因呂志超的關系,宏新在入隊、入團、工作等問題上均受到影響。1970年宏新終于參加工作,還當上了民兵,照片上的宏新手握鋼槍,無比興奮(圖1-25)。
圖1-25 呂宏新的青年時代攝于1970年
老五呂建虹1954年生于貴陽。1980年與胡桂林結婚,1987年生女胡意,胡意現(xiàn)在醫(yī)院工作(圖1-26)。
圖1-26 呂建虹、胡桂林與女兒胡意攝于2003年青云路河邊
建虹1969年中學畢業(yè)后,參加修建湘黔鐵路時的留影(圖1-27)。
圖1-27 呂建虹在修建湘黔鐵路時留影攝于1970年都勻相館
1972年,老五建虹去看望當知青的大姐建蘭時,在知青點的小河邊留影(圖1-28)。
圖1-28 呂建虹的青年時代攝于1972年
老六呂建華1956六年生于貴陽,由于她自小喜好音樂,宏新用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為妹妹買了這把小提琴,這是她在銀行宿舍的小院里拉小提琴(圖1-29)。
圖1-29 呂建華在銀行宿舍小院里拉小提琴留影攝于1976年
建華因患癌癥醫(yī)治無效,于2005年8月去世;同年,丈夫劉曉莊被評為貴陽市十佳法官。其子劉弦,2006年畢業(yè)于貴州大學外語系(圖1-30)。
圖1-30 呂建華與劉曉莊送兒子上大學合影紀念攝于2002年
呂志超2000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去世前三年已患老年癡呆及糖尿病,數(shù)次離家出走均被找回。臨終前一天,家人不約而同地分別去花溪療養(yǎng)院探望并合影,老人也似有預感,臨別時兩眼噙淚,依依難舍。這是1999年11月26日呂父在世時的最后留影(圖1-31)。
圖1-31 呂宏新與父親合影攝于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