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什么是平仄

詩詞曲賦常識十五講 作者:于海洲,于雪棠 著


一、什么是平仄

凡喜歡讀舊體詩詞的人,大都知道有“平仄”一說。動輒“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乍一看,似乎覺得有些難!其實平仄只不過是漢字的聲調講究,通過接觸、學習,加上適當?shù)挠柧?,并不難掌握。如果懂得漢語拼音,就更容易了。平仄之于詩歌,尤其是對于近體詩、詞、曲的創(chuàng)作,雖然非過這一關不可,但實屬“雕蟲小技”,更重要的還是內(nèi)容的豐厚、意境的優(yōu)美。

平仄(z-),又作“平側(讀z-)”,是漢字中特有的聲調講究。詩詞曲等格律作品中,按一定規(guī)則調配用字的聲調(即“調平仄”),通過聲調的變異來求得抑揚起伏之音樂美感。

詩歌本是一種吟唱文學?!对姟ご笮颉飞险f:“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薄坝栏琛本褪欠砰L聲吟誦,也就是歌唱吟詠以傳情寄意。詩,要適合于吟哦、朗誦。一句之中,聲調有起伏,節(jié)奏有波瀾,具有音樂美,則更能增強詩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漢語中字有聲調之別,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上古之時,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即使有人意識到了,也還沒有上升為理論。所以,《詩經(jīng)》《楚辭》以及漢、魏、晉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后來稱作“古體詩”或“古風”),并無“平仄”之說,即使偶有與后來的“格律”相吻合者,也是出于“偶然”,所以一般說來,古體詩是不講平仄的;但是,六朝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漢字存在四聲的特點,并總結出四聲理論,應用到詩文創(chuàng)作,這才有了“平仄”說。尤其是到了唐代,講平仄的近體詩形成與定型之后,受近體詩的影響,古體詩也有了“平仄”之說,雖然不像近體詩那樣嚴格。

古人發(fā)觀漢語有四個聲調,分別稱之為平聲、上聲(上,讀shang)、去聲、入聲。又把四聲分為兩大類。四聲中,平聲自成一類,稱“平”;上、去、入三聲合為一類,稱“仄”;仄,同側,就是不平的意思?!捌健焙汀柏啤笔菍α⒌膬深惵曊{。古代格律詩,用字是講究平仄聲交替變化的,一句之中,往往是兩平兩仄相間遞用,目的是促成聲調的波瀾起伏,讀之上口,聽之悅耳,富有和諧的音樂美感。唐代定型的近體詩(律詩和絕句)及后來的詞、曲,都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后面將分別詳加介紹。

由于語音的變異,古代漢語中的四聲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四聲不盡相同。我國東晉以后,文學便以聲調相尚。到了六朝的時候,文學家沈約、王融、謝朓(tiao)、周颙(yang),謝莊等人,創(chuàng)作詩文時發(fā)現(xiàn)漢字的讀音有四種聲調,有的輕,有的重,有的升,有的降,有的清,有的濁,于是首創(chuàng)四聲理論。南朝周颙作有《四聲切韻》,其后沈約又作《四聲譜》,今兩書均不傳?!读簳ど蚣s傳》載:“(沈)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而窮其妙旨,自為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圣哲是也?!迸e“天子圣哲”為例以說明四聲,“天”為平聲,“子”為上聲,“圣”為去聲,“哲”為入聲,甚是明了。再如“東董凍篤”“豐捧俸?!薄敖v絳覺”“妻取趣七”“仁忍刃白”“雞幾季吉”“枝主注折”“包寶報博”等,其聲調順序均為平上去入,前人用為分辨四聲的例語。平聲的特點是柔和圓潤,仄聲的特點是亢直短促。

《康熙字典》開篇載有歌訣,道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贝笠馐钦f,平聲平讀,不向上高揚,也不向下低落,尾聲自然延長;上聲自下而向上讀,猛烈而高亢,并無尾聲延續(xù);去聲自上向下讀,有尾聲哀遠而較短;入聲發(fā)音木質而切實,一讀即歇,并無尾聲。平聲、去聲皆有尾聲,上聲、入聲皆無尾聲;平聲的尾聲柔和而不高也不低,去聲的尾聲哀遠而短暫;上聲響亮,入聲木實不響。四聲的不同大抵如此。

今天,以普通話為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也有四聲(散文語流中有的字還偶讀輕聲,詩詞中一般不出現(xiàn)),但與前面所介紹的古四聲已略有不同。我們以“今四聲”與“古四聲”區(qū)分之。今四聲分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古四聲中的平聲,今已分為陰平和陽平;入聲消失了,原讀入聲的字,分別歸入平聲、上聲和去聲之中。這就是所謂“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平分為陰陽之后,實際是“入派四聲”了。古代的詩詞等講格律的作品,都是按“古四聲”分平仄的,今人按傳統(tǒng)韻書創(chuàng)作的格律詩詞等,也是按“古四聲”安排平仄的,個別有意突破格律,或偶然不慎失律的除外。當今提倡說普通話,但作傳統(tǒng)格律詩詞仍宜按古四聲分平仄,就如唱京劇用京腔,唱越劇用越語一樣。那么,按普通話如何分“古平仄”(即按平上去入古四聲分平仄)呢?我們知道,現(xiàn)代漢語是由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的,今四聲與古四聲盡管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字音還是相同的,上、去二聲,古今基本沒有多大差異;平聲分為陰平、陽平后,仍然都是平聲,也沒問題;所差的就是一個入聲?!叭肱扇暋焙螅渲信扇肷下?、去聲中的一些字仍歸仄聲類,一般可以不去管它(除非填寫例用入聲韻的某些詞調,如《憶秦娥》《淡黃柳》《念奴嬌》《蘭陵王》等),要注意辨別的就只有歸入陰平和陽平的一些舊讀入聲字了,今天作詩詞,這一部分舊讀入聲字仍宜按仄聲處理。我國南方一些地區(qū),方言中還保留有入聲,辨識入聲本無問題;北方人大都不會讀入聲,相對有些困難。好在需要加以辨識的入聲字并不特別多,常用的也僅百來多個,只要下一點點工夫,去識,去記,如果自己創(chuàng)作,還可以在使用中逐漸掌握。按普通話的讀音,以《詩韻新編》為例,如“庚韻”(韻母為eng)中:

聲(sh8ng——一聲·陰平)

繩(sh9ng——二聲·陽平)

?。╯h0ng——三聲·上聲)

圣(sh-ng——去聲·四聲)

“聲”“繩”同屬平聲類,“省”“圣”同屬仄聲類。此韻中無入聲,古今完全相同。

再如“姑韻”(韻母為u)中:

珠(zh$——一聲·陰平)

竹(zh%——二聲·陽平[舊讀入聲])

煮(zh^——三聲·上聲)

著(zh&——四聲·去聲)

“珠”單屬平聲類;“竹”“煮”“著”三字同屬仄聲類,其中“竹”如今雖然讀作第二聲(陽平),但因其屬舊讀入聲字,所以創(chuàng)作格律詩詞時仍宜作仄聲使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