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圣雄甘地

世界名人傳記速讀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雅瑟,培培 編著


印度圣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是20世紀最奇特的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和平,獨立,平等的政治主張,他使用絕食這一獨特方式來進行抗爭,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個人的作用勝過千軍萬馬。

甘地

1869年10月1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博爾本德爾,其父母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家族世代經(jīng)商,甘地的祖父烏塔昌德棄商從政,曾先后擔任卡提阿瓦半島上幾個小土邦的首相。由于甘地家庭篤信印度教大神毗濕奴,因而他自幼受到不殺生、素食等思想的熏陶,信仰毗濕奴,對甘地思想影響很深。毗濕奴是印度的守護神、善神,被認為具有保護能力,并能創(chuàng)造與降魔。毗濕奴的行為準則,成為甘地思想最早的淵源。

印度盛行童婚制度,甘地在8歲時便與同齡的嘉斯杜白訂婚。

1876年,甘地7歲時,隨父遷居拉杰果德,在當?shù)厣闲W。1881年,甘地12歲時,在拉杰果德進入阿爾弗雷德中學。拉杰果德位于印度西部距海不遠處,是英國殖民勢力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影響較深的地區(qū),這里的中小學校幾乎都在英國殖民政府的監(jiān)護下。因此,甘地較早地接受了殖民地資產(chǎn)階級學校教育。為此,甘地后來曾一再言及自己未能更深廣地精通印度教梵文經(jīng)典,認為自己只是閱讀了《吠陀》的梵文譯本。

1882年,13歲時便結婚,妻子嘉斯杜白也是一位虔誠的印度教徒。從此嘉斯杜白成為甘地的終身伴侶,相同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類似的社會地位與民族待遇,她成了輔助甘地事業(yè)的助手。誠然,在甘地成年以后,他是印度童婚制度的反對者。他認為,童婚會導致民族體質衰退乃至于亡國。

1885年,甘地16歲時,父親去世,他失去了一位保護人,這對他的精神與經(jīng)濟狀況是一次重大挫折。1887年,18歲的甘地中學畢業(yè),同年進入巴納加爾城的薩瑪爾達斯學院攻讀。第二年,1888年9月4日,甘地被送到英國倫敦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為此,他違反了毗濕奴教派信徒不能漂洋過海遠行的戒律,被開除出吠舍種姓。

1893年,他應南非一家印度富商的邀請,前往南非辦理一樁民事糾紛。當時的南非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那里有不少印度僑民,其中多數(shù)人從事苦力,這些印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當?shù)匕兹说钠缫暋?/p>

為了改善印僑在南非的地位,甘地就在南非積極參加了當?shù)胤磳ΨN族歧視的運動。在案子了結后,朋友們都希望甘地能留下來為僑胞說話,甘地同意了,他在納塔爾定居下來并申請到最高法院當律師。

在南非21年的斗爭過程中,甘地逐漸形成了他的非暴力思想。他本人印奉耆那教,仁愛、素食、不殺生等教義植根于甘地的思想深處,并把“以善報惡,以德報怨”作為自己的處世格言。來到南非后,甘地進一步研讀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的經(jīng)典,結交了不少宗教界人土,他還經(jīng)常與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通信。托爾斯泰的《天國就在你心中》所倡導的非暴力思想使甘地感觸頗深。

1904年,為了尋求自己的理想生活,甘地先后創(chuàng)辦了鳳凰村和托爾斯泰農(nóng)場兩個非暴力抵抗運動基地。在這里,人們不論種族、國籍、膚色一律平等,男女老幼一律勞動,自食其力。

甘地在南非組織了多次旨在反抗民族歧視的運動,雖屢次遭到了南非政府的鎮(zhèn)壓,但運動產(chǎn)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為此,甘地本人也曾受過南非當局的逮捕和當?shù)匕兹说亩敬颉?/p>

甘地在《印度自治》一書中,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他認為印度的文明需要一個高尚的自衛(wèi)武器——非暴力抵抗,并用它來達到自治的目的。他還在回印度探親期間,廣為宣傳南非印度人的遭遇,在印度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1914年7月,回到印度的甘地已是一位頗有聲望的社會活動家了,他的政治主張和非暴力抵抗的斗爭策略為當時印度資產(chǎn)階級和很多群眾所擁護。甘地很快成了國大黨(印度國民大會黨)的實際領袖。

回到印度的第二年,甘地就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一個非暴力抵抗基地——非暴力抵抗學院(也稱真理學院或真理修道院),其目的就是為非暴力抵抗運動培養(yǎng)人才。

1920年,國大黨在加爾各答召開特別會議,通過了甘地提出的“不合作”運動決議。決定發(fā)動全國各階層人士:辭去公職和爵位,不接受英國人的教育,不向法院起訴,抵制英貨,使用土布,不在英國銀行存款,不買英國的公債等。隨即,印度國內辦起了印度人自己的學校、商店,制造了200萬架手紡車。1921年7月,甘地帶頭在孟買焚毀英國布匹。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效仿,跟著有50萬工人參加罷工,把不合作運動推向了高潮。

工農(nóng)運動的發(fā)展,必然會沖破甘地設置的框框。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的同時,一些地區(qū)發(fā)生了激烈的農(nóng)民運動以至農(nóng)民起義。甘地憂心忡忡,感到自己無法控制局面。1922年2月,終于在曹里曹村發(fā)生了慘案,農(nóng)民同來鎮(zhèn)壓的警察發(fā)生沖突,22名警察被燒死。根據(jù)甘地的建議,國大黨急忙通過了決議,決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也因此被捕入獄,1924年因病獲釋。

20世紀20年代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過程,說明甘地“非暴力抵抗”的斗爭策略完全是為了適應印度民族資產(chǎn)階級需要而制定的?!安缓献鳌笔怯脕硐虻蹏髁x施加壓力,以實現(xiàn)他們的要求;“非暴力”是用來限制群眾,以保護他們的利益。

此后,甘地為了迫使英國讓步,又發(fā)動了兩次不合作運動。1930年3月,他率領信徒舉行煮鹽運動,掀起了對抗食鹽專賣等法令的全國運動,為此,他又一次被捕。1931年3月,甘地和殖民當局簽署了甘地——歐文協(xié)定,宣布停止不合作運動,國大黨參加討論印度地位的問題,由于英國的阻撓,談判不歡而散。1942年8月,對戰(zhàn)爭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的甘地利用英國陷于戰(zhàn)爭的困境,提出英國應立即退出印度的口號。當時的日本在亞洲的大肆侵略與屠殺,激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而且,當時的印度也是日本的侵略目標之一。國大黨內部對此意見不一,于是甘地就發(fā)動了個人的不合作運動。第二天,甘地就被捕入獄,直到1944年5月才被釋放。

甘地除了發(fā)動不合作運動之外,他還以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反對歧視、消除教派沖突、提倡手紡車和使用土布,以及勸說不要酗酒、吸毒等工作。他把這些稱為“建設性綱領”。

甘地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他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并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最后,為了印度獨立,甘地接受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方案。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

面對錯綜復雜的宗教矛盾和教派沖突,甘地呼吁團結。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和平相處于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的概念之內的。不管什么教徒,都是朋友兄弟,同樣懷著良好的愿望,大家能夠重新修好,重建家園。

為了“打開諒解之心,感化對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經(jīng)”,甘地決定再次運用絕食武器,制止印巴兩國領導人在克什米爾的爭斗。1948年1月13日,他開始絕食。

正當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動印度民眾實現(xiàn)宗教和睦時,一場以他為目標的暗殺行動正在悄悄進行。

早在1947年8月,一個名叫納圖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熱分子在一場小型集會上叫囂,反對甘地的非暴力學說,主張建立一個印度教徒統(tǒng)治的國家,宣揚印度種族優(yōu)于其他種族,妄圖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國。在他們設想的印度社會里,將沒有穆斯林的一席之地。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們陪同下,參加一次祈禱會,當他步入會場時,早已隱藏在人群中的納圖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彎腰向甘地問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槍,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連放三槍,殷紅的鮮血染紅了他潔白的纏身土布。甘地捂著傷口,發(fā)出最后的聲音:“請寬恕這個可憐的人。”

甘地遇刺的噩耗迅速傳遍全國,印度全國頓時沉浸在哀痛與悲傷之中。悲傷不已的尼赫魯(印度獨立后的首任總理)向全國發(fā)表了演講:“我們生命的光明從此消失了,到處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說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達……”在加爾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邊不停地悲嘆:“圣賢業(yè)已涅盤,何時才能降臨一位像他那樣的偉人?”

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甘地帶領全國同胞爭取自由,以絕食的方式向英國施壓。最后,在民主思潮的推波助瀾下,印度脫離了英國統(tǒng)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因此,甘地被印度人尊稱為“國父”。

名人名言

生由死而來。麥子為了萌芽,它的種子必須要死了才行。

——甘地

如果我們能發(fā)展意志力,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不再需要武裝力量了。

——甘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