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春晚”
著名學者陳平原在題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的演講中勸誡大學生要多讀讀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詩歌排在了第一位,也就是說詩歌當屬最沒有實際功用的。但我想接著陳先生繼續(xù)說,其實在我們今天功利主義考試模式的教育體制下,即使讀最無實際功用的詩,也是帶著實際功用主義的心態(tài)去教和學的。詩三百本無邪,卻也因主觀的功利而讀出邪味兒來。
曉明不同,雖為大學老師,專業(yè)在商學,教材專著相關者頗豐,而其雅趣卻在祖國傳統(tǒng)文化,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猶在新著《詩無邪》自序中所言,心馳神往,情迷意亂。曉明經過商,教過學,當過官,寫作《詩無邪》與職稱無關,與錢財無關,實乃做著一件無實際功用的事情。
我一直納悶這件事情。后來讀曉明的自序方解:浸潤。也由此方解陳平原先生勸誡讀讀無實際功用的深刻含義。文化乃化之于人,潤物無聲,看似無實際功用的詩詞歌賦,原來其功用大至無形。
古往今來,解讀《詩經》者,不勝其數。讀曉明的《詩無邪》,感覺不同,古今貫通,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有穿越之感。依我看,曉明以《詩經》為藍本給我們導演了一場遠古的“春晚”大戲。大幕拉開,觀眾看到的是遠古的大美之境,大仁之愛,國學之始的壯闊,華夏詩歌的伊甸園。似隨遠古的琴瑟,徐徐展開先民的鏡像,辨音識義,隨詩入畫。在那里,沒有工業(yè),沒有器巧,沒有霧霾,任由古今往返,曠野自由。在那里,是未有商業(yè)計較的純樸之心,是不為職稱和稿酬的農業(yè)寫作,是文學里的純天然。看來,要找到一塊未被現代文明污染的田園風光,真是只有一個辦法了,那就是“穿越”,穿越到遠古,越遠越好,起碼要穿越到化學未被發(fā)明以前的年代??磥磉@種穿越也只能在文字上進行了——讓我們跟隨曉明,做一次穿越旅行,回到三千年前,感受祖先波濤洶涌、絢爛多彩的黃河文明,讀讀那時的文字,蕩滌一下自己的心靈,浸潤一下古人的情懷,或許比我們時常去所謂的城郊吃所謂的農家柴雞蛋、山野菜要健康、綠色得多。
徐學軍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