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道人與三教合一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讀到這樣一部杰出的書《紅樓夢》,按書上的“出則”所說,是全得力于一個空空道人從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塊石頭上抄回來的。但這位空空道人起先本不愿意把它抄回來傳世的,原因是他覺得這部書除了“無朝代年紀可考”之外,更重要的是里面“并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其中只不過寫了幾個女孩子,“亦無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縱抄去,恐世人不愛看呢?!焙髞碓谑^的懇求之下,他又“將《石頭記》再檢閱一遍,因見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倫常所關之處,皆是稱功頌德,眷眷無窮,實非別書之可比。……”這樣才從頭至尾把它抄回來問世傳奇。從他起先不肯抄到后來還是抄回來了的思想變化過程來看,這個空空道人完全是以儒家的思想作了取舍標準的。而且自此之后,這位空空道人又自己改名為“情僧”;由“空空”到有“情”,由“道人”變成和尚。由此可見,一個人可以隨意是道士,也可以隨意改成和尚,而他的思想又可以是儒家的,它們之間并沒有什么嚴格的、不可逾越的界限,這不明顯反映出一種三教合一的態(tài)勢來了嗎?
這種現象可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因為在中國歷史上,三教——儒、佛、道并不從來是可以合一的,相反,特別在佛、道產生的前期,三教之間的斗爭還是十分激烈的。如周武宗時就曾大集群臣及佛、道子弟進行過大辯論,排定三者的先后位置。歷史上還有過幾次廢佛行動,都曾經給佛門以毀滅性的打擊,直至宋代之后,才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得到少數人的提倡,有些儒家之士,也在行動、思想上混跡于佛道之間。宋代有名的理學大師明道先生程顥,就曾是一個“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宋史列傳第一八六道學一》)的雜家,這種人當然不僅僅是他一個,但他們在理論上并未能真正闡發(fā)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在政治上也沒有力量使之實現“合一”。因此釋、道二氏仍然遭受到許多理學家斥之為“異端”,在政治地位、實際力量上遠遠比不上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