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屠格涅夫與龔察洛夫

鄭振鐸講俄國文學史 作者:章太炎 著


第五章 屠格涅夫與龔察洛夫

屠格涅夫

普希金、李門托夫及歌郭里諸人的努力,使俄國文學呈空前的光華,但在當時,西歐諸國,尚未知道他們,英德諸國的文人,對于俄國文學都十分忽視。到了屠格涅夫(Ivan S. Turgenev)出來后,西歐與俄國文學間的隔膜,才開始除去。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家庭是貴族人家。他的家庭教師都是外國人。他對于俄國文學的興趣,是由家里的一個老仆人那里得來的。一八三四年,他進了莫斯科大學。第二年(1835)又轉學到圣彼得堡大學。后來,又到德國去了一次。他最喜歡讀歌德(Goethe)的東西;有人說,他能夠默誦“Faust”第一篇的全部。一八五二年,他做了一篇哀悼歌郭里的文字,竟因此受禍,幾被兇暴的政府遣戍到西比利亞去;因為朋友的救助,政府把他禁錮于他自己的家里。二年后復得自由。但他這時已厭棄了祖國。此后的生活,大概都是在西歐各都會里過的。巴黎尤其是他最常住的地方。他在這些地方,有了許多文學界的朋友。俄國文學因他的宣傳與介紹才第一次,被引到西歐各國去,這是他一件很大的功績。但同時他自己因為久在國外的緣故,許多作品卻被批評家視為不大明白俄國的當代生活。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死于巴黎,年六十五;他的遺骸移葬于圣彼得堡。

講起屠格涅夫的小說,其藝術的結構與文辭的精美,同時代的許多作家實無一個能夠得到他的,便是托爾斯泰與杜思退益夫斯基(Dostoyesky)也遠不如他。他的作品,不僅包含詩的美,而且具有很充實的智的內(nèi)容。自從他在一八四五年初次做小說起,他在文學界里的活動時候,有三十年以上之久。在這三十年里,俄國的社會與青年的思想變動得最為急驟;而這種急驟變動的痕跡,都一一反映在屠格涅夫的作品里,如照在鏡中之影,如留在海岸沙上的潮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