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莊子

詩文評品 作者:陳引馳,韓可勝


莊子

《莊子》為道家的重要經(jīng)典,《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現(xiàn)存三十三篇,分內(nèi)、外、雜三部分,包括了莊子及后代道家的著作。莊子,名周,宋國蒙人,曾為漆園吏,拒絕過楚王的禮聘。莊子的思想以“自然”為核心,絕棄塵俗拘束,變化萬端。

莊子·天道(選錄)

世之所貴道者[1],書也,書不過語[2],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3],意有所隨[4]。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5],而世因貴言傳書[6]。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7],為其貴非其貴也。[8]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9]。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0],而世豈識之哉?

桓公[11]讀書于堂上。輪扁[12]斫輪于堂下,釋椎鑿[13]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痹唬骸笆ト嗽诤酰俊惫唬骸耙阉酪?。”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14]:斫輪,徐則甘而不固[15],疾則苦而不入[16]。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17]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說明

《莊子》書中的深妙義理既訴諸語言,更善于借寓言形容,此處所選《天道》一節(jié)正是名言與故事結合的好例。它的中心觀點是言意之間的乖離;《周易·系辭傳》也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說法,其“書”、“言”、“意”的連續(xù)性關系與《莊子》“書”、“語”、“意”正相契合?!把浴薄ⅰ耙狻标P系論既是語言符號論的關鍵論題,在文學創(chuàng)作及理論中也是一個源遠流長的話頭,后代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都曾涉及。《莊子》此處深刻地揭示了言、意的矛盾關系,是說“不可言詮”;《外物》篇言及“得意忘言”,則是“可以意會”。兩相結合,是莊學對古典言意學說的奠基。正是既有“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困境,后代的詩人才努力試圖以有限的言辭來傳達豐富的意旨,“言有盡而意無窮”,造成“象外之象”、“韻外之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