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西南)人?!敖ò财咦印敝弧I儆胁琶?,董卓亂北方后前往荊州依劉表,未受重用。劉表死后,王粲勸其子劉琮歸附曹操,后官至魏國侍中。身為貴公子孫,遭逢亂世,長年客居他鄉(xiāng),加上貌寢體弱(相傳患麻風(fēng)?。豸痈裢饷舾?,觸物傷懷,憂世憫己。其詩賦多寫羈旅之情和亂世之感,慷慨悲怨,感慨深沉,辭采秀美。劉勰譽之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龍·才略》)。王粲詩現(xiàn)存20余首,其集今通行有俞紹初輯?!督ò财咦蛹分锻豸蛹?。
七哀詩(其一)
【解題】 初平三年(192)董卓去世,他的部下李傕和郭汜帶領(lǐng)西涼軍侵擾長安,一路燒殺搶掠,屠戮百姓,導(dǎo)致關(guān)中生靈涂炭。為躲避戰(zhàn)亂,當(dāng)時身處長安的王粲不得不逃亡到荊州。一路上他目睹百姓的悲慘境況后,寫下三首《七哀詩》,這是其一?!镀甙г姟肥乔迳虡返臉犯婎},起于漢末,清商樂格調(diào)慷慨悲越,除王粲以外,曹植、阮瑀也寫過。這首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交代時局,敘說自己的遭遇,痛斥擾亂天下的西涼軍為豺虎,點明逃亡是無奈的選擇。詩人看到尸橫遍野、白骨累累的情形,內(nèi)心為之震顫。后半部分描寫母子相訣的場景,饑餓的母親無力撫養(yǎng)幼子,只得將其棄于路邊草叢之中,王粲不忍看如此慘劇,驅(qū)馬離去。由“回首望長安”可知,當(dāng)時他出城未遠,在漢文帝陵墓前,想到當(dāng)初的京畿之地如今卻破敗不堪,只得喟然長嘆。這首詩以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寫出戰(zhàn)亂給普通百姓造成的災(zāi)難,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一句,用“無所見”推出滿目的“白骨”,創(chuàng)造了極為鮮明的視覺形象,觸目驚心。建安文士對民間百姓的疾苦尤為關(guān)注,此二句與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曹植的“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送應(yīng)氏》),同為描摹漢末社會慘狀的名句,是“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的“建安風(fēng)力”的典型(《文心雕龍·明詩》)。這首詩對后人書寫亂離亦有啟發(fā),如沈德潛便認為“《七哀詩》,杜少陵《無家別》、《垂老別》諸篇之祖?!保ā豆旁娫础罚?/p>
西京亂無象[1],豺虎方遘患[2]。復(fù)棄中國去[3],委身適荊蠻[4]。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5]。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6],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7]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8],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9],喟然傷心肝[10]。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中華書局2016年版。
[1] 西京:指長安。無象:無道,社會秩序混亂。一說因從《左傳·襄公九年》“國亂無象,不可知也”解,意為“上天不顯示征兆”。
[2] 豺虎:指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人。遘:同“構(gòu)”,造作。
[3] 中國:中原。
[4] 適:前往。荊蠻:指荊州,周人視南方為蠻族。
[5] 追攀:攀車告別。
[6] 顧:回頭看。
[7] 兩相完:兩個人都能保全。
[8] 霸陵:漢文帝的陵墓,在長安東。岸:高地。
[9] 悟:懂得?!断氯罚骸对娊?jīng)·曹風(fēng)》篇名,《毛詩序》“《下泉》,思治也”,曹公看到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賢王。
[10] 喟然: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