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論《詩》

《文心雕龍》先秦兩漢文學批評研究 作者:高林廣


甲編 “性靈镕匠,文章奧府”:《文心雕龍》的儒家經典批評

《文心雕龍》的儒家經典批評“宗經”是《文心雕龍》立論的基石。在劉勰看來,“經”的意義和作用是巨大的:“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骨髓者也?!x既極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故能開學養(yǎng)正,昭明有融?!眲③乃^的“經”就是指儒家經典,其核心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經的意義,特別是經對文章創(chuàng)作的意義是否如同劉勰所論的那樣巨大和深遠呢?顯然不是,這是需要作具體、客觀的分析評價的。但劉勰對儒家經典的推崇備至,卻是貫穿于《文心雕龍》始末的。在“文之樞紐”部分,《原道》《征圣》《宗經》三篇集中闡釋了劉勰對儒家經典的內容、價值、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啟發(fā)和影響等方面的認識和思考。劉勰認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因此圣人的文章有鼓動天下的巨大作用。劉勰之所以強調“征圣”,是因為圣人的著作在政治教化、事跡功業(yè)和個人修養(yǎng)方面具有可資征驗的巨大價值。而且,圣人文章對繁、略、隱、顯的恰當處理,以及“銜華佩實”“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的風格特點,為后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范例。因此,“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征圣》)。

就文章創(chuàng)作層面而言,劉勰對儒家經典的尊崇,其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首先,是基于對經典巨大的文學意義和文學價值的深刻體認。經典“銜華佩實”“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樹立了文章創(chuàng)作的光輝典范,昭示了各種文體的寫作手法,后世各種文體都源于經典;只要向經典學習,文章就會“情深而不詭”“風清而不雜”“事信而不誕”“義直而不回”“體約而不蕪”“文麗而不淫”(《宗經》)。其次,借經典來針砭文章時弊,以圖匡正文風。晉宋以來,“各競新麗,多欲練辭,莫肯研術”(《總術》),“率好詭巧”(《定勢》),“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情采》),“辭人麗淫而繁句”(《物色》),“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序志》)。要改變這種形式主義文風,在劉勰看來,就需“還宗經誥”“參古定法”(《通變》)。顯然,提倡對經典書辭的體察和效仿,同時也包含有對時文的否定和批判傾向。再次,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儒家經典的權威性以提升其理論的可信性和說服力。三代至晉宋,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經典在士人眼里都是神圣而崇高的。以儒家經典為標準和范式來推原“文心”,顯然更有助于正末歸本,樹德建言。

“文之樞紐”外,劉勰對儒家經典文學意義的開掘和闡釋還散見于《文心雕龍》各處,隨文述典,不拘一格。其中,論述最多的是《詩》《書》、“三禮”、《易》、《春秋》三傳和《論語》。

《文心雕龍》五十篇,有二十七篇直接涉及了對《詩》的批評,涉及《詩經》的具體篇目就有《桃夭》《采薇》《伯兮》《角弓》《葛覃》《草蟲》《大車》《小星》《關雎》《氓》等五十余篇。所討論的問題,既有《詩》的作者及編次,也有《詩》的內容特點、藝術手法及文體特點等。其中,對《詩》的情采特征、章句鍛造、比興藝術、夸飾技巧、摹景手法等方面的總結和分析最為細密,也最有價值。論及《尚書》者,至少有《征圣》《宗經》《史傳》等三十余篇,其余征引《尚書》原文、化用《尚書》事典、論及《尚書》人物篇章者,則難以數計。《文心雕龍》既肯定了《書》的文學性,也具體分析了《書》中屬對、夸飾、事典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并多次論及了載于《尚書·夏書》中的《五子之歌》。劉勰對《尚書》“辭尚體要”創(chuàng)作原則十分推崇,“辭尚體要”也進而成為了《文心雕龍》最重要的美學思想。對“三禮”的有價值的評介和論述見于《宗經》《祝盟》《詔策》《章表》《書記》《練字》等十六個篇目中,涉及了《禮》的體制和法則、結構和章法、語言與文體等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在劉勰看來,“三禮”最突出的文學性意義在于“立體”和“據事剬范”,即蘊含和樹立了文章創(chuàng)作的基本范式和準則。從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角度較早、較深刻地對《易》進行分析探討者,當首推《文心雕龍》?!段男牡颀垺ば蛑尽吩谡劦健段男摹返捏w例構設時講到:“障乎大《易》之數,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薄段男摹返木V目恰好合于“大衍之數”,這充分說明了劉勰對《易》學精神的尊崇和重視。《文心雕龍》文道觀念的確立大量援引和運用了《易》的美學思想,體現出了與《易》相近的思辨邏輯。此外,《文心雕龍》還對《易》的地位和價值、文學性意義、麗辭范式、美學特征等諸方面作了精辟的釋解。對《春秋》經傳的批評主要見于《征圣》《宗經》《辨騷》《明詩》《銘箴》《史傳》《議對》等篇,其中論及了經傳的創(chuàng)作宗旨及相互關系、經傳的敘事記言特點及對后世創(chuàng)作的影響等眾多內容?!拔褰洝敝猓瑒③倪€論到了《論語》《孟子》《荀子》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儒家經典。不過,劉勰是將《孟》《荀》作為子書看待的。為行文方便,本章只討論《論語》的相關問題,《孟》《荀》則列于“丙編”中。

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劉勰《文心雕龍》第一次從文學角度(而不是史學或經學角度)對“五經”的特質作了細致精當的歸納和分析,這是《文心雕龍》的巨大貢獻。此外,《文心雕龍》對“五經”的文體學意義所進行的歸納和總結,也突出地顯示了劉勰對文學文體的重視,而這也正昭示了魏晉文學的高度自覺。劉勰對“五經”之于后世諸文體創(chuàng)作的影響,或從語源角度加以考察,或從名稱上予以追溯,或從文體源流、手法技巧、內在精神的關聯(lián)等方面進行考辨,并據以提出了各種文體的具體寫作要求,這些論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學史意義。在其論文敘筆過程中,《文心雕龍》鮮明地體現出了以經典為創(chuàng)作和評判標準的傾向;而全書無處不在的借助于典故、比附、引敘等形式對經典進行詮釋和運用的情形,也直觀地見出了《文心雕龍》對儒家經典的尊崇。

一、論《詩》

在中國詩歌史上,沒有哪部作品能像《詩》那樣包蘊如此深廣的歷史文化內涵,具備如此久遠的藝術生命力。早在孔子時代,《詩》就已廣為傳唱,成為學校教育、公私宴集,甚至外交場合的必備內容?!墩撜Z》所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論述正準確揭示了《詩》在那個時代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劉勰的《文心雕龍》第一次從文學角度(而不是史學或經學角度)對《詩》的特質作了細致精當的歸納和分析。毋庸置疑,在先秦兩漢時代,《詩》的地位是崇高的。而以毛詩和鄭箋為代表的兩漢詩學,更將原本屬于文藝作品的《詩》演繹為一部體現統(tǒng)治者政治意圖的儒家經典,《詩》的文學性特點受到了空前削弱。伴隨著文學的自覺,魏晉人開始關注《詩》的藝術特性,其中最典型的是《文心雕龍》?!段男牡颀垺肺迨?,有二十七篇直接涉及了對《詩》的批評,廣泛涉及了《詩》的作者及編次、內容特點、藝術、文體特點及其對后世的深刻影響等方面。此外,《文心雕龍》還借助于典故、比附、引錄等形式論《詩》,相對于顯性的總結概括和分析評判,這些材料多數是隱性的,因而也是難以做出精確統(tǒng)計的。

劉勰認為,《詩》及“六經”是文學的不盡府庫,“若稟經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也”;文能宗經,才能矯正末流,歸于正道;后世作文者,無論是“建言”還是“修辭”,都應當參定古法,師圣而行?!对姟纺肆浿祝瑒③膶λ目傮w認識和評價是:“《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保ā蹲诮洝罚对姟芬匝灾?,它運用了比興手法,文辭華美,比喻奇譎,風格溫潤,最能確切地傳達思想,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質和鮮活的生命力。劉勰因此將之視為“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的依據和“選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文心雕龍》對《詩》的特點作了非常精當的分析和論述?,F撮其要者,論列如下。

(一)周公緝頌,夫子繼圣:論《詩經》的創(chuàng)作及成書

《文心雕龍·原道》云: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群言。至夫子繼圣,獨秀前哲,镕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在本則論述中,劉勰談到了周公“剬詩緝頌”、孔子“镕鈞六經”,涉及了《詩經》的作者及其編次等問題。劉勰承續(xù)了《毛詩》的說法,認為周公曾經制詩作頌?!睹娦颉罚骸啊镀咴隆?,陳王業(yè)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yè)之艱難也。”可見,《毛詩》認為,《七月》乃周公所作,周公旨在通過敷陳稼穡之艱難,以達到對周成王進行教育的目的。是說為朱熹《詩集傳》所采納。又據《書·金縢》及《史記·魯世家》等記載,《豳風·鴟鸮》亦周公所作。據《國語·周語》,《周頌·時邁》一篇亦為周公所作,是說為《正義》所采。《文心雕龍·頌贊》云:“《時邁》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頌,規(guī)式存焉。”《時邁》篇稱頌偃息兵戈、宣化懿德之舉,典雅醇正,因此劉勰有此評。顯然,劉勰關于周公“剬詩緝頌”的提法,系采納了傳統(tǒng)觀點。劉勰認為,周公旦多才多藝,增飾文詞,制《詩》作《頌》,為后世提供了恒久的創(chuàng)作范式。

關于孔子之“镕鈞六經”、編次《詩經》,史籍亦多有論及?!墩撜Z·子罕》云:“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正樂,《雅》《頌》各得其所?!?sup>《史記·孔子世家》的說法對后世影響最大:“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sup>這里,劉勰同樣采納了傳統(tǒng)說法。

在《頌贊》篇中,劉勰還談到了《魯頌》和《商頌》的編次:“魯國以公旦次編,商人以前王追錄,斯乃宗廟之正歌,非宴饗之常詠也。”《魯頌》因周公旦的緣故而編入《詩經》;《商頌》則系商人追念先王之作。劉勰的這一認識,采自鄭玄《詩譜》?!遏旐炞V》曰:“初,成王以周公有太平制法典之勛,命魯郊祭天三望,如天子之禮。故孔子錄其詩之頌,同于王者之后。”《商頌譜》曰:“宋大夫正考夫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史,以《那》為首,歸以祀其先王。孔子錄詩之時,唯得此五篇。”劉勰還進一步指出,此二頌是用在宗廟里的雅樂,非宴會上的歌詠,這也是符合實際的。

此外,劉勰還談到了吉甫作頌的問題?!恫怕浴罚骸凹χ?,并述詩頌。義固為經,文亦師矣。”據后人考證,《詩·大雅》中的《崧高》《烝民》《韓奕》《江漢》諸篇,系尹吉甫為歌頌周宣王而作。《大雅·崧高》言“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大雅·烝民》亦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故劉勰有“吉甫之徒,并述詩頌”之論。

關于周公制詩作頌及孔子編詩等問題,典籍雖有記載,但由于年代久遠,史料堙沒,已難確考,劉勰所采納的是通常的說法?!段男牡颀垺返恼撌鲋攸c并不在于考辨《詩經》的作者和編次者,其之所以強調突出周公和孔子,目的無非在于說明《詩經》及“六藝”乃圣人之作,值得后人去遵從和效法。劉勰是主張宗經的,在他看來,“先王圣化,布在方策;夫子風采,溢于格言”(《征圣》);“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宗經》)。圣人之言,既可改造人的性靈,又是文章之奧府。劉勰之倡宗經,具有以圣人文章規(guī)范當世文壇創(chuàng)作的傾向,是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的。

(二)舒文載實,義歸無邪:論《詩經》的內容特點

《詩經》醇雅溫潤,博大深沉,文質彬彬,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后世仰慕和崇奉的典范。在《文心雕龍》里,劉勰對《詩經》的內容特點也作了非常精當的概括和論述。其《明詩》曰:

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笔ブ兯觯x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墩撜Z·為政》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在這里,劉勰援引孔子的論述,強調了《詩經》內容上純正無邪的特點。紀昀評曰:“此雖習見之語,其實詩之本源,莫逾于斯;后人紛紛高論,皆是枝葉工夫?!碧貏e需要注意的是,劉勰在這里提出了“詩者,持也,持人情性”的論點。這一觀點突出強調了發(fā)揮詩歌的教化功能,持人之情性,使之合度中節(jié)、符合禮樂規(guī)范的問題,與傳統(tǒng)儒家所強調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溫柔敦厚”(《禮記·經解》)、“發(fā)乎情,止乎禮儀”(《詩大序》)的藝術原則有著同樣的精神實質。實際上,后世對“持”的理解不獨指持他人之情性,亦指自持情性使之合度中節(jié);不僅是對“行”的要求,亦且包容了委婉含蘊的藝術原則。這樣,“持”就由功利原則轉化為審美原則。唐孔穎達承續(xù)和發(fā)揮了劉勰的觀點,其《詩譜序正義》云:“然則詩有三訓: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惡,述己志而作詩為詩,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隊,故一名而三訓也。”

“無邪”之外,劉勰還對《詩經》“美刺”的內容特點做了深刻論述。《時序》篇描述了陶唐至齊代的文學發(fā)展過程,提出了“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著名文學史觀。該篇開篇即舉到了《詩經》中《那》《周南》《邠風》《板》《蕩》《黍離》等篇目: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古今情理,如可言乎?……至大禹敷土,九序詠功;成湯圣敬,猗歟作頌。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幽厲昏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商湯圣明恭敬,政治清明,人民敬重他、懷念他,因此《那》詩以“猗與那與”來描述祭祀他的盛大而隆重的場面;周文王道德高尚,膏澤斯民,因此《周南》里表現了人民勤而不怨的精神;在周太王的教化下,民風淳樸,所以《邠風》所表現的感情是樂而不淫。這是“美”“頌”的例子。關于“刺”“怨”,劉勰舉到了《板》《蕩》《黍離》諸篇?!栋濉?,反映亂世臣子對朝政昏亂的憂憤,《詩序》云:“《板》,凡伯刺厲王也?!迸f說凡伯是周公后代,即共伯和。周厲王失政,逃亡至彘,諸侯立凡伯為國王,后歸政于宣王。《蕩》,是指斥君王無道的詩?!对娦颉吩疲骸啊妒帯?,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對于這兩篇詩的情感內涵,劉勰概括為“怒”?!妒螂x》是《詩經》中的名篇,《詩序》云:“《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迸c《板》《蕩》之直述怒斥不同,該篇采用了反復詠嘆的手法,劉勰用一“哀”字概括其情感內涵,頗為精當。

關于“刺”,《奏啟》《書記》篇也做了十分深刻的論述。《奏啟》篇云:“《詩》刺讒人,投畀豺虎;《禮》疾無禮,方之鸚猩;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軻譏墨,比諸禽獸:《詩》《禮》儒墨,既其如茲,奏劾嚴文,孰云能免?”《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边@是諷刺讒佞小人的,但用語激烈,詬病為切。在《書記》篇中,劉勰又從文體和語源意義上論述了“刺”:“刺者,達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矣?!薄按獭币彩且环N文體,劉勰將之歸入“書記”一類。從語源上講,刺是通達之意。劉勰認為,《詩經》中的諷刺,通過敘述某件事情將諷諫之意送達對方,就像石針通到病的癥結的地方一樣。這樣的闡解形象生動,而且符合《詩經》的實際。我們知道,《詩經》中多憫時傷亂、諷諭勸諫之詩,這是《詩經》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稘h書·禮樂志》曰“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鄭玄《詩譜序》也講“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這些論述都正確揭示了《詩經》中“刺”的意義和價值。

(三)摛風裁興,藻辭譎喻:論《詩經》藝術

《詩》為“六經”之首,其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因而歷來受到了人們的尊奉與推重。劉勰之前,先秦漢魏對《詩》的經學、史學意義上的評判剖析可謂汗牛充棟,但從文學角度對《詩經》進行考察和分析者,劉勰是最早,而且也是最全面、最精細的。在《情采》《章句》《比興》等篇中,《文心雕龍》廣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論述了《詩》的情采特征、章句鍛造、比興藝術、夸飾技巧、摹景手法及聲律事典的運用原則等。

1.為情造文,文以足言:《詩》的情采特征

《文心雕龍·情采》重點討論了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問題。如上所述,關于《詩》的內容特點,《文心雕龍》在《明詩》《時序》《奏啟》《書記》等篇中都有精辟論述,肯定了《詩》的“無邪”特征及其“美刺”精神。關于“采”,《情采》開篇即云“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這就是說,包括《詩》在內的儒家經典都是有文采的。在一般人看來,《詩經》以外的經書不追求聲律、辭藻、對偶的運用,似乎文采特征不那么明顯。但劉勰不這么認為,“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總術》),文是用來補充言的,《詩》《書》都應包括在內,因此《詩》《書》都是“文”,而非“筆”。由此看來,劉勰所謂的“采”實際上包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經書中的“秀氣”和“雅麗”,即所謂“精理為文,秀氣成采”“圣文之雅麗,故銜華而佩實”(《征圣》);二是指一般文學作品中的辭藻、對偶、聲律等。顯然,這兩個層面的內容《詩經》都具備,《詩經》因而成為了最富有文采的典范之作?!对馈吩疲骸按吧讨埽膭倨滟|,《雅》《頌》所被,英華日新?!眲③恼J為,《詩經》文采華美,比之前代的簡單質樸,更勝一籌;而《雅》《頌》尤其具有“文勝其質”的特點,在它的影響下所產生的優(yōu)秀作品,日新月異。《明詩》中也講:“自商暨周,雅頌圓備,四始彪炳,六義環(huán)深。子夏監(jiān)絢素之章,子貢悟琢磨之句,故商賜二子,可與言詩?!薄八氖急氡?,六義環(huán)深”八個字,很能概括《詩》的文采特點。

劉勰對文章創(chuàng)作中文采運用的基本認識是兩方面的,一是不排斥文采;二是反對過分使用文采?!对娊洝肥亲罘蟿③倪@一美學原則的。在《情采》中,劉勰援引了《詩經·衛(wèi)風·碩人》中“衣錦褧衣”句,意謂穿了錦繡衣服還要外加一件罩衫,以免文采太過于顯露。這一例證形象地表明了劉勰“惡文太章”的觀點。在劉勰看來,文采的運用必須順應文章表達的自然需要,否則就會流于矯飾和虛浮。在《原道》中,劉勰又舉文王之制《詩》作《頌》來說明這一問題。

劉勰以為,《詩》與《頌》既宣揚了王道教化,又具有自然而成的文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劉勰本著“論文必征于圣”(《征圣》)的認識,欲以《詩》等圣人之制規(guī)范當時的詩文創(chuàng)作,明顯體現出了對當時浮靡文風的不滿。

在《情采》篇中,劉勰更盛贊了《詩經》“為情而造文”的特征:

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郁陶,茍馳夸飾,鬻聲釣世,此為文而造情也。劉勰認為,風雅之作“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屬“為情而造文”;后世辭賦之作,感情虛假,文辭浮華,屬“為文而造情”。兩者相較,劉勰肯定充分肯定了《詩經》的真實和自然,而對當時辭賦創(chuàng)作所顯現出的矯情和浮夸予以了批評。劉勰一貫認為,最理想的文章應當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真實自然的情性,再加上華美的文辭,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銜華佩實”“符采相濟”,才是最好的。在二者并重的基礎上,劉勰強調了內容的決定作用:“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情采》)文采的安排和使用應服從內容的需要,“心定而后結音,理正而后摛藻”“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劉勰的論述顯然是針對“體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齊梁文壇而發(fā)的,這樣一來,其“為情而造文”“要約而寫真”“文不滅質,博不溺心”的觀點就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意義。

2.隨變適會,環(huán)情草調:《詩》的章句鍛造

《文心雕龍·章句》云:

尋詩人擬喻,雖斷章取義,然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原始要終,體必鱗次。啟行之辭,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這段文字分析論述了《詩經》的章句特點,大致說來,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詩經》善用比喻句,其章節(jié)和句子如剝繭抽絲,層層相環(huán),又像從魚鱗排列,層次井然;二是,《詩經》注重全篇表意的啟、承和結,句首的字詞已經埋伏了中篇的意思,結尾的詞語,呼應了前文的內容,各章之間相互照應,意脈連貫;三是,《詩經》“外文綺交,內義脈注”,即外在的語言形式與內在的思想感情有機交融,內外一體,文質彬彬。這是就《詩經》篇、章、句的安排和鍛造而言,雖然不夠具體,但卻是符合《詩經》的創(chuàng)作實際的。

《文心雕龍》還論及《詩經》聯(lián)章積句、博文該情的問題?!墩魇ァ吩唬骸斑撛娐?lián)章以積句,儒行縟說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邠詩”即指豳風,“邠詩聯(lián)章以積句”具體即指豳風中的《七月》。劉勰指出,詩文創(chuàng)作中的繁、簡、隱、顯應依據創(chuàng)作時的實際需要而定?!洞呵铩吠砸蛔衷H,如“鄭伯克段于鄢”,一“克”字即表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禮記》以“緦不祭”三字點出了穿喪服的人不宜參與祭祀的道理。這都是“簡言以達旨”的例子。而有些時候則須“博文以該情”,用繁富的文辭來表達豐富深刻的內容。劉勰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七月》之“聯(lián)章以積句”?!镀咴隆肥恰对娊洝L》中最長的詩篇。全詩共八章,每章十一句?!镀咴隆窂V泛反映了先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描述他們一年四季的艱辛勞作,又要表現他們的社會地位和階級關系,非“博文”當然無法“該情”。劉勰論述了《七月》在形式上具有聯(lián)章積句的特點,并指出這樣的形式安排是出于感情表達的需要,這無疑是符合《七月》的創(chuàng)作實際的。而劉勰在這里所提出的“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的創(chuàng)作原則,也長久而深遠地影響到了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

其實,聯(lián)章積句不獨存在于《七月》,《詩經》中的大部分篇章都運用了這一手法。如《蒹葭》《生民》等都屬此列。這一手法包含有后人所謂的鋪敘、重章疊句等,是對《詩經》章句特點的精辟概述。

《詩經》章節(jié)的組合形式,有時用單句,有時用偶句,劉勰對此亦作了評判?!尔愞o》云:“至于詩人偶章,大夫聯(lián)辭,奇偶適變,不勞經營。”劉勰認為,《詩經》句式的運用是“適變”的自然結果,毋需勞神費力,苦心經營?!对娊洝返倪@一特點正符合《文心雕龍》“契機者入巧,浮假者無功”的麗辭原則,因而得到了劉勰的稱許。《章句》篇更具體地談到了《詩經》句式的特點:

至于詩頌大體,以四言為正,唯《祈父》《肇禋》,以二言為句。尋二言肇于黃世,《竹彈》之謠是也;三言興于虞時,《元首》之詩是也;四言廣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見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六言七言,雜出《詩》《騷》;而體之篇成于兩漢:情數運周,隨時代用矣。《詩經》中的《雅》《頌》乃“大體”,即鄭重的體裁,所以多用四言。需要說明的是,“四言為正”是漢代最為普遍的詩學觀念,劉勰對這一觀點是認同的?!睹髟姟吩弧叭舴蛩难哉w,則雅潤為本”,“雅潤”即符合儒家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詩教,亦為四言創(chuàng)作的基本宗旨。但劉勰同時也客觀地指出,《小雅·祈父》和《周頌·維清》用到了兩字句;不僅如此,《詩經》中也有六字句、七字句的情況,如《小雅·雨無正》“謂爾遷于王都”,《小雅·鹿鳴》“我有旨酒,以宴樂嘉賓之心”等等。這樣的描述是符合《詩經》的實際的。我們知道,四言雖然是《詩經》的基本句型,但并不是唯一的句型,《詩經》中一言至八言的各類形式都具備。

那么,“言”之多少能否成為衡文之標準呢?劉勰說:“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jié)也?!边m應詩歌創(chuàng)作情勢變化的需要,字數、文句、節(jié)拍等都會隨變適會,所謂“夫裁文匠筆,篇有大小;離章合句,調有緩急;隨變適會,莫見定準。句司數字,待相接以為用;章總一義,須意窮而成體”正說明了這一問題?!八难詾檎敝^,顯然是其“宗經”思想的產物;而“隨變適會”云云,又體現了他“通變”的文學史觀。劉勰持“情數運周,隨時代用”的觀點,對于詩歌句式的逐步加長、長句代替短句的趨勢持肯定態(tài)度。

如何合理遣詞用字,亦是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段男牡颀垺返脑S多篇章都列舉了《詩經》字詞運用和安排的精煉和準確。在《章句》篇,劉勰還重點討論了《詩經》中“兮”運用的特點和意義。

又詩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辭》用之,字出句外。尋兮字承句,乃語助余聲?!瓝滤崎e,在用實切。巧者回運,彌縫文體,將令數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对娊洝肪鋬扔谩百狻弊?,其作用劉勰歸納為二:一是“語助余聲”,二是“彌縫文體”?!罢Z助余聲”是就其在詩歌音樂性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而言的,即可以補足音節(jié),令詩歌韻律完整、余味雋永。如《詩·氓》“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中的“兮”就屬于這種用法?!皬浛p文體”是就虛字在詩歌結構方面所起的作用而言的,即可以使詩歌文辭嚴密,圓融和諧。劉知幾《史通·浮詞》對此有過闡發(fā):“夫人樞機之發(fā),亹亹不窮,必有余音足句,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蓋,發(fā)語之端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而史之敘事,亦有時類此?!?sup>其中,“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正恰當地道出了劉勰所謂“彌縫文體”的確切含義??贾凇对娊洝返膭?chuàng)作實際,顯然,劉勰所論不差。但,歸根到底這些認識只是就“兮”字淺表層次的作用而言的。實際上,“兮”等虛字的運用更有其之于詩歌內容和情調方面的獨特作用。劉淇《助字辨略序》云“構文之道……虛字其性情也”,此論頗為精辟。錢鍾書先生指出,虛字在詩歌中具有“使語助以添逶邐之概”“多搖曳以添姿致”之效。這一論述,已可貴地涉及了虛字在詩歌審美方面所起到的獨特作用,真正觸到了問題的核心。

3.寫物附意,婉而成章:《詩》的比興藝術

比和興這兩種表現手法在《詩經》中得到了最廣泛的運用,也對后世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文心雕龍》專設《比興》一節(jié)對這兩者予以討論和探討,其開篇即云:

《詩》文宏奧,包韞六義;毛公述《傳》,獨標“興體”,豈不以“風”通而“賦”同,“比”顯而“興”隱哉!《毛傳》釋詩,只注明他認為是“興”的詩句,這樣的情況在《毛傳》中共出現了一百一十六處。對此,劉勰的解釋是“‘比’顯而‘興’隱”,即賦和比相對而言較為明顯,容易區(qū)分和鑒別,興則涵義深婉,意義難明,因此必須加以特別的提示和說明??贾凇睹珎鳌穼嶋H可以看到,劉勰的這一認識是正確的。不過,《毛傳》之“獨標興體”往往在于附會《詩》與君臣倫理之關系,進而宣揚其儒家思想,本意并不在從藝術表現層面來探討“興”的深婉性與含蓄性特點。劉勰“‘比’顯而‘興’隱”論,則是就《詩》文學性特點而言的,顯然劉勰的論述更符合《詩經》的創(chuàng)作實際。

在講到比與興的創(chuàng)作原則時,《文心雕龍》大量舉證了《詩經》中的例子:

觀夫興之托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關雎有別,故后妃方德;尸鳩貞一,故夫人象義。義取其貞,無從于夷禽;德貴其別,不嫌于鷙鳥:明而未融,故發(fā)注而后見也。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錫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類教誨,蜩螗以寫號呼,浣衣以擬心憂,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義也。至如“麻衣如雪”“兩驂如舞”,若斯之類,皆比類者也。何為“興”?《周禮·大師》鄭眾注曰“興者,托物于事”;摯虞《文章流別論》曰“興者,有感之辭也”;鐘嶸《詩品序》云“文已盡而意無窮,興也”。各家闡釋問題的角度不同,故給出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劉勰說:“興者,起也?!鹎檎咭牢⒁詳M議?!d則環(huán)譬以記諷?!眲③牡慕忉屚怀鰪娬{了三點:一是,引起下文;二是,根據事物間曲折微妙的關系來寄托所要表達的思想;三是,一定具有諷諭意義。強調“興”在文理語勢和思想情感方面的引起下文,是沒有錯的;但突出諷諫和托諭,顯然是不確的。劉勰援引的例文是《關雎》和《鵲巢》。雎鳩雌雄有別,古人認為它是有德行的貞鳥,所以用來譬喻“后妃之德”;尸鳩住在鵲巢里,貞潔純一,“猶國君夫人來嫁,居君子之室”(鄭箋),所以用來象征諸侯夫人的美德。劉勰對這兩則例文意義的釋解,與《毛傳》是完全一致的。他堅持認為興一定是“環(huán)譬以記諷”,是“托諭”的,因而承襲了《毛傳》的觀點和認識,這是劉勰的不足。不過,這兩則例子均屬“依微擬議”“婉而成章”者,“稱名也小,取類也大”,其“興”的特點是成立的。劉勰同時指出,“依微擬議”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含義“明而未融”,深奧難懂;所以,必得“發(fā)注而后見”,即借助于注才能使人讀得懂。這一認識是客觀的。

關于“比”,劉勰解釋為:“比者,附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比則畜憤以斥言?!w寫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劉勰的論述突出了“比”的以此物比附彼物的特點,同時強調了形象性和切于事理的藝術原則,較之鄭眾“比者,比方于物也”、鐘嶸“因物喻志”之論,顯然更為精當和細密。但劉勰“畜憤以斥言”的認識顯然是不正確的。將比局限于指斥過失,源于漢儒鄭玄,其注《周禮·大師》曰:“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睂Υ耍追f達《毛詩正義》作了糾正:“比者,比方于物,諸言如者,皆比辭也。”孔穎達認為,比和興都可以美、刺皆具。因此,比不只是“斥言”,同時也可以用來贊美。

《文心雕龍》將“比”分為“比義”和“比類”兩類,并大量引《詩》例以證?!氨攘x”類,劉勰舉出《衛(wèi)風·淇奧》《大雅·板》《小雅·小宛》《大雅·蕩》《邶風·柏舟》中“有匪君子,如金如錫”“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等五例;“比類”類則舉出《曹風·蜉蝣》《鄭風·大叔于田》中“麻衣如雪”“兩驂如舞”兩例。這些例子,或比人事,或比物理,皆鮮活生動,切近事理,正符合劉勰“寫物附意,飏言切事”的審美原則。

4.意深褒贊,義成矯飾:《詩》的夸飾技巧

夸飾,現代修辭學稱之為夸張。陳望道先生《修辭學發(fā)凡》將之列入“積極修辭”一類,并定義曰:“說話上張皇夸大過于客觀的事實處,名叫夸張辭?!?sup>劉勰之前,王充《論衡》卷七十八有“語增”“儒增”“藝增”諸名目,對夸飾有所涉及?!段男牡颀垺穯瘟小犊滹棥芬黄?,具體而精辟地論述了夸飾的特點、運用原則和在創(chuàng)作中的積極作用等。劉勰認為,《詩》《書》等經典對夸飾的運用有度有節(jié),恰如其分,足以為后世之憲章?!犊滹棥吩疲?/p>

雖《詩》《書》雅言,風俗訓世,事必宜廣,文亦過焉。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且夫鸮音之丑,豈有泮林而變好?荼味之苦,寧以周原而成飴:并意深褒贊,故義成矯飾。大圣所錄,以垂憲章。劉勰言,雖然《詩》《書》用的是當時的規(guī)范語言,這種語言風格有教化世俗、訓導世人的作用,但所用事例仍不免有所增飾,語言文辭亦多所夸飾。劉勰舉出了《詩經》用夸飾的六例:《大雅·崧高》之“崧高維岳,駿極于天”;《衛(wèi)風·河廣》之“誰謂河廣,曾不容舠”;《大雅·假樂》之“干祿百福,子孫千億”;《大雅·云漢》之“周初黎民,靡有孑遺”;《魯頌·泮水》之“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大雅·綿》之“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并特別指出,貓頭鷹的聲音是難聽的,難道會因在學宮的樹林中棲息就變得悅耳動聽了?苦菜的味道是苦的,豈有長在周家的原野上就會變得甘甜的道理?《詩經》之所以會這樣描寫,是為了加強贊美,在事義上用了夸飾手法。

雖然劉勰沒有從修辭學意義上對夸飾的結構和意義做更深入的解析,但從所舉例證來看,他已經注意到了夸飾“擴大”和“縮小”的兩個主要類型。奇特之夸張(如《河廣》之“一葦杭之”“曾不容舠”“跂予望之”“曾不崇朝”等)雖然在客觀上不能成立,但在主觀上卻是合乎情理的,合情而不合理,“壯辭可得喻其真”,是符合藝術原則的。

劉勰同時指出,增飾要恰到好處:“然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夸過其理,則名實兩乖?!薄对娊洝返目滹?,形象地表現了事物的本質特征,恰切地抒發(fā)了作者的美好情意,因此能夸而有節(jié),并引發(fā)讀者的強烈共鳴;而揚雄、司馬相如、張衡等人的辭賦,“奔星與宛虹入軒”“鞭宓妃以餉屈原”,虛用濫行,飾而有誣,有失其理,這是不恰當的。他希望能“酌《詩》《書》之曠旨,翦揚馬之甚泰”。由此可見,劉勰在以《詩》為創(chuàng)作范式的同時,也激烈地抨擊和批評了辭賦家之濫用夸飾,誣過其理。對此,黃侃先生《文心雕龍札記》有過非常精當的論述:“文有飾詞,可以傳難言之意;文有飾詞,可以省不急之文;文有飾詞,可以摹難傳之狀;文有飾詞,可以得言外之情。古文有飾,擬議形容,所以求簡,非以求繁;降及后世,夸張之文,連篇積卷,非以求簡,只以增繁。仲任所譏,彥和所誚,固宜在此而不在彼也?!?sup>

5.寫氣圖貌,以少總多:《詩》的摹景手法

自然景物對作者創(chuàng)作情思的感召和觸發(fā)作用是極為明顯的,古人對此多有論述。如陸機《文賦》“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鐘嶸《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等等。《文心雕龍》更是專列“物色”一篇,深入探討了摹景狀物的原則和方法等,其中大量涉及了對《詩經》寫景藝術的認識和評價。劉勰說:

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劉勰認為,《詩經》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觸是十分敏感的,因此能夠產生無窮無盡的聯(lián)想。他們流連于自然萬象,歌詠視聽所及之物景。接下來,劉勰從三個方面總結和歸納了《詩經》物類描摹的特點。一是,能擬其形,即所謂“圖貌”“屬采”和“附聲”。這里的“貌”“采”和“聲”是指客觀外物的具體形貌、色彩和聲音。二是,能傳其神,即所謂“寫氣”。這里的“氣”顯然是指物象的內在神氣和韻致。三是,能做到心物相融,主客一體,即所謂“與心徘徊”?!渡袼肌分杏羞^類似的話:“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蹦【皩懳镒非笮紊窠詡浜托奈锝蝗?,這在魏晉人的文論、書論和畫論中多有體現。如,鐘嶸《詩品序》強調“指事造形,窮情寫物”,謝赫《古畫品錄》主張“窮理盡性,事絕言象”等等。在這里,劉勰將形、神、心三者統(tǒng)融在一起,進而對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摹物寫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突出體現了劉勰論文的深邃和細密。客觀地講,《詩經》中的感物寫景,未必都達到了劉勰所講的“隨物宛轉”和“與心徘徊”,但劉勰據以提出的創(chuàng)作原則卻是極富啟示性的。

在接下來的論述中,劉勰摘引了《詩經》中《桃夭》《采薇》《伯兮》《角弓》《葛覃》《草蟲》《大車》《小星》《關雎》和《氓》等篇中的寫景名句,對其景物描寫的特點作了精當的分析和評判:“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蟲草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并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劉勰主要從兩個方面對上述詩篇的寫景特點進行了評價:一是用語形象生動,簡潔明快,富有表現力,能準確地描摹出物景的狀貌形聲;二是既能窮其理,又能窮其形,做到了形神兼?zhèn)?,情貌無遺??贾鲜鲈娖膭?chuàng)作實際,應當說,劉勰的歸納和分析是十分精辟的。劉勰一向重視詩歌字詞的鍛造和錘煉,并對《詩經》中字詞運用的準確和生動多所贊譽。《練字》篇甚至還談到,即使偶然出現字詞“重出”現象,《詩經》依然能夠做到恰當和融通:“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对姟贰厄}》適會,而近世忌同;若兩字俱要,則寧在相犯?!薄爸爻觥笔峭粋€字在句中再度出現的情況。如《詩·衛(wèi)風·氓》中“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句,出現了兩個“老”字;《詩·邶風·靜女》中“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句,出現了三個“美”字。重出容易造成字句之間的相互干擾,但《詩經》《楚辭》運用恰當,因此并不影響表達效果。

《物色》還論到了《詩經》色彩詞運用的恰當和準確:“至如《雅》詠裳華,‘或黃或白’,《騷》述秋蘭,‘綠葉’‘紫莖’。凡摛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詩·小雅·裳裳者華》有“裳裳者華,或白或黃”句,以“黃”“白”摹色,既描繪出了花兒絢爛美麗的色彩,同時也刻畫出了其高貴、嫻雅的神態(tài)。劉勰認為,色彩詞的運用是為了點染,貴在偶然一見;若頻繁出現,就會顯得繁蕪而不足珍貴。這樣的提法顯然是針對當時文壇“模山范水,字必魚貫”的傾向而言的?!渡焉颜呷A》“物色雖繁”而“析詞尚簡”,正符合劉勰“善于適要”“以少總多”的審美要求。

不過,劉勰認為《詩經》煉字之精“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這樣的斷語似乎有些絕對。他還講:“且《詩》《騷》所標,并據要害,故后進銳筆,怯于爭鋒。”言《詩經》摹景寫物語言準確形象,能切中要害,這是對的;但講后人模仿因襲,莫敢爭鋒,這是不夠客觀的。

《詩》乃文章之奧府,萬世之典范。除上文所述外,劉勰還對《詩》“率多清切”(《聲律》)的聲律特點予以褒揚,盛贊其清麗自然、合于規(guī)范的用韻特點;此外,《事類》篇稱“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qū),而才思之神皋也”,將《詩》視為文章事類之淵藪,并肯定了《詩》對屈宋、揚雄等援事取譬的巨大影響。限于篇幅,茲不贅述。

《詩》為“六經”之首,其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因而歷來受到了人們的尊奉與推重。劉勰之前,先秦漢魏對《詩》的經學、史學意義上的評判剖析可謂汗牛充棟。但從文學角度對《詩經》的考察和分析,顯然劉勰是最早,而且也是最全面和精細的。要正確、公允地推原和探究《詩經》的相關問題,要深入分析和正確評價劉勰的文學史觀,顯然劉勰的認識和論述是不能不引起重視的。

(四)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論《詩》的文體學意義

《宗經》言:“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毖浴对姟窞橘x、頌、歌、贊之本源。在其他的一些論述中,劉勰對《詩經》之于后世諸文體創(chuàng)作的影響作了較為細致的梳理和爬羅。這些論述有的從語源角度加以考察,有的從名稱上予以追溯,有的則從文體源流及其創(chuàng)作關聯(lián)方面進行了考辨?,F擇其要者簡單陳述如下。

先說“騷”?!段男牡颀垺け骝}》云:

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固已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豈去圣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劉勰以《詩》為評騷準的,肯定騷體源于《詩》。這一點在《比興》篇中也有說明:“楚襄信讒,而三閭忠烈,依《詩》制《騷》,諷兼‘比’‘興’?!痹凇侗骝}》一文中,劉勰更詳細論述了《楚辭》與《風》《雅》的四同、四異。同者:“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湯武之祗敬,典誥之體也;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guī)諷之旨也;虬龍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怨之辭也?!碑愓撸骸爸劣谕性讫垼f迂怪,豐隆求宓妃,鴆鳥媒娀女,詭異之辭也;康回傾地,夷羿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譎怪之談也;依彭咸之遺則,從子胥以自適,狷狹之志也;士女雜坐,亂而不分,指以為樂,娛酒不廢,沉湎日夜,舉以為歡,荒淫之意也?!边@一問題,將在下文作詳細說明,詳見本書丁編十四“論《楚辭》”之“詭異之辭,狷狹之志:論《楚辭》與《風》《雅》的同異”一節(jié)。

其次是“賦”?!对徺x》云:“賦自《詩》出,分歧異派?!眲③恼J為,賦源于《詩》: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昔邵公稱:“公卿獻詩,師箴賦?!眰髟疲骸暗歉吣苜x,可為大夫?!痹娦騽t同義,傳說則異體,總其歸涂,實相枝干。劉向云“明不歌而頌”,班固稱“古詩之流也”?!毁x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繹其旨趣,劉勰“賦自《詩》出”的主要理由似為:第一,從語源上講,賦即“鋪”?!啊对姟酚辛x,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劉勰認為,“六義”中賦的基本特點是通過鋪敘辭藻和文詞來達到體物言志的目的,而這也正是后世賦體的基本特點,即一要講文彩鋪敘,二要講言志諷諫。第二,后世賦體不歌而頌的表達方式,亦源于“六義”中的賦。從先秦典籍中“公卿獻詩,師箴賦”“登高能賦,可謂大夫”等記載中可以看出,“不歌而誦”之賦,乃“六義”之賦的發(fā)展,這一形式也正是后世賦體的源頭。第三,漢體大賦用序言開頭,用總論結尾,“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迭至文契”,而“亂”的形式亦源于《詩》。《詮賦》中“按《那》之卒章,閔馬稱亂,故知殷人輯《頌》,楚人理賦,斯并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也”之論,正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秶Z·魯語下》引魯國閔馬父說,稱《那》的結尾為“亂”,劉勰據此推斷,殷人所輯《商頌》各篇的結尾都有“亂”,這一形式為“楚辭”所繼承。

劉勰多稱賦體源于《詩》,因此要多方探尋兩者在內容、形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關聯(lián)。從文體學的角度來看,劉勰所論不差。漢人已認定“賦乃古詩之流”,不過多從諷諫意義上而言;劉勰則更深入地論證了兩者之間更為廣泛的淵源關系,這是劉勰的貢獻。

再次是“頌”?!俄炠潯吩疲?/p>

四始之至,頌居其極。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昔帝嚳之世,咸墨為頌,以歌九韶。自商已下,文理允備。夫化偃一國謂之風,風正四方謂之雅,容告神明謂之頌。風雅序人,事兼變正;頌主告神,義必純美。魯國以公旦次編,商人以前王追錄,斯乃宗廟之正歌,非宴饗之常詠也。《時邁》一篇,周公所制;哲人之頌,規(guī)式存焉?!绊灐币嗍恰傲x”之一。《文心雕龍·頌贊》開篇即云:“四始之至,頌居其極。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边@一看法,承《詩大序》之說。接下來,劉勰從遠古帝嚳時代、《詩經》以至漢魏,追溯了頌體的淵源和衍變。

劉勰還提到了《魯頌》和《商頌》的編次緣起及其性質意義:《魯頌》因周公旦的功勛而按次序編成;《商頌》,系商人追念先王之作。此兩者是用在宗廟里的雅樂,非宴會上的歌詠。關于魯、商兩頌的編次緣起,劉勰采用的是鄭玄《魯頌譜》及《商頌譜》的觀點,其關于雅樂的提法是符合實際的。劉勰還講到:“《時邁》一篇,周公所制?!痹谶@里,劉勰并未舉出周公制《時邁》的確切證據。不過,后世孔穎達《正義》對此有過說明:“《國語》稱周公之頌曰‘載戢干戈’,明此詩周公作也。”劉勰對《時邁》篇的評價是“哲人之頌,規(guī)式存焉”,意思是說圣人所作的頌里,保存著作頌的規(guī)范?!稌r邁》篇稱頌偃息兵戈、宣化懿德之舉,典雅醇正,因此劉勰有此評。

在“選文定篇”時,劉勰特別指出了揚雄、班固等人的作品對《詩》的模規(guī),以及對《詩》的內在精神的繼承:“若夫子云之表充國,孟堅之序戴侯,武仲之美顯宗,史岑之述熹后,或擬《清廟》,或范《》《那》,雖深淺不同,詳略各異,其褒德顯容,典章一也?!笨贾宰髌穼嶋H可知,劉勰所列揚雄之頌趙充國、班固之頌竇融、傅毅之頌漢明帝、史岑之頌熹后等,確具有“褒德顯容”的特點,甚至在基本創(chuàng)作規(guī)程上也具有一致性。劉勰認為,上述諸人的頌體創(chuàng)作,或模擬《詩·周頌·清廟》,或效仿《詩·魯頌·》《詩·商頌·那》,雖深淺、詳略有異,但創(chuàng)作宗旨是相同的。摯虞《文章流別論》也有過相似的論述:“昔班固為《安豐戴侯頌》,史岑為《出師頌》《和熹鄧后頌》,與《魯頌》體意相類;而文辭之異,古今之變也。揚雄《趙充國頌》,頌而似雅。”劉勰關于頌體淵源、流變及特點的描述無疑是精辟而準確的。他之所以強調頌體創(chuàng)作應模規(guī)《清廟》《》《那》等體式,是因為這些作品內容典雅,語言“清鑠”。劉勰還進一步指出,頌體創(chuàng)作應遵循“諭揚以發(fā)藻,汪洋以樹義”“纖曲巧致,與情而變”的原則。這些觀點,顯然都是十分精辟的。

再其次是“哀吊”。《哀吊》曰:

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贖。事均夭橫,《黃鳥》賦哀,抑亦詩人之哀辭乎!《左傳·文公六年》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史記·秦本記》亦載其事:“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sup>可見,《黃鳥》所敘寫的是秦穆公以人殉葬之事。清人陳繼揆《讀風臆補》評《黃鳥》曰:“惻愴悲號,哀辭之祖?!?sup>從現存資料來看,哀悼之始,莫先于《黃鳥》者,故劉勰引以為例。但哀詞一般用來哀悼“夭昏”者,即未成年而夭折的孩子,子車氏之三子“皆秦之良也”,顯然不在此列。既然哀悼的對象不同,劉勰為何還要舉《黃鳥》為例呢?原因在于《黃鳥》情調悲愴,用語凄楚,“事均夭橫”;而且也符合劉勰“悲實依心”“情主于痛傷,而辭窮乎愛惜”的哀文寫作要求。

后世以哀文名世之諸家,劉勰最推崇的是潘岳。《哀吊》曰:“及潘岳繼作,實踵其美。觀其慮善辭變,情洞悲苦,敘事如傳,結言摹詩,促節(jié)四言,鮮有緩句,故能義直而文婉,體舊而趣新,《金鹿》《澤蘭》,莫之或繼也?!迸嗽烙小督鹇拱мo》一篇悼念其夭亡的幼子,又有《為任之咸妻作孤女澤蘭哀辭》一篇,為年僅三歲而隕的外甥悲戚。兩篇俱悲愴徹骨,至深至婉,一向被目為哀文之名篇。其中如“耳存遺響,目想余顏;寢席伏枕,摧心割肝”,“良嬪短世,令子夭昏。既披我干,又剪我根”等一些文句,以淚浸筆,長歌當哭,真正具有“情往會悲,文來引泣”(《哀吊》)的效果。對于這兩首詩語言及體制特點,劉勰注意到了其對《黃鳥》及《詩經》的效仿和繼承。這兩首詩均用四言寫成,且音調急促,少有舒緩,這樣便于營造出飲咽吞聲、如泣如訴的氛圍,進而表達出對夭亡者的痛惋。劉勰所謂的“體舊”,就是指潘岳哀文對《詩經》體制的模仿和效法。

上述騷、賦、頌、哀吊之外,劉勰還個別地談到了《詩》與樂府、論說、啟奏、書記、詔策、章表等體的關系,現擇取要者列舉如下。

作為詩的一種體式,“樂府”與《詩》在內容趨向、語言風格及句式用語等方面存在著多方面的關聯(lián)。但劉勰對此未及細論,只在《樂府》篇中簡單提到:“及宣帝雅頌,詩效《鹿鳴》。”漢宣帝時,有人仿效《小雅》中《鹿鳴》制作歌功頌德的音樂,劉勰以此例來說明《詩》在樂府形成過程中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論說》篇從訓釋角度談到了論體與《詩》的關系?!墩撜f》開篇即言:“圣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看來,只有闡明經意、申述事理者才可以稱作“論”;劉勰將經書的傳、注,亦視為論體?!搬尳?,則與傳注參體”“傳者轉師,注者主解”。劉勰也客觀地指出,與議、說、贊等其他論體相比較,“注釋為體,解散論體”。也就是說,注釋是拆開了的論體,是把論分散在了各個注里,因此勢必會顯得瑣碎繁雜。劉勰反對繁瑣的章句之學,主張傳、注要文字簡約、含義明暢?!叭裘枴对姟罚矅畟鳌稌?,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為式矣”。他舉出《毛詩》、孔傳等,認為這些對經書的傳注是簡潔而明暢的,是后世學習效仿的榜樣。

《奏啟》則引《詩》為例,論述了奏劾一類文的文體特點:“《詩》刺讒人,投畀豺虎;《禮》疾無禮,方之鸚猩;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軻譏墨,比諸禽獸:《詩》《禮》儒墨,既其如茲,奏劾嚴文,孰云能免?”按《詩·小雅·巷伯》諷刺、攻擊進讒言的人云:“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庇谜Z激烈,指斥嚴厲。劉勰以為,《詩》尚如此,彈劾類的文章往往如是,相互攻擊,吹毛求疵,詬病為切。

“譜”乃“書記”之一體,劉勰認為,該體與《詩》有著淵源關系:“故謂譜者,普也。注序世統(tǒng),事資周普;鄭氏譜《詩》,蓋取乎此?!编嵭凑铡对姟返拇涡蚝椭T侯的世系編成《詩譜》,劉勰以為,這正屬于“注序世統(tǒng),事資周普”的情況?!按獭币彩恰皶洝鳖愇捏w,劉勰以為:“刺者,達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矣?!贝淌峭ㄟ_之意,《詩經》中的諷刺,就是通過敘述某件事情來表達作者的愛憎態(tài)度;這樣的意見送達對方,就像針通到癥結處一樣。此處,劉勰從語源意義上闡釋了《詩經》中“刺”的意義。此外,“諺”亦與《詩》存在淵源關系:“《大雅》云‘人亦有言’‘惟憂用老’。并上古遺諺,《詩》《書》可引者也?!蛭霓o鄙俚,莫過于諺,而圣賢《詩》《書》,采以為談,況逾于此,豈可忽哉!”《詩·大雅》中《蕩》《抑》《桑柔》《蒸民》四篇皆有“人亦有言”句;《詩·小弁》有“惟(維)憂用老”句。這些都屬“諺”?!爸V”即今人所說的諺語、俗語,劉勰亦將其歸入“書記”一類。劉勰援《詩》之例旨在說明:諺語在古代即有流傳;諺語雖然文辭俚俗,但《詩》《書》尚采之,可見是不容忽略的。

在《詔策》和《章表》中,劉勰也從語源意義上考察了《詩》的文體意義?!对t策》講:“《詩》云:‘畏此簡書?!薄白越桃韵?,則又有命。《詩》云‘有命在天’,明為重也?!眲③恼J為,文體名目的確立,源于經典,即所謂“并本經典以立名目”。其中,“簡策”和“命”這兩體均源于《詩》。按《詩·小雅·出車》有“畏此簡書”句,《詩·大雅·大明》有“有命在天,命此為王”句,因此,劉勰的立論是充分依據的?!墩卤怼吩唬骸罢抡撸饕??!对姟吩啤疄檎掠谔臁?,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薄对姟ご笱拧恪酚小盀檎掠谔臁本?,此處的“章”即“明”之意。因此,劉勰所謂“《詩》云‘為章于天’,謂文明也”的釋解是正確的。這里,劉勰也是從語源意義上考察了“章”的名目和原始含義。

《文心雕龍》對《詩》的文體特點的總結和論述,鮮明地體現了劉勰的宗經思想,也較為恰當地見出了《詩》的文體價值,對后世《詩》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劉勰看來,《詩》的文體形態(tài)和具體實踐,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各體的創(chuàng)作方法,顯示了對各體寫作的具體要求。文學自覺的重要表現是文體自覺,《文心雕龍》對《詩》的文體意義的細致梳理,正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魏晉文學自覺的實際,同時也對后世諸文體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論《書》

王充《論衡·正說篇》云:“《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sup>作為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匯集了典、謨、訓、誥、誓、命諸文,是研究我國上古歷史、哲學的重要依據?!渡袝吠瑫r又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稱作《書經》,劉知幾目之為“七經之冠冕”:“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覽群籍。譬夫行不由徑,非所聞焉?!?sup>《尚書》以記言為主,記事為次,其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多采用想象、夸張、比喻、渲染、對比等手法,具有明顯的文學性特征。因此,一向被認為是業(yè)已成熟的散文。

《文心雕龍》之《征圣》《宗經》《史傳》等至少三十三篇論及了《尚書》,其余征引《尚書》原文、化用《尚書》事典、談及《尚書》人物篇章者,則比比皆是,難以準確統(tǒng)計。涉及的主要問題有:《尚書》的地位和性質、《尚書》的語言特點、《尚書》的文學性特征及《尚書》對后世文學體式的影響等??梢哉f,在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次細致地從文學角度論述《尚書》者,非《文心雕龍》莫屬。劉勰對《尚書》文學特征的描述和判斷,對后世的相關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書》實記言,標列“七觀”:論《書》的特點和地位

《荀子·勸學》言“《書》者,政事之紀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講“《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顯然,諸家所論都指出了《尚書》匯集和記載政事的性質?!渡袝返闹饕獌热莅ㄕ母妗⒌弁醯恼勗捰柺?、誓詞、命令、法律制度等,“蓋《書》之所主,本于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fā)話言于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其體例主要有典、謨、訓、誥、誓、命,是為“六體”。

《文心雕龍》對《尚書》的關注和考察,其重點并不在史學層面。盡管如此,從《尚書》的文本實際出發(fā),《文心雕龍》還是客觀地指出了《尚書》偏重記言的特點:

《書》實記言。(《宗經》)

古者,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言經則《尚書》,事經則《春秋》。(《史傳》)《尚書》所載多誥命、訓示、誓詞之屬,因此《漢書·藝文志》講“《書》者,古之號令”,又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劉勰的論述顯然承續(xù)了《漢書·藝文志》的說法,而這也是符合《尚書》的實際的。如《無逸》篇,該篇屬于誥命類文章,全篇每一節(jié)皆以“周公曰”領起,記載周公對成王的訓示。從表現形式上看,是典型的“記言”類作品。再如,《盤庚》篇,盤庚遷都,“民不適有居”,有怨憤之言。盤庚“命眾悉至于庭”,對他們進行了勸導和訓示。該篇的主要內容也是“記言”,學者普遍認為當由盤庚口述、史官記錄而成。

劉勰是宗經的,他堅持認為經書乃“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對于《尚書》他更多的是從經典的角度來關注和論述其地位和價值的?!蹲诮洝吩唬?/p>

自夫子刪述,而大寶咸耀。于是《易》張《十翼》,《書》標“七觀”,《詩》列“四始”,《禮》正“五經”,《春秋》“五例”。義既極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故能開學養(yǎng)正,昭明有融。關于七觀,《尚書大傳》載:“孔子曰: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范》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志,《堯典》可以觀美?!?sup>可見,觀義、觀仁、觀誡、觀度、觀事、觀志、觀美,謂之“七觀”,系指《尚書》可供借鑒的七個方面內容。劉勰認為,《尚書》“七觀”與《易》之“十翼”、《詩》之“四始”等同屬“五經”之菁華,具有“義既極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的特點,可以啟發(fā)學習、培養(yǎng)正道、彰顯義理。在劉勰看來,《尚書》及儒家經典“性靈镕匠,文章奧府”,可以镕鑄人們的性情,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巨大寶庫,是“群言之祖”。劉勰的論述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后世學者對《尚書》的經學、史學及文學地位都給予了充分肯定,上述劉知幾等人的相關論述即是明證。

(二)辭義溫雅,萬代儀表:論《書》的文學性

《尚書》有沒有文學性?回答是肯定的?!渡袝冯m為各類“訓典”“號令”及歷史事跡的匯編,但已具備了敘事、議論、描寫等手法,有些篇章還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說服力,其所蘊含的文學性因素是明顯的。因此,《尚書》一向被視為我國古代散文的源頭。這一點,前賢今哲早有定論。如,陳柱《中國散文史》視《尚書》為“為治化而文學時代之散文”,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也講:“《尚書》已是成熟的散文,不再是萌芽或雛形?!?sup>

在中國文學史上,劉勰最早對《尚書》的文學性特點進行了較為細致的開掘和闡釋,對《尚書》屬對、夸飾、事典等手法的運用進行了具體分析。《總術》篇曰:

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別目兩名,自近代耳。六朝人有文、筆之辨,但區(qū)分文、筆的標準并不完全一致。蕭繹《金樓子·立言》謂:“筆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云取義,神其巧慧,筆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蔓,唇吻遒會,情靈搖蕩?!?sup>顯然,蕭繹更多的是從文章性質上來區(qū)分文、筆的。劉勰則認為,有韻者為“文”,無韻者為“筆”,這是著眼于文章形式來區(qū)分的。那么,《詩》《書》等經典是“文”還是“筆”呢?劉勰認為,“夫文以足言,理兼《詩》《書》”,這就肯定了《詩》《書》等經典是“文”,而非“筆”?!肚椴伞烽_篇也講過“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劉勰不僅肯定了“六經”的文學性,而且強調,圣賢的文章是有文采的,足可為萬世之法?!恫怕浴菲浴稗o義溫雅,萬代之儀表”評價《尚書》的文學價值,充分肯定了《尚書》對后世文章創(chuàng)作的巨大影響:

虞夏文章,則有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益則有贊,五子作歌,辭義溫雅,萬代之儀表也。《書·虞書·皋陶謨》:“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瓕挾酰岫?,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諊漓缶戳?,亮采有邦。”所謂“皋陶六德”,概即指此?!稌び輹に吹洹吩唬骸暗墼唬嘿?!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偕,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边@段文字因其“詩言志”觀念而為后人所熟知?!霸姟薄案琛薄奥暋薄奥伞敝^,則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文心雕龍》所謂“夔序八音”概即指此。伯益作贊見于《虞書·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薄拔遄幼鞲琛币娸d于《尚書·夏書》,詳見下文。“虞夏文章”,多保存在《尚書》中,因此,劉勰對虞夏文的評述實際上就是對《尚書》的評述。在上引一段文字中,劉勰列舉了《尚書》中之四例,并以“辭義溫雅,萬代之儀表”來評價這些文章,對《尚書》的文學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

類似的評述還見于《原道》:

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fā)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yè)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相對于遠古事跡的“年世渺邈”、湮沒無聞,劉勰認為,唐虞時代的文章才真正“煥乎始盛”。接下來,劉勰舉出了《尚書》之三例,以證明其論點。一是,“元首載歌”,其二是“益稷陳謨”,其三是“九序惟歌”?!霸纵d歌”見于《書·虞書·益稷》,虞舜在位,天下大治,堯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劉勰以為,虞舜元首之歌,吟詠了自己的情志;言情詠志之作,當然是具有文學性的?!耙骛㈥愔儭币嘁娸d于《虞書》。益和稷分別指舜的臣子伯益和后稷;“謨”,計謀,謀略。《尚書·虞書》記載有不少伯益和后稷獻給帝舜的謀議,劉勰認為這些謀議開啟了奏章之風?!白唷蹦宋闹惑w,《文心雕龍》有《奏啟》一篇專論其特點。這是從文體學意義來考察《尚書》的文學性特點的?!熬判蛭└琛币娪凇稌び輹ご笥碇儭罚骸坝碓唬红叮勰钤?!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政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毕挠泶d,建立了豐功偉業(yè),因此得到了歌頌。《明詩》篇也談到了“九序惟歌”的問題:“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钡珡摹渡袝匪d之頌詞來看,“九序惟歌”的文學性色彩不是很明顯。

在其他的一些論述中,劉勰還具體分析了《尚書》中屬對、夸飾、事典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尔愞o》曰:

唐虞之世,辭未極文,而皋陶贊云:“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币骊愔冊疲骸皾M招損,謙受益。”豈營麗辭,率然對爾。本段中的兩則例文均出自《書·大禹謨》。其一是“罪疑惟輕,功疑惟重”,這是大臣皋陶獻給禹的謀議;其二是“滿招損,謙受益”,為大臣伯益的獻辭。這兩則文字均齊整瀏亮,自然成對,因此劉勰用以闡證其“奇偶適對,不勞經營”的麗辭原則。作為中國早期散文,《尚書》大量運用了偶對手法以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上述《畢命》中之“政貴有恒,辭尚體要”,《梓材》中之“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涂丹雘”,《皋陶謨》中之“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舜典》中之“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等等,都是較為典型的例證。字對、詞對之外,《尚書》甚至還大量使用了句對,如“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圣,時風若”(《洪范》)?!昂螕?,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呂刑》)“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皋陶謨》)如此等等,在《尚書》中隨處可見。后世修辭學所列之正對、反對、重疊對、錯綜對、工對、寬對等偶對形式,《尚書》都已具備。劉勰激賞文辭之美,也著力探討了包括偶對在內的各類藝術技巧的具體運用。但同時,他反對浮泛不切,主張自然成文,“率然對爾”。上引《尚書》里的兩則文字,不事經營而事理圓密,正符合劉勰的審美標準。劉勰之引經文為據,同時包涵著對時文刻形鏤法、文乏異采的批評。籍經以刺時文,救失補弊,是其重要用意。

麗辭之外,《文心雕龍》對《尚書》中夸飾手法的運用也進行了分析和說明。

雖《詩》《書》雅言,風俗訓世,事必宜廣,文亦過焉。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夸飾》)劉勰言,雖然《詩》《書》在語辭的運用上堪稱規(guī)范,但出于表達上的需要仍使用了許多夸飾手法。劉勰列舉了《詩經》之六例,《尚書》之兩例。《尚書》之兩例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前者出自《尚書·虞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后者出自《尚書·周書·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疤咸臁睜詈樗?,“血流漂杵”寫戰(zhàn)爭之慘烈,兩者在用語上都屬增飾。但“壯辭可得喻其真”“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其表達效果是明顯的。劉勰同時也指出,增飾的運用要恰到好處:“然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夸過其理,則名實兩乖。若能酌《詩》《書》之曠旨,翦揚馬之甚泰,使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亦可謂之懿也?!睋P雄、司馬相如、張衡等人的辭賦虛用濫行,飾而有誣,有失其理,這是不恰當的。他強調要以《詩》《書》為創(chuàng)作范式,以糾正辭賦家之濫用夸飾、誣過其理。

《事類》篇還談到了《尚書》事典運用的特征:

至若胤征羲和,陳《政典》之訓;盤庚誥民,敘遲任之言:此全引成辭以明理者也。然則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乃圣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昔胤侯征羲和,引夏之《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盤庚遷都,引古代賢臣遲任之言告誡臣民曰:“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边@兩件事分別出自《尚書·夏書·胤征》和《尚書·商書·盤庚》,都征引了古事或古言以說明道理,屬事類運用中“全引陳辭以明理”之例。據此,劉勰認為,據事類義、援古證今是經典的慣用手法。很顯然,劉勰征引《尚書》中的例文,其目的在于為事類的運用尋找理論依據。事實上,此類援引古事、民諺以及先王之言用以分析說明事理的手法,在《尚書》中比比皆是?!吨軙た嫡a》:“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换莶换?,懋不懋?!眩∪晡┬∽?,乃服惟宏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敝芄栒]康叔時,引用了“怨不在大,亦不在??;惠不惠,懋不懋”的古語,告誡康叔告要保護下民,不要貪圖逸樂?!赌潦摹分?,武王伐紂時引用古語“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用以揭露商紂王寵信妲己、荒淫誤國,既辛辣犀利,又形象生動。劉勰是主張宗經的,他認為“經典深沉,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qū),而才思之深皋也”,而后世文章在征引事典時,也確乎多取資經典,漁獵于其中。

(三)辭尚體要,務實棄華:論《書》的語言特點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散文集,《尚書》的語言古樸質實,絕少雕飾,但同時也存在著古奧艱澀、詰屈聱牙等問題。《文心雕龍》對《尚書》的語言特點多有論及,比較集中的闡釋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覽文如詭,尋理即暢

《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文字古奧迂澀,艱深難懂;《尚書》又多用雅言,很少運用表示語法關系和語勢語氣的虛詞和關聯(lián)詞。這一獨特的語言特點也造成了《尚書》的拗口難讀。因此,韓愈《進學解》有“周誥殷盤,詰屈聱牙”之評。但另一方面,《尚書》之記言論事往往簡潔明了,平易質樸。對此,《文心雕龍·宗經》做了精當的分析和說明:

《書》實記言,而詁訓茫昧,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故子夏嘆《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渡袝穭t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異體者也。所謂“詁訓茫昧”“覽文如詭”,正準確地揭示了《尚書》古奧難懂,不宜索解的特點?!渡袝分y讀,主要原因是因為記載和運用了當時的語言。古今語言表述習慣方面的差異,大量口語的運用,加之由于年代久遠而造成的錯訛、脫衍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尚書》語言文字的迂澀詭雜,駁舛難明。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講:“案《尚書》所記,即當時語言。”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講:“《書經》有那么難讀,似乎正可作照寫口語的證據。”宋代陳骙《文則》也講:“商《盤》告民,民何以曉?然在當時,用民間之通語,非若后世待訓詁而后明?!?sup>顧頡剛先生的解釋則更為具體:“周民族起源于渭水流域,說的是一口陜西方言,史官忠實記錄了下來。”由此看來,《尚書》語言之艱澀古奧,其原因是不難理解的。

盡管《尚書》文字古奧艱澀,詰屈聱牙,但這并不意味著《尚書》內容上的隱晦婉曲,不可索解。《尚書》記言論事簡潔質樸,要言不煩,一些描寫和議論往往具有“平正易解”的特點。對此,徐師曾《文體明辨序》曾有過客觀的評述和說明:“其文或平正而易解,或詰屈而難讀;平正者經史官之潤色,詰屈者記矢口之本文?!?sup>“矢口”,猶開口,隨口,指不加思索,脫口而言??磥?,《尚書》中只有那些“矢口”之言才是詰屈聱牙的,其余部分則是通明曉暢的。

劉勰指出,如果借助于《爾雅》,并充分了解和考慮到當時的語言特點,是可以對《尚書》做出正確的釋讀和理解的。故劉勰講:“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薄稛捵帧芬嘣疲骸胺颉稜栄拧氛?,孔徒之所纂,而《詩》《書》之襟帶也?!眲③囊暋稜栄拧窞椤对姟贰稌分敖髱А?,如果說《詩》《書》等經典是衣服的話,《爾雅》就好比衣服上的領子和帶子,二者相輔相成。那么,為什么《爾雅》一書堪稱《詩》《書》之“襟帶”呢?原因在于《爾雅》能以雅正之言解釋先秦的古語詞和方言詞,用秦漢時的通行語來解釋經典中的方言、口語。故此,它是考證經典詞義和名物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周書·顧命》曰:“先輅在左塾之前?!焙螢椤佰印保俊稜栄拧め寣m》云:“門側之堂謂之塾?!薄惰鞑摹酚小昂笫降浼敝Z,《爾雅·釋詁》云:“式,用也?!秉S侃先生在《爾雅略說》中對《爾雅》的這一特點和功能有過非常精當的闡釋:“然而五方水土,未可強同,先古遺言,不能悉廢;綜而集之,釋以正義,比物連類,使相附近。此謂爾雅?!骱醮苏撸豢芍稜栄拧窞橹T夏之公言,二可知《爾雅》皆經典之常語,三可知《爾雅》為訓詁之正義?!?sup>明白了這一點,劉勰對《爾雅》的重視和強調就不難理解了。

劉勰還引用了《尚書大傳》中子夏對《書》的一段評語:“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弊酉牡脑捲窃u《書》之“論事”特點的,是說《尚書》的記事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劉勰援引此論意在說明:《尚書》雖然語言古奧迂澀,但如果能結合當時的語言實際進行考察,它的文意是曉暢明晰的。下文所謂“尋理即暢”,也正說明了同樣的問題。劉勰在比較的基礎上概括了《尚書》和《春秋》語言上的差異:“《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這一論述是精當準確的,故紀昀評曰:“四語括盡兩經?!?/p>

2.辭尚體要,務實棄華

《征圣》云:

是以子政論文,必徵于圣,稚圭勸學,必宗于經?!兑住贩Q“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云“辭尚體要,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見也。在這里,劉勰引《易》和《書》的有關論述,特別強調了為文時應特別注意的兩個問題:一是“辨物正言”,二是“辭尚體要”?!罢浴敝^,強調了語言的正確性和規(guī)范性;而“體要”則強調了語言的簡約性和對事理的深刻體察。劉勰認為,“正言”是為了“立辯”;“體要”才可以“成辭”。

“辭尚體要”出自《書·周書·畢命》:“政貴有恒,辭尚體要,不惟好異?!笨资蟼鳎骸罢匀柿x為常,辭以理實為要?!笨追f達疏:“為政貴在有常,言辭尚其體實要約,當不惟好其奇異?!本驼Z言運用層面的意義而言,《尚書》的意思是說,語言和文辭的運用,重在體察要義,而不在好奇立異。考之以《尚書》的實際,我們可以發(fā)現,大抵《書》是以簡約為務的?!渡袝匪嬆说?、謨、訓、誥、誓、命“六體”,多屬記言類,往往直陳其辭,簡質樸實,殊少雕飾。對此,前賢多有評述。如,劉知幾《史通·六家》曰:“原夫《尚書》之所記也,若君臣相對,詞旨可稱,則一時之言,累篇咸載。如言無足記,語無可述,若此故事,雖有脫略,而觀者不以為非?!?sup>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也講:“《書》之記言,非上告下,則下告上也。尋其實質,此類皆論事之文?!?sup>

就文學創(chuàng)作層面的意義而言,“辭尚體要”強調了對事理要義的體察和辨別,彰顯了對充實典雅文章風格的崇尚。黃侃先生《文心雕龍札記》講得好:“體要者,制辭之成,而婉妙之文,益使辭致姱美,非獨隱顯不相妨礙,惟其能隱,所以為顯也。然文章之事,固有宜隱而不宜顯者,《易》理邃微,自不能如《詩》《書》之明菿,《春秋》簡約,自不能如《傳》《記》之周詳,必令繁辭稱說,乃與體制相乖。圣人為文,亦因其體而異,《易》非典要,故多陳幾深之言,史本策書,故簡立褒貶之法,必通此意,而后可以談經。”因此,“體要”并不能等同于“簡要”,而是要依據文體的具體創(chuàng)作需要,該繁則繁,該簡則簡,“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會適”(《征圣》)。其要在于深刻體察事理要義,做到充實而不繁縟。

“體要”“尚簡”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傳統(tǒng)觀念,《尚書》之外,儒家經典對此多有闡解。《論語》云“以約失之者鮮矣”“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辭達而已矣”;《周易·系辭》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些論述,都強調了對“易”“簡”的崇尚和對繁、縟的摒棄。

《文心雕龍》多次引用了《尚書》此論,表現出對“辭尚體要”創(chuàng)作原則的推崇和重視,“辭尚體要”也進而成為了《文心雕龍》最重要的美學思想。劉勰多以此為標的評判前人作品,規(guī)范文體寫作。如評賈誼《吊屈原文》“體同而事核”(《哀吊》),評蔡邕的碑文“……莫非清允。其敘事也該而要,其綴采也雅也澤”(《誄碑》);對《議對》的創(chuàng)作要求是“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等等。此論明顯具有抨擊時文標新立異、崇尚奇詭的用意?!缎蛑尽吩唬骸稗o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眲③膶︸壩闹笨d深惡痛絕,因此《文心雕龍》中多次對時文之弊提出批評。如,《程器》曰:“《周書》論士,方之梓材,蓋貴器用而兼文采也。是以樸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而近代詞人,務華棄實?!薄惰鞑摹肥侵芄灾艹赏趺x對康叔的誥詞,文中說:“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涂丹雘?!眲③囊昧恕惰鞑摹分械脑挕P枰⒁獾氖?,《梓材》并非“論士”,而是論創(chuàng)業(yè)和守成問題的。劉勰援引其“務華棄實”之論是專就“近代詞人”而言的,其指向是十分明確的?!讹L骨》篇有更為明確的說明:“《周書》云:‘辭尚體要,弗惟好異?!w防文濫也?!眲③恼J為,“若夫镕鑄經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風骨》),其中,“昭體”和“曉變”是創(chuàng)造“新意”和“奇辭”的關鍵。如果不熟悉創(chuàng)作的起碼規(guī)范,不經過認真的提煉和琢磨,而是一味追新逐奇,就會遭致創(chuàng)作上的失敗。顯然,劉勰標榜和推重“辭尚體要”,其目的在于反對濫用文辭。

相對于時文的繁縟,劉勰認為圣人的文章簡約明暢,辭約旨豐。上引《征圣》中,劉勰贊賞圣人的文章“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與精義并存”,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樹立了光輝典范。劉勰此論,重在強調圣人書辭對于文章創(chuàng)作的巨大指導意義,進而表明其“論文必征與圣”的立場?!缎蛑尽芬嘣唬骸吧w《周書》論辭,貴乎體要;尼父陳訓,惡乎異端;辭訓之異,宜體于要?!眲③恼J為,《周書》之貴乎“體要”論和孔子的憎恨“異端”說,都是后世為文者應當學習和吸收的。顯然,在劉勰這里,提倡對圣人書辭的體察和效仿,同時也包含有對時文的否定和批判傾向。劉勰是主張簡約的,他甚至對注經之繁縟也表示了不滿。《論說》曰:“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堯典》,十余萬字;朱普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若毛公之訓《詩》,安國之傳《書》,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為式矣?!睂浳闹白⑨尅?,劉勰將之歸為“論”之一體,“圣哲彝訓曰經,述經敘理曰論”。“注釋”的特點在于,將論分散在了各個注里。劉勰反對繁雜的章句之學,主張注經要“要約明暢”??装矅鴤鳌稌?,即為“要約明暢”之一例。這樣看來,劉勰“貴乎體要”的文學主張,不僅僅針對詩文創(chuàng)作,同時也兼及經書注釋和論文寫作。

劉勰“貴乎體要”的美學原則,不僅對于糾正當時文壇的繁縟之弊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而且對后世文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劉大櫆曾指出:“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味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而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sup>劉熙載也講:“藝者,道之形也?!櫥蛑^藝之條緒綦繁,言藝者,非至詳不足以備道。雖然,欲極其詳,詳有極乎?若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殫竭無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藝,好言其概?!?sup>

(四)太康敗德,五子咸怨:論《五子之歌》

《尚書·夏書》有《五子之歌》一篇,全文如下: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逼淙唬骸拔┍颂仗?,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逼渌脑唬骸懊髅魑易?,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膲嬝示w,覆宗絕祀!”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孔氏傳:“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笔钦f為司馬遷所取,《史記·夏本紀》曰:“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碧凳窍耐鯁⒌膬鹤?,大禹之孫。在位期間,不理朝政,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普遍不滿。太康又喜好畋獵,往往一去數月,這更增加了人民的反抗情緒。大臣羿趁機煽動朝中軍政要員起來反對太康,他帶兵把守洛水北岸,不讓太康回都,并且將他逐出國門。太康的五個弟弟保護著母親,在洛水之曲苦苦等候太康達一百多天。五子想起太康平時的所作所為,便作詩表達對哥哥的怨恨和指責?!段遄又琛肥歉柙姡髟娬呔蒂F族,包括后來作了夏王的仲康在內,因此當屬貴族歌詩。逯欽立先生考證說:“左氏哀六年傳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c此略同,可證歌為先秦逸文?!?sup>

《文心雕龍》對《五子之歌》的集中論述主要有四處:

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敗德,五子咸怨:順美匡惡,其來久矣。(《明詩》)

唐歌在昔,則廣于黃世;虞歌《卿云》,則文于唐時;夏歌雕墻,縟于虞代;商周篇什,麗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時,其揆一也。(《通變》)

三言興于虞時,《元首》之詩是也;四言廣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章句》)

虞夏文章,則有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益則有贊,五子作歌,辭義溫雅,萬代之儀表也。(《才略》)在《明詩》篇中,劉勰將《五子之歌》作為詩歌“順美匡惡”的重要例證加以運用。大禹功德顯著,因而人們作歌頌揚他;“太康敗德”,于是有《五子之歌》對其進行諷諫和怨恨。因此,“順美匡惡”、言志緣情是詩的最重要的特點和功能?!斑x文以定篇”是《文心雕龍》重要的創(chuàng)作原則,《五子之歌》正是“選文”的具體體現。事實上,《五子之歌》也確實較典型地體現了早期詩的美刺特點。

《通變》引用《五子之歌》旨在說明由質而訛、文采漸變的道理。早期詩歌,如黃帝時代的《彈歌》,極為質樸;唐堯時代的《在昔》,較之于《彈歌》則稍富文采;虞舜時的《卿云歌》,更勝一籌;而夏時的《五子之歌》如“雕墻”之類文辭,顯然更富文采。在劉勰看來,從純樸走向華美,這是文學進步的重要標志,“變則久,通則不乏”。劉勰關于黃帝、堯、舜、夏各朝文采漸變、愈趨華美的總結和論述顯然是符合文學實際的。劉勰同時還指出,華美而不失典雅,才是文學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晉宋之浮艷、詭奇,是將文學引向邪僻,是在走下坡路。這樣的論述顯然兼有批評晉宋不良文風的含意。

《章句》中所謂的《洛汭之歌》,即指《五子之歌》,此歌以四言寫成,可見四言詩在當時就有流傳。由于時代久遠,文字記載匱乏,夏以前是否有四言詩,已難于考辨。但現傳《五子之歌》確系較早、較完整的四言詩。劉勰此論,為研究四言詩的緣起提供了重要思路。

《才略》屬作家論。在此篇中,劉勰對歷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了評述。談到《五子之歌》時,劉勰認為該篇同《尚書》中的“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益則有贊”等文章一樣,同樣具有“辭義溫雅,萬代之儀表也”的特點?!段遄又琛穼儆谫F族文學,其諷諫、怨刺往往舉祖訓為則,而且多涉國家、宗廟之利害,因此確實做到了溫和雅致?!墩撜Z》講“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詩序》言“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溫柔敦厚,婉言勸諫,是傳統(tǒng)儒家詩學的一貫主張。劉勰提倡“宗經”“征圣”,因此對《五子之歌》的怨刺風格給予了高度評價。后世論諫者,如杜牧《與人論諫書》等,普遍主張應文雅有致。

(五)詔策章奏,則《書》發(fā)其源:論《書》對后世諸體文學的影響

先秦是中國文學的孕育和開創(chuàng)時期,中國文學的許多體式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它的源頭。中國古代最早的文似乎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而“六經”被公認為包含有奏、議、論、贊等各種文體形態(tài)。故陳柱先生講:“后代文體,皆原于六經,而《尚書》為尤備矣?!?sup>《尚書》典、謨、訓、誥、誓、命六體,多為后世所模仿和學習。同時,后世也有不少文體系從《尚書》六體中衍生而來。元郝經《續(xù)后漢書》曰:“《書》者言之經,后世王言之制、臣子之辭皆本于《書》。凡制詔、赦、令、冊、檄、教、記,誥、誓、命、戒之余也。書、疏、箋、表、奏、議、啟、狀,謨、訓、規(guī)、諫之余也。國書、策問、彈章、露布,后世增益之耳。皆代典國程,是服是行,是信是使,非空言比,尤官樣體制之文也?!?sup>在探究各種文體的形成、演變時,劉勰也充分注意到《尚書》的意義和作用?!段男牡颀垺ぷ诮洝吩唬?/p>

詔策章奏,則《書》發(fā)其源。劉勰認為,《書》為詔、策、章、奏諸文體的源頭。詔、策是帝告臣下的文書,《文心雕龍》有《詔策》篇專論其淵源、流變和寫作原則。從名稱淵源上看,劉勰言“詔”本于《書》,而“策”本于《詩》:“《詩》云‘畏此簡書’,《易》稱‘君子以制度數’,《禮》稱‘明君之詔’,《書》稱‘敕天之命’:并本經典以立名目?!睆膬群峡矗安哒?,簡也”“詔者,告也”。劉勰對詔策概念、內涵及其淵源的把握和認識是明晰和準確的?!渡袝分写罅坑涗浟苏母?、帝王的談話訓示、誓詞、命令、法律制度等,其典、謨、訓、誥、誓、命“六體”多為朝廷政令。如《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等周初“八誥”,系周公對臣屬的誥辭,其中《大誥》號召臣民平定管蔡之亂,《康誥》勸誡康叔施行德政,等等。故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云:“上以誥下,《大誥》《洛誥》之類是也,考于《書》可見矣?!?sup>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論“詔”曰:“按三代王言,見于《書》者有三:曰誥、曰誓、曰命。至秦改之曰詔,歷代因之。”因此,言詔策源于《書》,其結論是可靠的。與劉勰同時代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文章篇》中也講:“夫文章者,源出《五經》:詔命策檄,生于《書》也。”

《詔策》還就《尚書》中“誓”“誥”諸體的具體運用情形做了說明:“‘命’之為義,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誥誓。誓以訓戎,誥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錫胤。”從前,王言曰“命”,三代時稱為“誓”“誥”,而秦并天下,改“命”曰“制”。這一點,《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說明:“命為‘制’,令為‘詔’?!迸狍S集解引蔡邕語曰:“詔,詔書?!薄霸t”本“告知”之意,《尚書》有《微子》一篇,其中講到:“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詔王子出迪?!辈躺蚣瘋鳎骸霸t,告也。告微子以去為道?!眲③膶ξ鳚h文帝、景帝之前的詔書評價不高,目之以“詔體浮新”;而贊武帝時期的詔令為“選言弘奧”。而實際情形是,“漢至文景,意與辭俱美矣,后世無以逮之”。劉勰何以如此推賞武帝時的詔令呢?原因就在于,武帝崇儒,“文同訓典”,其策書與《尚書》中的訓典一樣具有典雅廣博、深美純正的特點。劉勰是宗經的,因此才對武帝的詔策大加贊賞。需要注意的是,《尚書》中的訓典、誓誥等雖肇詔策之始,但畢竟質樸有加而文飾不足。關于這一點,葛洪的評述比較客觀:“且夫《尚書》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優(yōu)文、詔策、軍書、奏議之清富贍麗也。”

章、奏乃臣僚呈報皇帝的文書,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曰:“奏疏者,群臣論諫之總名也?!?sup>《文心雕龍》有《章表》《奏啟》篇對這兩種文體的淵源和寫作做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古時朝臣向君主進呈意見,稱為“上書”,秦初改“上書”為“奏”。到了漢代又進一步細分為“章”“奏”“表”“議”四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章表》)。作為上古政令的匯集,《尚書》中多有臣下對君主所提的口頭的或書面的意見和建議,即劉勰所謂的“敷奏以言”。因此,視《尚書》為章、奏之源是符合事實的?!对馈吩唬骸耙骛㈥愔儯啻狗笞嘀L。”《尚書·虞書》記載有不少伯益和后稷獻給帝舜的謀議,劉勰認為這些謀議開啟了章奏之風?!墩卤怼菲罅颗e證了《尚書》中的事例:

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故堯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辭再讓之請,俞往欽哉之授,并陳辭帝庭,匪假書翰。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也。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思庸歸亳,又作書以贊。文翰獻替,事斯見矣。《書·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彼囱彩厮脑溃ㄡ纷?、南岳、西岳、北岳)后,群臣向天子口頭進陳各種意見,即所謂“敷奏以言”?!段男牡颀垺分小墩卤怼贰蹲鄦ⅰ穬善昧嗽摼?,《章表》還進一步解釋說:“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眲③囊詾椋撼贾M言,已經具有了“章表”的意味?!白伤脑馈保磁c四方諸侯商量國家大事,唐堯、虞舜皆有其事,《書》之《堯典》《舜典》均有載。其中臣下對君主的進言,在劉勰看來初具章表之義。伊尹書“誡”及“贊”分見于《書》《商書》之《伊訓·序》和《太甲·序》。成湯沒,太甲立為君主,大臣伊尹作《伊訓》以訓誡;等到太甲想到要走正路,伊尹請他回到亳京復位,并作《太甲》三篇來贊美他。伊尹的訓誡體現了勸善而去惡的傾向,而這也正是劉勰對章表一類文章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蹲鄦ⅰ菲舱劦搅诉@一問題:“昔周之太仆,繩愆糾謬?!薄稌酌罚骸巴跞粼唬骸┯枰蝗藷o良,實賴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糾正過失,勸善懲惡,有裨政教,是章表類文章的寫作要旨。劉勰是宗經的,在他看來,《尚書》昭示了章奏類文體的基本寫作矩式,后人應以《書》為范,遵經而行。《章表》云:“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典謨”即指《尚書》。劉勰要求章奏之文要仿效學習《尚書》典謨的寫法,“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

詔、策、章、奏之外,劉勰還大量論及了《尚書》對后世文體形成、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其中,比較集中和典型的有論“議”“書”“騷”“贊”“?!薄般憽薄氨薄笆穫鳌薄跋薄胺舛U”等諸體?!蹲h對》云:

“周爰咨謀”,是謂為議。議之言宜,審事宜也。《易》之《節(jié)卦》:“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薄吨軙吩唬骸白h事以制,政乃弗迷?!弊h貴節(jié)制,經典之體也?!樗y,堯咨四岳,宅揆之舉,舜疇五人。劉勰首先從語源角度考察了“議”的名詞由來,《詩》《易》及《書》都有這方面的言論,可見,“議”的起源是很早的?!稌ぶ軙ぶ芄佟酚小白h事以制,政乃不迷”之論,劉勰認為這不僅是“議”體的肇始,同時也明示了“議”的內容規(guī)范,即“貴節(jié)制”,也就是說要合乎禮儀制度。在接下來的論述中,劉勰還舉出了《尚書》中堯、舜“咨四岳”事,以見出“議對”之事在唐堯虞舜時代的普遍存在。其事見《堯典》《舜典》,上文已有談及,此處不再贅述。

在論及“書”的文體淵源和創(chuàng)作要求時,劉勰首先征引了《尚書》中的有關記載:“大舜云:‘書用識哉!’所以記時事也?!薄皶米R哉”見于《尚書·益稷》,意為書是用來記錄的。劉勰征引此言,即用其名,也用其實,強調“書”這一文體記錄時事的特點?!稌洝菲€談到了“諺”:“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稱諺。廛路淺言,有實無華。鄒穆公云‘囊滿儲中’,皆其類也?!短摹吩唬骸湃擞醒?,牝雞無晨?!洞笱拧吩啤艘嘤醒浴n用老’。并上古遺諺,《詩》《書》可引者也。至于陳琳諫辭,稱‘掩目捕雀’,潘岳哀辭,稱‘掌珠’‘伉儷’,并引俗說而為文辭者也。夫文辭鄙俚,莫過于諺,而圣賢《詩》《書》,采以為談,況逾于此,豈可忽哉!”諺,即諺語,劉勰將之納入“書記”一類,并舉出《尚書·周書·牧誓》中“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一語為例。他從宗經的角度考察了《書》等經典中的諺語運用情況,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為突出和肯定諺語的文學地位尋找理論根據;同時,也是符合《尚書》等經典的實際的。諺語是民間語言的精華,體現了下層普遍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往往具有精警而又質實的特點。劉勰對來自民間的諺語比較重視,這體現了其進步的文學史觀。但他同時批評諺語“文辭鄙俚”,這是他的局限。

在對屈原及騷體的評述中,劉勰亦征引《尚書》以說明《離騷》“依經立意”的特點。《辨騷》云:“昆侖流沙,則《禹貢》敷土。”言《離騷》中之“昆侖流沙”,源自《書·禹貢》之“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王逸《楚辭章句序》曰:“登昆侖而涉流沙,則《禹貢》之敷土也。”劉勰此論,顯然承續(xù)了王逸的說法?!侗骝}》還講到:“將核其論,必征言焉。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湯武之祗敬,典誥之體也?!薄峨x騷》中稱揚唐堯、虞舜光明偉大,贊頌成湯、夏禹虔敬嚴肅,劉勰認為這屬于《尚書》中典誥的體制。顯然,此論是從創(chuàng)作精神上追溯了《離騷》對《尚書》的學習和繼承。

《頌贊》篇講,“贊”的含義是“明也,助也”,其體制特點是“約舉以盡情,昭灼以送文”。而此類“贊”的形式在《尚書》中已出現:“昔虞舜之祀,樂正重贊,蓋唱發(fā)之辭也。及益贊于禹,伊陟贊于巫咸,并揚言以明事,嗟嘆以助辭也?!眲③囊渡袝髠鳌贰渡袝ご笥碇儭芳啊渡袝颉分械南嚓P記載和事跡,辨析了“贊”的文體淵源,并借以明晰了“贊”的文體特點和創(chuàng)作要求。

祝文是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辭。劉師培《文章學史序》:“以人告神,則為祝文?!?sup>因此,這一文體的源起當與宗廟祭祀活動密切相關?!段男牡颀垺ぷC恕烽_篇即云:“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風,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報興焉。犧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陳信,資乎文辭?!薄稌に吹洹酚涊d舜曾“禋于六宗”,《書·君陳》更有“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記述,劉勰認為這些宗廟祭祀活動對“?!斌w的形成有直接關系。顯然,劉勰的認識是正確的。劉勰同時又強調“忠信可矣,無侍神焉”“立誠在肅,修辭必甘”。祝和盟都是告神之文,因此寫作此類文時一定要堅持“忠信”“立誠”的原則。

在《銘箴》和《誄碑》篇中,劉勰評價蔡邕的銘和碑多憲章典謨,因此冠絕古今,人莫能及:“蔡邕銘思,獨冠古今;橋公之鉞,吐納典謨。”(《銘箴》)“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觀《楊賜》之碑,骨鯁訓典”(《誄碑》)。劉勰對蔡邕的文章辭采多所褒揚,稱其《黃鉞銘》《太尉楊賜碑》等銘、碑類文章吐辭屬句“吐納典謨”“骨鯁訓典”,有似《尚書》中的典謨。劉勰要求銘、碑的創(chuàng)作要“審用貴乎盛德”“標序盛德,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蔡邕的作品符合劉勰的審美標準,因此得到了劉勰的稱揚。劉勰是宗經的,其論人、論文時往往以是否源出經典,是否符合經義之旨作為評判標準?!妒穫鳌分u鄧璨《晉紀》也正體現出同樣的傾向:“至鄧璨《晉紀》,始立條例。又擺落漢魏,憲章殷周,雖湘川曲學,亦有心典謨。及安國立例,乃鄧氏之規(guī)焉?!毖脏囪病稌x紀》的著作凡例,不模仿兩漢三國史書,而是取法殷周《尚書》之典謨。惜《晉紀》已亡逸,未知其詳。

其他如“檄”“封禪”等文體,劉勰也引《尚書》為據,考辨其源流,明晰其創(chuàng)作要旨。“檄”是古代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釋文》云:“檄,軍書也?!毕耐迳咸旎蛱熳又詨衍娡?,且明其師出有名?!段男牡颀垺は啤菲饕渡袝分械南嚓P事例說明了這一情形:“天子親戎,則稱‘恭行天罰’;諸侯御師,則云‘肅將王誅’?!薄断臅じ适摹酚小肮刑炝P”之語,《周書·太誓》云“肅將天威”。封禪之事,由來已久,《封禪》篇講“大舜巡岳,顯乎《虞典》”,《尚書·舜典》即明白地記載了大禹巡視泰山事。對于封禪文的寫作,劉勰同樣要求憲章典謨,雅而有實:“茲文為用,蓋一代之典章也。構位之始,宜明大體,樹骨于訓典之區(qū),選言于宏富之路?!彼^“樹骨于訓典之區(qū)”,就是要求以《尚書》訓典為范式確立文章骨干。劉勰列舉的前代封禪文,其中有出自張純之手的漢光武帝《泰山刻石文》。該文“首胤典謨”,開頭部分模仿了《舜典》的寫法,劉勰對這一點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但該文“華不足而實有余”,與劉勰“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墜于淺,義吐光芒,辭成廉鍔”的封禪文創(chuàng)作要求尚有一定的距離。

三、論“三禮”

“三禮”(《儀禮》《周禮》《禮記》)是傳統(tǒng)的儒家經典,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中華民族向以禮儀之邦著稱,而“三禮”正反映了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初始理論形態(tài),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念、價值取向及文化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精神動力和理論支撐。孔子曾講“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荀子也說“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學至乎禮而后止矣”,在古圣先賢或普通士人眼里,《禮》的地位都是神圣而崇高的。

對于“三禮”的文學意義和價值,前賢今哲有過不少評述。黃庭堅“往年嘗請問東坡先生作文章之法,東坡云:‘但熟讀《禮記·檀弓》,當得之?!榷 短垂范x數百過,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觀日月也?!?sup>明代徐師曾的《禮記集注》評價說,《檀弓》“文章委曲條暢,繁簡得宜,可為后世作家之祖”。清代劉熙載《藝概》曰:“文之自然無若《檀弓》,刻畫無若《考工》《公》《穀》?!短垂氛\愨頎至,《考工》樸屬微至。”近現代人所著之文學史、散文史等,對“三禮”的文學性特點也多所肯定。如,陳柱《中國散文史》曰“《周禮》一書,文既整麗,尤多奇字”;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對《禮記》中《檀弓》《禮運》《學記》《樂記》等篇的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等作了精辟的歸納和論述;郭預衡《中國散文史》設專節(jié)分析論述《禮記》和《大戴禮記》的文章特點,等等。

然而,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批評史上,較早對“三禮”的文體特點及文學性意義進行深入甄別和精辟論述者,當推劉勰。《文心雕龍》之《征圣》《宗經》等篇對“三禮”的文學特質多有論述,涉及其儀禮文化、語言修辭、文體風格等諸多問題。遺憾的是,《文心雕龍》的“三禮”批評并未引起龍學界的足夠重視,以筆者所見,建國后這方面的論文、論點寥若晨星,幾近于無。周振甫先生較早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其《文心雕龍辭典·作品釋》分列“禮記”“周禮”兩目,介紹了《宗經》《祝盟》《詔策》《章表》《書記》《練字》《指瑕》等七篇中對《禮記》和《周禮》的論述。其《〈文心雕龍〉譯注》也以注釋等形式對《文心雕龍》對“三禮”的征引情況進行了考辨。除上述周振甫先生所列篇目外,實際上,《文心雕龍》對“三禮”的有價值的評介和論述尚見于《征圣》《銘箴》《碑誄》《諧隱》《史傳》《諸子》《論說》《奏啟》《序志》等篇中,總計有十六篇之多,幾及《文心雕龍》全部篇目的三分之一。在劉勰看來,“三禮”最突出的文學性意義在于“立體”和“據事剬范”,即蘊含和樹立了文章創(chuàng)作的基本范式和準則,而這也正是《文心雕龍》“三禮”批評的基本意義旨歸。

(一)《禮》以立體,據事剬范:論“三禮”的典范意義

與其宗經思想相一致,劉勰認為《禮》等圣人之作能洞察天地日月之奧妙,是后世一切道德規(guī)范、性情修養(yǎng)和文章創(chuàng)作的源泉?!蹲诮洝贩Q:“‘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骨髓者也?!苯浀囊饬x不僅在于“性靈镕匠,文章奧府,淵哉鑠乎,群言之祖”,而且在于“參物序,制人紀”,能夠在深刻洞察事物規(guī)律的基礎上制定出各種綱紀,樹立起各種規(guī)范和準的。顯然,文章創(chuàng)作的規(guī)范也在其中。這也就是說,確立思想與道德之高標,樹立文章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范,是所有經典都具備的巨大意義。因此,《宗經》又講“自夫子刪述,而大寶咸耀。于是《易》張《十翼》,《書》標‘七觀’,《詩》列‘四始’,《禮》正‘五經’,《春秋》‘五例’。義既極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故能開學養(yǎng)正,昭明有融”。唯其如此,經典才能對后世文章創(chuàng)作產生切實的指導意義。與其他經典相比較,在劉勰看來,《禮》的這種作用和意義尤為突出和明顯:

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序志》)“五禮”“六典”之謂,皆出于《禮》。《禮記·祭統(tǒng)》:“禮有五經。”鄭玄注:“謂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也。”《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六典”的具體內容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和事典。就其倫理和政治意義而言,《禮》之“五經”“六典”確立了禮的基本內容和體制,創(chuàng)設了社會制度和文化儀禮的基本規(guī)范。而在劉勰看來,它的意義還遠非如此,其中,樹立文學創(chuàng)作的體勢和法則,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劉勰所謂“義既極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等論,從學理層面高度稱頌和肯定了《禮》及“五經”的文學意義和價值,回答了彼時文學創(chuàng)作究竟應當以什么樣的思想為指導和標準,以及如何進行實際操作的問題。顯然,確立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無疑是文學實踐的第一要務;在佛、道和玄學思想盛行的南北朝時代,討論這樣的問題其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正是劉勰一再強調尊崇經典的真正目的所在。

《宗經》篇就《禮》對于文學的巨大典范意義作了進一步的強調和說明:

《禮》以立體,據事剬范,章條纖曲,執(zhí)而后顯,采綴生言,莫非寶也。劉勰所講的“體”“范”是指儒家禮儀制度層面的體制、準則、規(guī)范和法度等。在劉勰看來,《禮》樹立了禮的體制,根據事實的需要制定了法度,條例細密,現實功效顯著,因此,“立體”和“剬范”是《禮》的最重要的特點和成就。事實也是如此,皮錫瑞《經學通論》講:“伏羲以后,始漸制禮,至周而后大備,郁郁文盛,儀節(jié)繁多?!?sup>“三禮”依據社會、倫理和政治的實際需要,確立了天子、諸侯、大夫及普通士人的基本儀禮規(guī)范和道德行為準則,所謂“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正說明了各種儀禮的繁富和細密。在孔子和儒家先賢看來,禮的作用是巨大的:“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对姟吩唬骸嗍笥畜w,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記·禮運》)同樣,制定禮儀,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就禮儀道德層面而言,劉勰所謂“《禮》以立體,據事剬范,章條纖曲”的說法是符合《禮》的實際的?!绑w”之論,古已有之,如,《漢志》“《禮》以明體”,揚雄《法言·寡見》“說體者莫辨乎《禮》”。“明體”“說體”之論都指出了《禮》明確儒家禮儀規(guī)范的特點,是劉勰“立體”“剬范”論的先導。

禮制之外,劉勰更注意和強調了《禮》之于文學的規(guī)范意義,這是劉勰不同于《漢志》和《法言》的地方,是劉勰的獨創(chuàng)。劉勰以為,在樹立禮的體制和法則的時候,《禮》運用了文學手段,也昭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法則,這足以成為萬世之法。乍看起來,禮之體制和法則如何能成為文之準則和規(guī)范?兩者在邏輯上是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劉勰之論似乎有牽強附會之嫌。其實不然。先圣制禮的目的不僅在于規(guī)范“行”,同時也在于規(guī)范“言”;而對于“言”的規(guī)范,顯然已具備了文學性意義。“三禮”對銘、誄、祝、詔等文體的寫作范式,樂及其他文藝形式的傳達與表述,行文的揖讓、謙恭、講求尊卑上下之禮,以及語言和修辭的運用等,都做了一定的要求。這些顯然已不屬于禮制的范疇,而應是文學的論題了。不僅如此,“三禮”還以自身的創(chuàng)作實際為文體、語言、修辭的運用提供了具體范例,關于這一點,下文將逐次談及。從這個角度而言,《禮》之于文同樣具有“立體”“剬范”的意義。難怪劉勰感嘆道:“采綴生言,莫非寶也?!?/p>

在對“三禮”的總結和評判中,劉勰處處突出了《禮》的“立體”“剬范”意義,并以《禮》為標準評判作家、文體和創(chuàng)作手法,顯示出了“辟禮門以懸規(guī),標義路以植矩”(《奏啟》)的批評原則。以《禮》為“規(guī)”、為“矩”的評判原則,貫穿了《文心雕龍》始終。如《諸子》講:“然繁辭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其純粹者入矩,踳駁者出規(guī)?!抖Y記·月令》,取乎呂氏之紀;三年問喪,寫乎《荀子》之書:此純粹之類也。”關于經與子的關系,劉勰堅持認為諸子是經的枝條和附庸,諸子中思想純正者才符合經書的規(guī)范;其內容雜駁者,是違反經書的法度的?!秴问洗呵铩な录o》之首章為《禮記·月令》所本;《荀子·禮論》里的內容為《禮記·三年問》所采錄,因此,《呂氏春秋》和《荀子》一類,屬于內容純正者。在這里,《禮記》的載錄和采信成為了劉勰評判諸子是否有價值的一個重要依據。劉勰的這一依據雖然不夠客觀,但也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宗經觀念。在對文體風格、創(chuàng)作手法、語言表現等方面所作的相關論述中,劉勰的這一傾向無處不在。

(二)文成規(guī)矩,思合符契:論“三禮”的表現手法

就篇章結構的安排和表現手法的運用而言,《文心雕龍》認為《禮》的典范意義在于其典雅有節(jié),繁簡適度,因此樹立了文章規(guī)范,足可為萬世法。《征圣》曰:

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邠詩聯(lián)章以積句,儒行縟說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劉勰以圣人文章為典范,提出了“簡言以達旨”“博文以該情”“明理以立體”“隱義以藏用”四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就詩文創(chuàng)作中繁與簡、隱與顯的問題進行了精辟論述。劉勰認為,文章中繁簡等的處理,應充分考慮到創(chuàng)作的具體需要,“抑引隨時,變通會適”。在論及“簡言以達旨”時,劉勰引《春秋》和《禮記》為例?!洞呵铩贰鞍娨蛔?,貴逾軒冕;貶在片言,誅深斧鉞”(《史傳》),具有簡言達旨,一字見意,而又明于辨理的特點。《禮記》有“五服”(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之說,《禮記·學記》曰:“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笨追f達疏:“五服,斬衰也,齊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禮記》之《喪服小記》《喪大記》《喪服四制》《檀弓》《曾子問》等篇對喪服之禮多有說明。如,《曾子問》曰:“緦不祭?!本尲淳屄?,乃五服中之最輕者,孝服用細麻布制成,服期三月。服緦麻者不能參加祭祀,其余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者,自然更不能參加祭祀。《征圣》所謂“‘喪服’舉輕以包重”蓋指此類。劉勰以為,這樣的概括方式屬于“簡言達旨”的情況。

談到“博文以該情”,劉勰舉了兩個例子。其一為《詩·七月》,另一個為《禮記·儒行》?!度逍小菲獜摹捌渥粤ⅰ薄捌淙菝病薄捌鋫湓ァ薄捌浣恕薄捌涮亓ⅰ薄捌鋭傄恪薄捌渥粤ⅰ薄捌涫恕薄捌鋺n思”“其寬裕”“其舉賢援能”“其任舉”“其特立獨行”“其規(guī)”“其交友”“其尊讓”等十六個方面全面論述了儒者修身立性、態(tài)度表情、待人接友、從政態(tài)度等方面的品德行為,旨在抬高儒者的地位,以對抗當時常把儒者當作笑料來議論的傾向。此言一出,魯哀公對孔子“言加信,行加義”,并且說:“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薄抖Y記》之所以會用如此繁富的文辭,顯然是由于《儒行》內容表達的實際需要。劉勰的認識精當而準確,對于今人的創(chuàng)作仍有實際指導意義。

無論“簡言”還是“博文”,目的在于“達旨”和“該情”;文章之用繁或用簡完全是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而確定的,即所謂“抑引隨時,變通會適”?!抖Y記》兩例,一簡一繁,但都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劉勰還舉出《禮》中一些具體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而論述了《禮》對于文章創(chuàng)作的規(guī)范意義。如,《諧隱》就談到了《禮》“諧辭隱言”的成功運用及其顯著的箴戒意義。

又蠶蟹鄙諺,貍首淫哇,茍可箴戒,載于禮典。故知諧辭隱言,亦無棄矣?!靶Q蟹鄙諺”見于《禮記·檀弓下》:魯國成邑有個人哥哥死了卻不肯為之服其衰,聽說孔子的弟子子皋將要作成邑的邑宰,于是馬上服了齊衰。成邑的人諷刺說:“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笨铮ā翱稹?,背殼;范,蜂也;緌,蜩喙,長在腹下。鄭玄注:“蚩兄死者,言其衰之不為兄死。如蟹有匡,蟬有緌;不為蠶之績,范之冠也。”意思是說,養(yǎng)蠶吐絲要筐,蟹殼似筐而與蠶筐無關;蟬有緌,但蟬之緌不能成為蜂的帽帶,其意在于諷刺弟弟雖穿孝卻不是為了哥哥。后世因此有“蠶績蟹匡”“蟹匡蟬緌”等成語,用以比喻名不副實?!靶Q蟹”之語雖出自民間,但因其有箴戒之用,故為《禮記》所載錄。

“貍首淫哇”亦見于《禮記·檀弓下》:孔子舊友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送他一副棺槨。原壤站在棺槨之上歌曰:“貍首之斑然,執(zhí)女手之卷然?!眲③囊詾檫@是放蕩的小調,顯示出原壤的不守禮法,足以為戒。

這兩則歌謠都屬“諧”辭,劉勰以“鄙諺”“淫哇”稱之,多少帶有輕視之意。但另一方面,劉勰又講,由于其中包含了諷諫意味,可以起到勸善懲惡的作用,故而為《禮記》所載錄,從這意義上講,諧辭隱言是不須舍棄的??贾浴抖Y記》的實際可知,此類“諧辭隱言”故事性強,通俗易懂,因而常常為《禮記》所載,成為了《禮記》傳達思想的重要方式,這也是《禮記》文學性特征的一個重要表現。劉勰注意到了“諧辭隱言”在《禮記》中的運用,這是難能可貴的。同時,劉勰又強調,“諧辭隱言”貴在“箴戒”,如不能起到諷諫和匡正作用,則類同俳優(yōu),“空戲滑稽,德音大壞”,這不僅沒有價值,而且是有害的。嘲隱之言應“會義適時”,方能“頗益諷誡”。上述兩則諧辭,都具有諷諫意義,故為劉勰所重。據此可知,《禮記》及經典是劉勰評判各類文體并借以確立創(chuàng)作規(guī)范的準繩?!爸C辭隱言”能為《禮記》所載,關鍵在于其“箴戒”意義。因此,劉勰在推原和考究圣人之意的同時,將“箴戒”確立為“諧辭隱言”類文體寫作的基本規(guī)范。

就語言運用方面的特點而言,《禮》特別重視詞語與描寫對象地位身份的相稱。對此,《指瑕》從側面作了說明:

潘岳為才,善于哀文,然悲內兄,則云“感口澤”;傷弱子,則云“心如疑”?!抖Y》文在尊極,而施之下流,辭雖足哀,義斯替矣?!案锌跐伞背鲎浴抖Y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笨梢?,“口澤”是用于悼念母親的文字。潘岳用以“悲內兄”,這當然是不妥當?!靶娜缫伞背鲎浴抖Y記·檀弓上》:“孔子在衛(wèi),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曰:‘善哉為喪乎!足以為法矣。小子識之?!唬骸渫踩缒剑浞匆踩缫?。’”此外,《禮記·問喪》也講,孝子為父母送葬時,“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何為“疑”?鄭玄注曰:“疑者,不知神之來否?!笨梢姡凇抖Y記》中“如疑”一詞是以描述孝子為父母送葬時的心情的。潘岳《今鹿哀辭》中有“將反如疑,回首長顧”句,用以悼念其夭折的幼子,這顯然也是不妥當的。黃侃先生《文心雕龍札記》曰:“此篇(《指瑕》)所指之瑕,凡為六類:一,文義失當之瑕;二,比擬不類之瑕;三,字義依稀之瑕;四,語音犯忌之瑕;五,掠人美辭之瑕;六,注解謬誤之瑕?!?sup>依照黃侃先生的總結,潘岳“悲內兄,則云‘感口澤’,傷弱子,則云‘心如疑’”屬于“文義失當之瑕”。原本用以悼念父母的詞語,潘岳卻用以“悲內兄”“傷弱子”,詞語的運用與所描寫對象的地位和身份不相符合,犯了“《禮》文在尊極,而施之下流”的毛病。

對于文章中用語用字的準確性,劉勰一向是十分重視的。其《煉字》一篇還專門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討論。該篇首先追溯了文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運用過程,并且談到了的“六書”問題:“保氏掌教六書。秦滅舊章,以吏為師,及李斯刪籀而秦篆興,程邈造隸而古文廢?!薄傲鶗敝Q首見于《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保氏掌管教學“六書”的職務,即劉勰所謂之“保氏掌教六書”。關于“六書”,鄭玄注引鄭眾《周禮解詁》曰:“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賈公彥疏:“云六書象形之等,皆依許氏《說文》?!逼渲小疤幨隆迸c“諧聲”,《說文解字·敘》作“指事”和“形聲”,不過,這只是稱謂上的不同而已,并沒有實質上的區(qū)別。

既然《禮》的用語和修辭如此審慎、細密而又充分體現了儒家的倫理和道德思想,那么,相關的注釋文辭自然也應該準確傳達圣人之旨,而不應該率意而斷,有悖事理。應劭對《周禮》中“匹”的注解就不夠準確,因此遭到了劉勰的批評:

若夫注解為書,所以明正事理;然謬于研求,或率意而斷。……又《周禮》井賦,舊有“匹馬”;而應劭釋匹,或量首數蹄,斯豈辯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車兩而馬匹,匹兩稱目,以并耦為用。蓋車貳佐乘,馬儷驂服,服乘不只,故名號必雙,名號一正,則雖單為匹矣。匹夫匹婦,亦配義矣。夫車馬小義,而歷代莫悟;辭賦近事,而千里致差;況鉆灼經典,能不謬哉!夫辯言而數筌蹄,選勇而驅閹尹,失理太甚,故舉以為戒。(《指瑕》)《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编嵭⒁端抉R法》云:“六尺為步,百步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匹馬?!辟Z公彥疏:“三十家使出馬一匹,故曰‘通為匹馬’?!睉拷忉尅捌ァ弊?,認為或者指量馬首、數馬蹄而言(按:應劭此說已不見載于現傳文獻)。劉勰認為此說有誤,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辨。劉勰強調,對書的注解一定要“明正事理”,不能“謬于研求”“率意而斷”“失理太甚”?!抖Y》等儒家經典“道心惟微,圣謨卓絕;墻宇重峻,而吐納自深”(《宗經》),對經典的注解自然應該十分用心“鉆灼”,明辨事理,精于研求。同樣是對《禮》的注釋,劉勰認為鄭注釋義準確,簡約明暢,“可為式矣”?!墩撜f》云:“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堯典》,十余萬字;朱普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若毛公之訓《詩》,安國之傳《書》,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為式矣?!眲③恼J為,“注釋”亦為“論”之一體,其要在于“要約明暢”。鄭玄之注“三禮”,符合劉勰的審美原則,因此得到了劉勰的肯定和贊賞。不過,注解畢竟不是文章創(chuàng)作,因此注解謬誤不能算作是文病。故黃侃先生在總結文章之瑕時,持“注謬之瑕不與也”的態(tài)度,將注解謬誤排除在文章瑕病之外。

(三)銘誄箴祝,《禮》總其端:論“三禮”的文體學意義

“文源五經”是《文心雕龍》文體論最重要的論點。這一觀念不始于劉勰,如,漢代班固《兩都賦序》就曾講過“賦者,古詩之流也”,將賦體的源頭追溯到了《詩》,揭示了“五經”之一的《詩經》與賦之間的淵源關系。再如,稍早于劉勰的任昉也曾將多種文體的源頭追溯到了《詩》《書》等儒家經典。其《文章緣起》云:“六經素有歌詩書誄箴之類。《尚書》帝庸作歌,《毛詩》三百篇,《左傳》叔向貽子產書,魯哀孔子誄,孔悝鼎銘,虞人箴,此等自秦漢以來,圣君賢士沿著為文章名之始。”《文章緣起》考察了84種文體,認為這些文體的名目和體制之源皆可上溯到六經。但另一方面,“文源五經”說的最終確立則非《文心雕龍》莫屬?!蹲诮洝吩唬?/p>

故論說辭序,則《易》統(tǒng)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fā)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為根:并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huán)內者也。劉勰從總體上論述了“論說辭序”“詔策章奏”等二十種文體與“五經”的淵源關系,認為后世繁富多樣的文體,終跳不出這個圈子,即所謂“百家騰躍,終入環(huán)內者”。不僅如此,《文心雕龍》文體論部分還對“五經”影響諸種文體的具體情形作了較為細致的考辨,其相關理論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具體到《禮》,劉勰講“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認為《禮》對銘、誄、箴、祝諸文體的影響最大,是這四種文體之源。其中,關于箴與《禮》的淵源關系,劉勰論述不多,其余銘、誄、祝三體則均有論述。在“論文敘筆”部分,《文心雕龍》實際考究的與《禮》有關聯(lián)的文體有銘、誄、祝、盟、詔、表、奏、刺等八體,而非《宗經》中的四體。在劉勰看來,《禮》的文體形態(tài)和具體實踐,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上述各體的創(chuàng)作方法,顯示了對各體寫作的具體要求,因此,就相關文體的創(chuàng)作而言,《禮》同樣具有立體、剬范的意義。

先說銘?!躲戵稹分v:

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大禹勒筍簴而招諫,成湯盤盂,著日新之規(guī),武王戶席,題必戒之訓,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則先圣鑒戒,其來久矣。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銘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正如劉勰所言,早期銘文可以刻在輿、幾、筍、簴、盤、盂、杖、帶等各種器物之上,其載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論及銘的由來和源起時,劉勰論舉出《禮》中的兩例。其一是載于《禮記·大學》中的“成湯盤銘”,其文只有九個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逼涠恰拔渫鯌粝?,其事見于《大戴禮·武王踐阼》:“尚父道《丹書》之言。武王聞之,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于席四端,于機,于鑒,于輿盤,于楹,于杖,于帶,于履屨,于觴豆,于戶,于牖,于劍,于弓,于矛,盡為銘焉,以戒后世子孫?!?/p>

夏商銘文多所殘缺,“成湯盤銘”是公認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銘文。《禮》與銘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從這個意義上講,“《禮》總其端”是符合事實的。相比于成湯盤銘,武王將《丹書》之言書于席、機、鑒、輿等許多地方,其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其警戒作用也更為明顯。因此,以此例來論證銘的早期特點及其意義和作用也是十分恰當的。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將銘的作用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曰警戒,二曰祝頌?!?sup>劉勰本人則特別強調了銘的警戒意義:“夫箴詠于官,銘題于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武王戶席”目的在于戒,這正符合劉勰的審美觀念。

再看誄。誄是用來列述死者德行,表示哀悼,并以之定謚的;誄文,即悼念死者的文章?!抖Y》定吉、兇、賓、軍、嘉五禮,其中關于兇禮的種種儀式、禁忌和規(guī)定最為詳密。因此,考源誄的源起和誄文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就不能離開《禮》?!段男牡颀垺ふC碑》開篇即云:

周世盛德,有銘誄之文。大夫之才,臨喪能誄。誄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夏商已前,其詳靡聞。周雖有誄,未被于士。又賤不誄貴,幼不誄長,在萬乘則稱天以誄之,讀誄定謚,其節(jié)文大矣。自魯莊戰(zhàn)乘丘,始及于士。逮尼父卒,哀公作誄,觀其憖遺之切,嗚呼之嘆,雖非睿作,古式存焉?!爸苁朗⒌?,有銘誄之文”一句明確指出,誄文產生了周代?!吨芏Y·春官》講“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賈公彥疏曰:“賜謚是大史之事,非小史,但小史于大史賜謚之時,須誄列生時行跡而讀之?!笨梢姡苡姓C文,這是不爭的事實。關于誄的對象,《周禮·春官》明確講是“卿大夫之喪”,也就是說是針對卿大夫等貴族階層的,不是針對一般士人的。因此,劉勰說周時誄文“未被于士”,也是符合事實的。《周禮·春官》還載,大祝作“祠、命、誥、會、禱、誄”六辭,其六為誄。鄭玄注:“誄,謂積累生時德行,以錫之命,主為其辭也。《春秋傳》曰‘孔子卒,哀公誄之曰:“閔天不淑,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嬛嬛予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此皆有文雅辭令,難為者也,故大祝官主作六辭。或曰誄,《論語》所謂‘《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鄭注對劉勰的影響是顯著的,劉勰所謂誄為“累其德行”之說顯然源于鄭玄;而且,鄭注所引哀公誄孔子之事,亦為劉勰所采。

在上引一段文字中,劉勰所講之“賤不誄貴,幼不誄長”“萬乘則稱天以誄之”等關于誄的一般儀禮和規(guī)范亦見于《禮》?!抖Y記·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唯天子稱天以誄之?!睂Υ?,鄭注和孔疏有比較詳細的注釋和說明。鄭玄注曰:“誄,累也。累列生時行跡,讀之以作謚。謚當由尊者成。”孔穎達疏:“誄,累也。謂賤不得累列貴者之行而為謚,幼不得累列長者之行而作謚,如此是其禮也。所以然者,凡謚如此是其禮也。所以然者,凡謚表其實行,當由尊者所為。若使幼賤者為之,則各欲光揚在上之美,有乖實事,故不為也?!标P于“天子稱天以誄之”,鄭玄注曰:“以其無尊焉?!洞呵锕颉氛f,以為讀誄制謚于南郊,若云受之于天然?!笨追f達疏曰:“諸侯及大夫其上猶有尊者為之作謚,其天子則更無尊于天子者,故唯為天子作謚之時,于南郊告天,示若有天命然,不敢自專也。”

另外,劉勰所引“魯莊戰(zhàn)乘丘”一事亦見于《禮記》?!抖Y記·檀弓上》記載:“魯莊公及宋人戰(zhàn)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馬驚,敗績,公隊,佐車授綏。公曰:‘末之,卜也。’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焖乐?。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煺C之。士之有誄,自此始也?!贝饲暗恼C文都是針對卿大夫的,魯莊公為御車縣賁父作誄,這是一般士人有誄的開始。自此,誄文的范圍才逐漸擴展到普通人。

綜上可見,劉勰關于誄的名稱淵源、性質內涵、適用對象、文體流變等的認識和論述,全部采信《禮》及鄭玄注。其中,直接征引《禮》的相關記載,就有三則。如此,《禮》對于劉勰文體論的影響自然不言而喻。

關于祝與《禮》的淵源關系,《文心雕龍》的論述相對較為細致。《祝盟》云:

昔伊耆始蠟,以祭八神,其辭云:“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無作,草木歸其澤?!眲t上皇祝文,爰在茲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長耜,耕彼南畝,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頗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躋,玄牡告天,以萬方罪己,即郊禋之祠也;素車禱旱,以六事責躬,則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辭。是以“庶物咸生”,陳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興夜處”,言于祔廟之祝;“多福無疆”,布于少牢之饋;宜社類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嚴恭于宗廟也。春秋已下,黷祀諂祭,祝幣史辭,靡神不至。至于張老成室,致善于歌哭之禱。祝,本是祭祀時的接神者?!抖Y記·曾子問》:“祫祭于祖,則祝迎四廟之主。”鄭玄注:“祝,接神者也?!倍白J逢愋牛Y乎文辭”(《祝盟》),自然就形成了祝文,故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云:“祝文者,饗神之詞也?!?sup>

劉勰所引之神農氏祭祀八位神靈的祝辭是最早的祝文,堪稱祝文之祖。其事見于《禮記·郊特牲》:“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弧练雌湔畾w其壑,昆蟲無作,草木歸其澤’?!鄙褶r氏在周歷每年十二月里合祭先嗇、司嗇、百種、農、郵表畷、禽獸、貓虎、坊和水庸八神,其祝辭體現了先民攘除災禍、百谷豐穰的期盼?!抖Y記》載錄了中國古代最早的祝文,使早期祝文的形態(tài)得以保存和流傳,從這個意義上講,《禮記》之于祝文文體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有貢獻的。不僅如此,“三禮”還載有大量有關祝禱的事實、禮儀和文辭,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祝文的創(chuàng)作狀況。《周禮·春官·大?!份d,周代設大祝之職,“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一曰順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劉勰所謂“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辭”即指此。于是,各類祝文亦日漸繁盛。劉勰舉出的就有《大戴禮·公冠》中的祭天、祭日的祝文,《儀禮·士虞禮》和《儀禮·少牢饋食禮》中祭祖的祝文,以及《禮記·王制》中祭社神的祝文等等。這些祝文有種種名目,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歸納為告、脩、祈、報、辟、謁六類,并總結說“用以饗天地山川社稷宗廟五祀群神,而總謂之祝文”,這樣的歸納和總結是清晰的。

因此,就“?!倍裕瑒③摹岸Y總其端”的結論是可信的。從劉勰的相關論述來看,他對“三禮”有關祝禱的儀式及文辭是了解的,而且是比較熟悉的。不僅如此,劉勰還論述了祝文文體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祝的對象和范圍的擴大?!蹲C恕放e出的例證之一是“至于張老成室,致善于歌哭之禱”,其事見于《禮記·檀弓下》:趙武的新居落成,晉大夫張老前往祝賀,其祝辭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這段祝文的祝禱對象也不再是神靈,可見,由專一的用于祭祀神靈到用于一般的祝禱,這是祝文體制和功能的一大轉變。此外,劉勰還指出:“若乃禮之祭祀,事止告饗;而中代祭文,兼贊言行。”《儀禮》的祝詞,其內容只限于對神明的禱告、供食;而漢代的祭文,則還要贊美死者生前的言行,這是祝文在后世發(fā)生的又一顯著變化。

祝之外,劉勰將盟的淵源也追溯到了“三禮”?!蹲C恕吩啤懊苏?,明也。骍毛白馬,珠盤玉敦,陳辭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古代諸侯會盟,以赤牛白馬祭神,以敦盛食,以盤盛血,在四方神明之下宣讀盟辭。這一儀式在“三禮”中多有記載。《禮記·曲禮》曰“涖神曰盟”,《儀禮·覲禮》也記載有天子祭方明之事。可見,“盟”與“三禮”有著明顯的淵源關系,劉勰所論不差。

銘、誄、祝、盟之外,劉勰還論述了詔、表、奏、刺等文體與“三禮”的關系。

《詔策》曰:

《詩》云“畏此簡書”,《易》稱“君子以制度數”,《禮》稱“明君之詔”,《書》稱“敕天之命”:并本經典以立名目。遠詔近命,習秦制也?!队洝贩Q“絲綸”,所以應接群后。虞重納言,周貴喉舌,故兩漢詔誥,職在尚書。王言之大,動入史策,其出如綍,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視草;隴右多文士,光武加意于書辭:豈直取美當時,亦敬慎來葉矣。這段文字三度引征了《禮》:一為《周禮·秋官·司盟》中的“詔告神明”;一為《禮記·緇衣》中的“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一為《周禮·地官·師氏》中的“掌以微詔王”。

引征“詔告神明”的目的在于說明,“詔”之名稱源于《周禮》。這是從語源角度來考察詔與《禮》的關系的。與其他眾多文體一樣,劉勰認為詔也屬于“本經典以立名目”。這樣的追溯,也正是其“文源五經”思想的具體體現。強調文體與經典的淵源關系,一方面固然體現了其“宗經”思想,另一方面未嘗不包含有“尊體”的觀念。既然經典乃“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窮高以樹表,極遠啟疆”,那么,由經典蘊涵和衍生而來的各種文體,自然也是值得尊崇的。

引征“絲綸”之言,意在明晰“詔”的創(chuàng)作原則。《禮記·緇衣》中的“言”原指周天子應接諸侯時所講的話語,劉勰推而廣之用以指代詔、策等“王言”?!巴跹浴币獣穬?,會對后時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劉勰強調“敬慎”是其基本創(chuàng)作原則。

引征“掌以微詔王”旨在闡釋詔策的文體流變。劉勰言,過去“命”重而“詔”輕,現在“詔”重而“命”輕,是為古今變化的不同。這樣的分別是精細而準確的。

《章表》曰:

表者,標也?!抖Y》有《表記》,謂德見于儀;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和表都是臣下向君王的上書,章以謝恩,表以陳情。“章者,明也”。劉勰舉出的例文是《詩經》中的“為章于天”,這是從語源意義來考察“章”的原始含義的。對于“表”,劉勰的解釋是“標也”,并通過推原《禮記·表記》的含義來證明這一論斷。《禮記》有《表記》一篇,為什么要名曰“表記”呢?孔穎達《正義》引鄭玄《目錄》云:“名曰《表記》者,以其記君子之德,見于儀表。”意思是說,君子的品德,可以從儀表上體現出來。顯然,劉勰“德見于儀”的論述是繼承了鄭玄的說法。

奏是臣下對君主的進言陳事?!蹲鄦ⅰ吩疲?/p>

《詩》刺讒人,投畀豺虎;《禮》疾無禮,方之鸚猩;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軻譏墨,比諸禽獸:《詩》《禮》、儒、墨,既其如茲,奏劾嚴文,孰云能免?是以世人為文,競于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復似善罵,多失折衷。若能辟禮門以懸規(guī),標義路以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丑句,詬病為切哉?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上書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sup>《文心雕龍·章表》:“秦初定制,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不過,在談到奏的內容時,《章表》講“奏以按劾”,這其實是不符合事實的。實際上,奏的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舉凡宮廷、政事、兵戎、農耕等均可以奏于上。《文心雕龍·奏啟》所舉出的就有“王琯之奏勛德”“李斯之奏驪山”“賈誼之務農”“晁錯之兵事”等等。可見,“按劾”只是其中之一端。

按劾之奏,“所以明憲清國”。世人寫作此類文,往往爭相詆毀,吹毛求疵,挖苦謾罵,有失折衷。劉勰反對這樣的做法,主張“理有典刑,辭有風軌”,不必“躁言丑句,詬病為切”。不過,劉勰也指出,即使是《詩》《禮》、儒、墨,其批評攻擊他人時,也往往言辭比較激烈。因此,按劾類文章很難避免這種詆訶之病?!抖Y記·曲禮上》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乎?”《禮記》憎恨無禮之人,將他們比作鸚鵡、猩猩等禽獸,這當然也屬“詬病為切”之例。盡管如此,劉勰還是主張以《禮》為范,確立文章規(guī)范。所謂“辟禮門以懸規(guī),標義路以植矩”,正顯示了這一思想傾向。事實上,以《禮》為“規(guī)”、為“矩”的評判原則,在《文心雕龍》中多有顯現。為更好地說明這一點,茲再舉一例?!吨T子》講:“然繁辭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其純粹者入矩,踳駁者出規(guī)?!抖Y記·月令》,取乎呂氏之紀;三年問喪,寫乎《荀子》之書:此純粹之類也?!贝藙t談經與子的關系。劉勰以諸子為“枝條五經”,即諸子是經的枝條和附庸,并堅持認為諸子中思想純正者才符合經書的規(guī)范;其內容雜駁者,是違反經書的法度的?!秴问洗呵铩な录o》之首章為《禮記·月令》所本;《荀子·禮論》里的內容為《禮記·三年問》所采錄,因此,《呂氏春秋》和《荀子》一類,屬于內容純正者。在這里,《禮記》的載錄和采錄成為了劉勰評判諸子是否有價值的一個重要依據。劉勰的這一依據雖然不夠客觀,但也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宗經觀念。

書記類文章“衣被事體,筆札雜名,古今多品”(《書記》),劉勰具體列出譜、牒、簿、錄等二十四種,其中多屬應用文一類?!按獭笔菚涱愔惑w,劉勰論其特點曰:

刺者,達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矣。(《書記》)“刺”,屬“百官詢事”類,周振甫先生解釋說:“當是探事的公文……轉為謁人的名帖,稱名刺。”劉勰言,“刺”是通達之意?!对娊洝分械闹S刺,《周禮》所言之“三刺”,都是通過敘述某種事情把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意見送達給對方。就“刺”的原始意義而言,劉勰的論述是準確的?!按獭笔恰对娊洝纷钪饕楦刑卣髦唬睹娦颉费浴吧弦燥L化下,下以風刺上”,鄭玄《詩譜序》也講“刺過譏失,所以匡就其惡”?!对娊洝防锎瘫即虂y、刺邪刺虐之作比比皆是?!吨芏Y·秋官·司刺》有司刺掌三刺之說:“一刺曰訊群臣,二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编嵭ⅲ骸按蹋瑲⒁?,訊(審問)而有罪則殺之?!薄对姟贰抖Y》之“刺”均具有“事敘相達,若針之通結”的特點,故為劉勰所征引。顯然,劉勰引《禮》為證,旨在闡釋“刺”的文體淵源,既釋其名,也釋其用,并借以樹立文體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

綜上所述,雖然《宗經》持“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的觀點,但在具體論述中,《文心雕龍》則是對銘、誄、祝、盟、詔、表、奏、刺等八體與《禮》的淵源關系進行了較為具體和詳盡的考辨。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經?!漓氚дC,生于《禮》者也。”明代黃佐在其《六藝流別序》中則講:“禮以節(jié)文斯志者也,其源敬也。敬則為儀,為義。其流之別則為辭、為文、為箴、為銘、為祝、為詛、為禱、為祭、為哀、為吊、為誄、為挽、為碣、為碑、為志、為墓表?!?sup>這幾家雖均持“文源五經”說,但在《禮》與各體的具體關系方面,其認識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紀昀在《四庫總目提要·六藝流別提要》中曾對劉勰和黃佐提出批評:“然文本于經之論,千古不易,特為明理致用而言。至劉勰作《文心雕龍》,始以各體分配諸經,指為源流所自。其說已涉于臆創(chuàng)。佐更推而衍之,剖析名目,殊無所據,固難免于附會牽合也?!?sup>不過,相對于顏、黃諸家,劉勰之論最為詳切細密。劉勰不僅推原和稽考了諸體在名稱淵源、創(chuàng)作形態(tài)及文體流變等方面與《禮》的關系,而且以《禮》為基本依據和準繩對諸文體的創(chuàng)作實際進行了評判,并據以提出了各體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和要求。如,“夫箴詠于官,銘題于器,名目雖異,而警戒實同”(《銘箴》),“誄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誄碑》),“辟禮門以懸規(guī),標義路以植矩”(《啟奏》)等,均屬此類。因此,劉勰所講并非“臆創(chuàng)”,紀昀的指斥是不夠公允的。

此外,《文心雕龍·史傳》篇也個別征引了《禮記》的史實和結論,這里也附帶略作說明?!妒穫鳌吩唬骸伴_辟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軒轅之世,史有倉頡,主文之職,其來久矣?!肚Y》曰:‘史載筆,左右?!氛撸挂?,執(zhí)筆左右,使之記也?!北径挝淖种?,劉勰引征了《禮記·曲禮》中“史載筆”的記載,援經典而明史官之職份。我們知道,《禮記》記載和反映了上古時期政治、社會、文化、禮俗等眾多信息,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和文學的不可或缺的典籍。其“史載筆”之說,正可與《春秋》《左傳》中的相關記敘相印證,對于追溯史傳文學的原始形態(tài)及其創(chuàng)作特色提供了借鑒。在這里,劉勰雖然只是線索性地舉證了《禮記》的相關記敘,但也反映了劉勰對《禮記》各個方面所具備的成就和價值的體認,因此,不能不引起重視。

綜上所述,《文心雕龍》“三禮”批評的內容是豐富的,其中涉及了《禮》的體制和法則、結構和章法、語言與文體等許多重大理論問題,而且多數是前人從未涉獵過的。尤其重要的是,劉勰處處標示和突出了《禮》的“立體”“剬范”的意義,反復強調了《禮》對于后世文章創(chuàng)作的典范作用。因此可以講,“立體”“剬范”是《文心雕龍》“三禮”批評的基本意義旨歸。明確了這一點,對于細致梳理劉勰的宗經思想,深入挖掘《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論《易》

《易》居“五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兑住匪N含的玄奧而深刻的哲學、美學思想長久而深入地影響到了思想界,以致“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不僅如此,《易》還是一部文學色彩很濃的著作,其立象盡意、舉類見意的思維方式極具啟示性,且充滿了文學趣味;其語言簡練、精辟,“符采復隱,精義堅深”(《文心雕龍·原道》),確為萬世文章之祖。尤其是作為《易》之“十翼”的《文言》《彖傳》《象傳》《系辭》等內容,旨遠辭文,言中事隱,其文學性特征顯而易見。此外,《周易》的哲學和美學觀對文學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啟示性,已可貴地涉及了形神、隱現、通變等一系列重大文學理論問題??梢哉f,《周易》是后世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基礎。

對于這樣一部充滿神奇色彩的著作,后世對它的研習和批評自然綿延不絕。而從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角度較早、較深刻地對之進行探討者,當首推《文心雕龍》?!段男牡颀垺ば蛑尽吩谡劦健段男摹返捏w例構設時講到:“障乎大《易》之數,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薄兑住は缔o上傳》講:“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卑凑振R融的解釋,“大衍之數”(即天地之數)應包括太極、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等,共五十;除去太極,其用實四十九?!段男摹返木V目恰好合于“大衍之數”,這充分說明了劉勰對《易》學精神的尊崇和重視。《文心雕龍》文道觀念的確立大量援引和運用了《易》的美學思想,體現出了與《易》相近的思辨邏輯。此外,《文心雕龍》還對《易》的地位和價值、《易》的文學性意義、《易》的麗辭范式、《易》的美學特征等諸方面作了精辟的釋解?!段男牡颀垺窐伺e“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的創(chuàng)作宗旨,而《易》既其是“原始”的最重要的對象和依據,又是“選文”的首要范本。

(一)韋編三絕,哲人驪淵:論《易》的價值及其文學性意義

“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總術》)是《文心雕龍》最基本的創(chuàng)作準則。劉勰認為,《易》及《五經》乃圣人之作,“性靈镕匠,文章奧府”(《宗經》),它是文章創(chuàng)作的無盡府庫。劉勰進一步講,《五經》“淵哉爍乎,群言之祖”(同上),目《五經》為后世“群言之祖”,這突出顯示了劉勰對《五經》的尊崇。《宗經》篇還較詳細地論述了《易》及《五經》的價值,文中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