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xiāng)記
生活小康之后,春節(jié)的意義就不再限于吃了。尤其是城里長大的孩子,更不知道對絕大多數(shù)中國農(nóng)民來說,春節(jié)是一個比賽吃喝的節(jié)日。但是,不管年味如何“慘淡”,有一點是不可更改的,就是早年從農(nóng)村出來的人,會借春節(jié)假期,看看依舊固守在土地上的親戚朋友、兒時伙伴,尋找20世紀(jì)80年代前后的記憶?!皷|西南北中,祖上種過蔥”,現(xiàn)在所有的城里人,都和農(nóng)村有割不開的聯(lián)系。所以,“回家”對中國人來說等于“下鄉(xiāng)”這一社會現(xiàn)象在中國還會持續(xù)下去。
我的老家在哪兒呢?在河北省井陘縣。井陘縣名,取自井陘關(guān)。井陘關(guān)位于河北省井陘縣,西面太行山“井陘”之口,古人認(rèn)為此處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稱井陘?!秴问洗呵铩贰痘茨献印贩Q“井陘關(guān)”為天下九塞之一?!瓣€”,音“xíng”,山脈斷裂之處,“太行八陘”古已有之,是從華北大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必經(jīng)之地,井陘即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石太鐵路也是經(jīng)此穿越太行山脈,爬上黃土高原的。
讓井陘這個地方留名于世的是韓信的背水之戰(zhàn)。
公元前204年,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和張耳攻打趙國。趙國統(tǒng)帥陳余率領(lǐng)20萬兵馬,集結(jié)在井陘口迎戰(zhàn)。趙國謀士李左車獻計給陳余,說:“韓信善用兵,這次來,一路上又打了不少勝仗,士氣旺盛,難以抵擋。但是,他們長途跋涉,糧草不足,士兵疲憊,馬也缺少草料。井陘這個地方,山路崎嶇,車馬難以通行。因此,我有個主意,派三萬兵馬從小路截斷他的糧車,我們再挖深溝,壘高墻,固守營寨,不與他們正面硬拼。這樣,他們前不能戰(zhàn),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就可以活捉韓信。”
李左車說得條條在理,可陳余是個書呆子,不聽從他的意見,說:“我讀過兵法戰(zhàn)策。兵法上說,兵力大敵人十倍,可以圍殲敵人;兵力比敵人大一倍,可以和敵人對陣。現(xiàn)在,漢軍號稱幾萬人,其實不過數(shù)千,況且遠道而來,疲靡不堪。我們的優(yōu)勢是壓倒性的,難道還不能把他們消滅掉嗎?如果我們避而不戰(zhàn),別人會譏笑我膽小?!?/p>
陳余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意見。韓信知道了,大喜。于是,韓信把兵馬駐扎在離井陘口30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韓信又派出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繞到趙營的側(cè)后方,埋伏起來。然后,韓信再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探知韓信沿河布陣,哈哈大笑,說:“韓信空有虛名!背水而戰(zhàn),不留后路,找死?。 ?/p>
天亮了。韓信帶領(lǐng)后隊兵馬,打出帥旗,大張旗鼓地向井陘口殺來,趙軍立即迎戰(zhàn)。交戰(zhàn)后,漢軍假裝敗退,拋掉旗鼓,向河岸陣地退去。陳余不知是計,拼命追擊。這時,韓信埋伏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傾城出擊,立即殺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換上了漢軍的旗子。
趙軍追得漢軍退到了背靠漢水的陣地上。漢軍無路再退,于是,他們返轉(zhuǎn)過身,一個個拼死而戰(zhàn)。趙軍久戰(zhàn)不能獲勝,士氣開始低落。當(dāng)他們又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背后的營壘,都插上了漢軍的紅旗時,軍心頓時大亂,紛紛四處潰逃。
于是,漢軍乘機前后夾攻,大勝趙軍。他們殺了陳余,活捉了趙王。這就是著名的“背水之戰(zhàn)”。俗語“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也出自這一戰(zhàn)役。
正月初三(1月31日),我們分兩路回老家,一路是我一個人,自西向東;另一路是我哥哥和嫂子,自東往西。我們都各自走一段高速路,在中點處下高速,再沿鄉(xiāng)村公路走大約10千米,就到了我的老家。我從山西陽泉坐汽車,沿太舊高速東行,在井陘境內(nèi)的高速出口秀林下車。因為汽車是開往石家莊的,我只能半途下車,走出高速路,步行回家。另一路,我哥哥和嫂子開車從石家莊西行,在同一出口下高速。所以,我一邊走,一邊等車,我的“希望在后頭”。
我是可以立等的,可站在1月的冷風(fēng)里,時間長了,也很難忍。我就一直往前走,間或慢跑二三百米,跑跑停停。路上,幾無行人,偶爾有摩托車、拖拉機掠過,車上的人都捂得嚴(yán)嚴(yán)實實,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人對我在馬路上跑步不太理解。車走遠了,還會回頭看上一眼。
這條路,小時候走過多次。那時是沙石路,路邊有成行的、高大的楊樹護衛(wèi),踩著碎石和細沙,聽著窸窸窣窣的腳步聲,走在樹木夾峙的山間大路上,放在現(xiàn)代人的眼光里,是一種獨有的鄉(xiāng)村風(fēng)景。然而,時過境遷,一切不再?,F(xiàn)在的路是1996年重修的水泥路。那一年,這里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河道兩邊的道路幾乎全被沖毀。災(zāi)后,縣里集資重修了道路。剛剛整修之后的道路,平整、清潔,彎路取直了,原來道路兩邊的樹木,全無蹤跡。一眼望去,平展展的道路沿著河谷伸展,消失在遠處山腳的背后,果然是“社會主義金光大道奔向前方”。
可是沒幾年,這條路就凸凹不平、骯臟不堪了。原因很簡單,井陘縣境緊鄰山西,公路運輸?shù)臅x煤出了娘子關(guān)的第一站就是井陘。這條道路兩邊密布著規(guī)模不等的煤廠。所謂煤廠,不過是一塊平整之后的空地,堆積著大小不一的煤山,一間簡陋的小屋,一條狗——小屋晚上有人住,和狗一起看守煤廠。那些重載的運煤卡車,碾過平整的水泥路面,就像搟面杖壓面一樣,車過之后,留下一綹一綹的“波濤”,幾年下來,這條路就面目全非了。加之運煤車沒有任何遮蓋,在顛簸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一路拋撒,和播種機差不多。兩邊的煤廠也一樣地迎風(fēng)“飄揚”,道路兩邊的環(huán)境狀況也就可以設(shè)想了。好在現(xiàn)在是冬歇期,沒有運煤車,煤廠也都關(guān)門休息了。
轉(zhuǎn)過一道山梁,哥哥的汽車追了上來,周圍的“風(fēng)景”關(guān)在窗外,不過15分鐘,就到了“最老的家”——井陘縣西部山區(qū)、一個有兩千余人口的大村莊。這個村子處在三條道路交會的要點,往來的人流、貨物較多,村口、路邊多有一些門面,或是賣燒餅、油條、雞蛋湯,或是家庭旅店,有殺豬、宰羊的肉鋪,也有治療頭疼腦熱的鄉(xiāng)村醫(yī)院,更多的是五臟俱全的“麻雀店”,什么都賣,可是在城里人看來,什么東西都不堪用。
回老家,我們總在姑姑家吃飯,這次也不例外。姑姑家院子不大,典型的北方農(nóng)家院落。果樹兩棵,雞舍儼然,枯藤爬滿了院墻,豬圈在距離院門十步不到的地方。正面北房五間,是拱券結(jié)構(gòu)的磚房,開闊明亮。東西各有三間廂房相連,院子的南面是一間低矮的平房,夏天作廚房,冬天就堆放一些雜物。姑父一直是村里的醫(yī)生,經(jīng)濟條件較好,房間里有自己安裝的暖氣。我用手摸了一下,燙手,可是室內(nèi)的溫度還是不高,大約是房間的密閉性較差所致。
手忙腳亂一陣之后,擺開桌椅,吃飯。在這種身體被寒冷包圍的地方,酒是受歡迎的。我本不喝酒,也隨性開灌,不知不覺喝了最近幾年最大量的酒,不過,并沒有眩暈的反應(yīng),在酒精的作用下,身上有了暖意,微醉而舒展。吃飯期間,間或有人來,或是抓藥的,或是打針的。
飯后,到三叔家去。三叔和姑姑在同一個村子,只不過一個在河西,一個在河?xùn)|,一個在村北邊,一個在村南頭,是一個橫穿村莊的大對角。走過小時候我們稱為大街的巷子,很多房子重新蓋了,面貌一新,已經(jīng)分辨不出原來的樣子,也不知道這些房子的主人姓甚名誰。街面上鋪了水泥路,和城里的街道一樣平整,只是覺得街道那么狹窄,房子那么低矮,有點大人物走進小人國的感覺,也像姚明走進了普通人的空間,有些局促,曾經(jīng)漫長的街道,轉(zhuǎn)眼就到了盡頭。
三叔的屋子中間有一個火爐,爐火燒得通紅,水的熱氣彌漫在整個房間,熱氣騰騰的。這間房子有20年了,墻壁上有些斑駁,也有煙熏火烤的痕跡,黑魆魆的,像山水畫中的云霧。在三叔家的床上,坐著三個鄰居,一男兩女,其中一對是夫妻,那個男的戴著一副黑邊框眼鏡,他比我小,我在鄉(xiāng)下的時候,我們一起玩兒大的。細說起來,我們之間還有親戚關(guān)系——這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謂的鄉(xiāng)土中國,大家經(jīng)年累月生活在半徑很小的范圍內(nèi),祖祖輩輩沒有變動,人與人、家族與家族總有分不清、道不明的緣分,這種緣分有時是血緣,有時是情緣,有時是鄉(xiāng)緣,有時兼而有之。
他上學(xué)晚我一年。他的妻子我不認(rèn)識,她也不認(rèn)識我,或許她間接地聽說過我家兄弟幾個的“傳奇故事”,因為在鄉(xiāng)下人看來,能夠念書而后在京城混飯,和古代中了狀元一樣令人羨慕。要是再坐飛機跨海出國,可就真了不得啦,提起名字,方圓百里的人都叫得響的。我沒那么威風(fēng),可是,在我們那一片,名聲遠播的范圍肯定超出了北京城四環(huán)以內(nèi)的面積。
他的妻子衣著很厚,鼓鼓囊囊的,說不上是什么樣式,保暖而已,和《秋菊打官司》中的鞏俐一個樣子。她的年齡在30出頭,可是,僅從面相看,或者說在我看來,已經(jīng)遠在40以外了。歲月如刀,對生活在農(nóng)村的女人尤其鋒利。日落而刀起,月過而留痕,一個青春曼妙的女孩,真正的花樣年華是不會超過5年的。她和我以及我嫂子不熟悉,話也不多,只是安靜地聽著,另一個女人更不知道來歷,陌生得很,沒說一句話。
三嬸端出一個盤子,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下面是瓜子、花生,上面浮著幾塊糖。這個時候,來了一位客人,是長我三四歲的一位老鄉(xiāng),就住在三叔房子的前面一排。人過中年,更是滄桑,記憶中的他還是一個活力十足的年輕人,開著拖拉機在社會主義大道上飛奔??墒?,站在眼前的,卻是“相當(dāng)相當(dāng)”持重的老男人了。
他挨著火爐,坐在一個板凳上,說已經(jīng)多年沒有見到我了。我說,我差不多每年都回來,只是時間短,錯過了,誰也見不到誰。他也說我的口音變了——其實,我倒不是忘了方言,只是用方言準(zhǔn)確說出我的想法,有難度了。所以,言談之間,我說的是“雙語”,說到村子里的人、事、物和以前的經(jīng)歷,就是土語;要是說城里和北京的事兒,就說普通話。
鄉(xiāng)下的日子,我實實在在經(jīng)歷過;現(xiàn)在他們能有怎樣的改變,我也能體會。所以記錄這次回鄉(xiāng),是寫給我女兒的,也是寫給所有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們的——他們和8億農(nóng)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不能說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可是,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之大,超出了想象。
他家四口人,一兒一女。女兒在廊坊師范學(xué)院學(xué)習(xí),一年的開支包括學(xué)費和生活費約在10000元,他們?nèi)谌艘荒昊ㄙM5000元左右。這是大概的支出,不包括生病和醫(yī)療,也不包含接濟老人。收入有兩塊,土地解決吃飯,開拖拉機搞運輸是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
說起種地,低我一級的老鄉(xiāng)說:“現(xiàn)在,誰種地啊,我這么大的,除了我,沒有人種了,種地(錢)不夠花?!蔽覀兇炙懔艘幌拢胤N小麥,畝產(chǎn)往高了說能到800斤,麥子的價格在0.7元每斤,一畝地的總收入是560元。成本包括水、電和化肥,一季小麥要澆四次水。頭年冬天播種之后,澆凍水;開春到收割之前,再澆三次水。每一次澆水,一畝地兩個小時,水電一起20元,合計80多元;施肥兩袋,一袋磷肥,一袋碳銨,也要60多元。這樣算下來,一畝地最多能有400元的收成。他們家的水田不到兩畝(一個人6分),麥子一季,滿打滿算純收入不到1000元錢,而這是一個精壯勞力6個月的所得,平均下來,一個月150多元,再攤到三個人頭上的話,也就是50多元。
小麥看上去是收入,其實是“毛收入”,不能算錢的——因為那是他們的口糧,要是把小麥出售了,他們還要去買糧食,所以,土地的收入只有秋季的玉米。玉米產(chǎn)量大,畝產(chǎn)可到1000~1100斤,市場價0.52元每斤,一畝地的毛收入大概是520元。成本也是水、電和化肥,水、電費略低于小麥,約60元,化肥也要60多元,兩項加起來120元。收支相抵一畝地凈收入在400元上下。他們家有4畝土地,收入1600元——這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年景,但遇到風(fēng)暴和冰雹,這些錢就被“吹”走了。
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是拖拉機,可是近年來柴油價格漲得猛,跑運輸?shù)娜硕啵偁幰埠芗ち?,不好干;也沒有固定的客戶,常常是干兩天,歇一天,很不穩(wěn)定,總算下來,一年能掙四五千元。除此而外,就沒有來錢的路了。
這次回家,大哥一家是從上海飛到石家莊的。一張機票1100元,三口花了3300元,聽到這個數(shù)字,坐在屋子里的人齊聲說“奶奶呀”——這是土話,是表達吃驚的最高級別的感嘆了。我問他去過北京嗎?他說沒有。他說去過廊坊,送女兒上學(xué)。送到就趕緊回來,不敢多耽擱,怕花費,也怕耽誤家里掙錢。我曾說過中國的旅游市場是固定的人群在巡游,要是空間、時間不錯開的話,這些人每年總有幾次重逢的機會并成了老朋友。聽了老鄉(xiāng)的話,驗證我所言不虛。
我問他,村里是不是有搞建筑的——20世紀(jì)70年代末期開始,我們村集體就有建筑隊,承包外面的工程。他認(rèn)真想了想,搖頭。他說,也有幾個人干得稍微好一些,可要算是發(fā)了大財,肯定不行,也就是比他們稍微寬裕一些罷了。其間提到我大哥做股票市場的工作,這位老鄉(xiāng)給其他人解釋說:股市就是一個賭場,不過,這個賭場是國家開的,是公家的買賣,你自己開是不允許的——吳敬璉先生2000年就這么說,農(nóng)民兄弟也這么認(rèn)為。
中國的問題紛繁復(fù)雜,但到底還是一個農(nóng)民問題。本文所記只是個人經(jīng)驗,也僅限于中國北方太行山區(qū)的一個村莊,并不代表廣大中國的其他地域。然而,有一個事實不容忽略,就是1840年以來,中國農(nóng)民所面對的資源和環(huán)境、所采用的工具和技術(shù)以及生產(chǎn)組織和社會形態(tài),都沒有顯著的變化,在這個意義上,本文所記也可以映照到更大的范圍內(nèi),而不只是太行山脈的一個山坳。
結(jié)束本文的時候,插入一段歌詞——這個歌詞是2001年為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重配的,沒想到今天可用。有興趣的人,可以先聽曲子,再看歌詞。有心的人,可以先了解中國的農(nóng)村,再看歌詞。
田野里的衰草在風(fēng)中哭泣
這里沒有永遠屬于我的土地
可是我不能自由地遷徙
一代又一代唱著同樣悲傷的歌曲
田野里的衰草在風(fēng)中哭泣
誰和我一起玩平等的游戲
曾經(jīng)的剪刀依然那么鋒利
親愛的祖國,我忍不住哭泣
多少人追尋逃脫貧困的藩籬
多少人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息
多少人的眼淚,為自己的兒女抹去
親愛的祖國,這是什么道理
田野里的衰草在風(fēng)中哭泣
這里沒有永遠屬于我的土地
可是我不能自由地遷徙
一代又一代唱著同樣悲傷的歌曲
多少人追尋逃脫貧困的藩籬
多少人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息
多少人的眼淚,為自己的兒女抹去
親愛的祖國,這是什么真理
田野里的衰草在風(fēng)中哭泣
這里沒有永遠屬于我的土地
可是我不能自由地遷徙
一代又一代唱著同樣悲傷的歌曲
田野里的衰草在風(fēng)中哭泣
……
2006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