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鵬一刊《〈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考釋

明清文學(xué)與文獻(第6輯) 作者:陳才訓(xùn),杜桂萍


張鵬一刊《〈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考釋[1]

魏磊

摘要:李因篤《受祺堂詩集》以康熙三十八年(1699)田若琬刊本為祖本,而該本缺卷四,直至民國二十年(1931)張鵬一據(jù)李因篤手寫詩卷補刊《〈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使該書復(fù)為“完璧”。歷來學(xué)者亦多認為張書即為佚失的卷四部分。然而,從《受祺堂詩集》體例、內(nèi)容及李因篤個人行跡等方面,可以推斷張鵬一所刊《〈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并非《受祺堂詩集》之卷四,而是李因篤康熙七年(1668)游歷昌平而自書的詩卷,張氏對此書的定名是有所偏頗的。但《〈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所收詩歌多為集中不載,其內(nèi)容對更深入地了解李因篤個人的心態(tài)、交游、詩歌創(chuàng)作均有所裨益。

關(guān)鍵詞:李因篤 張鵬一 顧炎武 《受祺堂詩集》

李因篤(1631~1692),字天生,更字孔德,號中南山人,陜西富平人。明季庠生。學(xué)識淵博,在史學(xué)、天文、書畫等方面皆有造詣,尤精于理學(xué),與李颙、李柏并稱“關(guān)中三李”[2]。康熙十八年(1679)與試博學(xué)鴻儒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檢討。未幾,上《告終養(yǎng)疏》得歸,歸鄉(xiāng)后講學(xué)于邑內(nèi)朝陽書院。著述宏富,計有《受祺堂詩集》三十五卷、《受祺堂文集》四卷《續(xù)集》四卷、《漢詩音注》五卷、《漢詩評》五卷等。

一 《〈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之發(fā)現(xiàn)

康熙三十八年(1699),李因篤同里田若琬[3]刻《受祺堂詩集》于廣東樂昌縣令任上(下稱“田本”),潘耒撰序,稱李因篤“詩文無慮若干首,晚年自定其詩,得三十五卷”[4],而其中卷四并未見于集中,清代許多公私藏圖書目錄,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5]《八千卷樓書目》[6],所著錄的《受祺堂詩集》均缺卷四。時隔二百余年后,同為陜西富平人的張鵬一(1867~1943)據(jù)李氏手書詩卷復(fù)刊《〈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下稱《補佚》),意使《受祺堂詩集》復(fù)為“完璧”。

張鵬一,字撫萬,號一翁,陜西富平人。早歲入咸陽味經(jīng)書院,師從劉古愚。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舉。次年赴京會試,結(jié)識康有為,并參與“公車上書”。后任山西長治知縣、山西大學(xué)堂庶務(wù)長、陜西省吏治研究所所長、陜西省孔教會會長、陜西省通志局分纂等職。著有《太史公年譜》《唐金石考》《在山草堂詩存》等。民國十三至十四年(1924~1925),張鵬一偶然于西安購得李因篤手寫詩稿一幅,“綾質(zhì),橫闊營造尺四尺五寸,豎長一尺五寸八,十行,行三十余字至四十字不等,間有雙行小注”,而其中“常、深、見、松等字皆缺末筆”[7],避明末諸帝之諱,又據(jù)篇末自敘“絕不示人”之語可知其為李氏自書詩卷。民國二十年(1931)春,張氏赴南京,得于右任、柳詒徵二人之助,由鴛鴦七志齋刊行、中華書局印刷,使《受祺堂詩集》“無簡斷編殘之憾”[8]。此書雖刊印時間較晚,但傳世之本據(jù)《中國古籍總目》《清人別集總目》及其他文獻所載[9],僅余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陜西省圖書館及無錫市圖書館四部,其價值亟待發(fā)掘與重視。

張鵬一刊《〈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10],半葉十行,行十九字,間有雙行小注,封面由柳詒徵題簽“受祺堂佚詩稿”,書內(nèi)題“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共收詩4題8首[11]:《同顧徵士恭謁天壽山十三陵》《天高五首》《昌平州過前督司馬朱公西翁表祖遺署有感兼懷太史山輝先生》《清明寓昌平》。其中除《昌平州過前督司馬朱公西翁表祖遺署有感兼懷太史山輝先生》外,均不見于本集,而此篇在本集之中亦有所刪改。詩后附李因篤跋文一篇,敘本卷之本事,言因感于朱國棟明末義事而撰寫此卷,并求正于姑父朱廷璟。書末附于右任民國二十年(1931)六月跋文,及張鵬一同年夏所作跋文。二皆言此卷即為《受祺堂詩集》所佚卷四,因“語多忌諱,故未敢刊行問世”[12],李氏家世衰微,而“未出之詩久聽散佚”[13],幸于二百年后復(fù)得此卷。

二 《〈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之箋釋

《〈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所收詩,除《昌平州過前督司馬朱公西翁表祖遺署有感兼懷太史山輝先生》外,均不載于“田本”。其內(nèi)容則記敘康熙七年(1668)居京期間游歷昌平的經(jīng)歷,濃烈的感傷故明之情蘊于其中,對比《受祺堂詩集》中囿于清廷文網(wǎng)日密而無法暢快心意的作品,《補佚》保留了更貼近作者本心的作品原貌,展現(xiàn)出李氏內(nèi)心深處另一番心靈寄托。

同顧徵士恭謁天壽山十三陵

皇帝上賓天,二十五年春。江東布衣士,潛行攜小臣。下馬白石坊,拭目欞星門。原注:俗名龍鳳門。下同。龍章撼高柱,石柱四,俱刻蛟龍環(huán)之。睿藻垂貞珉。長陵神功圣德碑文,仁宗皇帝御制。從官森成列,石人十二。猛獸立且蹲。石獸二十四,皆二立二蹲。迤邐通南陸,孤亭灝嶙峋。宮寺聞舊名,新舊行宮感思殿、工部廠內(nèi)監(jiān)工署,今并亡。橋梁遞回津。七空橋一,五空橋二,三空橋一。稍驚甓甃缺,神道稍殘缺。不逮粉榆繁。大紅門以內(nèi)蒼松翠柏數(shù)十萬株,今翦伐盡矣。天壽啟中峰,永樂五年七月乙卯(1407年8月6日),皇后徐氏崩,上命禮部尚書趙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擇地,得吉于黃土山。車駕臨視,封其山為天壽山。巍峨領(lǐng)群山。皇祖初肇命,列宗世相因。漢碣空寥闊,周邙亦獨難。何如瞻圣圖,一德開神孫。佳氣東南來,曉日生氤氳。郁蔥浮城闕,遙與孝陵連。皂帽趨閶闔,攝齊游祾恩。陵、殿與門皆以“祾恩”名。旅拜有常儀,側(cè)身涕闌干。御塌高九楹,天樞斂重關(guān)。尚方以時設(shè),琬琰猶見陳。石坊前有石臺,臺上爐一,花瓶、燭臺各二,皆白石。寶堞凌曠霄,梓宮之上有寶城。彤樓俯青旻。明樓前俯享殿,后接寶城。霜滋虛谷涼,草拂閟巖芬。穹碑三仞余,仰視玉科新。明樓內(nèi)有碑書曰“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室迂С闪遥闹兣e其端。流汗忽浹體,始知當(dāng)至尊。自令呼吸肅,踟躕未能還。傳家本農(nóng)桑,在褓稱鮮民。會同茫無睹,宮懸殊弗聞。念茲宗廟內(nèi),跬步皆有倫。臣愚疏且賤,何以效駿奔。更過赤墀下,悚息微自寬。金支挹秀華,髹漆張丹宸。殿中四柱飾以金蓮,余皆朱漆。宿鷺鳴嗈嗈,浴鳧起奮翻。靈池易為潔,畫構(gòu)從所馴。顧此纖細族,亦知戀天閽。自傷衣劍隔,羈棲負皇仁。玉案中峰右,仁宗昭皇帝葬獻陵,在天壽西峰玉案山。東岑一臂聯(lián)。宣宗章皇帝葬景陵,在天壽東峰下。獻景屹在望,網(wǎng)維如屬垣。宣宗既垂拱,三相復(fù)稱賢。孝思光儉素,經(jīng)緯明尊親。豐昵鄙殷彤,緝煕追烈文。聿煥長陵守,爰歌萬福臻。宣德十年四月辛酉(1435年5月17日),修長陵、獻陵,始置石人、石馬等。翠葆十六株,一皆先朝珍。景陵樹十六株。安得楊馬才,盈廷賦溫綸。石門英闥北,英宗?;实墼嵩A?,在石門山。制于景陵均。班荊雙障末,息陰百樹根。裕陵樹百余株。從裕西至茂,憲宗純皇帝葬茂陵,在寶山。厥宮為獨完。簨簴留兩序,菁蒨接千群。諸陵惟茂獨完,鐘虡之屬,猶有存者。史家山南側(cè),二水清且漣。孝宗敬皇帝葬泰陵,在史家山。繼體鐘睿哲,重華洽恭勤。孝宗堯舜姿,圣敬曰昭宣。天縱類太祖,陽春凝故阡。帝座綴黼扆,幾席敷華純。御座、御案、御榻各存其一。老干寶山等,泰陵樹數(shù)百株。丹雘差同妍。陵承塵皆五色花板,茂泰完焉。康距泰之陽,武宗毅皇帝葬康陵,在金嶺山。山形自此折而南。山形折而前。毅寢遂東白,金嶺移稍偏。時宰雖易世,規(guī)模幸不愆。頗溢長楊數(shù),康陵樹二三百株??沼囡w閣垠??盗昝鳂菫橘\焚。傍晚求齋沐,托分于中涓。晨謁陽翠嶺,舊道十八盤。世宗肅皇帝葬永陵,在十八道盤。嘉靖五年(1526),改名“陽翠嶺”。磅礴增外墉,迂回抵重。永陵制如長陵,而多外垣一重門三道,較崇。其內(nèi)延浩劫,其外倚危闌。內(nèi)門三道,余以石闌,累級而上,方至中墀。恢砌屬碝石,享殿、明樓皆以文石為砌。筑平雕翔鸞。有級曰墄,無曰平。日月依崇牗,登臨豁臣觀。肅皇享國久,人事乘屈伸。獻陵固獨樸,永陵斯郁然。回首詢大峪,穆宗莊皇帝葬昭陵,神宗顯皇帝葬定陵,皆在大峪山。九龍萃深淵。九龍池在昭陵前。滄波瀚遠岫,紫幄失層顛。昭陵明樓為賊焚。茲山固數(shù)里,昭定若比鄰。邑戶勤操作,同疆氣俗淳。緬懷神祖朝,邢措幾百年。揮策逾嘉靖,營葬名彬彬。定陵制如永陵。暨茨吊遺趾,榱桷哀清塵。定陵殿廡門為賊焚。無繇睹壯麗,欲去情紛紜。慶陵獻西隅,光宗貞皇帝葬慶陵,在獻陵西北一里。質(zhì)樸堪并論。左岡環(huán)互至,直走兩垂間。寒溪碧似帶,夾陛流潺湲。有水自殿西下,土岡自東而來,至神路而止。蒼虬五百章,扶疏迎夕曛。慶陵樹五百株。卻詣檀子谷,熹宗哲皇帝葬德陵,距永陵東北一里。微雨欻斬巾。咫尺德依永,衢除良必遵。朝來度前葬,引領(lǐng)說東原。天潢重昭穆,未敢辭苦辛。信宿繇長陵,徒行涉大川。宏達奠中奧,肅雍厘北辰。霽靄玄垓發(fā),祥嵐四極纏。萬麓俱回拱,明堂統(tǒng)報禋。宗祀配上帝,宴嬉臨中壇。庶旄被華轂,都荔登幾筵。猶扼盧龍戍,忽馳太行云。紫寒收戎索,黃花靜欃氛。黃花鎮(zhèn)在山后。吉瓦地效靈,陵殿門皆黃瓦。叢篁山作輪。色彰陶冶外,謀絀匠師頻。合殿嚴匹娉,同牢象乾坤。十二陵皆一帝一后合葬。仁孝文皇后徐氏葬長陵,誠孝昭皇后張氏葬獻陵,孝恭章皇后孫氏葬景陵,孝莊睿皇后錢氏葬裕陵,孝貞純皇后王氏葬茂陵,孝康敬皇后張氏葬泰陵,孝靖懿皇后夏氏葬康陵,孝潔肅皇后陳氏葬永陵,孝懿莊皇后李氏葬昭陵,孝端顯皇后王氏葬定陵,孝元貞皇后郭氏葬慶陵。祔葬昭繼后,孝烈皇后方氏祔永陵,孝安皇后陳氏祔昭陵。引經(jīng)慰新君。孝肅皇后周氏祔裕陵,憲宗母也;孝穆皇后紀氏、孝惠皇后邵氏祔茂陵,孝宗母、睿宗母也;孝恪皇后杜氏祔永陵,穆宗母也;孝定皇后李氏祔昭陵,神宗母也;孝靖皇后王氏、孝純皇后劉氏祔慶陵,熹宗母、大行皇帝母也;而熹廟懿安皇后張氏后崩,葬德陵,事莫得而詳焉。柱下邈前史,郯人違舊官。祝號何繇詳,瞻懷孰盡言。大行奮絕詣,天步丁多艱。敕躬警夙夜,卑服憂黎元。追維廓清始,神武超幾先。貂珰翦渠惡,威福平洪鈞。羿逃常洙,虞夏有遺奸。固宜共蚩禍,弘濟比羲軒。海內(nèi)頌中興,朝端申祖勛。數(shù)聞哀痛詔,炳如誓謨縣。具師尸專閫,游聲竊相權(quán)。撻伐甚緣木,安危疑厝薪。坐使萑苻盜,江河縱逆鱗。終焉風(fēng)火逼,禁籞啼哀猿。遣卒欺左次,督師孫傳庭敗,關(guān)中失守。閣部李建泰受命防河,次保定,不進,而賊自居庸入矣。出狩沮南遷。上意欲幸留都,庭臣弗從,遂已。天王殉社稷,先后遂聯(lián)翩。煤巖墜三光,石憲愁百神??粘硕?,莫返滄海田。嗚呼冰雪氣,上徹鐘山顛。只今濠泗水,澄瑩無泛瀾。我君膺圖久,綢繆圣慮煩。舉動軫勞費,山陵致迍邅。一區(qū)鹿馬阜,悲風(fēng)吹野煙。詎料舊梓宮,還封貴妃墳。都城失守,賊以大行皇帝大行皇后周氏梓宮至昌平。州之士民率錢募夫,葬之田妃墓內(nèi),移田妃于右,帝居中,后居左,以田妃之槨為帝槨,斬蓬藋而封之。其詳載余《行役篇》中。慟哭起稽顙,白日為之昏。髯拔地雖回,鳥號枝尚溫。焄蒿冀或達,灑掃榮俱身。拂蕈厝木主,升階列匏樽。自釣西池魚,薄采南沚蘋。借箸謀醞醢,傾筐羞棗榛。匍匐告水旱,蒼茫呼松筠。九京望誰是,三獻聲復(fù)吞。幾回思大招,踧踖轉(zhuǎn)生顰??址鞘虖膫H,那窺霄漢魂。春秋期討賊,普天責(zé)攸分。君弒不書葬,況仍悲沉淪。出門拜故監(jiān),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王承恩以從死祔葬兆外。斯真涴血人。飲福不至醉,已迫攀弓晨。櫻桃久削跡,檜柏才齊肩。啼鳥集深麓,流霞蒸冽泉。恭讓虛己德,恭讓章皇后別葬金山。別兆義惟安。景皇止戈功。恭仁康定景皇帝貞惠安如景皇后汪氏別葬金山,俱有垣殿。遷祊須后昆。金山喧市兒,怵惕郁難伸。徘徊經(jīng)二井,東西二井以葬諸妃,蓋宮人從葬之。令至英宗始除,而《會典》言長陵十六妃從葬,位號不具,莫得而祥焉。次第禮諸嬪。撫舊資昊搜,憑虛攬荒邊。中厓既挺出,列何巑岏。環(huán)陵十二衛(wèi),名見貔貅屯。崒屼卑嵩華,舂容蓄澗瀍。七圣蹤猶昨,仁宣英武世穆神之朝,車駕親謁山陵。千秋淚欲延。湛露落祠署,香花飄果園。苔侵神宮廠,月冷御馬門。十二陵東有祠祭署、果園、神宮廠、神馬房在垣外。祖恩庇庶姓,陵故為康家莊,長陵東舊有康老墓,成祖命勿去。時讖歸宗藩。臣志在躬耕,亂離惟茍全。儻卜宣光祚,誰先召鄧鞭。同行臣執(zhí)友,賢者識鴻篇。托名山水記,實兼公穀傳。將辭益激切,卻顧仍逡巡。若夫籩豆事,則有有司存。

《同顧徵士恭謁天壽山十三陵》,五言一百五十韻,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顧徵士,即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又名圭年,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世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并遺命顧炎武勿事二姓。次年,為南明唐王兵部職方郎中,參與抗清活動。南明政權(quán)失敗后,周游四方,載書自隨。晚歲卜居華陰,卒于山西曲沃。著有《日知錄》《音學(xué)五書》《亭林詩文集》等??滴醵辏?663),顧炎武游五臺,經(jīng)代州,與時居此地的李因篤訂交??滴跗吣辏?668),顧炎武寓居北京慈仁寺,后因他人誣謗,乃于二月離京赴濟南投案[14]。李因篤《舊年寧人先生……廣五十韻》自注云:“前年(即康熙七年,1688)與先生同客慈仁寺,余先別去?!?sup>[15]可知此詩當(dāng)作于康熙七年二月二十五日(1668年4月6日)之前。另據(jù)《關(guān)中三李年譜》卷六《天生先生年譜》,李因篤“初春,至三原吊杜蒼舒之喪,旋出關(guān),赴晉,過稷山,經(jīng)代州入都”[16],顧、李二人借此次重會游歷明陵。全詩以“皇帝上賓天,二十五年春”發(fā)端,記敘二人游覽明陵的所見所感,逐一描述明代各朝皇帝之陵在康熙初年經(jīng)歷甲申之變后的殘敗景象,同時對于明陵所奉的諸帝均有品評,詩末則自敘“托名山水記,實兼公穀傳”,暗指雖以游記為題,卻蘊有深意,借詩歌以詠明史,感懷故國,心生悲切。

天高五首

鶴表弓誰逮,龍湖鼎欲淪。天高虧一日,地闊阻千春。紫幄清宵閟,丹楓翠露新。當(dāng)年恭儉德,圣慮結(jié)斯民。

漢闕封雙華,湘祠配九疑。漠南云去久,河朔雁歸遲。海岳留哀詔,風(fēng)雷擁淚碑。更憐娥女竹,偏傍寢園帷。

謁葬猶如昨,齋居忽至今。霜雪煤嶺氣,松柏孝陵心。北斗迎遷極,西山護羽林??紝m終有待,清廟識遺音。

玉殿秋風(fēng)里,金莖夕照間。黃花迷遠戍,白日冷雄關(guān)。尚食乾坤力,多慚父老顏。汝曹斬蓬藋,親奉梓宮還。

抱器知何適,攀髯自昔遙。涸湖春積水,顛木暖生條。宿鷺依靈棟,潛虬保御橋。偷存衰朽質(zhì),忍負圣明朝。

此組詩悲悼明思宗,其中第一首寫明思宗“當(dāng)年恭儉德”,贊頌其在位之時的政治清明;第二首寫思宗自縊后,舉國哀痛,“海岳留哀詔,風(fēng)雷擁淚碑”則是對明亡的深切惋惜;第三首則是鉛華落盡后的追憶,暗許清廟雅樂依舊,忠明之士仍舊存在;末兩首則轉(zhuǎn)向自我內(nèi)心,表達未能恢復(fù)故國、報效思宗的自責(zé),“尚食乾坤力,多慚父老顏”,“偷存衰朽質(zhì),忍負圣明朝”。組詩通篇表達對明王朝的忠貞,這也與李因篤內(nèi)心深處堅定的“不仕新朝”志向一致,其《受祺堂詩集》便專以干支系年。即便十年后,李天生無奈出應(yīng)博學(xué)鴻儒科,御試得第,得授翰林院檢討,亦是不戀祿位,竭力脫身,回里避居,靜心著書。

昌平州過前督司馬朱公西翁表祖遺署有感兼懷太史山輝先生

彼黍望軍都,春山帶綠蕪。袞衣先正地,弓劍累朝途。宿孛清遼海,前旌撼鼎湖。彤毫繼良治,不遺泣麟孤。

張鵬一按語云:此詩已載《受祺堂集》卷十二,惟“春山”集作“春沙”,“袞衣”集作“尾箕”,“累朝”集作“歷朝”,“遼?!奔鳌扒馈?,“繼良治”集作“須令子”,“泣麟”集作“客魂”?!疤锉尽贝嗽婎}作《昌平憶守陵侍郎朱公》,除張氏所舉二本間差異外,“彼黍”田本作“禾黍”,“綠蕪”田本作“碧蕪”,“先正地”后田本有雙行小注“朱卒于此”。[17]

前督司馬朱公西翁,即朱國棟,字元培,號西昆,陜西富平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任蕪湖知縣、戶部給事中、刑部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右副督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鎮(zhèn)昌平,“以疾告歸,甫出都,卒北極寺”[18]。著有《諫垣存稿》《撫關(guān)奏議》。太史山輝先生,即朱廷璟,字山輝,陜西富平人,國棟子,順治六年(1649)進士,改庶吉士,累遷登萊副使[19],官至河南布政史參政,著有《循寄堂詩稿》?!妒莒魈迷娂分杏小镀咴禄奕粘手焯飞捷x》《寄朱太史即問疾》等多首與其往還之作。朱廷璟去世后,李氏撰有《朱大參山輝先生墓志銘》[20],極贊其品行之高潔。

此詩亦見《受祺堂詩集》,而入集之時已經(jīng)修改,作品原本有兼懷朱廷璟之意,但入集后刪去此句,而突出悼懷朱國棟之意,并將原詩中“清遼?!边@種明顯有礙清廷統(tǒng)治的詩句予以修訂?!疤锉尽迸c《補佚》對讀,可見李因篤對詩藝的雕琢,亦可反映彼時文士所直面的文網(wǎng)束縛。

清明寓昌平

北野逢寒食,西山思采薇。駿奔陵邑近,沾灑墓甲違。日傍秦松在,天留漢節(jié)歸。穹碑諸廟略,萬古有光輝。

此詩接續(xù)前詩,作于康熙七年(1668)清明。在拜謁完明陵與路過朱國棟舊署后,恰逢清明時節(jié),是李氏對此行的總結(jié)性感發(fā)。詩首敘此次北行適逢寒食,面對故國已亡常懷采薇之心,用伯夷、叔齊之典,聊以自況,申明不仕新朝的氣節(jié)。又用齊景公“北臨其國城而流涕”[21]之事,申述故國不復(fù)的哀鳴。尾聯(lián)“穹碑諸廟略,萬古有光輝”,則是對明陵故跡的贊頌。如此強烈的故明情懷,在此后的刪定詩集中,勢必是要予以回避的。

三 《〈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辯誤

在為《補佚》撰寫的跋文中,于右任認為此卷“第四卷之詩即此手寫諸篇”[22],張鵬一也持相同觀點。后來的研究者亦延續(xù)此種看法,如袁行云言“《受祺堂詩》卷四既缺,二百年后,張鵬一得佚詩一卷,凡八首,由鴛鴦七志齋刻板,名曰《補佚》”[23],并引于右任之跋文佐證;柯愈春亦認為張鵬一鴛鴦七志齋將其補全[24]。然而,通過《受祺堂詩集》內(nèi)部諸卷的前后對比,及李因篤彼時的交游行跡,我們可以約略地猜測出“卷四”的大致輪廓。但這一推想出的“卷四”與張氏《補佚》相去甚遠,疑點叢生,對《補佚》本所載錄詩歌的性質(zhì)也需重新考量。

首先,從《受祺堂詩集》各卷收錄詩歌的數(shù)量上來看,《受祺堂詩集》每卷收錄的詩歌多在五十題以上,而卷四相鄰的卷三與卷五則分別收詩57題82首、83題117首,而《補佚》則僅錄4題8首,在數(shù)量上相差甚遠。但《補佚》中《同顧徵士恭謁天壽山十三陵》篇幅較長,需再從刊印版面上考量。“田本”與《補佚》的行款均為半葉十行、行十九字,在卷制篇幅上可以稍作比照,“田本”卷三占22版、卷五占23版,《補佚》正文僅8版。但在同一清人別集中,不同卷間篇幅的長短有如此的差異并非沒有他例,此僅可作為輔證。其次,從李因篤彼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來看,《受祺堂詩集》卷三起自順治十八年(1661)早秋,以《出山》為結(jié),但并未有明確的時間信息,而卷五以《立秋》為始,時在康熙三年(1664)。而《受祺堂詩集》又是以時間編排的,因此根據(jù)這一時間線索,我們可以推斷卷三及卷四的內(nèi)容約略是在順治十八年(1661)早秋至康熙三年(1664)立秋間的作品。然而,通過前文對《補佚》的箋釋,可知《補佚》所錄皆系康熙七年(1668)創(chuàng)作,同時《昌平州過前督司馬朱公西翁表祖遺署有感兼懷太史山輝先生》一詩已存于《受祺堂詩集》卷十二之中?!妒莒魈迷娂肪硎鹱浴读氯账臀躺较壬鷼w南海四十韻》。翁山先生,即屈大均,字翁山,廣東番禺人,明亡后削發(fā)為僧,康熙六年(1667)曾與李因篤一同赴京尋訪龔鼎孳。此詩即為同年六月屈大均離京時,李氏贈別之作。卷十二末有《元日》,自注“歲在上章閹茂”[25],即康熙九年(1670)。依《受祺堂詩集》編排體例,可知卷十二收錄的范圍在康熙六年(1667)六月至九年(1670)正月之間,而《補佚》所收詩歌的時間恰在此間,且已有一詩著錄,故而《補佚》更應(yīng)置于此卷之中,而非越至卷四。

既然《補佚》并非《受祺堂詩集》的卷四,那么佚失的卷四究竟是何種情況?四庫館臣為《受祺堂詩集》撰寫提要時,提出了兩點推測:一為李因篤自刪;二為“隨寫隨刻,誤排卷數(shù),不得已而立一虛卷”[26]。關(guān)于卷四為“李因篤自刪”的觀點,前文已經(jīng)論述,卷四的數(shù)量與篇幅均應(yīng)不小,通過《補佚》與《受祺堂詩集》所收鄰近內(nèi)容的對比,我們可以了解到,正如潘耒《受祺堂詩集序》所言,《受祺堂詩集》為李因篤自訂,對其中的作品有所刪減、修改,而其刪減的作品,通過《補佚》來看多為哀悼故明之作,這一行為在清初詩壇并不特殊,而作者對于自己的作品又是倍加珍惜的,對于其中“反抗意識”并不明顯的作品,“改頭換面”,依舊讓其存于詩集之中,所以四庫館臣所推測的卷四全部都刪去的可能性較低。而“隨寫隨刻,誤排卷數(shù),不得已而立一虛卷”的說法也不近事實。隨寫隨刻而誤排卷數(shù),使得詩歌時序之間并不會有較大的間隙,而卷三、卷五之間有長達幾年的詩歌缺失。這也說明了兩卷之間并非相連的,而是確有一個卷四存在的。據(jù)“田本”目錄“卷之五”下注曰“卷之四未出”,“未出”即意味著李因篤之手定本《受祺堂詩集》中確有卷四,只是刊刻者因種種原因并未將其刊出,而卷四的真面目則待新文獻的發(fā)現(xiàn)。

最后,確認了《補佚》并非《受祺堂詩集》卷四的事實后,重新為《補佚》做出一個新的界定是很有必要的。在時間上,前文已經(jīng)確定《補佚》內(nèi)的詩篇均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在地點上,《補佚》的描寫對象則是昌平明陵等明代故跡。而李因篤也在詩卷的最后,題寫了一段跋文,記敘此詩卷的緣起:

陵詩藏之篋中,絕不示人。歸里,推就正于太史朱姑父山輝先生?!峭揭暂巛秤型校暁庀鄳z焉。先生更何以教之。

通過李因篤這段跋文,可以得知該詩卷原非意欲流傳,故其中有較多的違礙之語,所以,在作者晚年自定詩集時也大多予以刪去。此外,本詩卷有明確的閱讀對象,指明詩卷的閱讀對象是朱廷璟,而在“田本”中,閱讀對象轉(zhuǎn)為公開化,詩歌的情感交往色彩漸淡而審美意趣漸濃。這也解釋了為何李因篤在將《昌平州過前督司馬朱公西翁表祖遺署有感兼懷太史山輝先生》收入集中時,將“兼懷太史山輝先生”刪去。因此,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實際上是李因篤為朱廷璟手書的、專記其在康熙七年(1668)春游覽昌平明陵及其他故跡的詩歌作品。

綜上所述,張鵬一刊《〈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并非佚失的《受祺堂詩集》卷四,雖然名實不符,但《補佚》仍然具有特殊的文學(xué)史價值。首先,《補佚》為我們輯補了8首《受祺堂詩集》中的佚詩,具有補綴之功。其次,對于李因篤及顧炎武此年的行跡有所補正,如《李因篤評傳》云“康熙七年春,李因篤再度來到京師與顧炎武相會。不久,顧炎武因牽涉山東‘黃培詩案’而先行回濟南投案應(yīng)訴,李因篤一人在京,在清明節(jié)再度拜謁了明十三陵”[27]。通過《補佚》我們可知在清明之前,李因篤即與顧炎武同謁明陵,而顧氏此次拜謁明陵的行為,歷來未被研究者注意[28],有助于考補顧氏行跡。此外,通過李因篤手書詩卷與刊本《受祺堂詩集》的對照,其刪詩行為給彼時入清士人的心態(tài)研究提供了個案。從《昌平州過前督司馬朱公西翁表祖遺署有感兼懷太史山輝先生》到《昌平憶守陵侍郎朱公》,更為我們展現(xiàn)了李因篤個人對言語的雕琢與詩藝的追求,同時,展現(xiàn)了一首詩歌如何從私人話語系統(tǒng)轉(zhuǎn)換到公眾閱讀領(lǐng)域的變化。

作者簡介

魏磊,男,河北石家莊人,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清代文學(xué)與文化。


[1]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編號:14ZDB076)的階段性成果。

[2] (清)李元度輯《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李二曲先生事略》,《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3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田若琬,陜西富平人,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三年(1692~1704)任廣東樂昌縣令。見《(同治)樂昌縣志》卷七(《中國方志叢書》第六十一號),成文出版社,1974。

[4] (清)潘耒:《受祺堂詩集序》,李因篤《受祺堂詩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影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

[5]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2003,第1659頁。

[6] (清)丁丙藏《八千卷樓書目》卷十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2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 張鵬一:《跋二》,《〈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民國二十年(1931)鴛鴦七志齋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8] 張鵬一:《跋二》,《〈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民國二十年(1931)鴛鴦七志齋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9] 《〈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的館藏情況分見《中國古籍總目·集部》第1148頁(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清人別集總目》第780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李因篤文學(xué)研究》第209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1)。

[10] (清)李因篤:《〈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民國二十年(1931)鴛鴦七志齋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1] 筆者按:張鵬一跋文作“七首”,誤。

[12] 于右任:《跋一》,《〈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民國二十年(1931)鴛鴦七志齋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3] 張鵬一:《跋二》,《〈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民國二十年(1931)鴛鴦七志齋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4] (清)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載“先生(顧炎武)手跡云:康熙七年二月十五日,在京師慈仁寺寓中,忽聞山東有案株連,即出都門”。見《顧炎武全集》第2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53頁。

[15] (清)李因篤:《受祺堂詩集》卷十二《舊年寧人先生以無妄系濟南走書報我觸暑馳視苦疾作馳還先生寄贈行三十韻詩春日晤保州重會薊門奉答前詩廣五十韻》,《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影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

[16] (清)吳懷清撰,陳俊民校編《關(guān)中三李年譜》,允晨文化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2,第314頁。

[17] (清)李因篤:《受祺堂詩集》卷十二《昌平憶守陵侍郎朱公》,《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影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

[18] (清)吳六鰲修、胡文銓纂:《(乾隆)富平縣志》卷七,《中國方志集成·陜西府縣志輯》第13冊,鳳凰出版社,2007,據(jù)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影印。

[19] 事見《(雍正)陜西通志》卷五十七下及施閏章《學(xué)余堂集》詩集卷三十五《登州遲朱山輝副史不至》。

[20] (清)李因篤著,劉泉、高春艷點校整理:《李因篤集》,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4,第97~102頁。

[21] 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集釋》,中華書局,1962,第63頁。

[22] 于右任:《跋一》,《〈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民國二十年(1931)鴛鴦七志齋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23] 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卷九“《受祺堂詩三十五卷》(康熙三十一年刻本)《受祺堂詩集補佚》(近代刻本)”條,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6,第317頁。

[24] 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21頁。

[25] (清)李因篤:《受祺堂詩集》卷十二《元日》,《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影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

[26]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2003,第1659頁。

[27] 高春艷、袁志偉:《李因篤評傳》,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5,第27頁。

[28] 目前,學(xué)人對顧炎武生平事跡研究的主要成果,于康熙七年春皆云顧氏在都而寓慈仁寺而未及訪明陵之事,分見張穆《顧亭林先生年譜》(《顧炎武全集》第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53頁)、錢邦彥《校補顧亭林先生年譜》(《顧炎武全集》第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61頁)、許蘇民《顧炎武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第143頁)、陳祖武《顧炎武評傳》(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第102頁)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