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倫理學史
緒論
倫理學與修身書之別 修身書,示人以實行道德之規(guī)范者也。民族之道德,本于其特具之性質(zhì),固有之條教,而成為習慣。雖有時亦為新學殊俗所轉(zhuǎn)移,而非得主持風化者之承認,或多數(shù)人之信用,則不能驟入于修身書之中,此修身書之范圍也。倫理學則不然,以研究學理為的。各民族之特性及條教,皆為研究之資料,參伍而貫通之,以歸納于最高之觀念,乃復由是而演繹之,以為種種之科條。其于一時之利害,多數(shù)人之向背,皆不必顧。蓋倫理學者,知識之徑涂;而修身書者,則行為之標準也,持修身書之見解以治倫理學,常足為學識進步之障礙。故不可不區(qū)別之。
倫理學史與倫理學根本觀念之別 倫理學以倫理之科條為綱,倫理學史以倫理學家之派別為敘。其體例之不同,不待言矣。而其根本觀念,亦有主觀、客觀之別。倫理學者,主觀也,所以發(fā)明一家之主義者也。各家學說,有與其主義不合者,或駁詰之,或棄置之。倫理學史者,客觀也。在抉發(fā)各家學說之要點,而推暨其源流,證明其迭相乘除之跡象。各家學說,與作者主義有違合之點,雖可參以評判,而不可以意取去,漂沒其真相。此則倫理學史根本觀念之異于倫理學者也。
我國之倫理學 我國以儒家為倫理學之大宗。而儒家,則一切精神界科學,悉以倫理為范圍。哲學、心理學,本與倫理有密切之關(guān)系。我國學者僅以是為倫理學之前提。其他曰為政以德,曰孝治天下,是政治學范圍于倫理也;曰國民修其孝弟忠信,可使制梃以撻堅甲利兵,是軍學范圍于倫理也;攻擊異教,恒以無父無君為辭,是宗教學范圍于倫理也;評定詩古文辭,恒以載道述德眷懷君父為優(yōu)點,是美學亦范圍于倫理也。我國倫理學之范圍,其廣如此,則倫理學宜若為我國惟一發(fā)達之學術(shù)矣。然以范圍太廣,而我國倫理學者之著述,多雜糅他科學說。其尤甚者為哲學及政治學。欲得一純粹倫理學之著作,殆不可得。此為述倫理學史者之第一畏途矣。
我國倫理學說之沿革 我國倫理學說,發(fā)軔于周季。其時儒墨道法,眾家并興。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而儒家言始為我國惟一之倫理學。魏晉以還,佛教輸入,哲學界頗受其影響,而不足以震撼倫理學。近二十年間,斯賓塞爾之進化功利論,盧騷之天賦人權(quán)論,尼采之主人道德論,輸入我國學界。青年社會,以新奇之嗜好歡迎之,頗若有新舊學說互相沖突之狀態(tài)。然此等學說,不特深研而發(fā)揮之者尚無其人,即斯、盧諸氏之著作,亦尚未有完全迻譯者。所謂新舊沖突云云,僅為倫理界至小之變象,而于倫理學說無與也。
我國之倫理學史 我國既未有純 粹之倫理學,因而無純粹之倫理學史。各史所載之儒林傳道學傳,及孤行之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皆哲學史,而非倫理學史也。日本木村鷹太郎氏,述東洋倫理學史,(其全書名《東西洋倫理學史》,茲僅就其東洋一部分言之。)始以西洋學術(shù)史之規(guī)則,整理吾國倫理學說,創(chuàng)通大義,甚裨學子。而其間頗有依據(jù)偽書之失,其批評亦間失之武斷。其后又有久保得二氏,述東洋倫理史要,則考證較詳,評斷較慎。而其間尚有蹈木村氏之覆轍者。木村氏之言曰:“西洋倫理學史,西洋學者名著甚多,因而為之,其事不難;東洋倫理學史,則昔所未有。若博讀東洋學說而未諗西洋哲學科學之律貫,或僅治西洋倫理學而未通東方學派者,皆不足以勝創(chuàng)始之任?!闭徳昭砸?。鄙人于東西倫理學,所涉均淺,而勉承茲乏,則以木村、久保二氏之作為本。而于所不安,則以記憶所及,參考所得,刪補而訂正之。正恐疏略謬誤,所在多有。幸讀者注意焉。